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基础复习——心血管系统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包括:①心;②动脉;③毛细血管;④静脉。
⑴心:①主要由心肌构成;②连接动、静脉的枢纽和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具有内分泌功能;③心间隔将心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每半又各分为心房和心室;④心房接受静脉,心室发出动脉。
心腔:4个。①左心房;②左心室;③右心房;④右心室。同侧心房与心室以房室口相通。房室口和动脉口处均有瓣膜,保证血液定向流动。
⑵动脉:运送血液离心的管道。
管壁:较厚,分为:①内膜(菲薄,腔面衬覆一层内皮细胞);②中膜(较厚,含平滑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大动脉以纤维弹性为主,中、小动脉以平滑肌为主);③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大动脉:中膜弹性纤维丰富,弹性较大。心室射血时,管壁被动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弹性回缩,推动血液继续向前流动。
中、小动脉:①小动脉中膜平滑肌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收缩或舒张以改变管腔大小,影响局部血流量和血流阻力;②动脉在行程中不断分支,愈分愈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
⑶毛细血管:①连接动、静脉末梢间的微细管道网,管径一般6-8um;②遍布全身(软骨、角膜、晶状体、毛发、牙釉质和被覆上皮除外);③数量多,管壁薄(仅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通透性大,血流缓慢,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
⑷静脉: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①小静脉由毛细血管汇合而成,在向心回流过程中不断接受属支,逐渐汇合成中静脉、大静脉,最后注入心房;②静脉管壁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界限常不明显;③与相应的动脉比较,静脉壁薄,腔大,弹性小,容血量较大。
⑸血液循环路径:分为:①体循环(大循环);②肺循环(小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1)体循环:①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②再通过各级静脉引流,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和心冠状窦返回右心房。
特点:血液循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并将全身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回心。
2)肺循环:①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壁毛细血管(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②再通过静脉引流,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
特点:血液循环路程较短(只通过肺),使静脉中的低氧血转变为氧饱和的动脉血。
二、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
人体的血管除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相通连外,动脉与动脉之间、静脉与静脉之间甚至动脉与静脉之间,可借血管支(吻合支或交通支)直接连接,形成血管吻合。
1.动脉间吻合 ①两动脉干之间借交通支相连(如脑底动脉环);②多条相邻动脉分支吻合成动脉网(如关节网);③两动脉末端或其分支直接吻合成动脉弓(如掌深弓、掌浅弓、胃小弯动脉弓);④功能:缩短循环时间和调节血流量。
2.静脉间吻合 ①远较动脉间吻合丰富;②与动脉间吻合形式相似,并常在脏器周围或脏器壁内形成静脉丛;③肝内静脉性怪网:“小静脉→静脉性毛细血管→小静脉”。
3.动静脉吻合 ①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借血管支直接相连;②见于许多部位,如指端、趾端、唇、鼻、外耳皮肤、生殖器勃起组织等;③功能:缩短循环途径,调节局部血流量和体温。
4.动脉的侧支循环(侧副吻合) ①由动脉主支多条侧副管形成的吻合;②动脉侧副管:动脉主支在行程不同高度发出的平行于主支的血管分支,正常状态下比较细小。
