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认识人体手册--感觉系统--听觉
器官39听觉
耳是感受声波的刺激,把冲动经听神经传入大脑中枢,产生听觉。与眼一样是最复杂的特殊感觉器官,眼和耳发出的冲动至大脑,远远超过所有其它感受器发出冲动的总和。耳除了听觉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在我们无感觉下,维持人体动态和静态的平衡,当然也涉及到视觉、触觉和本体感觉一起参与完成。如无此功能的人,就不会行走、干活及正常的生活。据报道,因病而失去了本体感觉的人,可以用视觉来帮助找位,但费神费力,必须努力,一点点地训练,学会每一个基本动作,一点点地进步,再次学会更多的动作。
听觉:称位听器或耳,也称前庭蜗器。包括位觉和听觉两部分。听觉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中耳是传导声波的装置,内耳是接受声波和平衡位觉感受器的场所。
一、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
耳廓:上方是弹力软骨为支架;下方为耳垂。
外耳道:弯曲的管道约2.5厘米长。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性部。此处皮肤较薄,与骨膜靠近,发炎时疼痛剧烈。有耵聍腺,分泌后干燥成痂块,称耳垢,耵聍为脱落上皮和胆固醇结晶,可阻塞外耳道,妨碍听力。鼓膜:是隔开外耳与中耳的‘墙’,椭圆形,半透明的薄膜,浅漏斗形,直径约1厘米,上1/4区呈红色为松弛部,下3/4区呈灰色为紧张部。
二、中耳: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构成。它大部分在颞骨岩内,为不规则含气的腔道。内有听骨、肌、韧带、血管和神经等。
鼓室:约15X5毫米大小,约2毫升容积。鼓膜的凹面向外,凸面向内,并与锤骨的柄相贴。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两个关节,是人体最小的骨和关节。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是拮抗肌,它们调节声波及压力。
咽鼓管:长4厘米,是中耳与鼻咽部相通的管道,调节气压,使中耳内气压与大气压相等。咽鼓管咽口平时封闭,进食吞咽时暂时打开。成人鼓室口高于咽口约2厘米。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是互相连通的气窦和气房。中耳炎时,可造成鼓膜穿孔,可侵蚀乳突骨质引起乳突炎、还可通过上壁侵入颅内引起脑膜炎。
三、内耳:埋藏于颞骨的中部,内耳道长约10毫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骨迷路由骨质围成的曲折隧道,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二者之间的间隙充满外淋巴。膜迷路为一封闭的淋巴管道系统,管内充满内淋巴。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位、听感受器位于膜迷路内。前庭蜗神经支配这些结构,并与面神经和血管等一起进入内耳。
骨迷路:整体分成骨半规管、前庭、耳蜗三部分。
骨半规管:由三个“C”形的小管互成直角排列,并形成五个孔开口于前庭。
前庭:是位于中间的一个椭圆形腔。有前庭窗,被环状韧带所封闭的卵圆窗(接受镫骨的振动);有蜗窗,被第二鼓膜封闭,起代偿和减压作用的圆窗。并有一大孔与耳蜗连通。
耳蜗:如蜗牛,内有薄骨板形成蜗螺旋管。它壁上有一开口的小管,外淋巴从此管与脑的蛛网膜下腔相通。蜗神经从蜗底进入耳蜗。
膜迷路:在骨迷路内相应地分为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三部分。
膜半规管:对应的前庭五个开口处,其中有三个开口处膨大,称为壶腹嵴,有位觉感受器,能感受身体旋转运动的刺激。
椭圆囊和球囊:有两处由毛细胞和位觉砂构成的感受斑,一处斑呈水平位;另一处呈垂直位,能感受各方位运动的刺激。内淋巴是经过内淋巴囊导出。
蜗管:内有听觉感受器,称螺旋器,是蜗管中央的结构。基底膜上由毛细胞、支持细胞和胶状的盖膜等构成。据估计在基底膜上有二万四千条听弦,即神经纤维。
外耳将空气中声波震动鼓膜,通过听小骨的杠杆作用,叩击内耳的前庭窗。内耳把机械性震动再传到迷路的淋巴液中,再由螺旋器转变为神经冲动。声音传导有空气、液体和骨传导,骨传导是微不足道的。中耳感受动、静态信息,输入大脑分析再调整身体的平衡。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