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1403 骨髓
第三节 骨 髓
一、骨髓胶样变性
骨髓胶样变性( gelatinous degeneration)是一种常见
的骨髓间质病变,多见于慢性感染(如结核),溃疡性结
肠炎,某些免疫功能异常疾病,AIDS,恶性肿瘤,尤其
骨髓增殖性疾病较常见,发病机理不详。
【大体】 呈冻胶样半透明物。
【骨髓活检】 HE染色在细胞间呈淡粉红色不定形嗜
酸性均质片状或灶性分布,其边缘呈纤维素样或细网状。
PAS染色阳性(中性粘多糖及纤维素样物),无核碎片及
炎症反应。(图14-72)。
图14-72 骨髓胶样变性
淡粉红色不定形胶状物质沉积,其中不含细胞和
血管结构。塑料切片H-Ciemsa-E染色
一、骨髓坏死
骨髓坏死( bone marrow necrosis.BMN)又称骨髓无
菌性梗死。98%~100%与恶性疾病有关,在中国医学科
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22650例骨髓活检中,BMN
共34例,占0. 12%,均与恶性疾病有关,其中急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3例,慢性嗜酸性
粒细胞白血病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例,恶性组织细
胞病2例,骨髓转移瘤5例,恶性淋巴瘤2例¨”1。除恶
性疾病外,还见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Evans’综合征,
AIDS,抗磷脂综合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饥饿及长
期酗酒等。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在有限的骨髓
腔内肿瘤细胞快速过度增生浸润破坏、挤压或栓塞血管,
DIC,毒素,微血管栓塞(局部缺氧),强烈化疗及肿瘤
坏死因子所致单灶或多灶性梗死或坏死。临床表现为骨
痛、发热、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之原发病的表现,
可伴发感染症状,其预后与其原发病有关。
【肉眼观察】 活检组织呈褐色,骨髓穿刺( bone
marrow aspirate,BMA)呈铁锈色污浊液。
【骨髓活检】 骨髓组织呈广泛嗜酸性的细胞“影
子”,即胞核不着蓝色而呈粉红色。脂肪细胞及血管轮廓
可见,网状纤维存在,并见散在少量蓝色的核碎片,以此
可排除制片染色的技术原因。有时可见未坏死的区域,以
此可判定基础病,否则可建议换部位再取活检以明确病
因。大部分病例可见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图14-73)。
三、骨髓纤维化
(一)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chronic idiopathic my-
elofibrosis,CIMF) 又称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以巨核细
图14-73骨髓坏死
广泛嗜酸性的细胞“影子”,胞核不着蓝色。
塑料切片H-Giemsa-E染色
胞和髓系细胞增殖、伴骨髓结缔组织反应性增生和髓外造
血为特征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又称原因不明性髓样
化生、伴髓样化生的骨髓硬化、慢性粒细胞一巨核细胞性
骨髓增生、特发性骨髓纤维化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属
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chronic 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
CMPD)范畴。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中老年。70%~
90%伴脾大,50%伴肝大,髓外造血可累及肝、脾等任何
部位。外周血中度或重度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低、正
常或增多;血片中可见幼稚红、粒系细胞及泪滴样异形红
细胞,60 010有非特征性染色体异常。2001年WHO新分类
将CIMF分为纤维化前期或细胞期(premyeloribrotiC or cel-
lular phase stage)和纤维化期(myelofibrotic stage),或伴
骨骨髓硬化(osteomyelosclearosis,OMS)!…l。
1.CIMF-纤维化前期(细胞期):约占初诊CIMF病
例的200/0一30%,轻、中度贫血,白细胞轻度增高,血
小板中、重度增高,伴有核红细胞,泪滴样红细胞,大血
小板及幼稚粒细胞。
【骨髓活检】 增生极度活跃,粒系中晚幼以下阶段
细胞为主,原始细胞很少(骨髓分类低于10c/o),不见原
始细胞簇,红系细胞减少,早期的红系细胞多,巨核细胞
呈小簇分布于血窦和骨小梁旁,胞体大小不等,不同形态
的均可见,常见胞核呈气球样或云朵样的幼稚巨粒细胞及
裸巨核细胞早期特点= 25%有良性淋巴细胞聚集(结
节)。网状纤维很少或缺乏:(图14 -74a)。
CIMI-纤维化前期应与WHO新分类中所定义的
CMPD-无法分类(CMPD-U)相鉴别,后者是指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 PC)、CIMF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
早期(即虽有这些特定疾病的某些临床和实验室表现,
但当不足以诊断这些疾病)或这些疾病的晚期(由于明
显的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或已转化为更侵袭性阶段而掩盖
了基础的疾病),但CIMF前期与CMPD-U中所谓CIMF的
早期是难以区别的一“J07 -。因为CIMF的早期可能本身就是
图14 -74a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纤维化前期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各系细胞均可见,胶原纤维
轻度增生。塑料切片H-Giemsa-E染色
CIMF前期,而CIMF前期不一定都转化为纤维化期‘108J。
2.CIMF-纤维化期 占初诊CIMF患者的70%~
80%,脾、肝增大,贫血,外周血幼稚红、粒系细胞及泪
滴样异形红细胞是本期的常见表现。白细胞正常或显著增
高、或严重减少。血小板变化较大,n06 3 BMA常干抽或混
血。
【骨髓活检】 胶原纤维及网状纤维增生,纤维组织
穿插、分割造血组织而呈斑块状分布,幼稚粒、红系细胞
灶性分布,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巨核细胞散在或成簇分布,
扩张的窦内充有幼稚粒、红系及巨核细胞(图14-74b);
严重时造血细胞缺乏,胶原纤维条索状或带状增生及网状
纤维致密达“++++”(图14-74c);如骨髓纤维化
伴有骨样组织增生或新骨形成,骨小梁增宽和“编织样”
改变,骨小梁占据骨髓腔50%者,分型为骨骨髓硬化症
( osteomyelosclearosis,OMS)(图14 -74d)。它不是独
立疾病,而是CIMF -种组织学变型。OMS既可见于初诊
时,也可见于CIMF或其他MPD的后期,应与大理石骨
图14-74b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纤维化期
胶原纤维明显增多,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塑料切片
H-Giemsa-E 染色
图14 -74c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纤维期
胶原纤维显著增生,造血细胞缺乏或消失。
塑料切片H-Giemsa-E染色
图14-74d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伴骨骨髓硬化症
骨小梁增多,增宽,不规则弯曲呈及新骨形成,呈编织
状(占骨髓腔50%以上),骨髓腔狭窄及胶原纤维增生显
著。塑料切片H-Giemsa-E染色
病相区别。新近研究表明CJMF-纤维化期不必再进一步
分期或分型。诊断CIMF时应与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相区
别,因二者的治疗目的与预后不同。
CIMF患者血液或骨髓中原始细胞占loo/o~19%,
称加速期;如同时伴有发育异常称骨髓增生异常/骨髓
纤维化( MD/MF);如血液或骨髓中原始细胞≥20%
称为CIMF急性变I106。如初诊时即为加速期,应与骨
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 MDS/MPD)以及急性
全髓增殖伴骨髓纤维化( acute panmyelosis with myelofi-
brosis.APMMF)相鉴别。后三种疾病通常缺乏典型的
形态学特征和显著的肝、脾增大,而且有明显的粒、
红及巨核细胞发育异常(以BMA涂片观察为佳)。如
CIMF初诊时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细胞≥20%,就应该直
接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伴骨髓纤维化‘1061。
(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
继发性骨髓纤维化有明确的可引起骨髓纤维化的疾病
和病因,如骨髓转移瘤,急、慢性白血病后期或化疗后,
淋巴瘤侵犯骨髓,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慢性肾病,肝炎后,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等。诊
断时要结合病史,有的可根据骨髓组织学特点诊断,如骨
髓转移瘤继发骨髓纤维化,BMN继发骨髓纤维化等。
(三)急性全髓增殖伴骨髓纤维化
急性全髓增殖伴骨髓纤维化( APMMF)又称急性
骨髓纤维化,急性骨髓硬化,急性骨髓增生异常伴骨
髓纤维化。罕见,主要见于成人,偶见于儿童。可为
原发性,也可继发于放、化疗后。伴有全血细胞减少
及其所致的症状和体征,多无肝、脾增大,病情进展
很快。外周血变化除与骨髓纤维化相似外,粒系细胞
发育异常和血小板形态异常。
【骨髓穿刺】 骨穿常不成功,粒、红、巨核细胞有
发育异常。
【骨髓活检】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巨核细
胞三系增生,较幼稚的粒、红系细胞增多,原始粒细胞散
在或簇状分布,巨核细胞较多,胞体小,核分叶少,多见
单个圆核巨核细胞(图14 -74e),CD61和Ⅷ因子相关抗
原免疫组化有助识别。大多数有网状纤维增生,无明显胶
原纤维增生'106,
图14 -74e急性全髓增殖伴骨髓纤维化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巨核细胞三系增生,原始
粒细胞散在或簇状分布,见单个圆核巨核细胞,无胶原
纤维增生。塑料切片H-Ciemsa-E染色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0107,1091是由多
种病因引起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及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
征。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原发性者病因不明:继发性
者由病毒感染(如肝炎后)、化学药物(如氨基比林等)
及电离辐射等所致。各年龄均可发病。临床有表现为苍
白、乏力、出血及感染等全m细胞减少的症状和体征。如
无并发症,一般淋巴结、肝、脾不增大。
(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ute aplastic anemia,AAA)
又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I型) 发病急,贫血呈
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及内脏出血。血红蛋白进行性
下降且速度快,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l09/L。
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l09/L。血小
