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DLBCL(5)
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包括最近的一些新进展)总结如下:
1.临床:国际预后指数(IPI)特别是修定IPI积分是一个很好的判断R-CHOP疗效预后因子。高危组和低危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2%和73%。
2.形态:一些研究表明IB亚型比CB亚型预后略差,浆母细胞亚型预后也不好。还有就是在DLBCL累犯骨髓时可出现髓内和原发灶均为大细胞的一致性(concordant)受累,还可出现原发灶为DLBCL,而骨髓为小细胞的不一致(discordant)受累。据报道后者尽管晚期复发风险较高,但生存率和骨髓阴性者相似。
3.免疫组化:(1)GCB表型是一个好预后指标,但需排除‘双打击淋巴瘤——DHL’,因为DHL大多为GCB表型,但预后比一般的nonGCB更差,以后会详细说明;(2)GCB中BCL2是一个不良预后指标;(3)MYC蛋白表达是不良预后指标,特别是和BCL2同时阳性时(称为‘双表达’DLBCL);(4)原发CD5+DLBCL的5年生存率明显差于CD5-者(34-38%vs. 50%);(5)Ki67指数的预后意义尚有争议,介于60-80%间的较高Ki67指数预后不好,但另有研究证实高Ki67患者预后好,可能是由于快速分裂细胞较多对DNA损伤药物更加敏感,这样就抵消了高Ki67所导致的不良预后作用。(6)CD30阳性患者预后好,特别是GCB表型和EBV阴性病例,而CD43和mum1是不良预后标记。其他差预后标记:P53,CD44s,CD44v6,P14,CyclinD2和D3,蛋白激酶C-b,LRP,survivin,Caspase9抑制子。另外,肿瘤中调节T(Treg)细胞减少,细胞毒T细胞增多预后不佳,而ABC亚型中SPARC阳性基质细胞出现则提示预后较好。
4.分子指标:同免疫组化一样,DLBCL的COO分型也提示GCB亚型要好于ABC亚型。而且由于表达的基因不相同,他们的发病机制也涉及不同的信号通路:GCB型与PI3K通路有关,而ABC型与NF-kB通路有关,这有助于对靶向药物的筛选。
HGAL和LMO2低表达者预后不佳。
Myc重排者预后不佳,特别是和bcl2和/或bcl6重排同时存在时预后极差,但大多数研究提示单一的bcl2或bcl6重排无预后意义,甚至bcl6重排是良好预后指标。
P53突变通常是一个不良预后标记,当然也与突变类型有关。此外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启动子超甲基化缺失和3p11-p12获得均与不良预后有关。
以上预后因素中有些是临床目前应用到的,但还包括免疫组化和分子遗传学新近的研究结果,具有判断预后的意义,但很多仍停留在研究阶段,真正达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不一定都需要记忆(其实我也记不住),现在先混个眼熟,等到临床要求我们病理必须提供检测结果时频繁接触自然就熟悉了。
【来源:轻松诊断086 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