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0701-03 胆汁淤积性肝疾病
三、胆汁淤积性肝疾病
(一)肝细胞缺陷导致的淤胆性疾病
1.进行性家族性肝内淤胆I型( 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Type I,PFIC I) 此病为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性淤胆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婴儿和儿童,以严
重淤胆为特点,亦称Byler病,由编码P型ArIP酶的
ATP8131基因突变所致。P型ATP酶可能在胆盐排泄和/
或胆盐的肝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此型的肝脏改变,初期
以轻度淤胆为主,逐渐演变为小叶内纤维化。电镜下,胆
小管内的胆栓呈粗颗粒状,即所谓的Byler胆栓。
2.进行性家族性肝内淤胆Ⅱ型( 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TypeⅡ,PFICⅡ) 此型由编码胆
小管胆盐输出泵( BSEP)基因突变所致,此型肝脏表现
为所谓的新生儿肝炎。肝细胞巨细胞变、明显的髓外造血
并伴有肝实质的胆汁淤积。晚期可出现发展较快的纤维
化、慢性炎症、淤胆性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硬化。电镜
下,胆小管的胆栓为丝状型。
3.进行性家族性肝内淤胆Ⅲ型( 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TypeⅢ,PFJCⅢ) 此型由编码胆
小管磷脂输出泵的MDR3基因突变所致。其肝内改变与
PFIC I和Ⅱ不同,以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小叶间胆管损
伤和小胆管增生为其特征。
4.良性复发性肝内淤胆(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 亦称Sammerskill-Tygstrup-DeCroote病。
此病亦由FIC-1基因突变所致,但突变的区域与PFIC—l不
同。BRIC以反复发作性淤胆为主要表现,一般不出现肝
纤维化。光镜下,主要以淤胆为主,发作期的肝细胞、胆
小管和枯否细胞内均可有胆色素沉积。
5.伴有淤胆的代射性疾病( metabolic disorders with
cholestasis) 包括半乳糖血症和遗传性果糖不能耐受等疾
病,肝脏均可有严重的淤胆及脂肪变。早期即可见汇管区
周围的小胆管增生,肝细胞可形成假腺样的管状结构。酪
氨酸血症可出现同样的肝脏病变。此外常出现肝细胞内的
含铁血黄素沉积、髓外造血和结节性肝细胞再生。肝细胞
的其他疾病亦可有明显的淤胆,如急性病毒性肝炎、酒精
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妊娠期肝内淤
胆和某些术后的淤胆等。肝脏的急性静脉性充血如心力衰
竭或Budd-Chiari综合征亦可伴有肝内淤胆。
6.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 genetic hyperbilirubinemias)
(1) Cilbert综合征: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
见于健康青年,临床上仅有轻度非结合型胆红素增高(一
般低于3m~lOOml)。肝功能和肝活检均无特殊异常。此
病患者的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有缺陷。遗传性葡萄糖
醛酸转移酶部分缺乏和Y蛋白的缺乏是造成本病的原因。
(2) Crigler-Najjar综合征:本病为非溶血性、无胆红素
尿性非结合胆红素血症,其原因是由于肝脏的葡萄糖醛酸转
移酶缺乏所致。可分为两型:I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血
清胆红素很高,常超过20mg/lOOml,常因核黄疸而死于婴儿
期;Ⅱ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严重程度介于I型和Gilbert
综合征之间,血清胆红素一般均在20mg/1 00 ml以内,一般不
发生核黄疸,亦可活至成年,对苯巴比妥反应良好。
(3) Dubin.Johnson综合征
又称慢性特发性黄疸,由胆小管有机阴离子转移因子
( MRP2)缺乏所致,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主要是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的分泌功能障碍而导致结合胆
红素升高。患者的肝呈黑色。
【光镜】肝组织结构正常,肝小叶中央部肝细胞内
有粗大的棕褐色色素颗粒(图7-10)。这种色素可能是一
种脂褐素。
【电镜】 色素颗粒位于肝细胞溶酶体内。
图7-10 Dubin-Johnson综合征
肝组织结构正常,肝细胞内有粗大
的棕褐色色素颗粒
(4) Rotor综合征:又称慢性家族性黄疸,本病与
Dubin-Johnson综合征相似,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
终生有轻度的波动性高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本病肝细胞内
无特殊色素颗粒。
(二)胆管性淤胆
某些胆汁淤积性疾病以小胆管增生和小胆管淤胆为主
要表现。小胆管淤胆时常有胆管的扩张并有或大或小的浓
缩胆汁形成的胆栓。小胆管淤胆可见于多种疾病,如急性
肝坏死、败血症或内毒素性休克、肝外胆管闭锁、全胃肠
外营养和某些黏液黏稠病(囊性纤维化)的病人。目前
认为是小胆管损伤而导致小胆管的完全瘫痪或其正常分泌
富有碳酸氢盐液体的功能部分受损的结果。
在内毒素性休克和败血症时小胆管扩张明显,内含浓
缩的胆汁并混有PAS阳性物质。胆管上皮可发生脱落、
坏死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这些扩张的小胆管几乎全都在