板< 20×l09/L。
【骨髓穿刺】 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
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骨髓活检】 骨髓增生极度低下,脂肪细胞增生不
明显(注意脂肪滴空泡与脂肪细胞不同)粒、红系细胞缺
乏,淋巴细胞、浆细胞很少。不见巨核细胞。血窦扩张,
间质水肿(图14-75a)。
图14-75a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极度低下,脂肪细胞增生不明显,仅见成熟
红细胞和一根小血管,塑料切片H-G-E染色
(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 CAA)
发病慢,主要有贫血,出血和感染较轻。血红蛋白下降速
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较急
性者为高。
【骨髓穿刺】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病情恶化,
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SAA相同,称SAA-Ⅱ型。
【骨髓活检】 增生较低下,脂肪细胞增生显著或不
显著,骨小梁间散在少量较成熟的粒、红系细胞、淋巴细
胞.浆细胞及肥大细胞:巨核细胞极少(最多不超过3
个/切片)或缺乏”,形态正常(图14-75b)。可见含铁
血黄素沉着,铁染色(+一+++)占53. 80/0~ 54. 7%。
诊断时必须结合血象、网织红细胞计数、BMA分类等,
不能仅凭骨髓组织增生极度减低就诊断本病。因为骨髓增
生可以不均一,骨髓取材范围有限:
五、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由于白血病细胞在
造血系统(主要包括骨髓、脾脏和淋巴结)及髓外任
何部位或组织增生浸润,抑制正常造血,破坏相应的
图14-75b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较低下,脂肪细胞增生明显散在少量较成熟阶段的
粒、红系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不见巨核细胞。塑料切片
H-G-E染色
器官和组织导致正常血细胞减少出现一系列的相应症
状和体征。
白血病分类或分型是逐步发展的,起先是根据白血病
细胞分化程度和病程分为急性、慢性和亚急性(后者现
已不用);根据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与不增多分为白血性白
血病和非白血性白血病;根据白血病细胞类型分为髓
(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等;根据
白血病细胞形态学( morphology)、免疫表型(immuno-
phenotype)及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MIC)分为急
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与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 ANLL);1976年法国(F)、美国(A)、英(B)三国
的血液病专家在巴黎提出白血病FAB分类(型)方案,
即把急性白血病分为ALL(其中又分为Ll、I2、L3共三
型)和ANLL(其中又分为Ml、M2、M3、M4、M5、M6、
M7共七型)两大类;2001年WHO在FAB白血病分型的
基础上,结合修改的欧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提出了
WHO淋巴与造血组织肿瘤新分类,把淋巴与造血组织肿
瘤分为髓系、淋系、组织细胞、肥大细胞性四大类,把急
性与慢性白血病,白血性与非白血性,白血病与淋巴和造
血组织实体瘤等全部包括在内,并强调形态学、免疫学、
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 MICM)特征及疾病的独特
性。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
1.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 AML-MO) AML-MO
是指没有形态学、细胞化学的髓系分化特征的AML。约
占AML的5%,大部分为成人。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贫血、
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症状和体征。白细胞增多
伴原始细胞显著增多。
【骨髓穿刺】 幼稚细胞中等大小,胞浆很少,嗜碱
性,无颗粒,核圆、椭圜或稍不规则,染色质细致、弥
散,1~2个核仁,少数胞体小,核染色质稍致密。核仁
不明显。有的可残留少数偏成熟中性粒细胞,无Auer小
体。细胞化学:POX、SBB、CE染色均阴性,CE <3%。
【免疫表型】 幼稚细胞表达一种或多种髓系抗原:
CD13+、CD33+、CD117+、及对B、T抗体cCD3+、
cCD79a+、cCD22+。少数幼稚细胞抗MPO阳性。CD34+、
CD38+、HLA-DR+、TdT+(1/3以上病例),CD7、CD2、
CD19弱阳性,CDllb-、CD15-、CD14-、CD65-。没有
重现性、特征性染色体异常。
【骨髓活检】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分化不良的原始
细胞单一性增生,红系及巨核系细胞极少或缺乏。透射电
镜示不足50%的原始细胞内浆网、Golgi区和/或核膜有
MPO染色阳性的颗粒。
2.急性髓系白血病未成熟型( AML-M1) 临床表现
为严重的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状和体
征。BMA示原始粒细胞≥900(非红系细胞),有Auer
小体。细胞化学MPO+、SBB+的原始细胞≥3010。免疫表
型CD13+、CD33+、CD117+、和/或MPO+、CD34+。一
般CDllb-、CD14 -。
【骨髓活检】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有的增生程度可
正常或较低下。绝大多数为原始粒细胞,偶见早幼粒细
胞。红系及巨核系细胞极少或缺乏(图14 -76a)。
【透射电镜】 原始细胞胞核染色质细致、散在,胞
浆粗面内质网、Golgi区有一定数量的电子致密颗粒,有
的可见Au。。小体呈长的电子致密结构被平滑膜包绕,内
有8~ 12mμ,间隔排列结晶物质。大多数有颗粒的原始细
胞核膜、内浆网、Golgi区MPO+,无颗粒原始细胞Golgi
区MPO。
3.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成熟型(AML-M2) BMA或外
周血示原始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早幼、中幼及
晚幼粒细胞≥l Ou/o,单核细胞<20%,Auer小体常见。
细胞化学MPO+、SBB+、CE+. NAE、NAE+ NaF抑制
图14 -76a急性髓系白血病未成熟型(AML-M1)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原始粒细胞增生为主,胞体大小较一
致,胞浆少,无颗粒。核圆或稍不整,染色质稍粗,核仁小。
塑料切片H-G-E染色
阴性。免疫表型CD13+、CD33+、CD15+、还可CD117+、
CD34+. HLA-DR+。如伴有T(8; 21) (q22; q22);(AM-
LI/ETO)则为FAB分型的AML-M2b型,过去国人称亚急
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活检]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绝大多数为原始
粒细胞,易见早幼、中幼及晚幼粒细胞。红系及巨核系细
胞很少或缺乏(图14-76b)。
图14-76b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伴成熟型(AML-M2)
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均增生,早幼粒细胞胞浆有嗜‘p性绌
颗粒,胞核与原始粒细胞类似。塑料切片H-G-E染色
【透射电镜】 特点与AML-M1相似,白血病细胞颗
粒更多,常见小颗粒融合成巨大颗粒,可见18~20mp4间
隔排列的结晶体颗粒或融合的Auer小体。
4.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M3) 又称急性早幼粒细
胞白血病,WHO新分类为AML伴t(15; 17)( q22;
q12);(PML/RARa)(包括粗颗粒型和细颗粒型),患者
常有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
成人多见。白血病细胞有维甲酸受体,故对维甲酸受体治
疗效果好。
【骨髓穿刺】 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
主,(> 20%非红系细胞),根据胞浆颗粒大小不同分为
粗颗粒(直径120-lOOOILm)与细颗粒直径100 -400 y,m
两种形态类型。大多数可见Auer小体。细胞化学
MPO+、SBB+、CE+、NAE+及NSE弱阳性(25%的
病例)。免疫表型CD33+、CD13”一、CD15。+、CD34-、
CD2+. CD9+。遗传学:t(15; 17)(q22; qll-22);
( PML/RARa)。
【骨髓活检】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异常的早幼粒细
胞较单一性增生,胞浆丰富,充满嗜中性颗粒,制片良好
时可见红色细杆状Auer小体。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
规则形。核仁小或不明显,红系及巨核细胞极少或缺乏
(图14-76e)。
5.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 AML-M4) 是一种以粒
系和单核系前体细胞增殖为特征的急性白血病,有的有。慢
图14-76c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3)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早幼粒细胞单一性增生,胞浆丰富,
充满嗜中性颗粒。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
仁小或不明显,塑料切片H-C-E染色
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病史。按2001年WHO分类AML伴
inv( 16)(p13; q22)或t(16; 16)(p13; q22);
( CBF[3/MYH11),则与FAB分型中的AML-M4EO为同义
名。
【骨髓穿刺】骨髓原始细胞≥20%,粒系及单核系前
体细胞各占骨髓细胞的≥20%,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通
常≥5 x l09/L)如早幼以下阶段的嗜酸细胞>5%,则可能
为AML伴inv( 16)(p13;q22)或t(16;16)(p13;q22);
(CBFp/MYHll)。幼稚粒细胞有Auer小体。细胞化学至
少3%的原始粒细胞MPO+、SBB+、CE+,原单、幼单及单核
细胞NSE+,NSE和萘酚ASD氯醋酸酯酶或MPO双染色可
见两类细胞阳性。NAE +NaF可抑制反应。
免疫表型幼稚粒系细胞表达CD13+、CD33 +/CD34+。
单核系细胞表达CD14+、CD64+、CD36+、CDllb+、
CDllc+及lysozyme+。
【骨髓活检】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主要为不同比例
的幼稚粒细胞及单核系细胞增生,原始单核细胞普通染色
光镜下不易识别,PCF(重铬酸钾、升汞、甲醛混合液或
Zenker液)固定、H-Giemsa-E染色“4。,原始单核细胞胞
核呈圆形,核染色质细致、核仁明显,胞浆量中等,无颗
粒。幼稚单核细胞胞核易见呈肾形、凹陷、切迹、胎儿样
等不规则,核膜薄,核仁小:胞浆丰富、淡染,不见颗
粒。早幼以下阶段粒系细胞跑浆有颗粒。红系及巨核细胞
少见,如嗜酸细胞较多见,易见圆核的嗜酸细胞(图14-
76d),则可能为AML伴inv( 16)( p13;q22)或t(16;
16) (p13; q22); (CBF∥MYHIl).
