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1102-03 前列腺癌的癌前病变

2013-03-20 15:25 阅读(962) 评论(0) 分类:《诊断病理学》文待修

 三、前列腺癌的癌前病变
     过去曾提出前列腺上皮内瘤及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是癌前病变,而在2002年版的前列腺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已确认,只有前列腺上皮内瘤才是侵袭癌前病变。
     前列腺上皮内瘤
   前列腺上皮内瘤(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PIN)曾有许多名称,如腺泡-导管不典型增生、腺泡异型增生、导管内异型增生等,后经国际会议统一命名为PIN,其含义类似于宫颈的CIN。并根据其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I-III级,后又进一步改进,分为2个级别,即低级别(相当于PINI)及高级别(相当于PINII PINIII)。有鉴于PINI常见于炎症及修复性再生,因而在WHO新版分类中,不再将上皮内瘤分为高、低2个级别,认为低级别PIN的本质是一种反应性或修复性不典型改变,与癌的发生无关,将其更名为腺上皮不典型增生,而高级别PIN常与癌伴发,并也可见于血清PSA升高患者的活检中,而确认为浸润癌的前驱病变,不再分级,因而直接命名为上皮内瘤。该病变定义为,固有腺泡或导管内被覆着核增大的大细胞,此种细胞含一个或多个大核仁,基底细胞层连续或断续。前列腺上皮的不典型增生(PIN I)则为不足以诊断上皮内瘤的病变,只有轻度核的不典型性,基底细胞层存在。PIN是一种重要的病变,这种病变常与腺癌伴发(86%),在尿道切除的前列腺标本中,其检出率为4.2%,穿刺活检中占16%,应在3-6个月内作穿刺随访,因在后续的活检中,约50%的病例发现有癌。因此,在穿刺标本中若发现PIN则应补充深切蜡块,作不同层面的观察,以除外有癌伴发,若为经尿道切除的标本应将组织块全部包埋,作切片观察。
    【光镜】  PIN常见于外周区,偶尔也见于移行区,多灶性,常伴发前列腺癌,PIN有4种结构形式,按其出现的频度依次为:簇状型、微乳头型、筛状型及平坦型。此结构分型无临床意义,仅为了便于辨认此病变。
    簇状型:分泌上皮复层化,,可多达5层,突入腺腔,成簇生长,其中无间质(图11-30)。
    图11-30前列腺上皮内瘤变,簇状型
示异型分泌上皮增生,簇状生长,突入腺腔, 图下方有几个正常腺泡,HE 中倍
    微乳头型:有细长的上皮性乳头,突入腺腔,其长短不一,可有纤维血管轴心,有时看不到。
    筛状型:增生的分泌上皮在腺腔内形成附着的筛状结构,筛腔常不规则,从圆形到长形,小像筛状癌那样圆整,筛腔周边细胞向筛腔中心部细胞有逐渐成熟倾向,几乎看不到坏死(图11-31)
    平坦型:特点是分泌上皮的层次仅l~2层,缺乏复层化.但细胞有非典型性,,腔内缘平坦。
    除上述各型的结构外,偶尔还可见到上皮弧、“罗马桥”等现象。上述各种结构常混合存在。
    PIN细胞核的特点  尽管结构不同.PIN的共同细胞学特点是核的改变,表现为核的增大,染色质不规则而染色过深,核浆透亮,核膜不整齐,以及核仁增大。增大的核仁呈紫红色。非常显眼,其形状可不规则,且常有多个核仁,因增生的分泌上皮有从周边向中央逐渐成熟的倾图向,故检查上皮的非典型性时,首先要观察靠近基底细胞等的周边部。
       11-31前列腺上皮内瘤变,筛状型
    示增生异型分泌上皮呈筛状结构,周围绕有基底细胞层。HE 中倍
    PIN的其他组织学特点  PIN的基底细胞层可连续,但常断续。在在常规切片中,就能观察到,若不能确定时,可用显示基底细胞的特异抗体( CK34pE12)的检测来加以证实。PIN常伴随腺癌,紧贴于腺癌腺泡旁,偶尔可见腺癌与PIN腺泡的过渡,表现为PIN的腺泡出芽而成的小腺泡,出现断续的基底细胞,由此演变为基底细胞层完全缺如的浸润性腺泡型癌。
    【免疫组化】  除细胞的异型性外,在诊断上最具意义的发现是基底细胞层的存在.后者可用CK34pE12来检测。在PIN中,NSE、chromograinin及synaptophysin可呈阳性,证实有灶性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存在。增生腺泡的PSA及PAP均为阳性。
