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1204-01 子宫内膜.学习
回 章目录 | 回 总目录 |
第四节 子 宫
一、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刮出物的病理诊断在临床外检很常见,主要是为临床提供宫腔妊娠的证据和内膜的功能以及增生状态。 | ||||||||||||||||||||||||||
(一)宫腔妊娠 当送检物有绒毛、胚胎或含滋养细胞时,诊断并不困难。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患者在刮宫前胎囊已经流失;甚至在极少数情况下,输卵管异位妊娠的个别绒毛.可以反流入宫腔;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对宫内孕或宫外孕的正确判断。 组织学上,宫内孕的最直接证据是对刮宫物中“胎盘床( placental site)”的确认,在刮宫物不含胎囊时,仍可明确诊断宫内孕。“胎盘床”的形态特点是由扩张的血管、纤维素样物及中间型滋养细胞构成,后者大而深染的细胞核、嗜伊红的纤维素样物和明显的迂曲扩张的血管使其在低倍镜下呈多样杂色的图像。高倍镜下,确认铺砖状蜕膜细胞间有散在中间型滋养细胞是诊断的关键(图12-19)。 有时退变的蜕膜细胞或子宫内膜腺上皮的细胞核皱缩而深染,很像滋养细胞胞,但通常细胞的体积较小,胞膜更清楚;免疫组化染色中间型滋养细胞CK和hPL均阳性(图12-20)可与前二者鉴别。 其他改变如:腺体A-S征、腺上皮的毛玻璃核、间质广泛蜕膜样变等,尽管形态上有特征性,但对宫内孕并不具有诊断意义;这些变化只是患者体内激素状态的表达,同样可发生在宫外孕、体内激素不平衡或服用孕激素等。 图12 -20 蜕膜细胞间有散在中间型滋养细胞(免疫组化hPL染色) | (1)诊断“宫腔妊娠”,首先努力去找“绒毛、胚胎或含滋养细胞”;如果没有找到,就看有没有“胎盘床”结构。还没有(全取材没有?),那就只能如实报告“未见明确宫内妊娠证据”了,请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了。 (2)因为“甚至在极少数情况下,输卵管异位妊娠的个别绒毛.可以反流入宫腔”,所以即便在送检得宫内组织中发现了绒毛结构(游离的),也还有误诊得可能。 胎盘床 图例 01
扩展资料: 参考病例01 | |||||||||||||||||||||||||
(二)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比例和腺体结构的异常 正常周期的内膜和大多数功能性病变的内膜腺体与间质的比例大约是1:1。腺体比例的增多常见于内膜增生或癌,有时也处于分泌旺盛的或间质崩解的内膜。间质比例的增多见于蜕膜样变间质增生或肿瘤以及有些萎缩的内膜。正常的子宫内膜腺体是呈“排笔状”排列的、弯曲的、无分支的管状腺结构;分泌期的内膜腺体盘卷弯曲更明显,管腔扩张,尤其是晚泌期的腺体可扩张呈花苞状或锯齿状,腺体与间质的比例增大。子宫下段和基底层子宫内膜无周期性变化,不能用以评估周期。当子宫内膜的腺体与间质的比例和结构变化超出正常范围时,应认真观察细胞核的形态,警惕内膜病变。在实际工作中以下情况应引起注意: 正常内膜没有扩张的圆形腺体,但在绝经前妇女的正常内膜可偶见。囊性扩张常见于老年性囊性萎缩、单纯性增生和子宫内膜息肉。 腺体轮廓的变化超出正常内膜的周期性改变,出现过度的扭曲,形成乳头,出芽或分枝乳头的复杂结构。子宫内膜是激素的靶器官,受内源性或外源性激素的影响,可以出现腺体退缩呈小管状(如孕激素作用的子宫内膜),或扩张呈花苞状,有腺腔内出芽或乳头(如妊娠时腺体的A-S反应),或真性乳头形成。子宫内膜的病变,尤其是各种肿瘤性病变,不论是上皮性或间叶性的,也都常具有种种腺体轮廓的不规则。 | ||||||||||||||||||||||||||
3.子宫内膜的腺体与间质比例和腺体结构异常的常见情况 在很多病理的和生理的情况下都可伴有以上的形态改变(见表12-6)。 | ||||||||||||||||||||||||||
