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0305-05 肿瘤和瘤样病变

2013-03-21 13:04 阅读(368) 评论(0) 分类:《诊断病理学》文待修

 

  回 章目录  回   总目录
五、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胃肠道息肉
    1.非肿瘤性息肉
    (1)增生性(化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
呈广基底,表面光滑,少数有蒂,直径多在5mm以下,
组织学可见黏液分泌减少,上皮细胞增生,致密。一般无
临床症状,其发病率各家报告不一。
    (2)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以往称为潴留性息肉
或先天性息肉。为错构瘤性质,70%为单发,30%为多发,主
要在结肠,好发于2~7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特别在非洲
大陆发病率较高,在国内,约占无症状儿童的1%。临床以无
痛性便血为主要症状。息肉直径多为0.5~lcm,75%有蒂,
呈球形,深红色,表面光滑,有时可见长蒂存在,甚至可从肛
门脱出。组织学检查主要为肉芽组织,被覆分化成熟的上
皮,邻近腺体扩张,充满黏液,间质丰富,纤维组织增生,其中
可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不同于肿瘤,也不同于结核等特
异性炎症,手术切除后或自然脱落后,一般不复发,为一种良
性自限性病变,恶变率极低。
    (3)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是一种结肠黏膜损
伤后黏膜上皮增生及有肉芽肿形成的增生性病变,常见于溃
疡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结肠炎、肠血吸虫病、Crohn氏病等。
有两种类型,即真性纤维性息肉和炎性假性息肉。临床常有
腹泻、便秘及体重减轻。大体可见结肠黏膜多发性指状突起
或呈地毯状,放入水中时,这种息肉可飘浮于水中。镜下可
见腺体囊性扩张,间质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在非
洲,这种息肉占息肉活检中的25%~ 30%。
    (4)淋巴性息肉(lymphoid polyp):常见于直肠,儿
童较多,多数无蒂,以往曾称为直肠良性淋巴瘤,最近有
的作者认为在成人它属于胃肠道的边缘带淋巴瘤,即所谓
的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一种,属于低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
瘤,因此,临床应作为低庋恶性淋巴瘤处理,以防后患。
镜下为灶性淋巴组织增生,细胞为清一色淋巴细胞,多为
小淋巴细胞,无淋巴滤泡形成,也无其他炎细胞浸润。
    2.肿瘤性息肉
    (1)管状腺瘤(tubular adenoma):为结肠上皮的良性肿
瘤,以增生的腺体为主构成。息肉一般在lcm以下,呈圆形
或卵圆形,表面不规则,多数有蒂(图3-30A),暗红色,大约
30%为广基,无蒂。镜下肿瘤由致密排列的腺管构成,固有
?膜及黏膜肌板常位于息肉以内,腺上皮呈复层,核较大,黏液
分泌减少,胞浆嗜碱性,有不典型增生(图3-30B)。男性较
多,临床常有出血,其癌变率因肿瘤大小而异,74%的息肉在
lcm以下,直径在lcm以下时,手术切除标本,癌变率为
1.Oa/o。而直径在2cm以上时,其癌变率达35%。同时癌变
率也因数量不同而异,息肉多,则癌变率增高。
    (2)绒毛状腺瘤(villous adenoma):腺瘤呈绒毛状、菜
花状突出于黏膜表面,质脆,多数无蒂,肿瘤与正常黏膜分界
不清,表面可有糜烂与溃疡。肿物直径可为0.3~ 20cm不
等,平均直径3. 4cm。肿瘤可单发,亦可多发。组织学呈绒
毛状、分叶状。许多作者报道绒毛状腺瘤切除后,发现伴有
浸润癌者占30%,在Muto报道的绒毛状腺瘤的切除标本中,
伴有浸润癌的占41. 9%。临床大多有出血,少数无症状,切