6.急性原始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AML-M5a和M5b)急性原始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
细胞白血病与FAB分型AML- M5a,AML-M5b为同义名,
以M5b多见(80%),各年龄均可发病,最常见于年轻
人。在婴幼儿常伴有llq23异常.常有髓外浸润伴皮肤和
图14-76d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4Eo)
幼稚粒细胞及幼稚单核细胞增生,较多嗜酸
性粒细胞。塑料切片H-C-E染色
牙龈肿块,预后很差。
【骨髓穿刺】 AML-M5a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010,
M5b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其余大多数为前单核细
胞。中性粒细胞< 20%,可伴有吞噬红细胞现象。细胞化
学NAE+、NAE+ NaF受抑制,ANAE+、ACP+、PAS+、
Lysozyme+。免疫表型单核系抗原CD14、CD4、CDllb、
CDllc、CD64、CD68、CD36、Lysozyme阳性。髓系标记
CD13、CD33、CD117阳性。没有重现性及特征性染色体
异常。
【骨髓活检】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也可较低下(所
谓低增生性白血病此型多见)。急性原始单核细胞白血病
主要为形态较规则的原始单核细胞单一性增生(图14-
76e):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主要由形态不规则、偏成熟的
单核细胞单一性增生(图14-76f)。粒、红系及巨核细胞
极少或缺乏,偶见吞噬红细胞现象。
图14 -76e 急性原始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a)
主要为原始单核细胞单一性增生,胞核呈类圆形,偶见肾形,
核染色质细致,核仁明显,胞浆量中等。塑料切片H-G-E染色
7.急性红白血病( AML-M6) 急性红白血病是以红系
细胞增生为主的急性白血病,各年龄均可见,主要见于成人。
图14-76f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b)
以偏成熟单核细胞单一性增生,胞核呈肾形、胎儿样、
畸形等,染色质细、分散,核膜薄,核仁小。胞浆丰富、
淡染,不见颗粒。塑料切片H-C-E染色
【骨髓穿刺】 骨髓各阶段红系前体细胞≥50%,且
伴有形态异常(巨幼样变、和/或双核或多核,胞浆空
泡,大的多核幼红细胞),骨髓原始粒细胞占非红系的≥
20010(称红系/粒系型);如不成熟红系细胞占骨髓细胞
的80%,无原始粒细胞,称纯红系白血病。细胞化学既
有粒系细胞特点的细胞,又有红系细胞特点的细胞(原
红细胞PAS+等)。免疫表型有粒系细胞抗原表达和红系
细胞抗原(血型糖蛋白A和血红蛋白A)表达两类细胞。
【骨髓活检】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主要为原始、早幼、
中幼红细胞增生,晚幼红细胞少见。原始红细胞胞体大、圆
形,胞浆嗜碱性,核圆、居中、浅染,核仁l~3个,早幼红细
胞与原始红细胞相似,核染色深些。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易
见,较成熟的粒细胞及巨核细胞少见(图14-76g)。
图14-76g急性红白血病(AML-M6)
粒、红两系细胞增生,原始红细胞胞体大,核圆、居中、
浅染,核仁1~3个。胞浆嗜碱性,早幼红细胞与原始红
细胞相似,核染色深。粒系如前述
8.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AmL-M7) 急性巨核细胞
白血病多见于成人,儿童不常见,约占AML的3%~
5%。除儿童t(1;22)外,很少肝、脾大,骨质破坏,
成人男性呵同时伴有生殖细胞肿瘤。外周血有原始巨核细
胞,Hb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增多,巨大血小板及中性粒
细胞颗粒过少,预后差。
【骨髓穿刺】 骨髓原始巨核细胞≥50%,胞体12~
18 p4m,有的似原始淋巴细胞,胞浆少,嗜碱性,有伪足
或突起,核圆或稍不规则,染色质细网状。1。3个核仁。
细胞化学:原始巨核细胞胞浆PAS+、ACP+、NSE点状
阳性。免疫表型:原始巨核细胞CD41+和/或CD61、
CD42+(约1/4)、CD34+、CD36+. CD13 -、CD33 -、
CD45 -、HLA-DR -、MPO -。伴有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年
轻男性可有多种染色体异常,包括i( 12p)。
BMB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及
小单个圆核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图14-76h),不见成熟
巨核细胞,网状纤维增多,可伴胶原纤维增生,粒红系
细胞极少或缺乏;有的以小单个圆核巨核细胞和中等大
单个圆核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大片状增生,可见胞体稍
大核分叶少的巨核细胞,网状纤维增生多伴胶原纤维增
图14-76h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增生为主,胞浆中
等量,嗜酸性。核圆形,深染,染色质粗沙状,密集均匀分
布,不见核仁。伴纤维组织增生。塑料切片H-C-E染色
【电镜】 透射电镜示巨核细胞核膜及内浆网血小板
过氧化酶阳性(PPO+),免疫电镜CD41+、CD61+。
9.髓细胞肉瘤髓细胞肉瘤( Myeloid sarcoma,GS)
又称髓外髓细胞肉瘤或绿色瘤( chloroma) E1061,是由原始
或未成熟粒细胞在髓外或骨骼内增生形成的实体性肿瘤。
根据患者有无白血病表现可分为白血病性粒细胞肉瘤
(leukemic granulocytic sarcoma)和非白血病性粒细胞肉瘤
( aleukemic granulocytic sarcoma),前者与急、慢性白血病
同时或之后伴发。急性白血病经治疗缓解后发生GS临床
上称白血病髓外局部性复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骨
髓增殖性疾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生GS临床上称髓
外局部性急性变。非白血病性粒细胞肉瘤是在无急、慢性
白血病表现时发生的,称原发性CS,可能来自间质干细
胞的分化或髓外造血的恶性转化。以后可进展为白血病或
始终不发生白血病。经典的绿色瘤属非白血病性肉瘤,因
肿瘤组织含有大量原卟啉,过氧化物酶和过绿化酶新鲜切
面呈绿色而得名,暴露于空气即变为污绿色,可被次亚硫
酸钠或过氧化氢氧化后复呈绿色。因不是所有髓细胞肉瘤
均呈绿色,所以现在多不用此名称。如白血病患者髓外累
及并不形成实体性肿块,则不称髓细胞肉瘤,而称白血病
髓外浸润。
【光镜】 GS为幼稚粒细胞单一性弥漫性增生,分为
三种类型:①原始细胞型,均一性原始粒细胞弥漫
增生,HE染色胞浆中等量,嗜酸性,不见颗粒,核呈
圆形、椭圆或稍不规则,核膜稍厚,染色质细颗粒状,
有核仁,与AML-M1细胞形态相似(图14 -761)。②部分
分化型:除原始粒细胞外可见一定比例的早幼粒细胞,
胞浆有较多嗜中性颗粒,胞核形态与原始粒细胞类似,
一般嗜酸性粒细胞较少。与AML-M2或M3组织形态相
似。③分化型:较少见,早幼以下各类细胞均可见,嗜
酸粒细胞易见。有的髓细胞肉瘤由原始及前体细胞构成。
图14-76i粒细胞肉瘤
原始粒细胞弥漫增生,臆浆中等量,嗜酸性,核呈和圆
形、椭圆或稍不规则.染色质细颗粒状,有核仁。塑料切
片H-G-E染色
【免疫组化】 瘤细胞表达髓系细胞抗原(见本节急
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肿瘤印片Wright染色有的可见
Auer小体,透射电镜示瘤细胞胞浆可见大量POX+颗粒。
本病应与髓外造血如髓性脂肪瘤和其他白血病性肉瘤及淋
巴瘤相鉴别。
(二)慢性较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是起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异常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
病,100%伴Pbl染色体异常即t(9:22)和/或BCR/
ABL融合基因。临床上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及急性变期。
占白血病的159E~20fe一”一如其他表现与CML类似但
无t(9;22)和/或BCR/ABL融合基因,称不典型CML
(本文不作介绍)。
【临床要点】 起病缓慢,各年龄均可发病,成年男
性多见。常见脾大,加速期更加明显,20% ~40%初诊时
几乎无症状。实验室检查有Ph]染色体及/或BCR/ABL融
