我的博文
(三)看文献学“反应性淋巴结病变的诊断方法”
(三)弥漫性增生模式的淋巴结病
弥漫性(免疫母细胞)副皮质区增生【Diffuse (immunoblastic) paracortical hyperplasia】伴淋巴结结构部分消失是病毒性淋巴结病最常见的形态模式,尤其是与急性疱疹家族病毒感染有关。典型疾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表现为副皮质区斑驳状扩大,易见免疫母细胞和凋亡现象;淋巴窦密度增加,窦内充满免疫母细胞、单核细胞样B细胞和较小的淋巴细胞;偶尔可见地图样坏死和孤立的R-S样细胞。B细胞染色显示了从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B细胞到免疫母细胞、中心细胞和浆细胞的大小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8阳性细胞比CD4多,偶尔T免疫母细胞和CD7表达减少;大细胞CD30和CD45阳性、CD15阴性;重要的是,使用现代高灵敏度CD15染色程序时,单个里R-S样细胞显示胞质阳性,这在巨细胞病毒(CMV)性淋巴结病中更常见;EBV检测显示III型潜伏感染,即在大和小B细胞中EBER、LMP-1和EBNA-2为阳性;FDC标记物显色显示紊乱的滤泡树突细胞网。其他病毒性淋巴结病可有相似的形态学表现;CMV感染性淋巴结病中的淋巴结结构很少明显被破坏;可见增生性滤泡、单核细胞样B细胞及典型病毒包涵体。在单纯疱疹病毒(HSV)性淋巴结病中,坏死通常更明显,细胞具有典型的Cowdry A型包涵体。CMV和HSV性淋巴结病常见于免疫缺陷患者,前者常见于HIV感染者,后者常见于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因此,在诊断CMV和HSV性淋巴结病时需要排除是否有HIV感染或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特别是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淋巴结出现坏死时要考虑有HSV感染。由其他病毒如HHV6、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麻疹引起的淋巴结病也显示弥漫(免疫母细胞)斑驳状副皮质区增生。麻疹可见特征而不特异的Warthin-Finkledey多核细胞。然而,其他的形态学模式,如滤泡间、副皮质区和混合型增生也可见于病毒性淋巴结病。
弥漫性增生模式的淋巴结病与淋巴瘤的鉴别有一定的困难。具有以下特征提示是良性病变:淋巴结结构部分消失,可见较多凋亡细胞,缺乏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地图样坏死或特征性病毒包涵体,淋巴窦内充满非典型淋巴细胞。根据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测、免疫表型等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另一个需要鉴别的疾病是药物引起的淋巴结病,其特征是滤泡结构变化不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偶尔出现皮肤症状,此时临床病理联系非常重要,需询问是否有用药史。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显示弥漫性(免疫母细胞斑驳状)副皮质区增生(A),可见R-S样细胞(B),大细胞CD15染色阳性,插图中大小不等细胞显示EBER阳性(C),可见大的R-S样细胞和多核细胞;单纯疱疹病毒(HSV)淋巴结病可见坏死(E),可见Cowdry A型包涵体,插图显示HSV抗原染色阳性(F);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