侧支循环(侧副循环):①动脉主支阻塞时,血液经其侧支吻合(致管腔扩张)运行至该阻塞处以下动脉主支的循环路径;②功能:使动脉受阻区的血液循环得到不同程度的代偿性供血。
终动脉:与邻近动脉之间无吻合支的动脉(如视网膜中央动脉)。
功能性终动脉:与邻近动脉之间有吻合支的动脉,当其阻塞后,邻近动脉不足以通过侧支循环代偿供血。如脑、肾和脾内的一些动脉分支。
第二节 心
心是中空的肌性纤维性器官,形似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外面围以心包。
心重因年龄、身高、体重和体力活力等因素有所差异;国人成年的心均重:男性(284±50)g,女性(258±49)g。
一、心的位置和毗邻
(一)位置 ①斜位于胸腔中纵隔内;②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线右侧。
(二)毗邻 ①前方:对向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②后方:平对第5-8胸椎;③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邻;④上方:连接出入心的大血管;⑤下方:邻膈。
二、心的分部
①一尖;②一底;③两面;④三缘;⑤表面4条沟。
(一)心尖 ①钝圆、游离;由左心室构成;②朝向左前下方,与左胸前壁接近;③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50px处可触及心尖搏动。
(二)心底 ①朝向右后上方,主要由左心房和小部分的右心房构成;②上、下腔静脉分别从上、下注入右心房;左、右肺静脉分别从两侧注入左心房;③心底后面:隔心包后壁与食管、迷走神经和胸主动脉等相邻。
(三)心面
1.胸肋面(前面) ①朝向前上方,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一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②大部分隔着心包被胸膜和肺遮盖;小部分隔着心包与胸骨体下部和左侧第4-6肋软骨邻近;③上部可见起于右心室的肺动脉干行向左上方,起于左心室的升主动脉在肺动脉干后方向右上方走行。
2.膈面(下面) ①几乎水平位,朝向下方并稍向后;②隔着心包与膈毗邻;③大部分由左心室、一小部由右心室构成。
(四)心缘
1.下缘 锐缘。①位于膈面与胸肋面之间,近于水平位;②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2.左缘 钝缘。①位于胸肋面与肺面之间;②绝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上方一小部分为左心耳。
3.右缘 钝缘。由右心房构成。
(五)心表面的沟 可作为4个心腔的表面分界。
1.冠状沟(房室沟) ①几乎呈冠状位,近于环形,前方被肺动脉干中断;②心房(右上方)与心室(左下方)的表面分界。
2.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 ①分别位于心室的胸肋面和膈面,由冠状沟走向心尖的右侧,分别与室间隔的前、下缘一致;②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
心尖切迹: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会合处的稍微凹陷处。
冠状沟和前、后室间沟被冠状血管和脂肪组织填充,轮廓不清。
3.后房间沟 ①位于心底的右心房与右上、下肺静脉交界处,与房间隔后缘一致;②左、右心房在心表面的分界。
房室交点:①后房间沟与后室间沟、冠状沟的相交处;②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的接近处,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三、心腔
包括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一)右心房 位于心的右上部,壁薄、腔大,分为:①固有心房(位于前部);②腔静脉窦(位于后部)。
1.右心耳 右心房外侧壁的膨出部分。
2.左后壁 成于房间隔。房间隔中下部有卵圆窝(卵圆窝凹陷,胚胎时卵圆孔闭合后遗迹)。
3.右房室口 位于右心房的前下部。右心房的血液经右房室口流入右心室。
4.固有心房 ①右心房的前部;②内面许多大致平行排列的肌束,称为梳状肌;③梳状肌之间心房壁较薄;④心耳处的肌束交错呈网。
5.腔静脉窦 右心房的后部,内壁光滑。具有:①上腔静脉口(位于腔静脉窦的上部,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②下腔静脉口(位于腔静脉窦的下部,口的前缘有下腔静脉瓣);③冠状窦口(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口的后缘有冠状窦瓣)。
6.Koch三角 位于①右心房冠状窦口前内缘;②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③Todaro腱三者之间的三角区。Koch三角前部心内膜的深面为房室结。
Todaro腱:位于下腔静脉口前方心内膜下的一个腱性结构。
