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0202-03 涎腺非肿瘤性病变

2013-03-21 17:23 阅读(663) 评论(0) 分类:精读《诊断病理学》

 

  回 章目录 回   总目录

三、涎腺非肿瘤性病变

(一)涎石病
    涎石病( sialolithiasis)也称涎腺管结石(salivary duct stone),多发于男性青年,以颌下腺最多,其次为腮腺,舌下腺及小涎腺少见。结石可使导管阻塞,进食时颌下腺出现胀痛感,食后逐渐消失。涎石多为圆 形、卵圆形或柱状,可单发或多发,结石所在部位导管黏膜上皮出现鳞状化生、增生,表面发生糜拦或溃疡形成,腺体内导管常发生扩张,充满积液,腺泡萎缩,间 质内纤维组织增生及慢性炎细胞浸润。


  发生模式图    、


     

(二)涎瘘
    涎瘘( salivarv fistula)是由于涎腺区外伤或手术不当,造成涎液通过皮肤开口形成异常通道。最常见于腮腺,由于出现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管瘘和腺瘘。


(三)涎腺变性肿胀
    涎腺变性肿胀( degenerative  sialosis)主要发生于腮腺,与营养缺乏有关,双侧腺体弥漫肿大、柔软,无明显压痛。


(四)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granuloma)于1937年由金显宅首先报道,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发病缓慢,病程长,常发生在腮腺区,可单侧或双侧,上臂下部也可发病,病变处皮肤瘙痒,色素沉着,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淋巴细胞也相对增加。肿物无包膜,与周围无明显界限,切面黄白色。
    【光镜】  呈肉芽肿样改变,其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多为单核或双核,呈弥漫分布,结缔组织多少不等,并可有玻璃祥变。


(五)Mikulicz病
   1952年Godwin将Mikulicz病(Mikulicz disease)改用良性淋巴上皮病变( 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一名,现已被国内采用。
    此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特征是单侧或双侧腮腺或颌下腺肿大,也可两腺同时肿大,有时伴有泪腺肿大。弥漫肿大的涎腺边界不清,少数可形成肿瘤样结节,患者偶感疼痛及口干。
    【光镜】  腺小叶结构仍存在,小叶内腺泡间有淋巴细胞浸润,继而腺泡破坏消失,为密集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所代替,小叶内导管增生,约有50%患者因导管上皮增生,形成实性上皮团块,称为上皮岛。Mikulicz病可恶变,变为恶性淋巴瘤或癌。
    Mikulicz综合征与Mikulicz病不同,前者是由于全身疾患如白血病、结核、梅毒等侵犯涎腺、泪腺引起腺体肿大,预后往往不良。


(六)Sjogren综合征
    Sjogren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的临床特征是干燥性角膜炎、口干,常合并有全身其他结缔组织病,常为类风湿关节炎与全身性红斑狼疮,此外,尚可合并其他胶原性疾患如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结节性动脉炎等。
    此病为自身免疫病,40岁以上中年女性多见,女性为男性的4-5倍,有口干、眼干、涎腺或泪腺肿大或不肿大。病理改变与Mikulicz瘸相同。二者在临床上也很难区分,故常称Mikulicz-Sjogren综合征。
    【大体】腺体弥漫性肿大或呈结节状包块,剖面呈灰白色。与周围界限清楚,但无包膜。
    【光镜】病变从腺小叶中心开始,淋巴细胞浸润于腺泡之间,正常腺泡被密集的淋巴细胞取代,可形成淋巴滤泡。腺小叶内缺乏纤维结缔组织修复。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形成上皮肌上皮岛,上皮岛内可有嗜伊红无定形物质。小叶内导管增生扩张,可形成囊腔。
    Sjogren综合征应与恶性淋巴瘤相鉴别,前者原涎腺小叶轮廓仍保持,而小叶内为分化成熟的淋巴细胞取代了腺泡组织,其中有残存的导管上皮增生,而后者非典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腺小叶轮廓及其残存的导管也均破坏消失。


(七)涎腺囊肿
    涎腺导管囊肿( salivary duct cyst)是由导管阻塞致分泌物在导管内潴留所致。主要发生于腮腺,老年男性多发。镜下可见导管上皮增生,多层排列,上皮被挤压呈扁平状,可见大嗜酸性粒 细胞和鳞状上皮化生。囊腔内含黏液性分泌物、球形结石或结晶状颗粒。囊壁为疏松的结缔组织,无明显炎症。囊液外渗可形成局限性黏液肉芽肿并伴发炎症。淋巴 上皮囊肿(lymphoepithelial cyst)是由于慢性炎症使琳巴样间质及局限性上皮增生所致。多见于单侧腮腺,无痛性肿块。镜下可见囊肿衬里有多层扁平上皮或柱状上皮细胞,囊腔内含浆液 性分泌物。囊肿周围有含多核异物巨细胞或胆固醇结晶肉芽肿,有时可见局灶性阻塞性腮腺炎。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