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病理诊断需要谨慎的N条理由
为了对病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病理诊断需要严谨慎重。病理界有些前辈说过,做病理诊断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履如临,或履冰临渊)的心态,要有敬畏之心。细想一下,确实有很多理由,让我们谨慎对待病理诊断工作。
1.病理诊断,尤其是活检小标本的诊断,许多是关系到病人的下一步治疗的,是扩大手术,还是放疗、化疗,往往取决于一纸诊断报告。特别是涉及器官或肢体切除者,千万不能大意。
2.病变千变万化,我们囿于知识经验,不可能面面俱到,总会有不认识的病种,不熟悉的病变。更有些特殊、罕见的病变,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决不能自以为是。诊断没有把握时就不要签发,提出会诊(包括科室内外会诊)是上策。
3.病理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和知识,每个人的知识经验都不相同,诊断角度、思路和标准也不尽一致,即使讨论、会诊,也会出现不同意见,以致病理诊断的重复性较差。如果对诊断发生原则性分歧,最好提出会诊。
4.病理诊断需要接受时间的考验。按照卫生部2009年颁发的《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病理切片、蜡块和阳性涂片保存期为15年。也就是说,病理切片可在15年内拿给任何一位病理学家会诊,以验证诊断。如果最初的病理诊断存在瑕疵,就难免留下隐患,不可不慎。
5.病理诊断需要接受他人的评价。诊断报告首先要接受临床医师的评价,是认可,还是质疑,要及时沟通。病人也可能因为转诊,或受临床医师暗示,借出切片外院会诊,或者我们自己主动建议会诊,我们的报告就要经受外院同行的评价。定性不同的诊断意见则可能诱发一些不良后果。
6.病理诊断有很多局限性,从标本的数(是否足够)、量(是否有代表性)和处理(是否恰当),到切片的质量,从临床资料的参考价值,到诊断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上述主观因素,都能影响诊断的水平,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7.病理诊断的标准不断更新,以WHO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而言,近50多年来已进行4次较大的修改,在基本概念、诊断标准、分型分类等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充实。病理医师之间未必在同样水平上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病理与临床之间也会有差距,甚至产生分歧,不能同步,就可能诱发矛盾。
8.医疗环境的恶化和医疗责任险的缺失,使病理诊断缺乏安全感。特别是依赖病理诊断而做出的治疗出现不良后果,病理医师更是难辞其咎。目前病理界大多采取偏向保守的诊断态度,尤其是冷冻切片诊断,宁可让病人承受第二次手术,也不愿病人被盲目扩大切除器官。
临时想到这么多理由,也许还会有别的考虑。总之,病理诊断既要自信,更要谨慎。你的想法呢?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