(二)右心室 位于右心房的前下方、胸骨左缘第4、5肋软骨的后方。
右心室腔以室上嵴(弓形肌性隆起)为界,分为:①右心室流入道(后下方);②右心室流出道(前上方)。
1.右心室流入道 又称窦部、固有心腔。由右房室口延伸至右心室尖。
⑴肉柱:位于室壁的许多肌性隆起,纵横交错。
⑵乳头肌:基部附着于室壁、尖端突入室腔的锥体形级隆起。分为:①前乳头肌(1-5个,位于右心室前壁中下部,由尖端发出5-10条腱索呈放射状连于三尖瓣的前、后尖;②后乳头肌(较小,2-3个,位于后壁,发出的腱索多连于三尖瓣后尖);③隔侧乳头肌(较多,细小,位于室间隔)。
⑶右房室口:①右心室流入道的入口,呈卵圆形;②周围为三尖瓣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三尖瓣附着。
⑷三尖瓣(右房室瓣):①位于右房室口;②3片近似三角形的瓣膜(前尖、后尖和隔侧尖),基底附着于右房室口三尖瓣环;③两个相邻瓣膜之间的瓣膜组织(瓣膜移行区)称为连合区;④瓣膜游离缘:垂入室腔,借腱索连于室面的乳头肌;⑤功能:阻止血液由右心室倒流至右心房。
⑸三尖瓣复合体:由①三尖瓣环;②瓣尖;③腱索;④乳头肌组成,使血液由右心房单向流入右心室。
2.右心室流出道 又称动脉圆锥、漏斗部。位于右心室前上方,内壁无肉柱(光滑),锥体状,上端借肺动脉口通肺动脉干。
肺动脉口处具有:①肺动脉环;②肺动脉瓣。
⑴肺动脉环:位于肺动脉口周缘,由3个弧形纤维环连成;有肺动脉瓣附着。
⑵肺动脉瓣:①位于肺动脉口的3个半月形瓣膜(半月瓣);②下缘:弧形,附着于肺动脉环;③游离缘:朝肺动脉干方向,中点处增厚(称为半月瓣小结);④功能:阻止血液由肺动脉倒流至右心室。
⑶肺动脉窦:肺动脉瓣与肺动脉壁之间的袋状间隙。
(三)左心房 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构成心底的大部。前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后于食管毗邻。分为:①左心耳(位于前部);②左心房窦(位于后部)。
1.左心耳 ①突向左前方,覆盖于肺动脉干根部左侧和左侧半冠状沟前部;②左心耳内壁有梳状肌。
2.左心房窦又称固有心房。①腔面光滑;②后壁两侧各有一对肺静脉开口;③前下部借左房室口通左心室。
(四)左心室①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②圆锥形,锥底为左房室口和主动脉口;③室壁厚(约为右心室壁厚的3倍);④心尖处心壁肌层最薄。
左心室腔以二尖瓣前尖为界分为:①左心室流入道(位于左后方);②左心室流出道(位于右前方)。
1.左心室流入道 又称为左心室窦部。位于二尖瓣前尖瓣的左后方。
⑴肉柱:位于室壁的许多肌性隆起,纵横交错。较右心室细小。
⑵乳头肌:较右心室者粗大,分为:①前乳头肌;②后乳头肌。
1)前乳头肌:①1-5个,位于左心室前外侧壁的中部,常为单个粗大的锥状肌束;②发出7-12条腱索连于两瓣膜的外侧半和前外侧连合。
2)后乳头肌:①1-5个,位于左心室后壁的内侧;②发出6-13条腱索连于两瓣膜的内侧半和后内侧连合。
⑶左房室口:①左心室流入道的入口;②周围为二尖瓣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二尖瓣附着。
⑷二尖瓣(左房室瓣):①位于左房室口;②基底附于二尖瓣环,游离缘垂入室腔;③两片瓣膜(前尖和后尖),基底附着于右房室口三尖瓣环,游离缘以腱索附着于乳头肌上;④前尖:半卵圆形,位于前内侧,介于左房室口与主动脉口之间;⑤后尖:稍呈长条形,位于后外侧;⑥前、后尖叶融合为前外侧连合和后内侧连合;⑦功能:阻止血液由左心室倒流至左心房。
⑸二尖瓣复合体:由①二尖瓣环;②二尖瓣叶;③腱索;④乳头肌组成,使血液由左心房单向流入左心室。
2.左心室流出道 又称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圆锥或主动脉下窦。左心室前内侧部分,位于室间隔上部与二尖瓣的前尖之间。室间隔构成流出道的前内侧壁,二尖瓣前尖构成喉外侧壁。室壁无肉柱(光滑)。上端借主动脉口通升主动脉。
主动脉口位于左房室口的右前方,具有①主动脉环;②主动脉瓣。
⑴主动脉环:纤维环,位于主动脉口周缘;有肺动脉瓣附着。
⑵主动脉瓣:①位于主动脉口的3个半月形瓣膜(半月瓣,称为前瓣、左后瓣和右后瓣),附着于主动脉环;②功能:阻止血液由主动脉倒流至左心室。
⑶主动脉窦:半月瓣与主动脉壁之间的袋状间隙。依参与形成的相应半月瓣,分别称为右冠状动脉窦(含右冠状动脉口)、左冠状动脉窦(含左冠状动脉口)和无冠状动脉窦。
冠状动脉口一般位于主动脉窦内主动脉瓣游离缘以上。
四、心壁构造
(一)心纤维性支架 又称心纤维骨骼。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在心肌运动中起支持和稳定作用。
包括:①4个瓣膜纤维环(肺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②左纤维三角和右纤维三角;③室间隔膜部等。
右纤维三角:位于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和主动脉后瓣环之间。
左纤维三角:位于主动脉左瓣环与二尖瓣之间。
