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9《乳腺病理活检解读》第2版(2014年9月16日更新)

2012-10-31 22:16 阅读(4752) 评论(20) 分类:专著翻译

2014年9月16日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样书。也就是说,已经可以购买了!

2014年6月24日完成印前检查

2013年4月3日更新:

1 原著主编为中文版撰写的前言

2 译者前言

3 翻译后记

4 目录

5 翻译预告

9《乳腺病理活检解读》第2版(2014年9月16日更新)



1 Preface to Second Chinese Edition

There have been important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of breast cancer and other breast lesions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edition of this book. However, at this time histopathology remains th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all breast lesions.  Thus, the major goal of this book is unchanged from that of the first edition: to serve as a concise and practical bench-side guide to breast pathology for practicing pathologists and pathology trainees.

本书第一版面世以来,乳腺癌和其他乳腺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然而,目前所有乳腺疾病的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仍然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因此,本书主要目的与第一版完全相同:为病理医师生师和病理住院医师的实际工作和病理医师培训乳腺病理提供一简明、实用和便捷的指导工具书。

The text in this second edition builds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first edition and has been updated to present the most current views on terminology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In particular, the most recen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ourth edition) nomenclature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are emphasized throughout the book and areas of continued controversy and

unresolved issues are highlighted. Although advances in molecular pathology and genetics will clearly transform the practice of breast pathology, only those that are most relevant to daily practice at this time are emphasized.

本书第二版正文以第一版为基础,根据最新观点更新了命名和诊断标准。全书特别注重使用最新版(2012年第四版)WHO命名和诊断标准,突出了那些仍有争议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虽然分子病理学和遗传学进展必将改变乳腺病理学的实际工作,但是在这一版仍然只强调与日常诊断工作实践最相关的内容。

This edition features over 100 new high quality color photomicrographs. As in the first edition, almost 60 tables highlight key diagnostic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tic considerations.

第二版新增了100多幅高质量彩色显微照片。与上一版一脉相承,本书包括60项表格,用于突出显示主要诊断特征和鉴别诊断。

We are delighted to know that the translated first edtion of this book received highly favorable comments from Chinese pathologists. We thank Huaxia Pathology Information Net , Dr. Debin Xue (chief translator), Dr. Chengquan Zhao (chief reviser) and all of the other pathologists involved for their effort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econd edition which has been published by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 We hope that this second edition of Biopsy Interpretation of the Breast will be a valuable resource to those of you who are practicing pathologists and pathologists-in-training in China as you

examine breast biopsies in the course of your daily sign-out.

欣闻本书第一版中文版受到中国病理医生的广泛好评。我们感谢华夏病理网、薛德彬医生(主译)、赵澄泉(Chengquan Zhao)教授(主审)和参与第二版翻译的所有病理医生为翻译工作所作的努力,感谢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我们希望《乳腺病理活检解读》第二版对中国病理医生的工作实践和职业培训有所裨益,希望本书能成为你们在乳腺活检日常签发报告时有价值的参考书。

Stuart J Schnitt , MD

Laura C. Collins MD

2013.9.23

薛德彬 译



2 译者前言(第二版)

本书主编Schnitt教授是2012版WHO分类主编之一。2010年出版的《乳腺病理活检解读》第一版涵盖很多乳腺病理新进展,其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与2012版乳腺肿瘤WHO分类不谋而合。本书第二版于2013年3月出版,除了充实、更新第一版之外,实际上也包括WHO分类的绝大多数内容。

《乳腺病理活检解读》是一本简明实用的教科书。本书根据临床病理实际问题而编排,讨论日常工作中常见的诊断问题,重点强调经常遇到的诊断难题和陷阱,用详尽的文字和图示讨论其关键的病理诊断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同时还适当探讨乳腺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进展。本书图文并茂,并总结了许多非常实用的表格。