(1)功能性改变(functionaI disorders) 生育年龄妇女的子宫内膜受机体激素水平的影响发生周期性增生、分化和脱落,在有排卵的周期,黄体期是14天,滤泡期10-20天 ,正常排卵月经周期的长短有一定的变动范围,主要决定于滤泡期的长短,月经初潮时,常周期较长而不规则,一般5~7年后月经规律,一直持续到绝经前,周期又渐渐延长而最终停经,由于卵巢滤泡的生长和维持依赖于机体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当其紊乱时可引起内分泌失衡,发生子宫不规则出血和/或不孕。 无排卵的周期是指卵巢有1或多个卵泡发育但并无黄体形成,子宫内膜受滤泡合成的雌激素作用增生,但缺乏黄体合成的孕激素作用,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分泌期。卵巢滤泡可有持续发育而不断的合成雌激素从而维持子宫内膜的增生状态,也可退缩闭锁终止雌激素的形成;当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下降到不能维持子宫内膜时出现无排卵月经。出血的状况与雌激素刺激的水平相关,相对微弱的刺激导致延长、断续的出血,持续高水平的刺激多引起闭经后的大出血。二者均属雌激素突破性出血。 由于黄体分泌产生的孕激素不充足,临床常表现为不孕、不规则出血或早期自然流产。诊断的确立需有2—3个周期的形态异常,并结合基础体温测定和血中的激素水平综合判断。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卵巢黄体的发育不充分或成熟前退缩,也可能是滤泡期的滤泡生成素( TSH)和中期的黄体素( LH)水平不足,从而影响滤泡发育和颗粒细胞黄素化,还有可能是机体的激素水平正常而终末器官受体有缺陷,即与子宫内膜的孕激素减少有关。 临床表现为月经期延长而量大,有时可延续2周以上。正常月经出血4-5天后内膜的分泌期改变消失,若出血5天以上在刮宫物中仍发现有分泌期内膜混合在增殖期内膜的图像即可诊断。 | (1)开卷有益:阅读“无排卵周期”定义,纠正一个错误认识:“无排卵的周期是指卵巢有1或多个卵泡发育但并无黄体形成,子宫内膜受滤泡合成的雌激素作用增生,但缺乏黄体合成的孕激素作用,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分泌期”。 (2)“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得作用是促进腺体、间质增生;当“不排卵”得卵巢持续分泌雌激素,而没有黄体形成(分泌孕激素,促进分泌)时,子宫内膜就会持续得增生。 | |||||||||||||||||||||||||
(2)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 由局灶性子宫内膜,通常是基底层内膜的过度生长并突入宫腔而形成。临床常见于40岁以上妇女,表现为经间出血、月经过多或绝经后出血。近年分子病理的研究证实,子宫内膜息肉为同源性增生并常含有染色体6异常。 息肉的形态学特点是: ①组织周边至少三侧有表面上皮,这在刮出物中如为部分息肉或组织破碎有时不易见到; ②扩张的厚壁血管,形态似螺旋动脉(图12 -23); ③间质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而不是活跃的小间质细胞。息肉常伴有腺体结构的改变,与周围正常内膜的腺上皮周期不同步,并常伴有化生。 正常分泌期的子宫内膜可以形成息肉样的外观,但镜下无以上结构特点。 子宫内膜腺纤维瘤也具有息肉样外观,但镜下为长的、裂隙状腺体插入间质或在囊性扩张的腺腔形成乳头结构,而子宫内膜息肉不具有这种结构。 与非典型腺肌瘤性息肉的鉴别是后者有腺上皮的异型性,且通常伴有鳞化。 需要强调的是,若在子宫内膜息肉内出现腺体拥挤、细胞核异常和/或间质高度密集,应注意警惕合并增生、癌和/或腺肉瘤、癌肉瘤的可能性,其发生率大约占息肉的5%。近几年有作者报告的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中,少数病例在早期大体上可呈息肉样,肿瘤仅累及息肉的部分表层上皮,但同时可伴有腹膜浆液性癌;由于对这种病例需进行正规的手术分期,活检时应尽量避免漏诊。此外,息肉样子宫内膜样癌与息肉的鉴别是前者除了具有恶性的腺上皮外,通常没有息肉的厚壁血管结构和纤维性间质成分。 | (1)读书有益: 新知①子宫内膜息肉多“基底层内膜的过度生长并突入宫腔而形成”;②内膜息肉也是基因病!("近年分子病理的研究证实,子宫内膜息肉为同源性增生并常含有染色体6异常");③诊断内膜息肉得三个结构特征中,“至少三侧有表面上皮”好理解,而“厚壁血管”“间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则是基底层内膜组织结构特点,所以也好理解了,知其然(结构特点),也知其所以然(来源)。 | |||||||||||||||||||||||||
