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皮肤淋巴瘤(8)——T-NHL(CD30+LPD)
2. 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C-ALCL):平均发病年龄60岁,儿童偶见,男:女为2-3:1。通常单发或几个聚集,还可表现为增厚的斑块,直径通常大于2cm,病变局限偶尔多发,溃疡常见。部分与LyP一样,可消退,但复发者占42%。10%可出现皮肤外播散,主要累犯区域淋巴结,但并无预后意义。
组织学:C-ALCL通常有明显真皮浸润可达皮下脂肪层,而表皮不见受侵(但伴有DUSP22-IRF4重排的病例会很显著)。病变部位几乎全部由大的异型肿瘤细胞组成,和LyP相比,炎细胞显著减少,或仅见于病变周围,和C型LyP形态相近(图1),此时仅能依靠临床表现将二者区别,如图2的大体表现一看就像肿瘤性病变。
但有两个组织变异型值得一提(1)富含大量中性粒细胞(图3);(2)血管内聚集CD30+T细胞。预后很好。
3.交界病变:有时大小、临床表现、组织学改变介于二者之间,不经治疗持续几个月不消退,则称为交界性病变。当然继续随访可以明确疾病的性质——如果病变消退则证实为LyP,如果继续进展则为C-ALCL。
由于原发皮肤CD30+LPD三种病变的免疫表型均相似,我们放到一起来说:
(1)T细胞抗原:总体上是CD4阳性T细胞不同程度地丢失CD2/3/5/7,但亦可呈CD4-/CD8+, CD4+/CD8+ 或裸细胞表型。
(2)细胞毒颗粒蛋白:由于瘤细胞源于细胞毒T细胞,所以大多数瘤细胞表达GrB、TIA1和穿孔素等标记。罕见病例同时表达CD56,但由于EBV阴性,不同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3)CD30:从定义上说,所有病例>75%瘤细胞CD30均阳性(B型LyP有些病例例外),但与系统性ALCL不同的是C-ALCL表达皮肤淋巴细胞抗原(CLA),而EMA或ALK通常阴性。
(4)其他HL相关的抗原:C-ALCL瘤细胞LCA通常阳性,大约40%病例CD15阳性,但不表达PAX5,可以和HL鉴别。因MUM1和CD30的表达呈正相关,故大多数病例表达MUM1(这里再次强调不要因为DLBCL经常做这个指标,就把MUM1作为B细胞的标记)。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C-ALCL相关遗传学特点:
(1)大多数病例显示TCR克隆性重排,但T细胞受体蛋白常阴性。
(2)与系统性ALCL不同,t(2;5)通常不见于C-ALCL,罕见的ALK+病例可存在该易位,且通常是儿童患者。
(3)DUSP22-IRF4重排见于25%的C-ALCL患者和少数LyP亚型病例。而MF肿瘤期中的9p21.3丢失在C-ALCL中则很罕见。
(4)皮肤归巢趋化因子基因CCR10和CCR8通常在C-ALCL中高表达,可能是其很少发生皮肤外播散的原因。
(5)TP63重排在T-NHL中通常提示预后不佳,C-ALCL中罕见,少许阳性病例亦呈现侵袭性临床病程。
【来源:轻松诊断086 微信公众号】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