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基础复习——前庭蜗器

2016-01-15 08:28  阅读(509)  评论(0)  分类:专业

前庭蜗器又称为耳,属于位听感受器,包括:前庭器(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位置变动);②听器(感受声波刺激)。按部位分为:①外耳;②中耳;③内耳。

外耳和中耳:声波的收集和传导装置,前庭蜗器的附属器。

内耳:含①前庭器;②听器。

 

第一节 外耳

包括:耳廓;②外耳道;鼓膜。

1.耳廓  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耳廓上部的支架;②表面覆盖皮肤和少量皮下组织。

2.外耳道  表面覆盖薄层皮肤(与软骨膜和骨膜结合紧密),内含毛囊、皮脂腺、耵聍腺,感觉神经末梢丰富;②耵聍腺分泌的黏稠液体称为耵聍;③外耳道前方邻接颞下颌关节和腮腺。

3.鼓膜

 

第二节 中耳

中耳为含气的不规则的小腔道,大部分位于颞骨岩部内,包括:①鼓室;②咽鼓管;③乳突窦;④乳突小房。

毗邻:①向外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②向内连于内耳;③向前以咽鼓管通向鼻咽部。

 

一、鼓室

①颞骨岩部内的含气不规则小腔;②围以上、下、前、后、内、外壁;③内含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等;④室壁和室内所含上述结构皆表被黏膜。

(一)鼓室壁

1.上壁(盖壁)  由颞骨岩部前外侧面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②向后延伸形成乳突窦的上壁;③中耳疾患侵犯此壁,可致耳源性颅内并发症。

2.下壁(颈静脉壁仅为一薄层骨板,将鼓室与颈内静脉窝(颈静脉球)分隔。

3.前壁(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外壁(骨板甚薄,分隔鼓室与颈内动脉);有咽鼓管开口。

4.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头窦入口,鼓室借乳头窦向后通入乳突内的乳突小房。

5.内侧壁(迷路壁相当于内耳前庭部的外侧壁。①壁中部隆起,称为鼓岬;②岬后上方有卵圆形孔,称为前庭窗或卵圆窗(通向前庭);③岬后下方有圆形孔,称为蜗窗或圆窗(有第二鼓膜封闭);④前庭窗后上方有弓形隆起,称为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

6.外侧壁(鼓膜壁大部分为鼓膜。

鼓膜:椭圆形半透明薄膜,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②周缘较厚(大部附着于颞骨鼓部和鳞部的鼓膜沟),中心内陷(称为鼓膜脐,锤骨柄末端附着处);③分层:外层为复层鳞状上皮(与外耳道的皮肤连续);中层为纤维层(鼓膜的松弛部无此层);内层为黏膜(与鼓室黏膜连续)

()鼓室内结构

1.听小骨  3块。位于鼓室内。包括:锤骨(连于鼓膜);②砧骨(介于锤骨、镫骨之间);③镫骨(以环状韧带连于前庭窗周缘)

2.听小骨链  锤骨、砧骨、镫骨由锤砧关节和砧镫关节连接而成的“杠杆系统”,将鼓膜接受的声波振动传入内耳。

3.运动听小骨的肌  鼓膜张肌;②镫骨肌。

4.鼓室黏膜  覆盖于鼓室壁表面和听小骨、韧带、肌腱、神经等结构的表面(紧附于骨膜上),与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等处的黏膜连续。

 

二、咽鼓管

连通鼻咽与鼓室,长3.5-100px;②使鼓室的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相等,保持鼓膜内、外面的压力平衡;③分为软骨部和骨部。

()软骨部  位于前内侧,约占管长的2/3,以咽鼓管咽口通于鼻咽侧壁;②通常关闭(吞咽或尽力张口时暂时开放)

()骨部   位于后外侧,约占管长的1/3,以咽鼓管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通于鼓室。

 

第三节 内耳

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鼓室内侧壁与内耳道底之间),包括:骨迷路;②膜迷路(充满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1.骨迷路  颞骨岩部骨密质围成的不规则腔隙,由前内侧向后外侧沿颞骨岩部的长轴,依次分为:耳蜗;②前庭;③骨半规管,三者通连。

前庭: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不规则腔隙,内藏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前部有孔通连耳蜗;后上部有五个小孔与三个半规管相通。

骨半规管:3个半环形的骨管,分别位于3个相互垂直的面内,彼此几成直角排列。

耳蜗:位于前庭的前方,由①蜗轴(内藏蜗神经节,骨松质内有蜗神经穿过)和②蜗螺旋管(含外淋巴)构成。

2.膜迷路  套于骨迷路内,形成密闭的膜性管腔或囊,充满内淋巴。包括:①椭圆囊和球囊;②膜半规管;③蜗管;三者通连,充满内淋巴。

椭圆囊和球囊:囊壁有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引起的刺激,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膜半规管:膜壶腹壁上的壶腹嵴有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变速旋转运动的刺激。

蜗管:螺旋膜上的螺旋器是听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