(三)子宫内膜化生 黏液性上皮伴有复杂的乳头结构时需警惕分化好的黏液腺癌。乳头状合体细胞化生所形成的乳头可以很象浆液性乳头状癌,但缺乏细胞异型性(图12-25)。 嗜酸性化生可以很像不典型增生,但没有腺体拥挤和间质减少。化生的上皮非常罕见核分裂,所形成的腺体结构不复杂。 | ||||||||||||||||||||||||||
表12.7 常见子宫内膜化生的类型和形态特点: (本表附在本节内容最后部分,见本页底部) 图12 -25 子宫内膜乳头状化生(HE) |
| |||||||||||||||||||||||||
关于子宫内膜化生与癌的关系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形态上,大约50%的子宫内膜样癌和癌周的子宫内膜伴有不同程度的上皮化生,伴化生的内膜癌患者通常较年轻,肿瘤分化较好。像异位的子宫内膜一样,近年来有学者观察到在异位子宫内膜也存在着化生-增生-癌的移行现象,并提出所谓非典型化生是高雌状态下上皮的非肿瘤性增生,但可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或癌。还有学者对子宫内膜化生和癌的P53表达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均可呈阳性表达,但化生上皮呈弱阳性、散在、不均一表达;而内膜癌,特别是非子宫内膜样分化的内膜癌,则呈强阳性、弥漫表达。 另外,子宫内膜的间质也可发生诸如钙化、骨化、脂肪化生以及肌成纤维细胞或平滑肌的化生。在刮宫物中,平滑肌化生很容易误诊为癌的肌层浸润,尤其是在伴有腺上皮异型性时。这种肌成纤维细胞或平滑肌化生与子宫壁的平滑肌不同,前者细胞较丰富,排列较乱,细胞核略大。 | ||||||||||||||||||||||||||
(四)子宫内膜增生 属雌激素依赖性的良性增生,是子宫内膜对机体高雌状态的生理性反应。 与单纯增生不同的是,病变为腺体的局灶性增生而不累及间质。 此型增生限于子宫内膜的腺体,腺上皮的异型性是诊断的关键。 【鉴别诊断】 复合增生/不典型增生/分化好的癌有时很难鉴别,尤其是在刮宫物诊断时前两者的鉴别主要依据腺上皮有无极向和/或细胞核的改变,诊断时应注意不要将复合增生伴有化生误认为不典型增生;后两者均有一定的细胞异型性,鉴别则主要以间质浸润,即形态上腺体结构的复杂性和有无间质反应为重要的依据,目前尚无其他特异性标记检测方法鉴别:间质浸润的形态学特征主要为:①腺体结构呈筛状(图12-28左)、迷宫样连续的腺腔(图12 -28右)、融合的分枝乳头或伴有间质反应的鳞状结构,面积大约2.1mm以上;②间质消失或水肿、坏死或纤维化,由梭形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取代正常的子宫内膜间质。但若出现明显异型的上皮细胞呈紊乱或片状的堆积,则无需强调腺体的复杂结构和间质浸润的面积而直接诊断为中或低分化癌。复合增生与癌的鉴别一般并不困难,主要是后者不仅有腺上皮的高度复层和/或异型性,而且腺体结构更复杂,有明确的间质浸润反应。 | (1)单纯性增生:腺体与间质同步增生(协调),让人想到乳腺的纤维腺瘤生长模式。子宫内膜的腺体是单管状腺(无分支),在单纯性增生时,间质增生的同时,腺体也在增生,但它的增生只是两种模式:腺管延长和/或腺管扩张。 (2)复杂性增生:与单纯性增生不同,腺体的增生与间质不同步,而且,腺体的增生模式是:腺管延长+分支形成(复管状腺)。
( )学习参考资料 01
| |||||||||||||||||||||||||
