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巨噬细胞”续集——漫谈“巨噬细胞”与“淋巴瘤”
巨噬细胞(组织细胞)的功能与相关疾病在华夏病理网个人博客的“七十二变的巨噬细胞”与“巨噬细胞的胡作非为”文中有叙述,本文聊聊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及其衍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在淋巴瘤中出现的意义等。
儿童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伯基特淋巴瘤,我们就从它开始认识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及其衍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在淋巴瘤中出现的意义吧。首先让笔者想到的是由于巨噬细胞吞噬细胞残碎和核碎片而产生的星空现象,这种星空现象的出现及其意义、生物学背景等详见王维格老师的文章:形态学的生物学基础:也谈“星空现象与淋巴瘤”的遐想(http://news.ipathology.cn/article/1367.html)。除了星空现象,在伯基特淋巴瘤中少数病例伴有明显的上皮样组织细胞反应。这种肉芽肿反应通常位于肿瘤周围而且可能部分掩盖肿瘤细胞。目前仅见三篇文献(均发表在Am J Surg Pathol杂志,2004,2005,2014年)报道具有肉芽肿反应的病例都与EB病毒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病例为局部发生,常位于淋巴结,并且预后非常好。作者推测,肉芽肿反应表示一个异常的宿主反应,可能与EB病毒相关抗原有关。正如王维格老师所说,“星空现象”本身与肿瘤的预后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取决于“星空现象”背后的肿瘤生物学。因此,如果在淋巴瘤等肿瘤中出现肉芽肿反应,我们是否应该首先想到该肿瘤与EB病毒(或其他病毒)感染有关,然后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
在细针穿刺时,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除了具有能识别的淋巴细胞为主型细胞(LP细胞),背景中还含有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当看见较多的上皮样组织细胞,不要误诊为淋巴结结核。在活检标本的HE切片中,NLPHL是以小淋巴细胞为构成结节的主要成分,组织细胞和LP细胞的出现使其呈虫蚀状表现。上皮样组织细胞的数量多少不一,一些病例以组织细胞为主。由于这一特点,最初将其命名为淋巴组织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在一些病例,上皮样组织细胞呈簇状环绕在结节周围。前文说淋巴瘤中如出现肉芽肿反应首先应想到该肿瘤是否与EB病毒(或其他病毒)感染有关。戏剧性的是EB病毒与NLPHL之间关系结论不一,仅少数学者报道了EB病毒阳性病例(其他病例LP细胞没有潜伏EB病毒感染,但旁边的反应性淋巴细胞或许可查出EB病毒),遗憾的是,这些EB病毒阳性NLPHL是否出现了肉芽肿反应,笔者不得而知。把这些疑问留给将来进一步研究吧。
让笔者欣慰的是,老年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多形态亚型(认可的形态学亚型是大细胞淋巴瘤亚型和多形态亚型)的反应性细胞中可出现组织细胞或上皮样组织细胞(反应性细胞中还有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顺便提一下,多形态亚型中出现R-S样细胞和反应性细胞成分提示可能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老年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出现组织细胞(或上皮样组织细胞)的临床意义让“未来研究”来说话吧。
前文提到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了,经典不能忘记。有些混合细胞型经典霍奇金淋巴瘤(MCCHL)病例,可出现大量的上皮样组织细胞簇,特别是EB病毒相关的病例中,常常形成肉芽肿样小簇或肉芽肿。上文已述,老年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形态亚型中出现R-S样细胞和反应性细胞成分提示可能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因此,当MCCHL病例中出现较多组织细胞时,需要与组织细胞丰富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各种亚型区分开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主要发生于亚洲儿童的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系统性EBV+T细胞LPD)。发生于初次EB病毒感染后的儿童系统性EBV+T细胞LPD患者,在骨髓、肝和脾中,最显著的组织学变化是组织细胞增生和明显吞噬红细胞现象,伴小T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淋巴结的组织学变化多样,可见上皮样组织细胞、小肉芽肿或坏死。起源于T/NK细胞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系统性T细胞LPD细胞学异型性多样,取决于EB病毒感染T细胞分化阶段。淋巴结结构可部分或完全破坏,伴多形细胞浸润,包块小-中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伴肉芽肿形成的组织细胞。除了系统性EBV+T细胞LPD外,种痘水疱病样T细胞淋巴瘤中可混有反应性组织细胞,这不足为奇。这类淋巴瘤中出现的组织细胞,笔者猜想这也是组织细胞在行使它的基本功能吧,更深层的生物学意义在哪里呢?
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有一个淋巴上皮样变异型(还有T区变异型和滤泡变异型),特征性表现为明显的反应性上皮样组织细胞散在浸润,更为典型的是形成小簇状。大多数组织细胞是单核的,但偶尔可见多核的组织细胞。这些细胞非常丰富,以至掩盖了肿瘤细胞。这种变异型需与显著的上皮样组织细胞浸润的病变鉴别,如反应性肉芽肿病变、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组织细胞丰富型大B细胞淋巴瘤、伴大量上皮样细胞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和伴大量上皮样细胞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在PTCL-NOS中,超过50%病例可检测到EB病毒,这与低生存率有关。原位杂交结果发现,多数病例仅少数细胞阳性,并且阳性细胞多为B细胞;少见情况下,可有数量不等的肿瘤细胞含有EB病毒。推测EB病毒阳性B细胞具有R-S样细胞特征。进展为EB病毒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中相对常见,但是在PTCL-NOS中偶见报道。说了这么多,最让笔者兴奋的是,淋巴上皮样变异型是PTCL-NOS预后有利的形态学表现。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副皮质区或滤泡间区有多种类型的浸润细胞,包括组织细胞和上皮样细胞。部分AITL病例可混杂有大量上皮样细胞,使得诊断性形态学特征不明显。鉴别AITL和PTCL-NOS,尤其是T区变异型很困难。这两种疾病的细胞成分可以相似,包括出现轻微异型性或无异型性的小-中等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组成的多种类型的炎症细胞。两种疾病都可出现散在R-S样细胞。有学者认为,诊断AITL有赖于出现分支的血管和增生的FDC网,而富于上皮样细胞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还有典型R-S细胞)和PTCL-NOS的淋巴上皮样变异型(Lennert淋巴瘤)则没有这些特征。《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见华夏病理网在线课堂黄文勇老师的课件(http://teach.ipathology.cn/article/1150.html)。 AITL的病因不明。在AITL累及的淋巴结中,通过原位杂交可检测到约90%的病例存在EB病毒感染。大多数病例,EB病毒感染的细胞是转化的B细胞,仅在比较老的文献中报道罕见的T细胞被EB病毒感染。尽管EB病毒在多种淋巴瘤中有明显的致瘤作用,目前认为EB病毒感染并非是AITL的致病因素。EB病毒感染很可能只是肿瘤过程中特征性出现免疫缺陷状态的反映,尽管有学者提出EB病毒可直接驱动T细胞增生。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存在,存在即有道理。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及其衍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存在让人有着无限的遐想,相信大家在很多肿瘤中都看到了它存在的价值。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