合基因重排。慢性期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中位数170×
109/L,以中、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不成熟粒细胞>
1 0c70,原始粒细胞5%~100/o。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血小
板减少、正常或增高(可达1000×l09/L),中性粒细胞
碱性磷酸酶积分减低。BMA示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以
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始粒细胞<
10%为慢性期,10%~19%为加速期,≥20%为急(性)
变期,可出现髓外原始细胞增殖。
【骨髓活检】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不见脂肪细胞,
以粒系细胞增生占绝对优势,中、晚幼粒细胞较多,
有的骨小梁旁可见幼稚细胞带5~10层(正常只有2-
3层)‘106],部分病例嗜酸细胞较多。巨核细胞胞体小,
核分叶少,多为单圆核巨核细胞。如<1 3个/HPF,则
分型为经典型(图14 -77A);如巨核细胞≥13个/HPF,
组织学分型为巨核细胞增多型(图14 -77B)[ 107]。红系细
胞明显减少,40%有网状纤维增多,增多程度与巨核细
胞数量、脾脏大小和贫血程度相关。30%伴有G。u。h。,
样细胞或海蓝组织细胞,Gaucher病也可与CML同时发
生。
如在骨小梁之间出现大的原始细胞灶或簇(群)
表明已急性变。BMB比BMA能更早发现CML骨髓
原始细胞增多或急性变,巨核细胞显著减少或缺乏。
70%—80%变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包括嗜中性粒
细胞性,嗜酸性、嗜碱性、单核细胞性、红系细胞性
和巨核细胞性),20%~30u/o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偶见粒、淋两系急性变或呈双表型急性变,CML
以巨核细胞急性变为首发症状亦有报告。但有的急性
变的原始细胞常常是异质性的,需要做电镜、细胞化
学或免疫组化才能确定细胞类型。CML在初诊时或治
疗后可合并NHL,但后者经PCR或染色体检查证实有
IgH或TCR基因重排或其他新的染色体异常,且经染
色体检查或FISH证实无Phl染色体或BCR/ABL融合
基因。偶尔,NHL与粒细胞肉瘤可存在同一切片中,
经免疫组化染色呈现分界明显的淋、粒两系细胞标记
的不同染色区域。
(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按2001年WHO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将前体淋巴组织
肿瘤分为I 106:前体T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
性淋巴瘤( P-T-ALL/LBL)和前体B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P-B-ALL/LBL)。前体T或B—
ALL是指患者外周血及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达白血病
诊断标准(25%)(白血病期),既可由骨髓原发,初诊即
为ALL,也可先有前体T或B—LBL(组织期),后出现骨
图14-7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A.经典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不见脂肪细胞,以粒系细胞增生占绝对优势,中晚幼粒细胞较多,嗜酸细胞较多。
巨核细胞胞体小,多为单个圆核巨核细胞。塑料切片H-C-E染色B.巨核细胞增多型除巨核细胞较多外(≥13
个/HPF)细胞成分与经典型一致。塑料切片H-G-E染色
髓及外周血侵犯,并且原始淋巴细胞(血液学称“原始。
细胞”,病理学称“x母细胞或成x细胞”)达ALL诊断
标准(白血病期)者。ALL不再分Ll、L2及L3型.13
型ALL相当于WHO新分类中的Burkitt细胞白血病/淋巴
瘤,很少见。
ALL主要见于儿童,75%在6岁以下。在美国2000
年的新发病例约为3200例,几乎80%。85% ALL为前体
B细胞表型。除累及骨髓和外周血外,还可累及髓外
任何部位,尤其淋巴结、脾、肝、中枢神经系统和性腺。
P-B-LBL少见,约占LBL的10%,75%发生于18岁以下,
中位年龄20岁,以男性为主。P-T-ALL占儿童ALL的
15%,青少年比年儿童多见,男多于女。T-ALL占成人
ALL的25%,P-T-LBL占LBL的85%~90%,常见于男
性青少年。P-T-LBL约50a/o见于纵隔,其余可见于淋巴
结、皮肤、肝、脾、Waldeyer's环、中枢神经系统和性
腺。P-T、B-ALL/LBL无重现性、特征性染色体改变。
【临床要点】 发热,面色苍白,出血,单发性或多
发性淋巴结增大或结外肿块,纵隔肿块,肝脾轻度增大,
白细胞增高或不增高,淋巴细胞增多或不增多,血红蛋白
及血小板减少。骨髓原始淋巴细胞增多(>25%)。免疫
表型P-B-ALL/LBL TdT+、CD45RA+、CD79a+、CD19+、
CD20+、除t(4; 11) (q21; q23)病例外,CD10+及部
分CCD22+o P-T- ALL/LBL: TdT、CDla、CD2、CD3、
CD4、CD5、CD7、CD8阳性。CD7+和CD3+较常见,
CD3+最特异。
【骨髓活检】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淋巴母细胞较单
一性增生,胞体中等大小,胞浆少,淡嗜碱性。细胞核圆
形或稍不规则,染色质细,核仁小或不明显。粒、红及巨
核系细胞极少或缺乏(图14 -78)。
(四)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B一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B-prolymphocytic Ieukemia,
图14-78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母细胞较单一性增生,粒、红及巨核系细胞缺乏。
塑料切片H-Giemsa-E染色
B-PLL)卜分罕见占淋巴细胞白血病的1%。中老年人多
见,中位年龄70岁以男性为主。常有脾、肝增大而无淋
巴结增大,外周血白细胞增多,通常> 100×l09/L,其中
幼淋细胞> 50%,通常在90%以上。如幼淋细胞>1 0a/o
<55%则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LL,即过渡型50%有
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有的伴血清M蛋白。幼淋细胞胞体
中等大,胞浆嗜碱,核圆,核仁清楚,核染色质浓密,核浆
比例低。细胞化学:Fulgen染色核仁阳性(>500/0),胞浆
PAS+、ACP+、TRAP -、POX -、SBB -、ANAE。免疫表型
B-PLL: SIg+、CD19+、CD22+、CD5、CD10 -;T- PLL:常侵
犯肝、脾、淋巴结和皮肤,占30岁以上成人小淋巴细胞白血
病的2%,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严重,外周血淋巴细胞>100×
109/L,血清无M蛋白,表达TdT,CD.。CD2+、CD3+、CD7+、
CD5 -、CD19 - 1/4的病例CD4和CD8均阳性与B-PLL
不同。等。
【骨髓活检】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幼淋细胞弥漫均
一性增生浸润,细胞分化比ALL细胞成熟,比CLL细胞
幼稚。几乎每一个细胞均有一个小核仁。粒、红、巨核系
细胞极少或缺乏。
(五)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001年WHO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把B一慢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CI.L/SLL)列为一个病
种‘106。,CLL是指外周血淋巴细胞≥10×l09/L);如<10
×10。/L但形态为成熟小淋巴细胞,并表达CD5+ CD23+,
同时伴淋巴结、肝脾肿大和结外浸润,仍诊断CLL;如外
周血和骨髓均未受累及,只诊断小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点】 多见于中、老年人,常有局部或全身
淋巴结增大和/或肝脾增大,也可无体表淋巴结增大。贫
『IⅡ多不明显,骨髓成熟淋巴细胞> 40%。幼淋巴细胞和/
或副免疫母细胞< lOqo。如幼淋巴细胞>lO%<55%时,
则诊断CLL/PLL。免疫表型:CD5+、CD23、CD22+、
CD20√-:CD10 -、CD19…,SIg+, K+/L+.