除后易复发,其恶变率因肿瘤数量及大小而异。肿瘤体积
大,癌变率增多,多发性病变癌变率增高。光镜为指状突起
被覆不典型增生的上皮(图3-31A),但其早期癌变的诊断,
除了有重度不典形增生以外,更重要的依据是浸润,特别是
蒂的浸润是恶变的重要依据之一(图3-31B,C)。
    图3-30
A.大肠管状腺瘤,有蒂与肠壁相连;B.大肠管状腺瘤
    图3-31  大肠绒毛状腺瘤
A.大肠绒毛状腺瘤;B.伴腺上皮重度非典型增生;C.有癌变,见异型上皮细胞有明显浸润
?    一般说来,大肠癌发生率低的国家,大肠息肉的发生
率低。腺瘤与大肠癌的发生部位一致,大肠癌是以结肠远
端为多。尸检发现,小的腺瘤分布于整个大肠,而大的腺
瘤则多见于乙状结肠,随着腺瘤体积增大,癌变率也随之
提高。
    腺瘤恶变的发生率,与组织学类型有密切关系,腺瘤
伴有轻度不典型增生,其癌变率分别为:管状腺瘤为
13.9%,而绒毛状腺瘤为36.2 010。腺瘤伴有重度不典型
增生时,其腺瘤的癌变率分别为:管状腺瘤为27%,管
状绒毛状腺瘤为34%,而绒毛状腺瘤为50qo。
    (3)管状绒毛状腺瘤(tube-villous adenoma):为腺瘤
的混合型或称中间型,肉眼观察与管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
相似,可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或不规则,它的癌变率较
管状腺瘤为多,有的报道为22.4%。
    大肠肿瘤性息肉(或称腺瘤)其发生部位也不同。
Shinya等报告的3725例腺瘤中,发生在右半结肠占11%,
横结肠12%,降结肠24%,乙状结肠48%,直肠仅仅5010。
其发病率各国不同,多数报道与大肠癌的发病率成正比。
    家族性息肉为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性疾病,约50%
有家族史,息肉多于100个以上为诊断标准,少于100个
则诊断为多发性腺瘤。
    3.患肉综合征( polyposis syndrome)(见表3-4)
    表3-4  胃肠道息肉病的分类及临床特征‘”1
    息肉分布
  疾病    遗传    病理  一    临床特点    自然史
    胃    小肠  结肠
家族性    显性    腺瘤    ++    ++    ++  广谱结肠外病变    腺瘤发现于20~30岁,
息肉病    回肠末    结肠癌见于30~ 60岁
    端淋巴
    增生
Gardn。。    显性    腺瘤    ++    ++  +++  软组织肿瘤、骨异常、  结肠与十二指肠癌,伴
综合征    带状瘤纤维化    有软组织肿瘤
Tu,cot综合  隐性    腺瘤    +    ++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可伴  病变出现在20多岁,常
征    有Cafe-au-lait斑或痣    死于脑肿瘤
Peutz-Jegh-    显性    错构瘤    ++  +++  ++  皮肤黑色素沉着    腹痛、肠梗阻、出血、
ers综合征    性质    贫血,偶见胃肠道癌变
Cronkhit-    不明    炎性错    ++    ++  +++  皮肤、指甲及毛发异常,  抗感染治疗可缓解
Canada综    构瘤性    腹泻、蛋白丢失及电解
合征    质失衡
幼年性息肉  因类型  错构瘤    +    +    +++  腹泻、直肠出血    根据类型与发病年龄而
病    及年龄    定
    而定
    (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最早为1882年Cripps首
  先描述并命名,后来研究表明这种息肉病具有高度恶变倾
  向,并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常在大肠呈多发
  性地毯样息肉,息肉少时100个以下,最多可达3000个
  以上。多见于成人,新生儿很少见,出现症状时平均年龄
  23.8岁,很少发生在10岁以前。未经治疗的病人,大多
  要发展为大肠癌。在就诊的病人中,约67%的家族性息
