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基础复习——呼吸系统

2016-01-08 09:40  阅读(495)  评论(0)  分类:专业

第一节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和嗅觉器官;包括:外鼻;②鼻腔;③鼻旁窦。

1.外鼻

以鼻骨和鼻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内覆黏膜;②软骨部皮肤富含皮脂腺和汗腺。

2.鼻腔

由骨、软骨及其表面被覆的黏膜、皮肤构成,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分。

每侧鼻腔:①向前有鼻孔与外界相通,向后以鼻后孔与鼻咽相通;②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者以鼻阈(皮肤与黏膜交界处)为界;③鼻前庭的壁由皮肤覆盖,生有鼻毛。

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表面覆盖黏膜。

上、中、下鼻甲:由鼻腔外侧壁突入鼻腔。

上、中、下鼻道:位于相应鼻甲的上方。鼻泪管位于下鼻道前上方。

鼻黏膜分区

1)嗅区:被覆于①上鼻甲、②与上鼻甲对应的鼻中隔和③该两处上方的鼻腔顶部的黏膜;富含嗅细胞。

2)呼吸区:非嗅区鼻黏膜,富含鼻腺。

3.鼻旁窦

鼻腔周围颅骨的含气腔隙,开口于鼻腔;②衬覆黏膜,并与鼻腔黏膜移行;③功能:温暖、湿润空气,发音共鸣。

共有4对:①额窦;②筛窦;③蝶窦;④上颌窦。左右对应分布。

 

第二节 喉咽

 

第三节

喉是呼吸管道和发育器官,位于第3-6颈椎前方(成人),由喉软骨和喉肌构成。

毗邻:上起会厌上缘(以喉口通喉咽);②下止环状软骨下缘(与气管连接);③前方由表及里为皮肤、颈筋膜、舌骨下肌群;④后方为咽;⑤两侧有颈血管、神经和甲状腺侧叶。

1.喉软骨

组成:①甲状软骨;②环状软骨;③会厌软骨;④杓状软骨(成对)

1)甲状软骨:①构成喉的前壁和侧壁;②由左、右软骨板在其前缘接合而成,接合处称前角;③前角上端向前突出为喉结,喉结上方称上切迹;④左、右板的后缘游离并发出上角和下角。

2)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完整的软骨环:①前部为低窄的环状软骨弓(平对第6颈椎);②后部为高阔的环状软骨板。

3)会厌软骨:①位于舌骨体后方;②上宽下窄呈叶状;③上端游离,下端借甲状会厌韧带连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上部;④前面稍凸(面向舌根),后面略凹(面向喉腔);⑤表面被覆黏膜,构成会厌,形成喉口活瓣(吞咽时封闭喉口)

4)杓状软骨(成对):位于环状软骨板上缘两侧。底部向前伸出声带突(有声韧带附着),向外侧伸出肌突(大部分喉肌附着处)

连接方式

1)关节:①环甲关节;②环杓关节。

2)纤维连接:①环甲膜(环声膜或弹性圆锥);②方形膜。

2.喉肌

功能:①紧张或松弛声带;②缩小或开大声门裂;③缩小喉口。

类型

1)按部位分为:①内群;②外群。

2)按功能分为:①声门开大肌;②声门括约肌。

3.喉腔

由喉软骨、韧带和纤维膜、喉肌、喉黏膜等围成;②上起自喉口(与咽腔相通),下连气管(与肺相通)

侧壁两对黏膜皱襞:上为前庭襞,下为声襞。

喉前庭:位于前庭襞上方(喉口与前庭襞之间)

声门下腔:位于声襞下方(声襞与环状软骨下缘之间)

喉中间腔:位于前庭襞与声襞之间。

声带: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喉黏膜构成。

前庭裂:两侧前庭襞之间的裂隙(较声门裂宽)

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的裂隙(较前庭裂窄长,喉腔最窄处)。分为:①膜间部(位于声门裂前2/3、两侧声带之间);②软骨间部(位于声门裂后1/3、两侧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

声门:由声带和声门裂组成。

 

第四节 气管和支气管

1.气管  位于喉与气管杈之间;②起于环状软骨下缘(约平第6颈椎体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约平第4胸椎体下缘),分叉形成左、右主支气管;③分为颈部(胸廓上口以上)和胸部(胸廓上口以下);④气管隆嵴:气管杈内面矢状位向上的半月状嵴(支气管镜检查时判断气管分叉的重要标志);⑤由气管软骨(14-17)、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⑥气管软骨:呈C形的透明软骨环,缺口向后;⑦气管软骨环后壁缺口由气管的膜壁封闭;气管膜壁:由弹性纤维和平滑肌构成的气管肌。

甲状腺峡部多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

2.主支气管  气管的一级分支,包括左主支气管和右主支气管。

 

