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彩超CT磁共振 不抵一只注射器

2017-09-20 09:40  阅读(389)  评论(0)  分类:观点
  • 作者: 徐连泉(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病理科)

  近日,某健康网刊发文章,说46岁的李女士洗澡时偶然发现自己的左上臂有点高,摸一下也感觉不到有啥东西。去医院看医生,接诊的大夫仔细检查之后就和李女士说,要不先做个彩超、CT的排除一下吧,具体是哪种病变还不好说。

  李女士做完CT、彩超之后,CT医生的结论是“左上臂占位,建议MRI(磁共振)检查”;彩超医生的结论是“左上臂软组织占位”。李女士又做了MRI检查,MRI医生说还是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建议做个增强MRI。听从医生的建议,做增强MRI,医生的检查结论是“考虑血管瘤,不除外脂肪肉瘤”。接诊的医生建议她做个PET-CT(派特-CT)检查一下。

  本来以为很小的病,只想找医生看一下拿点药或者是给两贴膏药贴一下就完事了,不成想转了一圈,做了这么多高大上的检查,再摸摸自己的钱包想想医生的话,李女士是又害怕又生气:现在的医生这是怎么了?是不是故意让我做这么多检查啊?是不是做多了检查,他们有提成啊?不行,得赶紧把老公喊来商议下。

  接诊的大夫向李女士和她的老公耐心分析了她的病情,详细解答了她的疑惑:如果是良性的血管瘤,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或者是做一个局部的小手术就能治愈;如果是恶性的脂肪肉瘤,就要做扩大手术,甚至需要截肢,放疗、化疗。

  李女士的老公思虑再三,决定陪同她做进一步的检查。PET-CT检查之后,医生“考虑神经纤维瘤”。这是一种神经来源的良性肿瘤,临床处理起来比较简单,接诊的大夫在门诊做了一个很小的手术切口,就把李女士的肿瘤给取了出来,也没有住院治疗。几天后,李女士的病理结果出来了:神经纤维瘤。

  这不禁让我想起来了自己的一个患者。

  女,69岁,发现右上肢肿物半年,近期长大明显伴疼痛。我检查后决定给她做针吸细胞学检查。但因肿物位置较深,为事先了解肿物的大体情况,我给她开了X光检查。X光拍片显示,她的肿物位于深肌层,距离表面皮肤约2.5厘米,卵圆形,约2厘米×1.5厘米大小,轮廓清楚,密度均匀。

  看到这样的影像结果,我心里就很有底了。于是,皮肤消毒、细针穿刺、涂片、染片,仅仅半个多小时,片子就制好了。

彩超CT磁共振,不抵一只注射器

图1

彩超CT磁共振,不抵一只注射器

图2

彩超CT磁共振,不抵一只注射器

图3

彩超CT磁共振,不抵一只注射器

图4

  显微镜下,见大量的肿瘤细胞,有成团的也有散在分布的,多呈短梭形,较肥胖,无明显异型性(图1)。成团的细胞,部分隐约可见栅栏样排列(图2)。考虑良性肿瘤,神经鞘瘤可能性大。

  依据我发的针吸细胞学检查报告,外科医生决定在门诊小手术室给患者手术,也是做了个小切口,就将患者的肿瘤完整切除出来。病理检查,典型的神经鞘瘤(图3.4)。

  针吸细胞学检查又名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就是对病人的局部消毒后,用细针经皮穿刺病灶,多方位吸取细胞,做成2-8张涂片,经过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仔细观察,作出是炎症还是肿瘤,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的诊断。检查浅表的病变,只需医生以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刺入。深部的病变,则需借助B超或CT等确定部位,在其引导下穿刺。

  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浅表病变用普通的5毫升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即可,染色就用病理科常用的HE染液;操作安全,极少发生副作用或意外,病人痛苦小,无瘢痕形成,易接受;取样迅速,一般几秒钟即可完成。制片、诊断亦较快,一般仅需1小时左右;可连续对多个病变穿刺或对同一个病变多次穿刺、重复检查,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以及对疾病的动态观察。据统计,针吸细胞学检查的总体准确率可达80%以上,其中乳腺病变的准确率可达97%以上,远高于B超、X线、CT等检查手段。

  针吸细胞学检查的收费标准也比较低廉,甚至不及一次彩超检查的费用,更别说CT、磁共振和派特-CT了,这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努力缓解医患矛盾的时代,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像前面提到那个健康网上的病例,要是采用针吸细胞学检查,病人不但节省相当的检查费用,更不会引起那么多的不满与猜忌。

  当然,相对于切取病变或粗针穿刺做组织病理学检查,针吸细胞学检查也有它的缺点。总体来说,就是没有组织病理学的准确度高,有时不能给出明确的诊断,只能描述、提示,甚至可能会造成假阴性的诊断,偶尔也有假阳性的诊断。针吸细胞学检查虽然可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但不适用肿瘤分型,对转移性肿瘤也难明确来源。虽然创口小,也可能有疼痛,偶尔还可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至于有人担心的细针穿刺会不会引起肿瘤细胞的转移或针道种植,研究表明,不必多虑。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