  肉病伴有大肠癌,平均年龄为39岁,比一般人群中大肠
  癌的发病年龄早。一组材料报道,息肉伴有癌灶好发于直
  肠(39%),其次为乙状结肠( 24U/o),降结肠(20%),
  其余17%为其他部位。这种息肉癌变往往是多发性的。
  形态学观察多为管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而单
  纯的绒毛状腺瘤少见。息肉在直径lcm以下时,往往无
  症状,当息肉随着体积的增大,即有便血症状出现。在直
  肠息肉,有时可随黏膜而脱出肛门外。未经治疗者随诊5
年,癌变率为10%,随诊20年癌变率达50%以上,而且
常为多原发癌。
    (2) P-J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 PJS
综合征为一少见家族遗传性疾病,1921年Peutz报告一家
7人中有5人患此病,1949年Jeghers综合报道31例而定
此名。它具有典型的色素沉着(尤其口唇周围,也可见
于口腔黏膜、眼睑、手指、足趾及肠黏膜等处)、胃肠道
多发性息肉及遗传因素三大特征,有明显家族史者占
30%—63%。
    PJs的色素斑点多在儿童时发现,皮肤色斑随年龄增
长而加深、增多。成人时逐渐减少或消退,但黏膜色素斑
一般不消退。斑点可由针尖到黄豆大小不等,呈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偶有较大的呈斑块状,通常面部数量
多,足底、手掌面积大,斑点边缘清楚,不高出皮肤,皮
肤呈黑褐色、棕色、蓝色或灰色。组织学可见鳞状上皮基
?底细胞内黑色素细胞增多。P-J息肉是错构瘤性病变,多
发生于胃、小肠及结肠,有时可见于食管、泌尿生殖道,
分布广泛,常多处同时受累,单发者很少。
    P-J息肉大小不一,小者基底宽而无蒂,呈圆形或卵
圆形,较大的息肉常有蒂,呈分叶状,质软易出血,常常
孤立存在,息肉之间的肠黏膜多正常。组织学检查见息肉
呈分叶状,由于黏膜肌板的增生,使息肉呈树枝状结构,
组成分叶或分枝的轴心,外周是黏膜上皮组成的腺管或形
成短的乳头。上皮细胞可为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和潘氏细
胞,但因息肉所在部位不同,其上皮细胞的类型也有差
异。在胃息肉中,有时有壁细胞和主细胞。在结肠息肉以
柱状细胞为主,在十二指肠有时可见Brenner腺岛,这些
上皮细胞均无间变或核分裂。
    P-J息肉的癌变率统计各家报道不一,由3%~ 25%
不等,有人报道这种息肉可伴有卵巢肿瘤、乳腺癌、多发
性骨畸形等。在儿童一般主张保守治疗和随诊。在成人一
般用纤维内镜切除术效果较好,但多发时,只能对症予以
切除,不可能切除完全彻底,目前探讨的基因治疗,可望
解决这一问题。
    (3)   Gardner综合征:Cardner综合征是一种大肠内多
发性腺瘤样息肉病,并伴有结肠外病变的常染色体遗传性
疾病。1953年由Gardner及Richard首先报告结肠多发性
腺瘤,同时伴有骨瘤和表皮样囊肿,1955年命名为Gard-
ner综合征。他在对11个家族280名成员调查中,发现
126名(45%)有本综合征的不同表现。目前认为,除结
直肠内多发性腺瘤性息肉外,凡伴有以下一种或几种表现
的均可称为Gardner综合征:①骨疣或骨瘤,主要在面骨
和颅骨;②皮肤囊性疾病,如皮样囊肿或皮脂腺囊肿;
③纤维瘤或硬纤维瘤;④胃或十二指肠息肉;⑤回肠末端
淋巴组织增生以及甲状腺癌、肾上腺腺瘤等。这些肿瘤往
往在家族中首先被发现,而后才发现结肠息肉性病变。息
肉多种多样,除主要发生横结肠外,也常累及胃及小肠,
尤其十二指肠。目前争论的是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呢?还
是家族性息肉的一种亚型?目前有人认为,Gardner综合
征实为家族性腺瘤病的一种亚型。
    (4) Turcot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伴有中枢神
经系统恶性肿瘤,则称为Turcot综合征。它也是一种家族
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恶变潜能与家族性息肉类
似,有的人在大肠息肉被诊断之前,就因脑胶质瘤而死