第五节

肺位于胸腔内:膈肌上方、纵隔两侧;②表面被覆脏胸膜,透过胸膜可见许多多角形小区,称为肺小叶;③浅红色,柔软,海绵状,富有弹性;④成人肺重约为自身体重的1/50;男性均重1000-1300g,女性均重800-1000g

一、肺的形态

()外形  圆锥形;右肺宽短,左肺狭长。

()表面标志   肺尖、肺底、三面(肋面、纵隔面、膈面)、三缘(前缘、后缘、下缘)

1.肺尖  钝圆,经胸廓上口伸入颈根部。

2.肺底  相当于肺膈面。位于膈肌上面,呈半月形凹陷。

3.肋面  与胸廓外侧壁、前壁和后壁相邻。

4.纵隔面(内侧面与纵隔相邻;②中央处椭圆形凹陷,称为肺门。

5.膈面  即肺底,与膈肌毗邻。

6.前缘  肋面与纵隔面在前方的移行处,缘角锐利;②左肺前缘下部有心切迹;心切迹下方有一突起(称为左肺小舌)

7.后缘  肋面与纵隔面在后方的移行处,位于脊柱两侧的肺沟中。

8.下缘  膈面与肋面、纵隔面的移行处。

()肺门  左右肺各一个,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出入,被结缔组织包裹(称为肺根)

()分叶

1.左肺  被叶间裂(斜裂),由后上斜向前下,分为2叶:上叶和下叶。

2.右肺  被叶间裂(斜裂和水平裂),分为3叶:上叶、中叶和下叶。

 

二、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

()肺内支气管

1.左、右主支气管(一级支气管)在肺门处分为次级支气管,进入肺叶,称为肺叶支气管(二级支气管)

左肺:有上叶和下叶支气管。

右肺:有上叶、中叶和下叶支气管。

2.肺叶支气管在肺叶内分出肺段支气管(三级支气管)

3.支气管树  各级支气管在肺叶内多级分支形成的树状结构。

()支气管肺段

1.概念  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域的全部肺组织,是肺的形态学和功能学基本单位,简称肺段。临床上常以支气管肺段为单位进行手术切除。

2.形态  圆锥形,尖向肺门,底向肺表面;②相邻肺段隔以肺静脉属支和疏松结缔组织;③左、右肺通常各有10个肺段。

 

第六节 胸膜

胸膜时被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纵隔两侧面和肺表面的浆膜。

1.壁胸膜  被覆于胸壁内面、纵隔两侧面、膈上面和突至颈根部等处的胸膜。分为:①肋胸膜;②膈胸膜;③纵隔胸膜;④胸膜顶(肋胸膜和纵隔胸膜向上的延续,突至胸廓上口平面以上)

2.脏胸膜  覆盖于肺表面的胸膜,伸入叶间裂;与肺实质紧密连接,又称肺胸膜。

3.胸膜腔  壁胸膜与脏胸膜之间形成的密闭、狭窄腔隙,呈负压状态。

4.胸膜隐窝  壁胸膜返折相互移行处的胸膜腔(即使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到达其内)。包括:①肋膈隐窝;②肋纵隔隐窝;③膈纵隔隐窝等。

 

第七节 纵隔

 

纵隔是位于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稍偏左位,上窄下宽、前短后长。

一、毗邻

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②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③两侧为纵隔胸膜。

二、分区

以胸骨角水平面为界,分为:①上纵隔;②下纵隔。

()上纵隔

1.毗邻  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前方为胸骨柄,后方为第1-4胸椎体。

2.包括(自前向后) 胸腺;②左和右头臂静脉;③上腔静脉;④膈神经;⑤迷走神经;⑥喉返神经;⑦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⑧气管;⑨食管;⑩胸导管等。

()下纵隔  以心包为界,分为:①前纵隔;②中纵隔;③后纵隔。

1.毗邻  上界为上纵隔的下界,下界为膈,两侧为纵隔胸膜。

2.前纵隔

位于胸骨体与心包前方之间,非常狭窄。

包括:①胸腺或胸腺遗迹;②纵隔前淋巴结;③胸廓内动脉纵隔支;④疏松结缔组织;⑤胸骨心包韧带等。

胸腺瘤、皮样囊肿和淋巴瘤的好发部位。

3.中纵隔

位于前、后纵隔之间(心包连同其包裹的心脏所在的部位)

包括:①心包及其包裹的心脏(含出入心的大血管: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上腔静脉根部、左右肺静脉、奇静脉末端等);②膈神经和淋巴结等。

4.后纵隔

位于心包后方与脊柱胸部之间。

包括:①气管杈;②左右主支气管;③食管;④胸主动脉;⑤奇静脉;⑥半奇静脉;⑦胸导管;⑧交感干胸段;⑨淋巴结等。

支气管囊肿、神经瘤、主动脉瘤及膈疝的好发部位。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