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1102-06 上皮异常及瘤样病变
六、上皮异常及瘤样病变
(一)鳞状上皮化生
鳞状上皮化生( squamous metaplasia)为腺泡和导管上皮被鳞状上皮代替。可见于炎症、梗死灶周围、放疗及去势后,也常发生于保留尿导管患者的前列腺部尿道。
【光镜】 为腺泡或导管的柱状上皮转化为鳞状上皮,于腺泡或导管内见鳞状细胞团。鳞状化生的细胞,其胞浆呈嗜酸性或富含糖原而透明,胞核常皱缩而深染(图11-46)。除梗死灶周围及急性炎时,鳞状上皮很少角化。
此病变应与鳞癌或腺鳞癌相鉴别。在梗死灶周围发生的鳞化,细胞生长活跃,应与鳞癌相鉴别。但前者无明显的细胞非典型性及无浸润生长的特点,且鳞癌一般不伴梗死灶。
(二)尿路上皮化生
图11-46前列腺鳞状上皮化生
位于梗死灶旁。HI/低倍
尿路上皮化生( urothelial metaplasia) 指腺泡及中、小导管的柱状上皮被尿路上皮(移行上皮)所代替。正常时,尿路上皮被覆前列腺部尿道并延伸到前列腺的较大导管,经中、小导管移行为单层柱状分泌上皮,而后者被覆腺泡。尿路上皮与柱状上皮的交界部位不恒定。前列腺活检中,约1/3病例出现尿路上皮化生,也多见于梗死灶周围。
【光镜】 可累及单个或多个腺泡。为多层上皮,细胞含胞浆较多,嗜酸或透亮,核呈长梭形,可见核沟,有时其表面仍保留正常的单层前列腺分泌上皮。此不同于基底细胞增生,后者的细胞较小,胞浆少,核圆且无核沟。
化生的尿路上皮可呈增生状态,而应与累及前列腺的尿路上皮癌相区别,但前者不会出现明显的核异型性。与PIN的区别在于后者常有微乳头状、筛状等复杂结构,且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可见大核仁,但不见纵行核沟。
(三)前列腺萎缩及萎缩后增生
前列腺萎缩( atrophy) 无特异症状,发病率随年老而逐渐升高,好发于外周区。
【光镜】萎缩的小叶结构表现为间质硬化及腺腔扩张。萎缩的囊性扩张的腺泡及导管的被覆上皮变扁,胞浆少,核浓缩,核仁小而不明显,基底细胞仍保存,但可能不连续。
萎缩后增生(postatrophic hyperplasia)118) 常伴发于前列腺萎缩的病例,发生于萎缩的基础上,此病变能见于各区,但好发于外周区。约见于2%~3%的前列腺活检中。
【光镜】 见间质硬化的前列腺萎缩小叶的轮廓。其中有一个或几个萎缩的囊性扩张导管,萎缩小叶的周边多为簇状增生的腺泡(图11—47)。增生的腺泡上皮细胞含中等量胞浆,腔面有顶浆分泌小簇,其胞核增大,偶见较大核仁。腺泡基底细胞层断续存在。应与高分化前列腺癌鉴别:前者具良性的细胞学特点,没有大核仁,腺泡无浸润性生长或融合的生长方式,还有基底细胞层的存在。光镜下不能确定时,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显示基底细胞的存在而确定其增生的良性本质。
图11-47前列腺萎缩后增生
上方为几个扩张的萎缩腺管,小叶周
边部为簇状增生的腺泡。HE低倍
(四)腺上皮非典型增生
腺上皮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rplasia)曾称为低级别上皮内瘤,今已明确它不属于癌的前驱病变,而是由炎症或修复引起的上皮的细胞学改变,定义为固有腺体的分泌上皮有某些不典型的核变化,但却不足以诊断为上皮内瘤。这种病变表现为导管一腺泡分泌上皮增生、拥挤叠起,核大小不等,染色较深,有小核仁,但不明显,即具核的轻度不典型性,不属于肿瘤性改变。
(五)小腺泡增生
小腺泡增生( microacinar hyperplasia)¨”‘1”’又名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 atyical adenoraatous hyperplasia,AAH)。曾有人认为是癌前病变,但未被公认。好发生于移行区,常伴发良性结节状增生,或看作是结节状增生的一种病变,可多灶发生。
【光镜】 为一群新生的小腺泡,呈结节状,常位于结节状增生的周边或累及整个结节,可见与周围固有大腺泡移行。增生的腺泡被覆单层分泌上皮,细胞中缺乏大核仁(图11- 48)。仍有不连续的基底细胞层存在,必要时,可应用CK34 βE12抗体显示基底细胞的存在。
此病变应与前列腺萎缩后增生、硬化性腺病、特别是与小腺泡前列腺癌鉴别。后者癌细胞内有大核仁,但无基底细胞层。
(六)非典型腺体
非典型腺体( atypical glands) (121)又名非典型小腺泡增生( atypical small acinar proliferation,ASAP),是指增生的小腺泡集落,这些腺泡只被覆一层分泌细胞上皮,而无基底细胞层(图11-49)。此病变在穿刺活检中最需于AAH及小腺泡癌鉴别。