亡。目前对它是否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有争论。多数作者
认为,它同Gardner综合征一样,实质上是一组同一遗传
基因的遗传性疾病,是一类在表现有差异的遗传性疾病,
因而多倾向于将该类疾病统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5)幼年性息肉病:或称为幼年性息肉综合征,是一
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1964年MC Coll首先使用此名称。
约1/3病人有家族史,息肉数量一般较多,但比家族性息
肉少。病变不仅限于大肠,故又称为家族性幼年性息肉
病。约20%的病人有肠外先天性畸形,如肠扭转、肠系
膜淋巴管瘤、先天性肌弛缓症、脑水肿、法鲁四联症、主
动脉狭窄、甲状舌骨囊肿等,也可伴有胃癌或结肠癌。这
种息肉病与幼年性息肉不同,发病年龄较迟,多数在9.5
岁开始发病。息肉多在100个以上,有时一个带蒂的息
肉,可有多个息肉聚集,似葡萄状。息肉的组织形态各
异,主要为典型腺瘤息肉,常有水肿与慢性炎细胞浸润,
此种幼年性息肉病少见,临床可有出血及营养不良等。
    (6)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此种综合征1955年首
次报道,是一种获得性非肿瘤性息肉改变,常累及胃、小
肠、结肠及食管,伴有皮肤色素增多、毛发脱落、指甲发
育不良、腹泻、蛋白丢失、体重下降等。肉眼可见肠道黏
膜弥漫性微小结节及大的多发性带蒂息肉,呈胶冻样。镜
下腺体扩张、水肿及慢性炎细胞浸润。它不同于幼年性息
肉,在于它是弥漫而非孤立性病变,多见于30岁以上成
年人,男性较多,抗炎治疗后可缓解。
    (7) Cowden综合征:1963年报道,有家族性,可伴
有胃肠道息肉病,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部位各异。
镜下可见腺体扩张、腺上皮增生及慢性炎细胞浸润。
    (二)大肠癌
    西方国家大肠癌发病率高,仅次于肺癌。北美、北欧
较南美、南欧高,亚洲和非洲国家低。白人发病率比黑人
高,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高。我国大肠癌居消化道癌的第
三位。
    大肠癌的发生可能与饮食和社会经济状况有关。病
因因素有食物中脂肪含量高、肥胖、家族性腺瘤病、腺
瘤和溃疡性结肠炎等。年龄高峰我国为30岁~ 50岁,
国外报道为50岁~ 60岁。结肠癌女性较多见,而直肠
癌男性较多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块、便血、便秘或
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次数增多、消瘦、贫血和肠梗阻
等。
    发病部位以直肠最多,向近端逐渐减少,到盲肠又稍
增多。1/2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区。乙状结肠
癌占1/4,其余1/4分布在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和横结
肠。2.8%~8%大肠癌为多发性。
    [病变】  大体形态分:①溃疡型( ulcerative type)
(图3-32A);②巨块息肉型(polypoid type)(图3-32B);
③浸润型( infltrating type)。其中溃疡型最常见。浸润型
可使肠管局部狭窄,但很少形成像皮革胃那样的弥漫浸润
型癌。
    【光镜】  80%为管状腺癌,多数分化较好(图3-
33A,B)。lO%-15%为黏液腺癌(图3-34)。纯印戒细
胞癌和未分化癌少见。其他罕见的癌有腺鳞癌和鳞癌。年
轻病人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较多见。癌组织偶尔可钙化
和骨化。钙化灶有时可呈砂粒体样。癌位于黏膜下层以上
不管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均属早期癌范畴。
?图3-32  结肠癌大体分型
  A.溃疡型;B.巨块型
    图3-33结肠腺癌