(五)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纤维瘤 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纤维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fribroma,APA),又称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或腺肌瘤样息肉。由Marur (1981)首先报告并命名的一种少见的子宫局灶性息肉样病变,目前认为其发病囚素与I型子宫内膜癌相似: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平均年龄39岁,偶见于Tunrer's综合征服用雌素治疗的患者。 【大体】 呈孤立的息肉样,常位于宫底、子宫下段或宫颈。 【镜下】 以混合双向存在的腺体和间质增生为特征,间质成分包括平滑肌、纤维组织和子宫内膜间质。上皮和间质成分所占的比例从宽带状富细胞的肌成纤维细胞的间质中仅见散在成簇的腺体到密集繁复分枝的腺体之间仅存纤细的纤维肌束。腺体的结构与复合增生相似)同时有细胞的异型性(图12 -29),几乎都伴随明显的成熟或不成熟的鳞化;间质成分actin和/或desmin阳性。 在Longacre等研究的55例临床病理材料中:25例腺体结构高度复杂,形态类似于分化好的癌,其中4例经保守治疗后妊娠并正常生育,12例切宫后2例发现有浅肌层浸润;而腺体结构低度复杂的27例中,21例切宫后均未见肌层受累;从而提出将具有高度复杂的腺体结构、占病变的面积达30%以上的APA称作“有低度恶性潜能的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纤维瘤(atrpical polypoid adenomyofibroma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APA-LMP)”,以提示病变有局部侵袭性和复发的可能性。但临床病程进展缓和,经随诊(平均25.2个月)所有病例均健在;虽然治疗不彻底可病变持续或复发,目前尚未见发展为深肌层或子宫外病变的报道。对希望保留生育的妇女可以保守治疗和随诊观察。 【鉴别诊断】 本病在切除子宫的标本诊断并不困难,但在刮宫物中,由于组织块中有较多肌纤维成分,应注意不要误诊为肌层浸润性癌。鉴别的要点是:与子宫壁细长的平滑肌束不同,本病的肌成纤维细胞为短梭形,排列紊乱无序,细胞核较活跃,胞浆较少且嗜酸性不如正常平滑肌明显。另外,宫颈内膜腺癌也含丰富的纤维间质,在伴有子宫内膜样分化时可以很像APA,但一般不伴有明显鳞化。 图12 -29 (左)非典型子宫息肉样腺肌纤维瘤的双向成分( HE) (右)高倍镜下腺上皮有异型性( HE) | 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纤维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fibroma) 参考资料 01 | |||||||||||||||||||||||||
(六)子宫内膜上皮内癌 子宫内膜上皮内癌(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Garcinoma,EIC)又称原位癌或子宫表层癌(utenne surface carcinoma)。近年来被明确定义为非雌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病变。 【大体】 内膜可以增厚或很薄,常呈息肉或斑块状。 【光镜】 在萎缩的子宫内膜背景中,局部表面上皮和腺体衬以恶性肿瘤细胞(图12 -30)。瘤细胞的形态同浆液性癌,常形成小乳头或鞋钉样;细胞核增大,核染色质粗或空泡状核,核仁增大嗜酸,核分裂多见。 【鉴别诊断】 EIC与浸润性浆液性癌的鉴别是病变小于lcm,没有融合的腺体或明确的间质浸润。如果形态上有融合的腺体或明确的间质浸润,但病变不足lcm,可称微小浆液性癌。应强调指出的是,没有明确浸润的子宫EIC也可发现腹腔或生殖道其他部位的转移性浆液性癌。 图12 -30 子宫内膜上皮内癌(HE) EIC还需与子宫内膜的良性化生鉴别。嗜酸性和鞋钉样变的细胞有时可有增大深染的细胞核但缺乏明显的核仁;有时虽有明显的核仁,但核大小一致,染色质匀细,核膜光滑,无核分裂。输卵管上皮化生时也可见增大深染的细胞核,但同时还混杂有其他如纤毛细胞等细胞,核仁不明显。这些良性病变的p53阴性表达和Ki67低增生指数均可与EIC鉴别。 | 参考资料:01 (1)“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就像消化道中的粘膜“上皮内肿瘤”一样去想象、理解这种病变。 | |||||||||||||||||||||||||
