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铜代谢障碍性肝疾病(Wilson病)

2013-09-28 19:55 阅读(898) 评论(0) 分类:肝胆胰腺

 铜代谢障碍性肝疾病又称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指铜代谢障碍所致的以肝细胞坏死、肝硬化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豆状核)为特征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类。急性型常有发热、黄疸及明显中毒症状,病情发展快,可在短期内死亡。慢性型可表面有神经系统症状,以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为主,消化系统症状早期仅为消化不良表现,晚期则有肝肿大及门脉高压表现。特征性体征则为呈棕绿色色素沉着的角膜色素环,即K-F环。病理性骨折及关节畸形、氨基酸尿及溶血性贫血也是Wilson病的常见临床表现。Wilson病早期病变主要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内Mallory小体常见,核内空泡及灶性坏死与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变性坏死灶以汇管区周围肝细胞居多,此期与慢性活动性肝炎难以区别。后期肝脏体积缩小,质硬,表面呈结节状,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肝硬化假小叶。Wilson病脑部的病变主要位于纹状体,豆状核呈对称性变性及软化,体积缩小,壳核、尾状核也可见囊腔,光镜下见病变部位神经元脱失,并有星形细胞肥大、增生形成的Alzheimer细胞,色素颗粒呈棕黄略带灰色,可沉积在病变部位的细胞内、细胞间隙及血管旁。诊断Wilson病主要依靠病史、家族史与临床表现,特别是角膜K-F环。对肝硬化患者,如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小于200mg/L)及尿铜排量增加时,应考虑本病。肝组织中铜含量的测定(大于250μg/g干重时),对诊断此病有重要意义。而肝脏病变形态学无特异诊断价值。由于本病起病有多种表现,且并不一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故对儿童、青少年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性贫血者应排除此病的可能。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