A.中分化腺癌;B.低分化腺癌
图3-34结肠黏液腺癌
    【影响预后的形态学因素】  影响预后的形态学因素
有: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肠壁的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率。
    高分化的癌淋巴结转移率低,5年存活率高;反之,
低分化癌如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淋巴结转
移率高,5年存活率低。癌细胞分泌黏液,如黏液腺癌和
印戒细胞癌预后差。Dukes根据癌浸润肠壁的深度和淋巴
结有无转移将大肠癌分为A、B、C三期:①Dukes A期
占手术病例的15%。癌不超过肌层,无淋巴结转移,5年
存活率100%;②Dukes B期  占手术病例的35qo。癌已
侵透肠壁达肠周脂肪组织,但无淋巴结转移。5年存活率
为75%;③Dukes C期占手术病例的50%。癌的范围同
B期,但已有淋巴结转移,5年存活率仅35%。
    【扩散和转移】  主要为局部浸润、腹腔腹膜种植和经
淋巴管转移至局部淋巴结,晚期可转移至远处淋巴结如锁
骨上淋巴结。晚期癌亦可经血行转移至肝、肺、骨、脑、
卵巢、脾、肾、胰、肾上腺、乳腺、甲状腺和皮肤等处。
    (三)神经内分泌肿瘤
    直肠是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好发部位之一,但很少
发生类癌综合征,大体上有二种形态:①小而硬的黏膜下
结节,直径<1cm。无症状,常常肛管内诊时发现;②直
径> 1cm,可形成溃疡、息肉或蕈样肿物,形如直肠癌。
光镜下由小的低柱状细胞排列成花带状、条索状或腺样
??图3-39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制。光镜下主要有二种形态:即非角化的大细胞鳞癌
(图3-40)和基底细胞样癌(basaloid carcinoma),亦称非
角化小细胞鳞癌。位于肛管和上部。形态像基底细胞癌,
有鳞癌分化。在癌巢中有大片嗜酸性坏死。有时可像膀胱
的移行细胞癌。临床表现为下段直肠癌,淋巴管转移至骶
髂部淋巴结。预后较肛门缘鳞癌差。
图3-40 -穴肛(泄殖腔)原癌
  2.疣状癌发生于肛周皮肤,呈广基疣状肿物。
  【光镜】  为粗大外生性乳头状瘤样肿瘤,乳头中心
无结缔组织核心。鳞状上皮分化好。癌的底部界限清楚呈
膨胀性生长,浸润不明显。生长缓慢,但可转移至腹股沟
淋巴结。疣状癌的发生与HPV感染可能有关。
    3.肛管上皮内肿瘤( anal ca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
sia,ACIN)和肛周皮肤上皮内肿瘤(perianal skin intraep-
ithelial neoplasia,PSIN)、像宫颈和外阴的上皮内肿瘤
( CIN,VIN) -样,肛周亦能发生上皮内肿瘤(ACIN,
PSIN),形态及分级与CIN和VIN相同。ACIN和PSIN亦
与HPV感染有关。肛门区湿疣、上皮内肿瘤和癌中均检
测到HPV DNAl22J,PSIN即Bowen病,患处皮肤呈红色结
痂样扁平斑块,边缘不规则。光镜显示上皮增生,极向消
失,全层为大小不等的不典型增生细胞和角化不良细胞,
核分裂多见。肛周皮肤的Bowen病常为多中心性,易发展
成浸润癌。
  4.黏液表皮样癌来自肛管移行上皮,形态与涎腺
的黏液表皮样癌相同。
    5.基底细胞癌  只发生在肛周有毛的皮肤。其临床
与病理和其他部位的皮肤基底细胞癌相同。多数病人为老
年男性。
    6.由肛门瘘发生的腺癌和由肛门腺来的腺癌均极少
见。前者常为黏液腺癌,后者常为高分化腺癌。
  7.Paget病肛周皮肤的Paget病形态与外阴和乳
腺Paget病相同。病变处呈红灰色隆起,有脱屑状湿润
区。电镜证实Paget病的异常细胞来自大汗腺导管上
皮。这些异常细胞黏液染色和CEA染色阳性,有的还
含黑色素。肛周Paget病有较长的浸润前期,如果病人
能存活较长时间,则在病变处皮下可找到来自大汗腺
的浸润癌。
    (八)转移瘤
    大肠和肛门转移瘤主要来自肺、肾和前列腺等处的
癌。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