【骨髓活检】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典型的病例为分
化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均一性增生(弥漫或塞实性),粒.
红、巨核系细胞极少或缺乏(图14-79)。有的小淋巴细
胞呈间质性、或结节性、或结节加间质性(混合性)浸
润,粒、红、巨核系细胞不同程度减少。尤其是呈间质性
及混合性浸润者,血象、免疫表型和临床表现必须达CLL
诊断标准,否则应为小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并同时应排
除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或良性淋巴细胞聚集(淋巴细胞
小结)。有5%的CLL病例可出现幼淋巴细胞转化,低倍
镜下在深染的小淋巴细胞弥漫性分布的背景中呈现浅染区
或结节样区域(圆形或不规则型),高倍镜下为幼淋巴细
胞和副免疫母细胞(胞体比幼淋细胞大,胞浆更丰富,
有明显嗜酸性核仁)灶性单一性增生,为转化的增殖中
心或结节,又称假滤泡。如在同一切片中一部分为CLL
组织学改变,另一部分为大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特点就应
图14-79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小淋巴细胞弥漫均一性增生,粒、红、巨核系
细胞缺乏:塑料切片H-Giemsa-E染色
考虑Ritcher综合征之可能。
(六)Ritcher综合征
1982年Rit。her首先报告CLL患者伴发网状细胞肉瘤
的病例,后称Rit,cher综合征。是指CLL或其他低度恶性
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患者继发大细胞性淋巴瘤,约占
CLL的3u/o~ 10%…,…】。实际上是CLL终末期的急性变
表现。这种CLL细胞转化或去分化现象,其转化的多形
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表面抗原与其原来的肿瘤细胞一致,也
有CLL细胞膜轻链标记与其发生的多形性淋巴瘤的细胞
膜标记不同者,甚至发生与B一细胞系统肿瘤无明显关系
的组织细胞肿瘤,但临床表现与Ritcher综合征是相似的。
【临床表现】在CLL的基础上病情突然加重,发热,
体重下降,局部淋巴结增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可减少
(但不出现多形性瘤细胞),异常球蛋白血症,患者可很
快死亡。
【骨髓活检】 CLL所继发的大B一细胞淋巴瘤既可在
同一标本中,同时可见成熟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区和分界
明显的大B细胞淋巴瘤(单形性或多形性)的区域;也
可不见CLL组织学特点,完全为大B一细胞淋巴瘤形态学
改变,并具有Ritcher综合征临床表现。
(七)毛细胞白血病
毛细胞白血病( hairy cell leukemia,HCL)是慢性淋
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一种,Bouronde 1985年称为白血病
性网状内皮增生症(leukemic reticuloendotheliosis),白血
病细胞可能起源于脾边缘区或骨髓淋巴干细胞的异常。侵
犯脾红髓并累及骨髓和外周nn,因骨髓涂片、外周血涂
片、相差显微镜及电镜下可见白血病细胞胞浆有绒毛状伪
足,故Schrek 1966年称之为毛细胞白血病。
【临床要点】 多见于中、老年,男:女=5:1。起病
缓慢,多因饭后左上腹饱胀或体检发现脾大(100%)而
进一步确诊,伴贫血,发热。外周血及BMA wright染色
见直径7~ 15 pdm,胞浆淡染有多毛状突起的多毛淋巴细
胞。相差显微镜下多毛突起最明显。国外报告骨穿干抽常
见,笔者所见病例很少干抽。外周血单核细胞减少( HCL
亚型时不减少),细胞化学:毛细胞ACP+及TRAP+
f HCL亚型时阴性),PAS+。免疫表型CD22+(100%)、
CD25+、 CDllc+、 CD103+、 CD19+、 CD20+、 SIg+、
CD5 -、CD10。DBA.44+,(HCL亚型时CD103 -、
CD25 -)。白血病细胞TPA诱导培养24h出现胞浆伪足,
聚集,贴壁具有特征性。
【骨髓活检】 毛细胞胞浆丰富、透明(HCL哑型可
嗜碱性),核圆、居中,多无核仁,呈“煎蛋样”。有的
核呈粗块状似浆细胞胞核,有的胞核似裂细胞样。根据毛
细胞浸润骨髓程度不同,可呈间质性、大片状或弥漫均匀
分布,由于胞浆丰富,胞核彼此间距宽而类似“铺药片”
样或“蜂窝”状是其特征,与CLL细胞浆极少,胞核彼
此紧靠不同(图14 -80)‘10 7I。粒、红、巨核三系细胞随毛
细胞浸润加重而减少。网状纤维可增多。
图14 -80毛细胞白血病
毛细胞胞浆丰富、透明,核圆、居中,无核仁,呈“煎蛋样”。似
“铺药片”样或“蜂窝”状排列。塑料切片H-Ciemsa-E染色
【透射电镜】 示胞膜有大量细绒毛状突起,胞浆有
核糖体板层复合物。
(八)肥大细胞白血病
肥大细胞来自造血干细胞,所以肥大细胞增生疾病为
造血系统疾病。它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组织,2001年
WHO肥大细胞增生疾病分类共分7类:皮肤肥大细胞增
生症( CM),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ISM),伴克
隆性非肥大细胞系血液病的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SM-
AHNMD),侵袭性肥大细胞增生症(ASM),肥大细胞白
血病( MCL),肥大细胞肉瘤(MCS)及皮肤外肥大细胞
瘤。肥大细胞增生疾病80%累及皮肤,其余20%~ 300/0
的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疾病几乎总有骨髓累及。其他还有
脾脏、淋巴结、肝、和胃肠道等任何组织,外周血罕见肥
大细胞。50%以上的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有皮肤损害,
且为惰性病程。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最常见。成人
CM多见于30 ~40岁,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系统性者多
见于30岁以上,男:女为1:1.3。本文仅介绍以骨髓和血
液侵犯为主的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如肥大细胞白血
病,其余请见相关章节。
【临床表现】 由于肥大细胞浸润组织和释放各种生
化介质,如组织胺、类花生酸、肝素、蛋白酶等而出现
①体质性症状(发热,出汗,疲倦,体重下降等),②皮
肤病变(瘙痒,荨麻疹,皮肤划痕现象),③介质相关症
状(腹痛,胃肠症状,呼吸道症状,高血压,头痛等),
④骨病,⑤脾大,但肝及淋巴结大不常见。贫血,白细胞
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增多或减少。有时伴高嗜酸性粒细胞
综合征,严重浸润可骨髓衰竭。肥大细胞白血病时外周血
有肥大细胞(组织嗜碱细胞)> 100/o,骨髓肥大细胞>
20%, 200/0—300/0的SM还有非肥大细胞系的克隆性造血
疾病。在无其他髓系疾病时,血清胰蛋白酶总水平>
20ng/ml表明SM,如正常(<20ng/ml)或稍升高表明纯
CM。细胞化学肥大细胞苏丹黑、闪光蓝、萘酚-AS-D氯
乙酸酯酶氨基癸酸酯酶均阳性,尤其甲苯胺蓝染色胞浆颗
粒呈异染性,呈紫红色。
【免疫组化】 肥大细胞CD117与CD2和/或CD25
共表达。抗a -胰蛋白酶阳性,抗a-糜蛋白酶阳性及
CD68+。
【骨髓活检】 HE染色时不典型、幼稚肥大细胞呈弥
漫性增生浸润,通常为间质性分布,若呈灶性浸润,可分
布于血管旁,骨小梁旁或随机分布。可分为单形性与多形
性两种。单形性者多见于肥大细胞白血病或肥大细胞瘤
(图14-81),易误诊为AML-M3型及组织细胞疾病;多形
性者由于混杂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嗜酸
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易误
诊为其他肉芽肿或骨髓纤维化。
图14 -81肥大细胞白血病
肥大细胞呈单一性弥漫浸润,胞浆丰富,充满紫红色的粗
颗粒,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塑料切片,甲苯胺蓝染色
其他良性与恶性淋巴
细胞增生疾病
(一)良性淋巴细胞聚集
良性淋巴细胞聚集或结节( benign lymphocytic aggre-
gates or nodules)不是独立疾病,而是非淋巴组织肿瘤疾
病患者骨髓中伴发的一种小灶性,大片状,结节状或淋巴
滤泡样淋巴组织增生的组织学现象。由于病灶中细胞成分
较复杂,为多克隆性增生,甚至与基础疾病无关,故称其
为良性以便区别于淋巴瘤侵犯骨髓。文献报告良性淋巴细
胞结节BMB检出率为3.3%~47%,尸检检出率为260/0~
62%,一张切片最多可见7个结节,最大的结节直径达
lOOOym。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结缔组织病,如红斑
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纯红