本书第一版成功翻译出版之后,受到广泛好评,使我们有信心尽快完成第二版翻译。赵澄泉(Chengquan Zhao)教授选题并邀请Schnitt教授和Collins教授再次为第二版中译本撰写序言。翻译工作得到丁华野教授的大力支持。杨敏(小荷)联络出版社并取得版权。黄文斌和薛德彬分别主持翻译了本书前后一半内容,分别由周晓军教授和丁华野教授校对,赵澄泉教授审校全书。薛德彬负责整体翻译工作,润色了全书译稿。

感谢赵澄泉、丁华野和周晓军教授于百忙中对本书翻译工作给予的诸多帮助!感谢华夏病理学网翻译团队的朋友们长期以来以无私奉献和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完成译稿!也感谢我们的家人和同事,正是他们分担了大量日常事务,才使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以积累点滴时间专心翻译。感谢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高效工作和诚信合作。

我们认为这是一本病理工作者较理想的案头工具书,适用于病理医生的日常工作和进修医生培训,尤其适用于初学者。是乳腺活检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为便于阅读,我们对原书编排方式作了适当调整,增加了章节序号,整理了英文缩写词。使用最通俗易懂的翻译方式,对某些细节内容使用“译者注”进一步解释,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一看就懂,易学易记。尽量体现和比较新版WHO分类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没有条件阅读原版WHO分类的读者,通过本书而弥补缺憾。虽然我们努力忠实地表达原著风格和思想,但由于病理专业的飞速进展而我们的经验和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赵澄泉(Chengquan Zhao)

2013年9月19日

3 翻译后记(WHO分类之特殊类型癌)

《乳腺病理活检解读》第二版于2013年3月出版,除了对第一版的充实更新之外,实际上也包括WHO分类的绝大多数内容。由于各种原因,国内无法引进2012版乳腺肿瘤WHO分类。为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在本书适当位置用“译者注”的形式,补充或比较了WHO分类的相应内容。我们在此专门简述WHO分类中的特殊类型癌,着重与上一版WHO分类相比较,详细内容可查阅本书相关章节。希望对于不能直接阅读WHO分类的读者有所帮助。

2003年乳腺肿瘤WHO分类沿用传统分类方法,将浸润性乳腺癌分为非特殊型癌(浸润性性癌)和特殊类型癌两大组。2012年WHO分类中将浸润性性癌改称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强调这一术语的非特殊本质。WHO工作组认为,传统命名“导管”一词是错误的,原意是特指“导管”癌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而“小叶”癌起源于乳腺小叶。其实大部分乳腺癌都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DLU),后者应当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包括一组异质性肿瘤,约占浸润性乳腺癌的40%~75%,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足够的组织学特异性,因而不能像小叶癌或小管癌那样归入某种特殊组织学类型。相反,每种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of special type)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并且在肿瘤成分中占据适当比例,从而足以归类为特殊类型癌。它们在2012年WHO分类中又称为特殊亚型(special subtype),共有20多种,笔者按发生率顺序简述如下。

一、相对“常见”的特殊类型癌

1、浸润性小叶癌  是最常见的特殊类型癌,约占所有浸润性乳腺癌的5-15%,仅次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因E-cadherin基因失活,导致肿瘤细胞黏附性丧失,因而癌细胞在纤维间质中呈单个散在或呈单行线性排列,或围绕正常导管呈同心圆分布。癌细胞小而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常偏位,胞质常有空泡,内含嗜酸性小球。间质反应不明显,呈隐匿性非毁损性浸润,常保存背景结构。以上形态称为经典型,而变异型又包括多种亚型:实体型、腺泡型、粱状型、多形性、印戒细胞型、组织细胞样(注意,具有组织细胞样形态的癌既可以是导管癌也可能是小叶癌)、小管小叶型和混合型等。