    与精囊/射精管上皮的鉴别  上述组织中的粘膜皱襞呈复杂的乳头-腺状型结构,加之老年患者中退变型非典型性细胞,好像PIN.。但精囊与射精管上皮的细胞缺乏PIN所具有核的异型性变化,特别是巨大而明显的核仁。精囊和射精管上皮中出现的的异型核,常是散在的,位于正常细胞之间,其核内染色质结构模糊,核膜不规则呈退变状,此有别PIN中巨大核仁,染色质粗而不规则、核浆透亮的核。再者精囊及射精管上皮中,脂褐素的量比PIN 中多,其颗粒也大,不时还会发现精子。
    靠近炎症或梗死灶的导管-腺泡上皮可出现核的非典型性,包括增大的核仁,此时应特别注意与 PIN的鉴别。前者的邻近,有炎症或梗死的存在.受累腺上皮出现非典型性,但不具PIN簇状、微乳头或筛状的结构是其特点
    前列腺接受放射治疗后,分泌上皮出现非典型性,其与PIN的区别:前者在结构上缺乏PIN 上皮腔内增生的复杂生长方式、清晰的染色质结构、明显的核仁,也无单一的异型形态;核染色质结构模糊、呈退变状,核浆比例低,胞浆内出现退变性空泡,基底细胞层明显,常伴鳞化,加之萎缩性背景、放疗引起的其他间质改变,以及临床的放疗病史,有助于获得正确的诊断。
    尿路上皮化生也可呈簇状或微乳头状,低倍镜下像PIN。但它没有PIN核的异型性变化,即无大核仁,染色质也不多,核染色也不深;梭形不同,尿路上皮的核呈椭圆或长形,至少在局部视野可见核沟。
    鳞状上皮化生与PIN的区别并不困难,但若出现于梗死灶周围时,可出现核的非典型性及核仁增大。但鳞状上皮巢的实性结构,多角形、嗜酸性胞浆、胞界清楚、并有棘突的鳞状细胞特点,均有助诊断。
    基底细胞增生明显,而仍保留腺腔(即不完全基底细胞增生),并出现核仁时,特别是大核仁及实性巢时(完全型基底细胞增生),可能会误认为PIN。区别的要点在于确认这些具核仁的异常细胞属基底细胞、而非分泌细胞,可用高分子量角蛋白的染色( CK34pE12)来特异性地显示基底细胞.PIN时大核仁细胞不着色,其外层的基底细胞层可整层或断续存在。一般而言.基底细胞增生常由小型到中型大小的腺泡或细胞巢组成,而PIN则常累及中型或大型腺泡。另外,基底细胞增生有时可伴有黏液样间质,此不见于PIN。
    结节状增生中的乳头状及筛状增生常累及中型或大型导管及腺泡,在低倍镜下,看来结构复杂,就会引起与PIN鉴别的关注。但高倍镜下,在增生的上皮细胞内见不到作为PIN特点的核的变化。
    具筛状结构的PIN最需与具筛状结构的前列腺癌鉴别。若筛状结构中有灶性坏死.可确定为Gleason 5级前列腺癌。若无坏死,则需与Gleason3级的前列腺癌鉴别。一般来讲,前列腺癌细胞的核的异型性分布广泛,形态较一致,不像PIN中,位于腺泡周边部的细胞向中央部有成熟倾向;若筛状结节互相融合,这是癌浸润间质的表现;筛状结构若包绕神经,可除外PIN.因这是前列腺癌中常见的神经周围浸润。最重要的区别是确定是否存在基底细胞层,在筛状型前列腺癌中,基底细胞层完全缺如,CK34pE12不表达。在PIN中.则具筛状结构的基底细胞均呈阳性表达。但有时,筛状癌作导管或腺泡内蔓延时,其固有的基底细胞可残留,而其分泌细胞却被筛状癌所代替。着标本取材量有限,这种病变与PIN很难鉴别。
    导管型前列腺癌会与微乳头型及筛状型PIN混淆,特别是导管癌侵犯到外周区时。导管癌一般累及前列腺部尿道、精阜、并侵入尿道周围的导管。导管癌中,乳头状及筛状结构比PIN更广泛,更不规则,这在前列腺全切或经尿道切除的标本中,诊断比较明确,但在活检取材中,诊断就会出现问题。除参考上述标准外,应注意导管癌中核的多型性更明显,且有明显的大核仁,再者核分裂很多,且有纤维血管轴心,后两者在PIN的多数病例中见不到。
    累及前列腺导管和腺泡的尿路上皮(或移行细胞)癌粗看起来可像PIN。其实,肿瘤处的导管-腺泡上皮已被非典型性明显的、核分裂像易见的实性瘤细胞巢所代替,且中心部常有坏死,显然是癌的表现。尿路上皮癌的瘤细胞比PIN的多形性更明显,核更不规则。胞浆更嗜酸性、浓稠、像鳞状细胞样。尿路细胞癌一般没有PIN中常见的簇状、筛状结构,且PSA及PAP为阴性,而高分子量角蛋白( CK34pE12)染色阳性,这种免疫组化的结果与PIN完全不同;后者PSA及PAP(+)而CK34pE12部分细胞阳性。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