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

2013-08-05 07:33 阅读(884) 评论(1) 分类:消化系统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之一,以胃窦部最常见。肉眼观察:胃粘膜薄而平滑、皱襞变浅,有的几乎消失。通常通过薄的粘膜能看到粘膜下小血管。粘膜表面呈细颗粒状,偶有出血及糜烂。胃镜观察有以下特点:1、正常胃粘膜的橘红色色泽消失,代之暗灰白或灰绿色;2、萎缩的胃粘膜明显变薄,萎缩区周围的正常胃粘膜隆起两者界限明显;3、因粘膜变薄,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显微镜下:萎缩性胃炎病变区腺上皮萎缩,腺体变小可有囊性扩张,最终腺体可全部萎缩。根据固有膜腺体萎缩的程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轻、中、重三级,胃的固有腺体减少正常量的三分之一以内者为轻度,减少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者为中度,减少三分之二以上时为重度。固有层的炎性反应可轻可重,但不能作为判断其病变程度的依据,它只能反映炎症的活动状态。根据炎细胞浸润的程度和类型,一般分为静止性萎缩性胃炎和活动性萎缩性胃炎,静止性萎缩性胃炎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活动性萎缩性胃炎则显示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者可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于小凹,形成小凹脓肿。此外,有些病例可见粘膜深层有较多淋巴滤泡形成,粘膜固有层纤维组织增生,粘膜肌增厚,增生粘膜肌可伸入粘膜的浅层。萎缩性胃炎的另一个重要而常见的病变是上皮化生,包括假幽门腺化生和肠上皮化生。在胃体和胃底部病变区,主要呈壁细胞消失,其次是主细胞消失和粘液分泌细胞化生,称为幽门腺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 。在幽门窦病变区,主要改变为幽门腺呈不同程度的萎缩、消失,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生长可形成绒毛样突起,增生上皮内出现杯状细胞、吸收细胞等,其形态结构与肠粘膜相似,称之为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始自胃小凹颈部,向上发展延伸达表面上皮,向下延伸可达固有膜的深部。初起时常为灶性或斑状肠上皮化生,进一步可连接成片。根据肠化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肠上皮化生粘膜呈灶状散在分布;中度:二分之一左右的胃粘膜呈灶状或斑状肠上皮化生;重度:大部分胃粘膜被肠上皮化生粘膜替代。肠上皮化生类型多分为:完全性化生(又称Ⅰ型化生或小肠型化生),胃粘膜上皮含有分泌唾液酸粘液的杯状细胞、具有纹状缘的吸收细胞和Paneth细胞。不完全化生(又称Ⅱ型化生),它又可分为胃型化生(Ⅱa型)和结肠型化生(Ⅱb型),胃型化生的柱状细胞与胃小凹上皮细胞相似,分泌中性粘液;结肠型化生的柱状细胞分泌硫酸粘液,两型中的杯状细胞均可分泌唾液酸粘液。其中结肠型化生与肠型胃癌常并存,关系密切。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参考以下几点:1、胃粘膜固有腺体(包括胃底腺、幽门腺和贲门腺)呈不同程度的萎缩和消失;2、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3、固有层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或淋巴滤泡形成;4、粘膜肌层增厚。

 

上一篇:胃粘膜化生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