在穿刺活检中增生性小腺泡常见,但不能将增生的小
图11-48前列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小腺泡增生)
为结节状增生的小腺泡,细胞中缺乏大核仁,仍有不完整的基底细胞层。HE低侪
图11-49 非典型小腺泡增生
(非典型腺体)增生的小腺泡集落只被覆一层分泌上皮,而无基底细胞层。HE中倍
腺泡病灶均诊断为AAH,只有看到整个或至少部分的增生的腺性病灶并伴有结节状增生时,才能诊断为AAH,以免过多诊断AAH而漏掉腺痛。若少数或一堆增生性腺泡,怀疑有浸润,或核不规则但不严重,有核仁但不够大而明显时,不能确定为腺癌,但有可疑,可诊断为ASAP,或诊断为ASAP,疑为癌。
(七)筛状增生
筛状增生(cribriform hyperplasia)少见,常与前列腺结节状增生伴发,好发于移行区。
【光镜】病变呈灶性或结节状,为较大腺泡内分泌上皮的增生,以形成筛状或窗孔样结构为特征,增生细胞胞浆透明,故曾名为透明细胞筛状增生(图11-50)。增生细胞完全呈良性形态,腺泡的基底细胞层完整。
【免疫组化】 内层增生细胞的PSA(十),PAP(+),外层基底细胞CK34[3E12(+)与具筛状结构的PIN鉴别,后者有明显的异型性。与
图11-50透明细胞筛状增生
示较大腺泡的分泌上皮呈筛状增生,增
生细胞胞浆透明。HE中倍
具筛状结构的Gleason 3级癌的区别;后者基底细胞层完全缺如,增生细胞有恶性的细胞学特征,特别是大核及大而明显的核仁。
(八)基底细胞增生
基底细胞增生(basal cell hyperplasia)不少见,好发于60- 80岁,常伴发于良性结节状增生,好发于移行区。
【光镜】 此病变可累及少数腺泡或整个小叶,甚至更大范围。表现为腺泡结构复层化,增生的基底细胞至少二层。基底细胞为大小一致的小细胞,胞浆少,具小核仁,罕见核分裂像。可为灶性偏心性或环绕四周,其腔面仍见分泌上皮(不完全性基底细胞增生)(图11 51),增生明显时,呵不见分泌上皮,呈筛状,此时,增生细胞常发生胞浆透亮改变,有的甚至无腺泡结构,旱实性巢(完全性基底细胞增生),在增生病变周围,间质常有纤维组织增生或硬化。
图11-51基底细胞增生
CK34(3E12免疫组化染色特异性地显示腺泡基底细胞,后者增生呈多层,其表层为不着色的分泌细胞。HE 中倍筛状或实性基底细胞增生会与Gleason 3级筛状前列腺癌或筛状PIN混淆。筛状基底细胞增生,细胞无异型性.多量细胞显示CK34[3E12(+);而筛状癌则为CK34(3E12(一);筛状PIN仅少量细胞CK34pE12(+);且癌及PIN还有明显的大核仁等细胞异型性。
(九)硬化性腺病
硬化性腺病( sclerosing adenosis)‘”4’常为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标本的偶然发现,偶见于穿刺标本中,为间质增生结节,其中不规则分布着小腺体。
【光镜】单灶或多灶性病变,病灶一般不超过两毫米,小腺泡位于增生的纤维一平滑肌间质中,中等大小的腺泡周围绕有增厚的基底膜,宛似乳腺的硬化性腺病,故名之。有时小腺泡腔扩张,腺泡上皮变扁,位于纤维交织的间质中,宛似腺瘤样瘤。有时,腺泡被增生的间质挤压变形,成索状,小簇状,甚至单个细胞,像浸润性前列腺癌。但腺病时,细胞核无异型,无大核仁,腺泡有外层细胞存在(肌上皮细胞),后者可能不明显,可用免疫组化法显示,S-100阳性细胞即肌上皮细胞的存在,同时其分泌细胞PSA(+)、PAP(+)。
(十)肾源性腺瘤
肾源性腺瘤( nephrogenic adenoma)最常见于膀胱,也可发生于被覆尿路上皮的其他部位,如肾盂及尿道。发生于前列腺者实起自前列腺部尿道或尿道上皮直下,偶尔可长入前列腺,可在经尿道切除的标本和活检中见到。成年患者以男性为主,儿童以女性多见。病者常有先前手术,尿路外伤、感染及结石病史。症状无特异性,常为血尿、尿痛、尿频、尿急及耻骨上痛。过去曾认为是真性肿瘤,实为非肿瘤性上皮病变,由立方细胞和小管组成。大多数呈外生性生长,呈乳头或息肉状,有蒂或无蒂。
【光镜】 尿路表面的移行上皮被单层立方细胞代替,继而增生深入尿路上皮下,呈小管状,比腺泡还小;有时呈小囊;内覆立方细胞、钉头样细胞以及含黏液的印戒细胞,相邻间质常有炎细胞浸润,伴多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应与小腺泡型前列腺癌鉴别,其小管比腺泡还小,且常有微囊,后者衬以钉头细胞,此均不同于前列腺癌之腺泡,再者其PSA和PAP(一),不同于前列腺癌分泌上皮属性的表现。 .