(七)子宫内膜癌 K-ras突变 组织形态学上,子宫内膜样腺癌常伴有其他变异成分或鳞状上皮分化而形成各种亚型,这些组织学上的伴随特征对预后一般无直接影响。少数子宫内膜癌表现为非子宫内膜的其他苗勒氏管上皮分化,这些类型的内膜癌多数侵袭性较强,复发率可高达60%以上,认识这些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对指导临床治疗很有必要。 由子宫内膜样腺体构成。肿瘤分化好时可能与不典型增生混淆,分化差则与肉瘤或未分化癌难鉴别。特征性的图像是出现腺管或绒毛腺管状结构,衬覆的是复层柱状上皮;分化好时与不典型增生的鉴别是间质的消失和腺体结构改变包括融合、筛状和绒毛腺管状等。伴有突出的腺体结构改变以及种种上皮的化生-增生-癌时则形成各种亚型包括鳞化型、绒毛腺管型、分泌型、纤毛细胞型等,这些亚型并无特殊的生物学意义,其分化程度仍按腺体结构分级。 普通子宫内膜样癌常伴有灶性黏液样上皮分化,当这种分化的肿瘤成分所占比例大于50%时,则分类为黏液性癌。组织学图像同宫颈或卵巢黏液腺癌。 又称浆液性乳头状癌(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SPC),属Ⅱ型内膜癌,侵袭性强。有学者观察到,在与普通型子宫内膜样癌混合存在时,其所占比例25%以上者,生物学行为同纯浆液性腺癌;故而提出,在刮宫物中若发现浆液性腺癌成分,即使仅呈灶性,亦应在诊断中作出说明。 浆液性癌在形态上应与绒毛腺管状子宫内膜样腺癌(villoglandular variant of 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区别。虽然同样具有乳头状结构,前者与卵巢的浆液性乳头状癌相似(图12 -32),乳头较短粗,被覆的上皮异型性明显,细胞核大而圆,常有嗜酸性核仁,部分病例可见砂粒体;乳头表面成簇的上皮细胞“出芽”和散在及成团的游离细胞具有特征性。后者与结肠的绒毛腺管状腺瘤相似,乳头结构细长平滑,呈绒毛状(图12.33),表面被覆的复层柱状上皮,分化较好。两种乳头结构的鉴别对指导临床手术范围有重要意义。我们1994年报道的9例浆液性癌和10例绒毛腺管状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对照分析显示:两组术前均为临床I期病例,但前者术后病理证实肌层浸润达8/9例,侵及宫颈4/9例,部分(6/9例)甚至播散至卵巢、输卵管、盆壁、大网膜、淋巴结及肝内;而后者无一例发现子宫外播散,仅有3例浅肌层和1例深肌层浸润;说明浆液性癌的侵袭性强。 图12 -33 子宫绒毛腺管状癌的细长平滑乳头(HE) 于表面上皮的上皮下腺体,成簇的细胞性乳头常伴有炎细胞的浸润和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不具有恶性细胞特征。此外,透明细胞癌( clear-cell carcinoma)的组织学特征与浆液性癌有重叠,两者的乳头结构相似;若同时混有管状,囊性囹像、明显的透明细胞和“鞋钉样”细胞或突出的淋巴细胞浸润提示为透明细胞癌。浆液性癌的治疗原则是进行正规的肿瘤分期手术和术后化疗,尽管化疗的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近来也有学者研究对分期手术后明确为肿瘤小于lcm、没有肌层或血管浸润的微小癌进行单纯性手术治疗。 是另一种Ⅱ型子宫内膜癌,形态上以富于糖原、胞浆透明的细胞和hobnail细胞所形成的片状、管状、迷宫样和乳头状图像为特征。与富于糖原的子宫内膜样癌不同,透明细胞癌的异型性非常明显,形态上与卵巢的透明细胞癌相同。虽然此型癌的预后较差,但局限于子宫的透明细胞癌要好于同期的浆液性癌。 | (1)子宫内膜样腺癌 图例01 02 03 04(多图) 05 06
(3)浆液性腺癌(浆液性乳头状癌)图例 01 02 03 04 05
(5)透明细胞癌 参考文献01 | |||||||||||||||||||||||||