某些汇管区周边部。
(三)胆管消失性疾病
很多肝淤胆性疾病伴有肝内胆管的进行性炎症性破
坏,导致肝内胆管的减少,这类疾病称为胆管消失性疾病
( vanishing bile duct diseases)(见表7-6)。胆管消失性疾病
的诊断需较大的标本进行定量评估,穿刺标本至少要有5
个汇管区。在正常儿童和成人,小叶间胆管数和汇管区数
的比值分别为0.9和1.8。新生儿的比值小于0.5则定义
为胆管减少。自1975年以来即使尚未达到小于0.5的标
准亦可诊断为胆管减少[2。。
表7-6胆管消失性疾病
新生儿期
肝外胆管闭锁
小叶间胆管稀少
综合征型
非综合征型
成人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自身免疫性肝炎-PBC重叠综合性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PSC)
自身免疫性肝炎-PSC重叠综合征
伴有肝内淤胆的结节病
特发性成人胆管减少
慢性肝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药物引起的胆管减少
组织细胞增多症X,霍奇金淋巴瘤
黏液黏稠病(囊性纤维化)
1.小叶间胆管稀少( paucity of interlobular bile duct)
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两型。综合征型亦称Alagille's
综合征或前肝发育不良。小叶间胆管减少可伴有一组临床
特征,包括面部异常,椎体、心脏、眼和肾的畸形。依这
些畸形的有无,而分为完全型或不完全型的综合征。胆管
的破坏大多发生在3个月龄之后。非综合征型的小叶间胆
管稀少可为孤立的肝脏异常或某些复杂全身疾病的一部
分,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风疹、21三体、Turner综
合征、Byler病等。非综合征型为第一个月龄期高结合胆
红素血症的最常见的疾病,小叶间胆管的破坏一般较早
(3个月以前),并通常比综合征型进展快。
2.特发性成人胆管减少(idiopathic adulthood ductopenia)
指发生在成人的淤胆和胆管减少,此病只有在排除了其他可
能的原因后方可诊断,家族性或无症状的病例亦有报道。
慢性肝同种移植排斥反应亦可出现胆管减少。药物亦
可引起胆管减少,其他引起胆管减少的可能原因包括:结
节病、组织细胞增生症X、霍奇金淋巴瘤和黏液黏稠病
(囊性纤维化)。
3.肝外胆道闭锁( extrahepatic bile duct atresia) 其
实此病不仅包括肝外胆道,亦包括肝内胆管,故为累及全
胆道的进行性坏死炎症性胆管破坏性疾病。此病可始于宫
内或围产期,最初3—4周龄的肝活检常见到非特异的淤
胆、肝巨细胞和髓外造血。随病情进展,出现汇管区水肿
和小胆管增生。小胆管内常有浓缩的胆栓。晚期出现汇管
区周围纤维化,最终演变为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4病
人的小叶间胆管形态上仍停留在早期胚胎阶段(所谓的
胆管索畸形),表明此病出生前即已开始,其发生涉及到
胚胎期胆管索的再塑障碍。这种病人在三、四个月时就可
出现明显的纤维化,称为早重型。
新生儿期大多数机械性胆道梗阻为肝外胆道闭锁所
致,表现为从肝门到十二指肠的胆道部分或完全缺如。
(四)大胆管阻塞
很多病变如胆道结石、胆管狭窄和肿瘤均可导致大胆
管的完全或不完全梗阻( large duct obstruction)。急性完
全性阻塞导致梗阻性黄疸。肝脏明显淤胆,肝细胞内、胆
小管内均可见胆汁淤积。胆汁淤积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坏
死,枯否细胞激活以吞噬坏死细胞碎屑和胆汁,汇管区明
显水肿。慢性完全性阻塞则在以上病变的基础上在淤胆区
域出现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淡染、Mallory个体
形成、肝细胞菊形团形成,羽毛状肝细胞变性、肝实质和 ,
汇管区内可见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和胆汁性梗死。此时肝
细胞因严重淤胆而出现坏死,坏死中心有明显的胆汁淤
积。梗死区通常逐渐由纤维性疤痕所取代。长期大胆管梗
阻可引起小叶间胆管的破裂使胆汁漏入汇管区结缔组织,
诱发异物巨细胞反应和汇管区小胆管增生。大胆管梗阻常
伴有逆行性胆管炎,甚至脓肿形成。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或药物损伤均可能主要表现
为淤胆,故需要同机械性胆道梗阻鉴别。肝细胞损害而引
起的黄疸为小叶中心性淤胆,淤胆或在肝细胞内或在胆小
管内,然后出现肝实质和汇管区的改变。淤胆型肝炎时,
应能见到与淤胆无关的肝炎病变,少量的嗜酸性小体虽可
见于肝外胆道梗阻,但数量很多时,且与淤胆的部位无关
时,提示非梗阻性黄疸。
(五)新生儿肝炎
新生儿肝炎( neonatal hepatitis)是一个广义的临床综
合征。一般指新生儿的非阻塞性黄疸,也称为巨细胞肝
炎。其原因很多,包括特异性感染,如细菌性败血症、单
核细胞增多性李司忒菌感染、弓形虫病、乙型肝炎病毒感
染以及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均可导致本病。
另外,代谢性疾病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半乳糖血症、
囊性纤维化、遗传性酪氨酸血症、遗传性果糖耐受不良、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淤胆I、Ⅱ、Ⅲ型及非经胃肠的营养过
度亦可引起新生儿肝炎。
【光镜】肝组织中多核巨肝细胞很多,每个肝细胞
内可有数个或数十个核。肝细胞常有水样变性和胆色素沉
积(图7-11)。随着病程的进展,多核肝细胞逐渐增多,
图7-11新生儿肝炎
多核肝细胞形成,每个肝细胞内可有数个或
数十个核,小叶内淤胆明显
小叶内淤胆也愈明显,肝内结缔组织增生也渐弥漫。常可
见肝内造血和肝脾内含铁量增加。新生儿肝炎的预后与病
因有关。一般来说预后不良。约30%的患儿或在几个月
内死亡或发展成肝硬化。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