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1303 乳腺炎症性病变

2013-02-17 21:59 阅读(1740) 评论(0) 分类:精读《诊断病理学》

    

回  章目录

       回    总目录

第三节  乳腺炎症性病变
   

一、急牲化脓性乳腺炎

通常见于哺乳期妇女,乳房区红、肿、热、痛,局部和腋下淋巴结可肿大。

【光镜】为急性化脓性炎,可伴有脓肿形成、组织坏死及肉芽组织形成(图13-7)。

【鉴别诊断】  ①浆细胞性乳腺炎: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②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变小叶性分布,肉芽肿内小脓肿;③乳晕下脓肿:为非哺乳期病变,有显著鳞化。

二、乳晕下脓肿

    乳晕下脓肿又称Zuska病、输乳管鳞状上皮化生、乳腺导管瘘。主要发生在非哺乳期妇女,可能与吸烟有关。大多数出现乳晕区肿胀或肿块,有乳头溢液,乳头内翻及输乳管瘘形成,黏稠排出物具有恶臭。常被临床误诊为脓肿。

临床反复发作,抗生素治疗和(或)切开引流通常无效,经久不愈,需手术彻底清除病灶,甚至要楔形切除乳头,方能治愈。

【光镜】  主要为一个或多个输乳管上皮明显鳞状上皮化生角化,上皮及角化物脱落充塞管腔,导致输乳管破裂,角蛋白进入周围间质并继发感染,引起急慢性炎症,形成以输乳管为中心的乳晕下脓肿及异物巨细胞反应(图13-4)。

    图13-4乳晕下脓肿

乳晕下脓肿,输乳管上皮明显鳞化角化,充塞管腔,管内外有急慢性炎细胞浸润

【鉴别诊断】①脓肿:因常被临床误诊为脓肿,因此开始总是被切开引流,由于取出送检组织有限,仅常表现为化脓性炎及异物巨细胞反应。结合临床,需要排除本病,必须仔细进行组织学检查,寻找角化物及伴有鳞状上皮化生和(或)含有角蛋白的导管。必要时需提醒临床医生切除更多的标本送检。②导管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细胞异型性明显,常伴有导管周围的浸润。③起源于主输乳管的乳头状汗腺囊腺瘤样肿瘤:除有鳞状上皮分化伴角化性外,仍可见被覆两层上皮(内层柱状、外层立方状)的乳头状结构。④其他良性病变的鳞状上皮化生:可以见到其他病变的典型形态学改变,如导管内乳头状瘤,虽有鳞状上皮化生,但可见到乳头状瘤的典型改变。

    三、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又称为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不清。临床上表现为乳腺肿块。多发于年轻经产妇,大多数与近期妊娠有关。常单侧乳腺受累,以乳腺的外周部多见。可有皮肤溃破及窦道形成。临床容易误诊为乳腺癌。

【大体】切面有灰白色病变区,界限清楚或不清楚,大小约1.5 - 6cm,其内可见黄色粟粒样病灶,质硬韧,有沙砾感。

【光镜】  以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小叶内有多种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另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可有程度不同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亦可有小脓肿形成和脂质吸收空泡(图13-5、图13-6)。病变融合者,小叶结构消失,并可溃破形成窦道。病变中通常查不出病原菌。

    图13-5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炎性肉芽肿性病变沿乳腺小叶分布,部分病变融合    小叶内腺管减少或消失

    图13-6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小叶内有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细胞浸润及肉芽肿,亦见有小脓肿形成,小叶内腺管萎缩消失

【鉴别诊断】  ①导管扩张症(浆细胞乳腺炎):病变沿扩张的大导管分布,导管周围肉芽肿;②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是非坏死性肉芽肿和淋巴细胞性血管炎,通常不累及小叶或导管;③感染性肉芽肿(如分枝杆菌、真菌及寄生虫):病变缺乏沿小叶分布的特点,为坏死或非坏死性肉芽肿,可找到病原菌;④乳腺脓肿:常和哺乳有关,病变没有沿小叶分布的特点;⑤脂肪坏死和异物反应:病变不以小叶为中心,为脂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⑥结节病:小叶内和小叶间非坏死性肉芽肿。

    四、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

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 lymphocytic labulitis)即淋巴细胞性乳腺病及硬化性淋巴细胞性乳腺炎,有人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患者有l型糖尿病,又可称糖尿病性乳腺病(diabetic mastopathy)。多见于年轻和中年妇女,乳腺有质硬、不规则、可活动的疼痛性肿块。常反复发作,部分病例有自限倾向。临床上往往考虑为恶性肿瘤。

【大体】病变区直径2 - 6cm,灰白色,质韧硬,界限相对清楚。

【光镜】乳腺小叶内及其周围有大量成熟淋巴细胞(主要为B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腺泡及导管上皮层内亦可有淋巴细胞浸润。腺泡可萎缩或消失。间质明显纤维化透明变,伴有多少不等的上皮样细胞和(或)巨细胞,小血管周围亦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图13—7、图13-8)。