(二)心壁 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组成,分别与血管的3层膜相对应。
1.心内膜 被覆于心腔内面。包括:
⑴内皮细胞:与大血管的内皮细胞延续。
⑵内皮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⑶心内膜下层:毗邻心肌层,成于较疏松的结缔组织,含小血管、淋巴管、神经和心传导系分支(普肯耶纤维)。
心瓣膜:由心内膜向心腔折叠而成。
2.心肌层 心壁的主体结构。由①心肌纤维;②心肌间质组成。
心肌纤维:附着于心纤维骨骼;包括:①心房肌;②心室肌,两者不同时收缩。
⑴心房肌:较薄。形成梳状肌。分泌心钠素。包括:①浅层肌(共同环绕左、右心房);②深层肌(分别包绕左、右心房)。
⑵心室肌:较厚(尤其左心室)。包括:①浅肌层(斜行,于心尖处捻转形成心涡,上行续于肉柱和乳头肌);②中肌层(环行,分别环绕左、右心室);③深肌层。
3.心外膜 即心包的脏层。①表面被覆一层间皮细胞;②深面为薄层结缔组织(于大血管与心通连外,与血管外膜相连)。
(三)心的间隔 包括:①房间隔;②室间隔。
1.房间隔 位于左、右心房之间。由两层心内膜和夹于其间的心房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隔的右侧面(右心房的左后壁)中下部有卵圆窝。
2.室间隔 位于左、右心室之间。分为:①肌部;②膜部。
⑴肌部:①占据室间隔的大部分,由两层心内膜和夹于其间的心房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厚1-50px;②左侧面(左心室面)的心内膜深面有心传导系左束支及其分支通过;③右侧面(右心室面)的心内膜深面有右束支通过。
⑵膜部:位于心房与心室交界处。
3.房室隔 房间隔与室间隔之间的过渡、重叠区域。房室副束(Kent纤维)可通过房室隔。
五、心传导系统
①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的特殊心肌细胞;②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
包括:①窦房结;②结间束;③房室交界区;④房室束;⑤左束支;⑥右束支;⑦普肯耶纤维网。
1.窦房结 ①心的正常起搏点;②多呈长梭形(或半月形);③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④窦房结动脉穿过其中央。
由窦房结中心向边缘,依次为:①窦房结中央动脉;②P细胞层;③T细胞层;①普通心房肌细胞。
2.结间束 在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区)上方交织,将冲动传至左心房。包括②前结间束;③中结间束;④后结间束。
3.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区) ①心房与心室连接处的特化心肌结构,最重要的次级起搏点;②位于房室隔内;③将来自窦房结的兴奋下传至心室,使心房和心室肌依次交替收缩(冲动由心房传向心室的必经之路)。
包括:①房室结;②房室结的心房扩展部;③房室束的近侧部(以后经过室间隔膜部的后下缘分为左、右束支)。
4.房室束(His束) 起自房室结前端,向前下行于室间隔膜部的后下缘,最后分为右束支和左束支。
5.左束支 起自房室束分叉部,在室间隔左侧心内膜下走行,分散至整个左心室内面,连于普肯耶纤维网。
6.右束支 起于房室束分叉部的末端,分布至右心室壁,连于普肯耶纤维网。
7.普肯耶(Purkinje)纤维网 ①由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内膜下交织形成;②分布于室间隔中下部心尖、乳头肌下部和游离室壁下部;③进入心室壁构成心肌内普肯耶纤维网,与心肌相连。
六、心的血管(冠状循环)
①心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②回流的静脉血绝大部分经冠状窦汇入右心房,一部分直接流入右心房,极少部分流入左心房和左、右心室。
(一)冠状动脉
1.左冠状动脉 ①起于主动脉的左冠状动脉窦,主干很短(5-10mm);②向左走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然后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
⑴前室间支(前降支):似为左冠状动脉的直接延续。
1)走行:①沿前室间沟下行;②起始段位于肺动脉始部的左后方(被肺动脉始部掩盖);③末梢多绕过心尖切迹止于后室间沟下1/3,部分止于后室间沟中1/3或心尖切迹;④可与后室间支末梢吻合。
2)分布:①左心房;②左心室前壁小部分;③左心室侧壁;④左心室后壁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甚至达于左心室后壁的乳头肌);⑤窦房结(约40%)。
3)主要分支:①左缘支;②左室后支;③窦房结支;④心房支;⑤左房旋支。
2.右冠状动脉 起于主动脉的右冠状动脉窦,走行于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再沿冠状沟右行,绕心下缘至膈面的冠状沟内。