2、小管癌  是第二常见特殊类型癌,很少转移,预后非常好。过去,小管癌在所有浸润性乳腺癌中所占比例不到4%;开展乳腺影像学筛查之后,其发病率上升到7.7%~27%。小管癌的组织学特征为分化良好的增生腺体或小管杂乱无章地排列,小管和腺体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周围无肌上皮细胞。小管多呈卵圆形,明显成角伴末端逐渐变细,管腔开放。组成这些小管的细胞为低级别核,常见顶泌胞质突起。小管癌常有促结缔组织反应性间质,部分病例可见明显的弹力纤维。目前普遍同意当小管癌的特征性形态学占肿瘤组织90%以上时归入“纯”小管癌;而其比例少于90%时建议诊断为“混合性”小管癌。大多数小管癌含有导管原位癌成分,通常为低级别导管原位癌伴筛状和微乳头结构。另外,小管癌中常见平坦型上皮非典型增生,也可见到小叶原位癌成分。

二、相对少见的特殊类型癌

1、浸润性筛状癌  是一种分化好和预后好的浸润性癌,较少见,约占浸润性乳腺癌的1-3.5%。浸润性筛状癌肿瘤细胞小,核无明显多形性,呈筛状或有孔的细胞岛浸润在间质内,类似于导管原位癌的筛状型。这些细胞岛的外形从光滑到成角状不等。浸润性筛状癌常与其他类型浸润性乳腺癌混合,特别是小管癌,大约20%的浸润性筛状癌中可见小管癌成分,约80%病例伴有导管原位癌成分,常为筛状型导管原位癌。

2、黏液癌及其他黏液丰富肿瘤  2003年WHO分类中,产生丰富细胞内外黏液的一组乳腺癌包括黏液癌、黏液囊腺癌、柱状细胞黏液癌和印戒细胞癌。2012年WHO分类删除了其中的黏液囊腺癌和柱状细胞黏液癌,并将印戒细胞癌改称为伴印戒细胞分化的癌。

黏液癌约占浸润性乳腺癌的2%,癌细胞成簇漂浮在大量细胞外黏液中,细胞小而一致。肿瘤细胞通常呈小簇状弥漫分布于细胞外黏液池内,偶尔细胞排列呈腺样、粱索状、片状、乳头样或微乳头状。细胞核一般为低-中级别,罕见高级别核。这种特征性病变至少要占肿瘤的90%(有些学者认为100%)才能诊断黏液癌,否则应诊断为混合性黏液性肿瘤。

含有丰富胞质内黏液的癌有三种情形:通常由高柱状细胞组成、非典型细胞核位于基底部、大体观察呈囊性者称为黏液性囊腺癌;大体观察呈实性者称为柱状细胞黏液癌;胞质内黏液将核推至一侧,形成印戒样癌细胞者,称为印戒细胞癌。这些癌都非常罕见,文献中多为散在病例报道。

3、髓样癌及伴髓样特征的癌  2012年WHO分类将髓样癌改为伴髓样特征的癌,包括髓样癌、不典型髓样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伴髓样特征。髓样癌罕见,在所有浸润性乳腺癌中<1%,其诊断标准包括:(1)超过75%的肿瘤细胞呈合体细胞样生长;(2)混合淋巴浆细胞浸润;(3)镜下界限清楚;(4)2或3级核;(5)缺乏腺样分化。不满足上述所有诊断标准者称为不典型髓样癌或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伴髓样特征。

4、大汗腺癌  2012年WHO分类将大汗腺癌改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许多浸润性乳腺癌显示大汗腺分化的一些特征,但只有不到1%浸润性乳腺癌表现为“纯”大汗腺特征(整个肿瘤具有大汗腺上皮的细胞学特征)。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和其他类型乳腺癌均可见到大汗腺特征,表现为细胞质丰富,泡沫状到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核仁明显。因此,“浸润性大汗腺癌”这个术语包括一组异质性肿瘤,建议根据基本的组织学构型来诊断,例如:浸润性导管癌伴大汗腺特征和浸润性小叶癌伴大汗腺特征。

5、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单纯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往往在诊断时已有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此癌占所有浸润性乳腺癌的2%以下,局灶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多见于其他组织学类型之中,尤其是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细胞簇呈微乳头或小管腺泡状,似乎悬浮于透亮区域内。这些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微乳头中的细胞呈“里面朝外(或极性颠倒、极性反转)”的排列方式,即细胞顶端表面朝向微乳头外(朝向间质)的极性排列,EMA免疫染色可突出显示这一特征。