【鉴别诊断】  ①淋巴瘤:为肿瘤性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乳腺实质和血管(侵蚀性血管炎)。②假性淋巴瘤:有生发中心形成,伴混合性炎细胞和较明显的血管增生。不具有沿乳腺小叶和小血管分布的特点。③乳腺癌(原位或浸润)伴淋巴浆细胞浸润:有明确的癌组织。④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伴乳腺癌:常有结节性病灶,有明确的癌组织。⑤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伴淋巴瘤:出现一致性肿瘤性淋巴细胞,可浸润小叶周围组织和脂肪组织,亦可出现比较大的结节性病变。⑥淋巴上皮瘤样癌:常有结节性病灶,有明确的癌组织。

  图13-7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

病变沿乳腺小叶分布,部分病变融合,间质呈硬

    化性改变,有的小叶萎缩

    图13-8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

小叶内有淋巴浆细胞浸润,小叶内腺管消失,间质毛

  细血管周围亦有程度不同的淋巴浆细胞浸润

    五、lgG4相关硬化性乳腺炎

IgG4相关性硬化性病变是最近认识的一种综合征。

可以在各种器官中形成肿块性病变,其特征为致密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间质硬化,外周血IgG4升高和组织中表达IgC4的浆细胞增多为特征。IgC4相关硬化性乳腺炎(IgC4-related sclerosing mastitis)亦有文献报道。发病年龄37 - 54岁(平均年龋47.5岁),单侧或同时双侧乳腺可触及包块,可以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眼皮肿胀等。有报道,病理上可伴有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淋巴结病、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样病变。

【光镜】  病变特点为淋巴浆细胞呈结节性弥漫浸润,伴有间质硬化和乳腺小叶缺失。①浸润的淋巴样组织由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其间可见反应性的淋巴滤泡。大多数淋巴滤泡形态正常,但有些呈哑铃形,套区较薄,小淋巴细胞侵入生发中心,可见到玻璃样变性的血管穿透生发中心。淋巴浆细胞不以导管或小叶为中心累及。②有不同程度的间质硬化,在淋巴浆细胞结节周围常有明显的间质硬化,形成宽大的纤维带或包膜样纤维圆环。硬化性间质呈同质透明变,其中可见少量纤维母细胞。③在重度炎细胞浸润区,小叶腺泡缺少,在病变的外周可见少许残留的导管,其导管周围有纤维化。没有淋巴上皮病变和肉芽肿结构。偶尔可见静脉炎。

【免疫组化】  CD20和CD3均见较多阳性,大部分浆细胞表达IgG4,IgC4/lgG> 40%,浆细胞呈多克隆性(无轻链限制)。

【鉴别诊断】  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存在弥漫成片的B细胞浸润,有和淋巴上皮病变。②透明血管型Castlemen痫:缺乏大量混合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只有少数细胞表达IgG4。③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或糖尿病性乳腺病:常发生在糖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纤维化没有IgG4相关性硬化性乳腺炎明显,硬化带围绕小叶单位和血管周围,浆细胞很少。④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常发生在年轻女性,近期有妊娠史,其组织学特点是以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微脓肿形成,亦有泡沫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⑤浆细胞性乳腺炎:大导管扩张,腔内有浓缩分泌物,导管周有显著的浆细胞浸润及泡沫状组织细胞。

【预后】  预后较好,没有切除后复发的报道。

    六、结核性乳腺炎

原发性结核性乳腺炎( tuberculous  mastitis)极为少见。临床可触及局限或弥漫性肿块。皮肤可有溃疡或形成窦道,也可出现乳房变形、皮肤橘皮样变、乳头凹陷和腋下淋巴结肿大。容易误诊为乳腺癌。

【光镜】病变分布没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可见比较典型的结核性肉芽肿。有时仅在浸润的炎细胞中见有上皮样细胞及不典型的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可有结核杆菌。

【鉴别诊断】  如病变不典型,病原学证据不足,无乳腺外结核病变,诊断乳腺结核一定要慎重。①乳腺癌伴反应性肉芽肿:在有乳腺癌时,诊断乳腺或引流区淋巴结结核要特别小心,因为乳腺癌组织旁边可有反应性类结核样肉芽肿改变,甚至会出现干酪样坏死。在引流区淋巴结内没有发现转移癌细胞时,肉芽肿和多核巨细胞的出现往往提示淋巴结内可能有转移癌,要多切片仔细寻找,必要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寻找癌细胞。②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见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③脂肪坏死:围绕脂肪坏死形成脂质性肉芽肿,有大量泡沫状细胞,具有脂肪坏死的特殊形态。④其他肉芽肿病:包括结节病和其他感染性肉芽肿(见相关章节)。

    七、真菌和寄生虫性乳腺炎

真菌和寄生虫性乳腺炎( mycosis and parasitic mastitis)偶有报道。包括曲菌、毛真菌、芽生菌、隐球菌、孢子丝菌和组织胞浆菌病等,以及丝虫、包虫、裂头蚴、肺吸虫、猪囊尾蚴和旋毛虫病等(参见其他章节相关病变)。