在房室交点附近或右侧,分为:①后室间支;②右旋支。
⑴分布:①右心房;②右心室前壁大部分;③右心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④左心室后壁的一部分;⑤室间隔后1/3。包括左束支的后半、房室结和窦房结。
⑵分支:①窦房结支;②右缘支;③后室间支(后降支);④右旋支;⑤右房支;⑥房室结支。
(二)心的静脉 分为:①浅静脉系统;②深静脉系统。
浅静脉系统:起于心肌各部,在心外膜下汇合成网、干,最后大部分经由冠状窦汇集入右心房。有些小静脉可以直接注入心腔。
深静脉系统:起于心肌层,直接汇入心腔(多为右心房)。
1.冠状窦 位于心膈面,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起于左心房斜静脉与心大静脉汇合处,最终注入右心房的冠状窦口。
主要属支:①心大静脉;②心中静脉;③心小静脉。
2.心前静脉 起于右心室前壁,1-4支,向上越过冠状沟直接注入右心房。
3.心最小静脉 位于心壁内,直接开口于心房或心室腔。
冠状窦属支之间、属支与心前静脉之间广泛吻合。
七、心的神经
包括:①交感神经;②副交感神经;③感觉神经。
八、心包
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圆锥形纤维浆膜囊。包括:①纤维性心包;②浆膜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心包的外层。①由坚韧的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②上方包裹出入心的升主动脉,以及肺动脉干、上腔静脉和肺静脉的根部,并与这些大血管的外膜相延续;③下方与膈中心腱愈着。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的内层,又分为:①壁层;②脏层。
1.壁层 衬贴于纤维性心包的内面。
2.脏层 包于心肌的表面,即心外膜。
3.壁层和脏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升主动脉、肺动脉干、肺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根部返折移行。
4.心包腔 脏层、壁层心包形成的潜在腔隙,内含少量浆液(心包液)。
5.心包窦 浆膜性心包脏层、壁层返折处扩大的心包腔。包括:①心包横窦(位于主动脉、肺动脉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前方之间的心包腔);②心包斜窦(位于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心包腔);③心包前下窦(位于心包腔的前下部)。
第三节 动脉
动脉是从心运送血液至全身各处的血管。
由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运送动脉血;由右心室发出的肺动脉干及其分支输送静脉血。
动脉干的分支,离开主干进入器官前的一段称为器官外动脉,进入器官后称为器官内动脉。
一、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位于心包的粗短动脉干。起自右心室,在升主动脉前方向左后上方斜行,至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2.左肺动脉 较短,在左主支气管前方横行,分2支进入左肺上、下叶。
3.右肺动脉 较长而粗,经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向右横行,至右肺门处分为3支进入右肺上、中、下叶。
4.动脉韧带 ①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的纤维索条,连于主动脉弓下缘;②胚胎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二、体循环的动脉
(一)主动脉 体循环的动脉主干。
1.走行 ①起始段为升主动脉;②升主动脉向前上方斜行,达右侧第2胸肋关节高度移行为主动脉弓(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③主动脉弓弯向左后方,至第4胸椎体下缘处向下移行为胸主动脉;④胸主动脉沿脊柱左侧下行、逐渐转至其前方,于第12胸椎高度穿膈的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⑤腹主动脉在腹腔内沿脊柱左前方下降,至第4腰椎体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⑥髂总动脉沿腰大肌内侧下行,至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
2.各主干分支的供血区域①颈总动脉→头颈;②锁骨下动脉→上肢;③胸主动脉→胸部;④腹主动脉→腹部;⑤髂外动脉→下肢;⑥髂内动脉→盆部。
(二)升主动脉发出左、右冠状动脉,分布于心。
(三)主动脉弓
1.外膜下富含游离神经末梢,称为压力感受器。
2.近动脉韧带处有主动脉小体(2-3个粟粒样小体,为化学感受器)。
3.凹侧发出数条细小的支气管支和气管支。
