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1001-06 肾小管疾病

2013-03-20 17:25 阅读(711) 评论(0) 分类:《诊断病理学》文待修

   六、肾小管疾病
    肾小管对于尿浓缩以及多种物质的吸收和排泻有重要作用。是肾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肾小球和肾闻质共同组成功能和结构的统一整体。
    (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由于肾小管具有特殊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因此,极易产生各种变性病变。混浊肿胀( cloudy swelling):是由于缺血、缺氧和中毒等原因导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以近端肾小管上皮最常见)较轻的可复性变化,光镜下可见细胞肿胀,胞浆呈嗜酸性颗粒状,电镜可见内质网和线粒体扩张肿胀。吸收性蛋白滴状变性( protein resorptiondropletes)或玻璃滴状变性:多见于大量蛋白尿时,近端肾小管异常回吸收造成的,光镜可见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浆内遍布嗜伊红的球状蛋白滴,电镜下可见多数溶酶体形成。细小空泡变性( fine vacuolar change):光镜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疏松肿胀,胞浆内遍布微小空泡,呈泡沫状,可由糖原沉积、脂类物质沉积以及因高张多聚葡萄糖、甘露醇及蔗糖在短时间大董输入所致(图10-55),电镜下町见细胞内糖原、脂滴、吞噬泡以及溶酶体增多。粗大空泡变性( coarse vacuolar change):光镜可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内有边界清晰的巨大空泡,电镜可见细胞基底内褶高度扩张,并有大型吞噬泡,见于水盐代谢紊乱,尤以低钾血症时常见。
        图10-55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HE×200)
    (二)肾小管萎缩
    【光镜】上皮细胞体积缩小,基底膜增厚,管腔扩张,有的充以蛋白性液体。
    【电镜】  细胞核染色质浓缩,细胞器固缩及囊性变。肾小管萎缩属于慢性病变,常见于肾小球损伤和硬化以及慢性肾间质病变的继发性变化,也见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后的改变。
    (三)急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肾小管坏死( acute cubular necrosis)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由肾缺血和毒性物质直接作用而引起,而缺血和毒性物质损伤常同时或先后共同作用于肾小管,所以常以休克肾、挤压综合征、烧伤肾、肝肾综合征、中毒性肾病等命名,从而显示肾小管坏死的综合因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血液供应来自出球小动脉的毛细血管网,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压下降或休克,使体内儿茶酚胺增加,肾素及血管紧张素分泌亢进,肾血流量减少,肾皮质血管收缩,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阻力增加,近髓质血管床开放,形成肾内血运短路,导致肾小管缺血,继而变性和坏死。另一方面,各种毒性物质均可在肾小管内浓缩,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直接接触而呈现中毒性损伤,如汞、铅、砷、铋等重金属制剂,四氯化碳、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媒,多粘菌素、新霉素、氨基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等)、蕈毒、蛇毒、农药、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如关木通、龙胆泻肝丸等)等。肾小管坏死可以导致急性少尿和无尿,既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因素,又有因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所导致的管型阻塞和尿液反漏回肾间质的因素。
    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肾脏,大体表现双肾体积肿胀,皮质苍白,髓质高度瘀血。光镜下因缺血、休克引起的肾小管坏死可见近端肾小管管腔扩张,上皮扁平,各种变性及轻重不等的剥脱,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内有细胞碎片浓缩形成的管型,多灶状肾小管基底膜断裂,肾髓质高度瘀血,直小静脉可见大量红细胞及幼稚血细胞聚积。毒性物质导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较严重,呈现凝固性坏死及脱屑现象(图10-56)。急性少尿和无尿期过后,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再生现象:细胞核增大,染色质浓缩,这时,患者进入多尿期。肾小球呈现瘀血现象。肾间质高度水肿,伴有少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图10-57)。
           图10-56  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小管上皮崩解,细胞碎片阻塞管腔( HE x200)
         图10-57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 HE x200)
    (四)肾小管管型
     肾小管管腔内的异常物质浓缩凝固形成的圆柱体,称管型( cast)。尿蛋白形成的蛋白管型、血尿形成的红细胞管型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特别浓稠的损伤肾小管上皮的特殊管型见于前述的骨髓瘤肾病或管型肾病。各种含盐类或矿物质的管型见于前述的代谢障碍性肾疾病。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