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
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桥本氏甲状腺炎,慢性骨髓
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毒性肝炎和AIDS
等;有的良性淋巴细胞结节可能与疾病没有关系,各
年龄均可发生,可以随年龄增大而增多。
【骨髓活检】 良性淋巴细胞聚集可分为淋巴细胞浸
润和淋巴细胞结节,前者呈小灶性或散在分布;在石蜡包
埋切片中较难识别,尤其是制片不良时。如制片良好,主
要根据淋巴细胞胞体小,形态成熟,细胞分化程度不一
致,有的似小裂细胞、无裂细胞,还有浆细胞、组织细
胞。后者有的为初级淋巴滤泡样,呈类圆形边界清楚,无
生发中心,细胞成分杂,主要为小淋巴细胞(图14-
82A);有的为次级淋巴滤泡样,有套区和生发中心结构
很易与淋巴瘤侵犯骨髓(lymphoma bone marrowlnvasion,
LBMI)区别(图14-82B)。BMB塑料包埋切片H-Giemsa-
E染色有利于区别良性淋巴细胞聚集与LBMI。Kober SM
等用免疫组化及PCR检测IgH和TCR基因重排,发现
IgH和TCR基因重排阳性率随骨髓B和T细胞数增多而
增加[114-。BMB石蜡切片PCR检测IgH及TCR基因重排
阳性与形态学阳性一致率仅为60010,有的临床表现、形
态学及免疫组化均证实为LMBI,但PCR为阴性,这可能
与取材、DNA提取、引物情况等有关;相反,有少数病
例PCR为阳性而无NHL的临床表现,有作者认为这可能
是具有潜在恶性的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应注意随访。说
明良性淋巴细胞聚集与LBMI的鉴别是非常困难的,一般
认为LBMI诊断应以形态学为“金标准”,主要根据各种
淋巴瘤骨髓浸润特点(结节性、间质性,弥漫性)和瘤
细胞单型性与多形性,间变程度,分布方式(血管内与
血管外等)等。结合文献笔者认为应结合以下情况有助
于考虑良性淋巴细胞聚集:①患者无淋巴结增大或/和肝、
脾增大;②无B症状;③血象正常,至少无贫血表现;
④骨髓活检淋巴细胞聚集灶细胞成分较杂,淋巴细胞无异
形性、无间变;⑤免疫表型呈多克隆性或TCR及lgH基
因重排PCR检测阴性“5。;⑥患者有免疫功能异常、病毒
感染、中毒性骨髓病或自身免疫疾病;⑦随访半年以上病
程无进展即无淋巴瘤的证据者。
图14- 82 良性淋巴细胞结节
A.初级滤泡型,结节无生发中心,细胞分化成熟度不·致,无核分裂。有组织细胞浆细胞,边界清楚。塑料切片
H-Ci。。。a-E染色B.次级滤泡型,结节有生发中心和套区结构,位于骨小梁间区。方法同上
(二)淋巴瘤侵犯骨髓
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骨髓( LBMI)是指髓外淋巴瘤
细胞侵犯骨髓,但外周血和骨髓分类计数淋巴瘤细胞<
25%,不够诊断白血病的标准者。除ALL、HCL、CLL、
PLL、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T一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及ATL/L外,LBMI已达白血病标
准(淋巴瘤细胞≥25%),应称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ym—
phoma cell leukemia, LCL)或白血病性淋巴瘤,是广义的
LBMI。LBMI和LCL不是独立疾病而是淋巴瘤的Ⅳ期骨髓
病理表现,但它是判定淋巴瘤分期(Ⅳ期)的重要形态
学指标,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及霍奇金淋巴瘤(HL)
患者有无骨髓累及其治疗和预后是不同的。在血液病患者
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结大及肝、脾大,临床考虑淋巴瘤但不
易获得病理活检标本时,骨髓活检在血液病尤其足淋巴瘤
侵犯骨髓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文献报告
NHLBMI活检检出率范围在160/0—80%,HL为2%~
32%。外周T细胞淋巴瘤骨髓累及发生率为60%~ 70%,
套细胞淋巴瘤初诊时骨髓累及率高达80%,滤泡性淋巴
瘤达53%,外周T细胞淋巴瘤达63%,弥漫性大B细胞
淋巴瘤为23%。
1.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骨髓 与BMA、流式细胞术
相比,BMB检查LBMI有独到的优势,但由于LBMI可呈
局灶性分布,其病灶检出卒与BMB长短和多切面有关,
如每隔0.1~0. 2mm切2~4张深切片,标本≤20mm时检
出率为200/0;≥20mm时则增加到35%‘“6。。I.BMI时骨
髓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 25%,可伴有形态学异常。有时
MBA只能见到分类不明细胞不能明确诊断。常有粒、红
系幼稚细胞数量增多或形态异常,甚至呈类白血病样反
应。但有时BMB未见LBMI而BMA或流式细胞术检测可
证实LBMI。
【骨髓活检】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骨髓71%为B细
胞性,其余为T细胞性n 24。。B细胞性的绝大多数为中心
细胞或中心母细胞性,其次为套细胞及小淋巴细胞性,大
细胞性较少见。B细胞性淋巴瘤可呈结节型(小梁旁和/
或非小梁旁分布)(图14-83A)、或结节与间质混合型浸
润。间质型浸润相对少见。T细胞性淋巴瘤多为间质型或
弥漫(塞实型)浸润,结节型浸润较少见。瘤细胞形态
与分布模式与原发淋巴瘤基本一致,结外的滤泡淋巴瘤侵
犯骨髓也常见结节样分布,但有报告细胞形态学恶性程度
可“降级”。即在原发部位为大细胞淋巴瘤,转移到骨髓
则成为小细胞淋巴瘤,而且其预后比未转变者更好。间质
型浸润多属于轻度浸润;中度浸润多见于结节型或部分间
质型浸润;重度浸润多见于混合型及弥漫塞实型浸润
(图14 -83B)。大部分重度浸润及少数中度浸润易伴发淋
巴瘤细胞白血病…7。。一般情况下,轻、中度浸润在光镜
下不易象结内淋巴瘤那样作准确分类,如结合免疫组化、
IgH和TCR基因重排PCR检测或染色体检查有可能对特
征性明显的淋巴瘤作分类,如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
瘤、毛细胞白血病、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边缘区(单
核样B一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巳瘤、肝脾T细胞淋巴
瘤、血管内大B一细胞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及淋巴
母细胞性淋巴瘤等侵犯骨髓时。
2.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是指髓外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中、晚期侵犯骨髓和/或外周血并且异
常的淋巴瘤细胞≥25%。属于淋巴瘤侵犯骨髓范畴,但骨
髓浸润更严重。
【骨髓活检】 淋巴瘤细胞呈混合型或弥漫塞实型浸
润,即重度浸润(图14 -83C),少数呈中度浸润:“”。诊
断时要区别于(或排除)上述分类明确的各种淋巴细胞
白血病,如ALL、HCL、CLL、等等。并结合瘤细胞组织
学特点、免疫组化、IgH与TCR重链基因重排PCR检测
等明确是何种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图14-83A 小细胞性淋巴瘤侵犯骨髓
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细胞成分形态单一,结节旁为
正常造血组织。塑料切片H-Ciemsa-E染色
图14-83B 小细胞性淋巴瘤侵犯骨髓
塞实性浸润,此患者无白血病血象及骨髓相。方法同上
图14-83C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瘤细胞单一性增牛,IF常造血细胞显著减少。方法同上
3.霍奇金淋巴瘤侵犯骨髓 霍奇金淋巴瘤( HL)
侵犯骨髓在国内十分罕见,可能由于在国内本病少见,
并且不常规做BMB临床分期有关。Howell SJ报告955
例HL,经BMB检查有50例(5.2%)骨髓侵犯,而
BMA检查仅有5例(1%)骨髓累及,其余为干抽、
稀释、血凝或不能明确诊断ji”l。文献报告霍奇金淋巴
瘤侵犯骨髓以淋巴细胞消减型(约占50%)最多见,
结节硬化型及混合细胞型(各为5%)较少见。淋巴
细胞为主型最少见。
【骨髓活检】 根据HL侵犯骨髓的程度可分为部分侵
犯与完全侵犯两种情况。前者多呈肉芽肿样改变,未累及
区域粒、红、巨核细胞形态、增生程度与分布基本正常。
后者整个骨小梁间均为肉芽肿样病灶所占据,不见正常造
血组织。不论哪种情况,HL的诊断条件均与淋巴结的一
致,如无典型的RS细胞及HD细胞,仅有肉芽肿样改变
的背景、有或无不典型RS细胞及HD细胞也只可怀疑本
病而不能明确诊断。如已见到髓外(淋巴结等)HL的明
确诊断依据,骨髓呈HL的肉芽肿样背景,而无典型的
RS细胞及HD细胞则支持HL侵犯骨髓(图14-84)。免
疫组化CD30、CD15染色见到RS细胞及HD细胞阳性则
支持HL侵犯骨髓的诊断。
图14-84 HL侵犯骨髓
组织细胞,嗜酸粒细胞形成肉芽肿样结节,其中可见大
的双核R-S细胞样巨细胞,(患者淋巴结活检证实为Hl.)