4.凸侧从右向左发出3大分支,①头臂干;②左颈总动脉;③左锁骨下动脉。
头臂干:粗短,再发出①右颈总动脉;②右锁骨下动脉。
(四)胸主动脉位于胸部的动脉主干。
1.壁支 包括:①肋间后动脉;②肋下动脉;③膈上动脉。分布于胸壁、腹壁上部、背部和脊髓等处。
2.脏支 包括:①支气管支;②食管支;③心包支等细小分支,分布于气管、支气管、食管和心包等处。
(五)腹主动脉 位于腹部的动脉主干。
1.壁支 包括:①腰动脉;②膈下动脉;③骶正中动脉等。分布于腹后壁、脊髓、膈下面、肾上腺和盆腔后壁等处。
2.脏支 分为:①成对脏支;②不成对脏支。
⑴成对脏支:包括:①肾上腺中动脉;②肾动脉;③睾丸动脉(男性)或卵巢动脉(女性)等。
⑵不成对脏支:包括:①腹腔干;②肠系膜上动脉;③肠系膜下动脉等。
(六)髂总动脉
1.髂内动脉 盆部的动脉主干,沿盆腔侧壁下行。
⑴壁支:包括:①闭孔动脉;②臀上动脉;③臀下动脉;④髂腰动脉;⑤骶外侧动脉等。
⑵脏支:包括:①脐动脉;②子宫动脉;③阴部内动脉;④膀胱下动脉等。
2.髂外动脉
⑴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至股前部,移行为股动脉(下肢动脉的主干)。
⑵发出:①腹壁下动脉(分布到腹直肌);②旋髂深动脉(营养髂嵴和邻近骨骼肌)。
第四节 静脉
一、概述
静脉石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起始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与相应动脉相比,静脉较多、管腔较大,壁薄而柔软、弹性小,具有静脉瓣(半月形、游离缘朝着血液向心回流方向、多成对,阻止血液逆流),吻合支丰富。
结构特殊的静脉包括硬脑膜窦和板障静脉。
静脉血回流的因素:①静脉瓣顺血流方向开放,逆血流方向关闭;②心舒张时,心室吸引心房和大静脉的血液;③吸气时,胸膜腔负压加大,胸腔内大静脉内压降低;④脏器运动和动脉搏动;⑤体位改变。
分为:①肺循环的静脉;②体循环的静脉。
二、肺循环的静脉-肺静脉
①左右侧各两条,分别为左上、左下肺静脉和右上、右下肺静脉;②起自肺门,向内穿过纤维性心包,注入左心房后部;③将含氧量高的血液输送至左心房;④左上、左下肺静脉分别收集左肺上、下叶的血液;⑤右上肺静脉收集右肺上、中叶的血液,右下肺静脉收集右肺下叶的血液。
三、体循环的静脉
包括:①上腔静脉系;②下腔静脉系;③心静脉系。
(一)上腔静脉系 由上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头颈部、上肢和胸部(不包括心和肺)等上半身的静脉血。
1.头颈部静脉
⑴浅静脉:包括:①面静脉;②颞浅静脉;③颈前静脉;④颈外静脉等。
⑵深静脉:包括:①颅内静脉;②颈内静脉;③锁骨下静脉等。
2.上肢静脉
⑴浅静脉:包括:①头静脉;②贵要静脉;③肘正中静脉及其属支。
⑵深静脉:①与同名动脉伴行,多为两条;②两条肱静脉汇合成腋静脉;③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前内侧(收集上肢浅静脉和深静脉的全部血液),在第1肋外侧缘续为锁骨下静脉。
3.胸部静脉 包括:①头臂静脉;②上腔静脉;③奇静脉及其属支等。
(二)下腔静脉系由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下半身的静脉血。
1.下肢静脉瓣膜多,浅静脉与深静脉之间交通丰富。
⑴下肢浅静脉:包括小隐静脉和大隐静脉及其属支。
⑵下肢深静脉:①足和小腿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均为两条;②胫前静脉和胫后静脉汇合成腘静脉;③腘静脉移行为股静脉(接受大隐静脉和与股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④股静脉伴股动脉上行,续为髂外静脉。
2.腹盆部静脉 包括:①髂外静脉;②髂内静脉;③下腔静脉;④肝门静脉及其属支等。
3.门静脉
⑴由①肠系膜上静脉和②脾静脉在胰颈后方汇合而成。
⑵走行:由胰颈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上行于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后方,至肝门分为左、右支入肝。
⑶主要属支:①肠系膜上静脉;②脾静脉;③肠系膜下静脉;④胃左静脉;⑤胃右静脉;⑥胆囊静脉;⑦附脐静脉。
⑷收集:①食管腹段;②胃;③小肠;④大肠(至结肠上部);⑤胰;⑥脾;⑦胆囊等腹腔不成对器官(不包括肝)的静脉血液。
⑸结构特点:①门静脉的起、止端皆为毛细血管;②无静脉瓣(血液可逆流)。
⑹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的主要吻合:①门静脉系通过食管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系吻合;②门静脉系通过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系吻合;③门静脉系通过脐周静脉网与上、下腔静脉系吻合。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