(十一)前列腺苗勒管囊肿
前列腺苗勒管囊肿(prostatic mullerian duct cysts)(126/是真性囊肿,属先天性,来自苗勒管残留,位于前列腺的背部,在前列腺与膀胱之间,是中线囊肿。常与膀胱壁、精索、附睾的苗勒管囊肿多灶发生。
【光镜】 囊壁被覆扁平或矮立方上皮,上皮下有胶原纤维,囊内充以清亮或巧克力色液体。有时难与后天性前列腺潴冒囊肿相区别,后者发生于前列腺萎缩或良性增生时,可多发,体积小,被覆前列腺分泌上皮。
(十二)乳头状增生
乳头状增生(papillary hyperplasia)又称为前列腺尿道息肉,为前列腺分泌上皮的乳头状增生,突入精阜部尿道,好发于30~ 40岁。常出现血精、血尿,是年轻人血尿的常见原因。
【光镜】 呈乳头状,息肉间质中有腺样结构深入,后者被覆着前列腺分泌上皮,或兼有前列腺上皮和尿路上皮。腺样结构有两层上皮,内层上皮与前列腺分泌上皮相似,以及位于周围的扁平的基底细胞层。呈良性形态特征,这一点与常生长于相同部位的息肉状子宫内膜样癌鉴别时很重要。也不同于发生在该部的乳头状腺瘤,后者具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不像息肉中含大量间质,且呈大小不等的息肉状或乳头状外形。
(十三)蓝痣和黑色素沉着症
蓝痣( blue nevus)和黑色素沉着症(melanosis) 主要临床表现为尿路梗阻,临床上一般疑为前列腺良性增生。
【大体】 蓝痣在前列腺切面上为界限不清的黑色灶。
【光镜】相似于皮肤的蓝痣,痣细胞为增生的梭形细胞,具树突状的长突起,胞浆中有黑色素颗粒,这些色素颗粒有时也见于细胞外。此种色素颗粒组化染色( Fon-t。。。-Ma。。。。染色)阳性,免疫组化S-100阳性,电镜下看见不同期黑色素小体。
黑色素沉着症或黑变病 为黑色素沉着于前列腺分泌上皮内,可伴有或不伴有黑色素在前列腺间质的沉着。
(+四)手术后梭形细胞结节
手术后梭形细胞结节( postoperative spinclle cell nodules)为梭形的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常见于泌尿道或女性生殖道手术部位,大多发生在术后三个月内。
【光镜】增生的梭形细胞,交叉成束,核分裂多见,像肉瘤,但细胞缺乏明显的非典型性,且富于血管,多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小的出血灶,轻到中度水肿,间质灶性黏液水肿,有时还见到过去手术的遗迹,病灶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及坏死的上皮碎屑及间质成分。类似的病变也见于穿刺活检后,表现为不规则形或匍匐状组织缺损,周围绕以肉芽或纤维化,并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增生的梭形细胞具有肌纤维母细胞的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特点。
【免疫组化】 CK(+),vimentin++),SMA(+), S-100(一)。
最需与平滑肌肉瘤相鉴别,后者细胞非典型性更明显,有坏死,浸润性生长,缺乏梭型细胞结节中的那样丰富的血管网,最主要者无近期手术史,有助于肉瘤的诊断。
(十五)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放射治疗效应
前列腺癌患者常接受抗雄激素和/或放射治疗,通过时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而收到疗效。上述治疗措施能引起癌组织明显的结构及细胞核的改变,从而引发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问题。
抗雄激素治疗能使瘤性腺泡萎缩、变小。瘤细胞胞浆内出现小泡,后者融合形成大而肿胀的气球样细胞。核常偏位、固缩而深染(图11-52)。间质细胞也呵出现小空泡,间质发生黏液变。还可出现腺体鳞化。抗雄激素治疗也可引起非瘤性腺体的萎缩和基底细胞增生。图11-52 内分泌治疗对前列腺癌的效应前列腺癌细胞胞浆透明、肿胀,呈气球样,核浓缩,间质细胞出现小空泡。HE 中倍
放疗后,短期内癌瘤并不消退,所以一般建议要间隔6个月或12~ 18个月后才取活检,观察其疗效。放疗后多数肿瘤的主要变化是瘤性腺泡数目减少、萎缩、皱缩和变形。瘤细胞的核染色质浓缩、深染,核大小不一,核形不整齐(图11-53)。另可见基底细胞增生及鳞化,间质纤维化及血管硬化(92.93)。
图11-53 放射治疗对前列腺癌的效应
前列腺癌性腺泡萎缩、变形,癌细胞核
浓染、大小不一,核形不整齐。HE中倍
一般认为,对内分泌治疗及放疗后的前列腺癌不再进行分级。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