塑料切片H-Ciemsa-E染色
七、浆细胞性骨髓瘤
(一)浆细胞骨髓瘤
浆细胞骨髓瘤( plasma cell myloma,PCM)发生于
骨髓的多灶性浆细胞肿瘤(又称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
病、髓性浆细胞瘤及Kahler's病),其特征是血清单克
隆性免疫球蛋白、溶骨性骨骼破坏、病理性骨折,骨痛、
高钙血症和贫血。多见于黑种人,其次为白种人。是最
常见的淋巴系统肿瘤,占恶性血液病的15%,初诊时男
性中位年龄68岁,女性70岁:男:女为l:1。常累及骨
髓造血较活跃的部位,依次为椎骨、肋骨、颅骨、盆骨、
股骨、锁骨和肩胛骨:骨穿或骨髓活检有空洞感,
常不成功。
【临床要点】 贫血,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
症,反复细菌感染,肾功能不全,99%的血清或尿中有
M成分,80qo的血清蛋白电泳有单克隆峰或条带,正常
免疫球蛋白降低50f6以上,偶见正常者。50%右单克隆
IgG(>3g/dl),20%有单克隆IgA(>2g/dl),1010有
IgD(0.2/dl),15%有轻链(Bence-Jones蛋白),75%
尿有轻链。
【骨髓活检】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时常见5~6个成
熟浆细胞围绕小血管不同,骨髓中肿瘤性浆细胞浸润方式
常常呈较大的增生灶、结节或大片状。浆细胞性瘤细胞呈
团块状或实体性占位性增生则强有力地支持肿瘤(图14-
85a) rI06J。骨髓括检计数浆细胞比例是不准确的,而且有
的反应性浆细胞增多可达509t一60cle,但通过经验性估
计异常浆细胞容积达30 foltX就可熊支持PCM的诊断…吲。
组织切片上见到的溶骨性损害比X光所见更多。Bartle R
曾把骨髓瘤细胞分为成熟浆细胞、小细胞、裂细胞、多形
性、不同步( asynchronous)及原始(母)细胞型6种类
型¨07。。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把PCM细胞
分为三类:①成熟浆细胞型,通常胞体成卵圆形,核偏一
侧,核染色质呈“车辐状”或“钟面样”,无核仁。胞浆
丰富、嗜碱性,有核旁空晕(高尔基器区)(图14-85b)。
②不成熟型:笔者将其再分为两个亚类即母细胞型和小细
胞型。前者与WHO分类一致,浆母细胞核染色质弥散,
核浆比例高,及核仁突出,胞浆嗜碱性,核旁有或无空晕
(图14 -85c)。此型约占PCM的10%,预后不良;后者胞
体比成熟浆细胞小,多圆形,胞浆嗜碱,量少,空晕不
显。核圆,染色质粗,无核仁,酷似浆细胞样淋巴细胞,
从理论上讲它是成熟浆细胞的前身细胞。间质常有胶原蛋
白样嗜酸性背景,细胞排列相对稀疏(图14-85d)。网状
纤维增多(+一十+++),穿插于瘤细胞之间(图14—
85e)。虽然WHO新分类中未介绍此型,但确实存在且常
图14 -85a浆细胞骨髓瘤
骨髓瘤组织呈占位性增生,瘤组织中无正常造血细胞,其余
区域为正常造血组织。塑料切片H-Giemsa-E染色
图14- 85b浆细胞骨髓瘤成熟浆细胞型
瘤细胞胞体成卵圆形,核偏一侧,核染色质呈“车辐状”或“钟面
样”,无核仁。胞浆丰富、嗜碱性,有核旁空晕。方法同上
图14-85c浆细胞骨髓瘤未成熟成熟-母细胞型
瘤细胞核染色质弥散,核浆比例高,核仁单个、突出,胞
浆嗜碱性,核旁有或无空晕。方法同上
图14-85d浆细胞骨髓瘤 未成熟,小细胞型
胞体小,圆形,胞浆嗜碱,量少,空晕不显。核圆,染色质
粗,无核仁。间质胶原蛋白样嗜酸性背景,瘤细胞排列相对稀
疏。方法同上
图14 -85e 浆细胞骨髓瘤
同上切片,网状纤维增多(++++)Gomori嗜银染色
见。③多形性型:胞体多形性,胞核畸形、多核、多分
叶,不见核仁。胞浆嗜碱性,常无空晕。此型又称间
变性骨髓瘤(图14 -85f)。粒、红、巨核三系造血细胞
随着瘤细胞浸润程度加重而减少或不见正常造血细胞,
一般造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瘤细胞核内常见PAS
阳性包涵体。胞浆或间质巾可见球形粉红色Rusall小
体。骨小粱变细、减少及虫蚀样缺损,15%有淀粉样
沉着,见于血管壁和间质。PCM核分裂相和凋亡细胞
很少见。
图14-85f浆细胞骨髓瘤
多形性型(问变型)胞体多形性,胞核畸形、多核、多
分叶,不见核仁。胞浆嗜碱性,常无空晕。方法同上
【免疫组化】 骨髓涂片中骨髓瘤细胞CD38+,
CD138+,石蜡切片BCL-2“一、Kappa +/Lambda+(二者阳
性细胞比值大于16时有诊断意义);免疫球蛋白(IgG或
IgD或IgM等)染色阳性;80%的病例瘤细胞全B抗原阴
性。
(二)浆细胞骨髓瘤变型
在2001年WHO分类中浆细胞骨髓瘤还包括四个变
型:非分泌性骨髓瘤、惰性骨髓瘤、冒烟性骨髓瘤及浆细
胞白血病。主要根据病理形态学,放射医学,实验室检查
和临床表现相结合诊断。
1.非分泌性骨髓瘤:罕见(1%),免疫荧光或免疫
组化检测证实瘤细胞胞浆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但血
清无M-蛋白及尿无Bence-Jones蛋白。偶尔,骨髓瘤细胞
不合成免疫球蛋白称不产生型。除肾功能不全少见外,临
床表现,骨髓组织学与PCM -致。有的浆细胞增多和正
常,Ig减少不显著,容易误诊,必须进行BMB免疫组化
证实。
2.冒烟性骨髓瘤(隐袭性骨髓瘤):比MGUS的M
蛋白和浆细胞增多明显,符合PCM的诊断标准低限。但
多年无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和溶骨性损害,可
有少量尿M蛋白和血清正常Ig减少,病情不加重不必治
疗。
3.惰性骨髓瘤:与冒烟性骨髓瘤类似,符合PCM诊
断标准,但①有l~3处溶骨病灶,无骨痛,②M蛋白水
平居中等水平,③血色素和血清钙和肌酐正常,④无感染
表现。无骨折。Hb、血清钙、肌酐正常,无感染。如病
情不加重只需随访不必治疗。
4.浆细胞白血病( PCL)占PCM的2%,主要指外
周血幼稚浆细胞占20%或2 x l09/L。既可是原发性,也
可继发于PCM,除具有PCM的一般表现外,溶骨损害、
骨痛少见,肝、脾及淋巴结大及肾衰多见,生存期短。骨
髓组织及细胞形态与PCM的成熟浆细胞型或小细胞型相
似,胞体较小,均匀一致。
骨孤立性骨髓瘤、髓外浆细胞瘤及免疫球蛋白沉积病
请见骨及相关组织肿瘤部分。
意义未定的单克隆异常γ球蛋白血症( MCUS)属于
骨髓瘤前期或“良性”疾病,需长期随访,骨髓活检不
能独立作诊断,故本章不作介绍。
八、骨硬化性骨髓瘤
骨硬化性骨髓瘤( POEMS) [106]的临床要点主要为:
发病时平均年龄51岁。可有肝、脾或淋巴结大,淋巴结
滤泡增生伴单克隆性浆细胞浸润。有①渐进性脱髓鞘性多
神经病变、②内分泌病、③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增高、
④皮肤病变(淀粉样物质沉积等)及⑤器官肿大,即各
英文字头组成“POEMS综合征”。75%有血小板增多,
1/3有红细胞增多和白细胞增多。骨穿时肿瘤性浆细胞常
少于10%或干抽。通常低水平的单克隆性IgC或IgA球蛋
白,以Lambda轻链为主,有的与多中心型Castlman病关
系密切。X光见病变处骨质硬化改变。
【骨髓活检】 骨硬化处骨小梁增宽、增密,骨髓腔
狭窄,造血细胞减少,瘤细胞浸润。巨核细胞可增多、胞
体大。非骨硬化的瘤细胞区与前述PCM -致。
诊断时主要根据多神经病、器官肿大、内分泌病、M
蛋白和皮肤病变5种病的症状和体征加j:骨髓浆细胞增多
及骨硬化性改变。
九、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2001年WHO把组织细胞性和树状突细胞肿瘤分类
为:组织细胞肉瘤,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郎格
汉斯细胞肉瘤,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滤泡树突
状细胞肉瘤/肿瘤及树突状细胞肉瘤非特殊型共6种,
没有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malignant histiocytosis,MH)
这一病种。这是因为自从单克隆抗体及PCR技术问世以
来,医学家们对曾诊断为MH病例进行大量回顾性研究,
较为一致的发现是绝大多数有组织细胞肿瘤或恶性组织细
胞增生症表现的病例为某些B细胞或T细胞淋巴瘤(附
表),由于T细胞亚群中具有'rh2细胞功能的CD4+细胞
亚群可分泌包括巨噬细胞激活因子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
(IIA、5、6和10等),刺激巨噬细胞吞噬血细胞,这些
巨噬细胞与T细胞及B细胞肿瘤不是同一肿瘤性克隆,
为反应性细胞成分。所以与肿瘤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不