    八、其他感染性炎

包括猫抓病、放线菌病、布鲁杆菌病、伤寒、麻风、梅毒性乳腺炎等均有报道,但十分罕见(参见其他章节相关病变)。

    九、结节病

乳腺结节病( sarcoidosis)罕见,通常为全身结节病的局部表现(参见其他章节相关病变)。

    十、隆乳性病变

隆乳性病变( the lesion associated with breast augmentation)是指由于隆乳材料(石蜡、硅胶、水溶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品和自体颗粒脂肪等)植入乳腺的继发性病变。乳腺植入处可形成结节、肿块,也可引起乳房硬化变形。亦可出现同侧胸壁、上臂或腋下淋巴结病变。

【光镜】  急性炎:有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异物肉芽肿性炎:有淋巴浆细胞、泡沫细胞、异物巨细胞。可有脂肪、肌肉组织坏死。可有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增生及胶原纤维化,亦可出现化生性病变:如鳞状上皮或滑膜细胞化生。病变组织及吞噬细胞内可见半透明折光性异物。少数可伴有上皮不典型增生(图13-9)、浸润性癌(如鳞状细胞癌)和恶性淋巴瘤等。自体脂肪组织隆乳者发生脂肪坏死(包括膜状脂肪坏死)(图13-10)。部分病例腋下、胸壁、上臂、腹壁、腹股沟和骨髓等处可出现异物肉芽肿或脂肪坏死性病变。

图13-9 水溶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性肉芽肿

小叶结构破坏,间质及增生导内有大量蓝色黏液样异物和多核巨细胞

图13-10 自体脂肪隆乳后膜状脂肪坏死

脂肪坏死囊腔表面衬覆均质嗜酸性膜状物,有假乳头形成,周围有炎症反应    

【鉴别诊断】①其他异物性肉芽肿:无隆乳史,具有其他异物的形态特点。②感染性/其他肉芽肿病变:无隆乳史,具有感染性/其他肉芽肿病变的形态改变。③浸润性癌/转移癌(特别是黏液癌):主要是在冷冻切片易误诊,观察到异物、黏液染色和有隆乳病史有助于鉴别。少数病例可有异型增生或癌变需仔细观察鉴别。④囊肿性病变:无组织坏死和异物性肉芽肿改变,无隆乳史。⑤导管原位癌:导管旺炽性增生时需鉴别。

    十一、异物性肉芽肿

任何异物植入/误入乳腺都能引起异物性肉芽肿( foreign body gramuloma)病变。除用于人体的医源性材料(隆乳剂、充填物、敷料、缝线)外,还有毛发、虫胶、丝棉制品、玻璃丝、环氧树脂、油灰、油脂、聚乙二醇和聚尿烷等。

    十二、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

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granulomatous angiopanniculitis)只有少数报道。有局限性乳房区肿块,质硬,界限不清,有触痛。表面皮肤发硬呈红斑状改变。可误诊为癌。

【大体】病变主要位于乳房区皮下脂肪,也可累及乳腺组织。病变区硬,界限不清。

【光镜】  主要为皮下脂肪组织内的结节状非坏死性肉芽肿病变,伴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浸润,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炎及周围有袖套状淋巴细胞浸润,可有局限性脂肪坏死。部分病例有乳腺累及,小叶间有淋巴细胞浸润(图13-11、图13-12)。无异物和病原体。

【鉴别诊断】①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变以累及小叶为特点,常有化脓性改变;②结节病:其表面皮肤无明显变化,缺乏血管炎和脂肪坏死;③巨细胞性动脉炎和Wegener肉芽肿病: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常伴有血管壁坏死和血栓形成,Wegener肉芽肿病有坏死性肉芽肿;④回归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缺乏结节性肉芽肿改变,有发热、关节痛等临床表现;⑤脂肪坏死:缺乏结节性肉芽肿和血管炎;⑥感染性肉芽肿:常为坏死性肉芽肿,有病原体。

 

   图13 -11  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

脂肪组织内见有结节状非坏死性肉芽肿及血管炎(右下)

    图13-12  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

小血管内及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其旁有肉芽肿病变(此例图片由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病理科祁晓莉主任提供)

    十三、Mondor病

Mondor病(Mondor disease)是一个临床名词,是指发生在乳腺及相邻胸壁处的血栓性静脉炎。女性多见,多见于乳腺外上限和邻近胸壁。通常发生在胸部或乳腺创伤、物理性压迫或手术后,也可见于吸毒癖(常于乳腙注射海洛因者)。临床上皮下出现条索状结节,表面皮肤凹陷,可伴有疼痛或触痛。病损常为一处,也可多处或两侧分布,消退后留下纤维性硬块。此病被认为具有自限性,几个星期到数月后,可自行缓解消退,不复发。

【光镜】皮下血栓性静脉炎,可伴有血栓形成、机化、再通、静脉纤维化的病理过程。

    十四、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

乳腺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 connective-vascular  disease)可见于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类风湿病、巨细胞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病等,通常为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少数病例首先在乳腺发现病变(参见其他章节相关疾病)。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