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认识人体手册--前言

2016-11-05 20:00 阅读(358) 评论(2) 分类:专业

前言

人体不但是医学研究的学科,还有许多学科在研究。人体是个庞大的体系,每一个人都喜欢了解它,因其与切身利益分不开。有健康的身体,首先得到了一,然后才可以加上十、百、千、万及无限。一生二,二为德,二生三,三为才,有德有才,才能三生万物。人体是个复杂的体系,学习医学中,望洋兴叹,望而却步者不少。而一知半解,滥竽充数者也不少。知难而进者少之又少,原因之一就是信息量太大了,难以分析。由于自己几十年的从医经历,决定对以前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进行反省,并大胆设想,细心探索一下。

所谓医学科普的工作,就是把专业知识弄顺、弄懂和弄简的过程。过去成熟的医学理论,本身存在着不顺、难懂和不简的情况。由于自己是从事病理学,这个基础理论和实践工作,对宏观和微观有全面的理解,本人曾从事病理教学工作数年,又从事过解剖学教学工作,所以想把基础医学知识进行一次全面认真地整合,使其易懂、顺畅和简明。这也介于专业和科普之间的一次探索。我想随着大家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健康智商的提高,是能够阅读和理解的。作为手册放在身边,遇上问题时翻一下书也是有益的。

人类知识体系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其中包括“人体、人生和人心”的知识。我们这里主要讲解的是人体,是指发育成熟的人体,依照此为标杆,相当于人体壮年时期为数学模型来进行研究。这里所讲的人生是指生命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这里所讲的人心是指有思想的躯体在生存中的变化。关于人生和人心不在本书讲解。

中国人的逻辑思维习惯是从大到小,人体从大到小分为整体、系统、器官、组织到细胞这五个层次。五大层次中我们以系统为中轴线展开讲解。开始我以九大系统来讲,后发现,除以上九大系统外,还有(淋巴)免疫系统、(骨髓)造血系统和皮肤(披覆系统)。因为它包涵了所有基础医学的形态结构的内容。皮肤放入感觉系统,也可单独立为被覆系统,那就成了第十二大系统。

每一个系统,有一系列器官。每一个章节以一千左右字数组成。首先用医学专业来构建逻辑结构。把组织胚胎学和解剖学合在一起讲解,从宏观到微观,也就是从肉眼到显微镜下所见作必要的表达。减去了几本教课书上重复叙述的内容。医学专用名字,难懂的作了解释,一看就懂的不作解释。像似剥洋葱皮一样,把繁琐的皮剥去,留下核心。像似搭积木一样,根据不同人群要求,以后可以在每一章节后面附加文字、图片,或英文单词。

目前国际图书中,我发现英国帕克著的《人体》,图谱最漂亮。其次是美国麦克米伦著的《图解人体大百科》。第三位是日本桥本尚词著的《3D人体解剖图》,都是3D制图,国内还没有此类图谱。在整合医学结构的逻辑性上,我认为自己处理得更好。如能配上3D图就圆满了。以后可以一页理论,数页图谱配合起来,以活页方式印刷出来,供学习与参考。

长期以来,感觉器官,不作为一个系统来处理。过去有些学者认为有三大原因,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样处理使人费解,这些原因不能使人信服。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为什么如此多的教材烦琐难懂?原因是他们抄袭西方书本,不愿意独立思考,大概认为西医是西方人创造的,不敢越位。其次原因就象学习外语一样,几十年来不重视交流,真是劳民伤财。近来发现美国人麦克米伦著的《图解人体大百科》就单独立出感觉系统了。学习时要消化吸收,又要不断创新。

科学中,往往无序中包涵有序,有序中往往出现无序。科学研究中,往往存在空白区,需要人们去探索。如:我首先提出,全身的骨骼对大脑是全封闭保护;对心肺是半封闭保护;对腹部器官是无封闭保护。又如:全身约有800个淋巴结。我认为不是生来就有这些淋巴结,它的形成是局部感染时,通过免疫反应,由淋巴细胞-组织-小结到淋巴结,逐步器官化的过程。不当之处可以商讨。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