但见于T细胞淋巴瘤(如ALCL),也见于“恶组”样的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或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亚洲
变型(西方以侵犯皮肤为主,亚洲以侵犯骨髓为主)Li”【。
真性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是否还存在?Schmidt D(2001
年)认为MH是一种消失中的疾病(vanishing d/s-
ease) L122一,Sato T(2002年)认为肯定起源于组织细胞的
真性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是极罕见的- 123]。必须根据所谓
MH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淋巴结增大和/或肝脾增大,
噬血细胞现象,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皮肤病变、
黄疸及病情进行性恶化等,骨髓、淋巴结或皮肤病灶免疫
组化、PCR、电镜等检测到形态异常的并伴有吞噬的肿瘤
性细胞,并表达组织细胞抗原(如CD68,lysozyme,a一胰
蛋白酶、a.糜蛋白酶)和组织细胞形态特征,并排除上述
淋巴瘤,才可诊断组织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或MH(图
14-86).
图14-86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组织细胞异形性明显,胞核问变明显,多数核浆比例
高,有的胞浆内可见吞噬的红细胞。塑料切片.H-
Ci
bJemsa-E染色
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erycythaemia vera,PV)具有
不依赖红细胞生成素正常调节的红系细胞增殖,同时伴粒
系增殖的有效造血特点-“,124。。平均发病年龄60岁,20
岁以下罕见,男多于女。临床分为早期增殖期(或多血
期)和多血后期(又称消耗期),临床表现为由多血引起
的症状和体征,如面色潮红、头晕、失眠,四肢末端麻木
及精神、神经症状,红细胞容量高于正常平均值的25%,
或男性Hb> 185g/L,女性Hb>】65g/L。血小板>400x
109/L,WBC>12 x l09/L。动脉p0≤92%2.高氧亲合
Hb,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有内
源性红系集落形成。
表14 -12真性组织细胞肿瘤诊断的变化
初始诊断 现时的诊断
组织细胞性淋巴瘤,结节或弥漫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滤泡性淋巴瘤3级
外周T细胞淋巴瘤
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或 噬血细胞综合征( HPS)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
退化性不典型组织细胞增生症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小肠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
组织细胞性噬细胞性脂膜炎 伴有HPS的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中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01NK/T细胞淋巴瘤,鼻型
【骨髓活检】 增生较活跃或极度活跃,粒、红系比
例正常或减低,无形态异常,红系前体细胞增多,原始细
胞不增多。巨核细胞较多,胞体中等大,各种形态的巨核
细胞均可见到,散在或成群分布(图14 -87)。无含铁血
黄素沉着,绝大部分铁染色阴性。无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
增多,20u/o有反应性淋巴细胞小结。
图14-87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系比例减低,红系较幼稚的细胞增
多,原始细胞不多。巨核细胞多,胞体巾等大,各种形态的巨
核细胞均可见到。塑料切片,H-Giemsa-E染色
十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ssential thrombocythaemia.
ET)是累及巨核细胞的克隆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其
特征是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性增多及骨髓臣核细胞增多,30
岁后发病,以女性多见,50~60岁为高峰。初诊时
200/0~ 50%有血管栓塞或出血症状,可伴肝大(15%~
20%)、中度脾大(50%)及血栓形成引起的症状和体
征,半数无症状和体征。持续性血小板计数≥600×l09]
L。血片中血小板成堆,男性Hb< 18. Sg/dl,女性Hb<
16.5 g/dl,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胞体大、胞浆丰富,可见
含其他血细胞的共生现象( emperipolesis),无原始细胞增
多及病态造血,无Phl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本
病脾髓外造血不明显。不能作切脾治疗,中位存活10~
15年,5%转化为MDS或AML。有的先发展为骨髓纤维
化,后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骨髓活检】 增生较活跃或极度活跃,偶见增生减
低。粒、红系细胞及各阶段比例大致正常。巨核细胞显
著增多(>13个/HPF),成群(簇)或散在分布,胞体
是所有血液病骨髓巨核细胞中平均切面面积最大的,核
分叶很多(图14_88)。以此可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及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相鉴别。嗜酸性粒细胞常较多,
40u/o一70%铁染色阳性,本病可有轻度网状纤维增生,
除非晚期患者,初诊时不见胶原纤维增生,否则不支
持本病。
图14-8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巨核细胞显著增多,成群分布,胞
体大,胞浆多,核分叶多,无纤维增生。塑料切片,H-
Giemsa-E染色
十二、骨髓转移性肿瘤
除淋巴瘤外,实体瘤从原发部位转移到骨髓比转移到
淋巴结的预后更差,因为肿瘤细胞总要破坏骨髓正常造血
组织及骨组织,吸收或夺取造血细胞所必需的营养,导致
患者出现贫血或全血减少,临床上易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
血、骨髓纤维化、白血病、MDS及溶血性贫血。很多骨
髓转移瘤患者不是因为怀疑自己患有肿瘤(大部分患者
无原发瘤表现)来看血液病医师,而是因为头晕,乏力,
发烧,紫癜,全血减少或黄疸(溶血)等血液学异常来
看血液科医师的。对骨髓转移瘤的诊断BMB是金标准?
但是BMB的阳性检出率与BMB标本大小有关,如BMB
标本由20一30mm增加到30~ 50mm,其阳性率提高IO%:
Lang等(1983)报告130例骨髓活检组织短于25mm者阳
性率55%,46例活检标本长于25mm者阳性率为77%。
而且发现双侧活检比单侧活检阳性率高。另外,上皮来源
的肿瘤比间叶来源的肿瘤更易发生骨髓转移,并且骨髓转
移瘤不一定都能找到原发瘤。笔者报告12329例BMB中
骨髓转移瘤66例(0.05%),其中低分化腺癌42例、低
分化鳞状细胞癌9例,黏液腺癌6例,黏液细胞癌3例,
其他6例。查到原发瘤者17例,49例未查到原发瘤,占
74%1”7。。Frisch B报告1725例骨髓活检最常见是乳腺
癌,其次为前列腺癌,再次为肺癌。三种占骨髓转移瘤的
78%,其余的占22010,原发瘤不明者占80%。不过有的
转移瘤可经免疫组化确定原发瘤,如乳腺小叶癌、前列腺
癌、甲状腺癌、肺小细胞癌等。
【骨髓活检】 骨髓可部分或全部被肿瘤组织占据,
部分侵犯时可见正常造血组织,瘤组织呈大小不等形状不
规则的巢状或片状占据造血组织,并常伴有纤维组织增生
或新生骨形成。后者不见正常造血组织,常见骨髓坏死。
根据瘤细胞排列方式、瘤细胞形态和网状纤维分布方式可
区别转移癌或转移肉瘤,根据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瘤细胞
性质和来源。
(陈辉树)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