6.化生性癌  包括一组肿瘤,2012年WHO分类中包括低级别腺鳞癌、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鳞状细胞癌、梭形细胞癌、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软骨分化、骨分化、其他间叶分化)、混合性化生性癌和肌上皮癌。

三、罕见的特殊类型癌

1、神经内分泌肿瘤  2012年WHO分类中伴神经内分泌特征的癌包括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癌。而2003分类中神经内分泌癌包括实性神经内分泌癌(类癌)、不典型类癌、小细胞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2、其他罕见特殊类型癌  分泌性癌、浸润性乳头状癌、腺泡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2003年WHO分类列于化生性癌之下)、多形态癌(2012年WHO分类新增)、嗜酸细胞癌、富脂质癌、富糖原透明细胞癌以及皮脂腺癌。另外,2012年WHO分类新增一组涎腺型/皮肤附件型肿瘤,包括圆柱瘤和透明细胞汗腺瘤(注:将这些良性肿瘤放在特殊型癌这一大类之下明显不合理),而腺样囊性癌被列入上皮-肌上皮肿瘤组。

3、炎性癌  炎性癌不是独立的病理学诊断,而是与病理相关的临床诊断,其“炎症”表现是真皮内存在大量淋巴管癌栓所致,乳腺癌分期属于T4d期。

华夏病理网翻译团队,薛德彬(abin)