2.组织学分级(histologic grade) 为了进一步了解肿瘤的恶性程度,指导临床预后判断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应对子宫内膜癌(主要是I型内膜癌)进行分级。刮宫标本可由于组织破碎或取材局限而影响分级效果,但仍应据此作出初步分级,有益于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案。 目前采用的是WHO(2003)三级分法,主要是针对腺体成分的结构分级: Gl(高分化):以腺样结构为主,实性区≤5% G2(中分化):实性区占6%-50% G3(低分化):实性区>50% 除了上述结构指标外,还需结合细胞的异型性和其他参考指标如: (1)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不属于实性区,应按腺体成分分级; (2)细胞异型性明显与其结构分级不相称时,则将肿瘤升高一级,如结构为G1、G2的肿瘤升高为G2\ G3; (3)高度异型核多见于Ⅱ型子宫内膜癌。 近几年的研究证实这种结构和细胞的综合分级方法基本上与临床预后相符。 | ||||||||||||||||||||||||||
3.侵袭范围( extent of disease) 又称病理分期(pathologic stage)(见表12- 10)。由于有些肿瘤的临床分期与其实际的侵袭范围不相符,以往常用的临床分期已逐步被病理分期取代。 随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侵入淋巴管和淋巴结的几率增高,死亡率在内膜内癌、浅、深肌层浸润癌分别为4%、15%、33%。肌层浸润深度的确定需仔细观察大体标本,在子宫壁浸润最深的部位从内至浆膜作全层取材测定。由于子宫内膜与肌层的交界不是截然的,两者之间可互相伸入;又由于子宫内膜的基底层和肌层内异位的内膜组织也可与内膜同时发生增生或癌,其发生率可占子宫内膜癌的21%-23%,而预后同内膜内癌;如何正确掌握肌层浸润的形态学诊断标准是日常外检中常遇到的问题。 | (1)伴有腺肌症的内膜癌,即使在深肌层中出现癌组织(累及”异位腺体“),预后也非常好。 (2)” I期肿瘤伴有和不伴有淋巴管浸润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3%-40%和94% -100% “,差别很大啊。 | |||||||||||||||||||||||||
4.癌周内膜的状态( status of the adjacent endometrium) 癌周内膜的状态有助于理解肿瘤是否对激素有依赖,合并增生是提示预后好的指标之一。 5.其他与预后相关的指数(other special parameters of prognostic importance) (1)激素受体状况“hormone receptor status” 富含雌/孕激素受体的肿瘤预后较好。某些侵袭性强的内膜癌在病变早期检测激素受体阴性,可提示预后不佳。 (2)DNA倍体和增生片段 “DNA ploidy and proliferative fraction" 有研究证实,DNA倍体的研究有助于估价预后,异倍体和高增生片段的肿瘤预后差。 (3)肿瘤基因表达“oncogene expression" 一些研究表明erb-2基因、c-myc基因增强,K-ras整合及p53过度表达均提示预后差。 | (1)“ 癌周内膜的状态有助于理解肿瘤是否对激素有依赖,合并增生是提示预后好的指标之一 ”---在常规HE片观察肿瘤周边内膜组织,如果内膜呈增生改变,则发生的肿瘤细胞“激素依赖“可能性就大。所以,在病理报告中可以对此进行提示,但还是有必要再做免疫组化进一步明确。 |
表12.7 常见子宫内膜化生的类型和形态特点:
类型 | 相关因素 | 形态特点 |
鳞状上皮 | 高雌状态,炎症、异物 | 成熟型:上皮极向存在;细胞界限清楚,有间桥;可角化; 不成熟型:细胞成团片状;界限不清;可有中心坏死 |
黏液性 | 绝经后多见 | 似宫颈或小肠黏液上皮 |
合体细胞 | 上皮再生:刮宫、内膜崩解、出血后 | 累及表面上皮或表层腺体;胞浆嗜酸性、界限不清;形成出芽或无间质的乳头;上皮内炎症和核碎片 |
乳头状 | 上皮再生 | 有结缔组织轴心的短乳头 |
嗜酸性 | 无拮抗的雌素 | 胞浆丰富、嗜酸,无纤毛 |
纤毛细胞 | 无拮抗的雌素 | 上皮缘有纤毛;胞浆常嗜酸;复层、分支或出芽图像 |
鞋钉样 | 刮宫或流产后 | 细胞呈梨形,跳入腺腔,核在顶端;胞浆常嗜酸性,单层排列 |
透明细胞 | 流产后 | 胞浆丰富透明,单层排列 |
|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