2014年4月3日


4 目录

第1章 正常解剖学和组织学

1.1 大体解剖学

1.2 组织学

1.3 妊娠和哺乳

1.4 绝经

1.5 分子标记物

第2章 反应性、炎症性和非增生性病变

2.1 活检部位的改变

2.2 脂肪坏死

2.3 异物反应

2.4 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

2.5 淋巴细胞性乳腺病/糖尿病性乳腺病

2.6 肉芽肿性病变

2.7 IgG4相关硬化性乳腺炎

2.8 嗜酸粒细胞性乳腺炎

2.9 其他反应性和炎症性病变

2.10 非增生性病变

第3章 导管内增生性病变:普通型导管增生、非典型导管增生和导管原位癌

3.1 普通型导管增生

3.2 非典型导管增生

3.3 导管原位癌

3.4 鉴别诊断

第4章 柱状细胞病变和平坦型上皮非典型增生

4.1 分类和组织学特征

4.2 免疫表型和遗传学

4.3 临床过程和预后

4.4 鉴别诊断

4.5 病理分类和处理建议

第5章 小叶原位癌和非典型小叶增生

5.1 小叶原位癌

5.2 非典型小叶增生

第6章 纤维上皮性病变

6.1 纤维腺瘤

6.2 纤维腺瘤亚型

6.3 腺瘤

6.4 乳腺错构瘤

6.5 叶状肿瘤

6.7 粗针穿刺活检中的纤维上皮性病变

第7章 腺病和硬化性病变

7.1 硬化性腺病

7.2 大汗腺腺病和非典型大汗腺腺病

7.3 微腺型腺病

7.4 小管型腺病

7.5 分泌型腺病

7.6 盲管腺病

7.7 硬化性病变:放射状瘢痕和复杂性硬化性病变

第8章 乳头状病变

8.1 导管内乳头状瘤

8.2 乳头状瘤伴非典型增生(非典型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伴导管原位癌

8.3 乳头状导管原位癌

8.4 包裹性(囊内)乳头状癌

8.5 实性乳头状癌

8.6 浸润性乳头状癌

8.7 粗针穿刺活检组织中的乳头状病变

8.8 视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变异型的病变

第9章 微小浸润性癌

9.1 临床表现

9.2 大体检查

9.3 组织病理学

9.3 生物学标记物

9.4 临床经过和预后

9.5 鉴别诊断

第10章 浸润性乳腺癌

10.1 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

10.2 浸润性小叶癌

10.3 具有导管和小叶特征的浸润性癌

10.4 小管癌

10.5 浸润性筛状癌

10.6 黏液癌

10.7 髓样癌和具有髓样特征的癌

10.8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10.9 化生性癌

10.10 腺样囊性癌

10.11 伴神经内分泌特征的浸润性癌

10.12 具有大汗腺分化的癌

10.13 浸润性乳头状癌

10.14 炎性癌

10.15 杂类少见的浸润性乳腺癌

10.16 遗传性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

10.17 预后和预测因素

10.18 乳腺癌分子分型

10.19 乳腺外恶性肿瘤转移至乳腺

第11章 梭形细胞病变

11.1 梭形细胞癌

11.2 纤维瘤病

11.3 肌纤维母细胞瘤

11.4 结节性筋膜炎

11.5 梭形细胞肉瘤

11.6 具有梭形细胞形态的其他病变

第12章 血管病变

12.1 良性血管病变

12.2 血管肉瘤

12.3 非典型血管病变

12.4 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

第13章 其他间叶性病变

13.1 良性间叶性病变

13.2 恶性间叶性病变(乳腺原发性肉瘤)

第14章 罕见杂类病变

14.1 淀粉样瘤

14.2 Wegener肉芽肿

14.3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14.4皮肤附属器型肿瘤和涎腺型肿瘤

14.5 黑色素细胞病变

第15章 乳头病变

15.1 输乳管鳞状化生

15.2 乳头腺瘤

15.3 汗管瘤样腺瘤

15.4 Paget病

第16章 男性乳腺病变

16.1 正常组织学

16.2 男性乳腺发育症

16.3 其他良性病变

16.4 男性乳腺癌

16.5 男性乳腺转移性肿瘤

第17章 儿童和青少年乳腺病变

17.1 幼年性乳腺肥大

17.2 幼年性纤维腺瘤

17.3 幼年性乳头状瘤病

17.4 乳头状导管增生

17.5 分泌性癌

17.6 转移性肿瘤

第18章 腋窝淋巴结

18.1 淋巴结转移癌的评估

18.3 上皮移位

18.4 痣细胞团

18.5 硅酮性淋巴结病

18.6 良性上皮包涵物

18.7 其他情形

第19章 治疗影响

19.1 放射影响

19.2 化疗影响

第20章 标本处理、评估和报告

20.1 标本处理

20.2 外科病理报告

索引




5 翻译预告

兼论“2012版乳腺肿瘤WHO分类”之幸与不幸

乳腺肿瘤分类WHO2012已经出版,与上一版相比,新增了几个新病种,改动了几种术语,加上了有关粗针穿刺活检、治疗后改变、诊断报告书、乳腺肿瘤AJCC分期(2010)和 分子进展等热点内容,使得实用性增强。若能读原文,可谓幸事。

然而,国内未获得翻译许可,实在不幸!

可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仔细比较《乳腺病理活检解读》会发现,WHO蓝皮书新增或改动内容,几乎全部来自《乳腺病理活检解读》或者完全一致。如果您读过《乳腺病理活检解读》,恭喜您,不读WHO蓝皮书也没有什么损失。

Stuart J. Schnitt是乳腺病理界的超级大牛,惭愧,我在翻译《乳腺病理活检解读》时还不知道。去年得知他也是WHO蓝皮书的主编之一,我真的惊喜。既如此,他主编的两部书贯彻自己的学术观点,内容一致,也就不足奇。

《乳腺病理活检解读》还有另一优势,它不仅包括肿瘤,还包括非肿瘤;它的内容更全面,知识体系更完整。它不受WHO编撰体例的限制,刻意强调分子遗传学进展。这一点我很不敢恭唯。这些内容并不太实用,还处在研究进展之中,并不是定论;这部分内容太多,失去了实用性和可读性。如果读者感兴趣,书中那几句简单的类似摘要的描述,不能满足需要,仍然需要查找专题文献。

最后透露一个好消息,《乳腺病理活检解读》第2版已经出版,我们计划再次翻译。译者将努力在中文版的适当位置,补充或对比WHO蓝皮书的相应内容。

因此,恭喜您,不读WHO蓝皮书也没有什么损失。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