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基础复习——女性生殖系统

2016-01-03 08:39  阅读(291)  评论(0)  分类:专业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②输卵管;③子宫;④阴道;⑤外生殖器。

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女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生殖细胞,是受精部位。

子宫: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女性乳腺:产生乳汁。

 

第一节 卵巢

一、概述

卵巢表面被覆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细胞(表面上皮),上皮下方为白膜(薄层致密结缔组织);②卵巢实质:分为皮质(周围部分)和髓质(中央部分),二者无明显界限;③皮质:很厚,含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黄体和白体等;卵泡、黄体和白体等之间的间质含特殊结缔组织(包括低分化的梭形基质细胞、网状纤维和散在的平滑肌纤维);④髓质:较少,有许多迂曲的血管和淋巴管;⑤近卵巢门的结缔组织中含少量门细胞,形态和功能似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

二、卵泡的发育与成熟

()概述  卵泡发育开始于胚胎期;②青春期后,在腺垂体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作用下,卵泡陆续发育;③一个月经周期一般只有一个卵泡成熟并由卵巢排出(排卵);左、右卵巢通常交替排卵;④女性一生排卵约400个,其余卵泡退化;⑤绝经期后,排卵停止。

卵泡发育阶段依序为:①原始卵泡;②初级卵泡;③次级卵泡;④成熟卵泡。

()原始卵泡  位于卵巢皮质浅层,小而量多;②由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及其周围一层扁平卵泡细胞构成;③初级卵母细胞:圆形,直径约40um,胞质嗜酸性,核大而圆、淡染;④卵泡细胞:较小,扁平,单层,与结缔组织之间有基膜。

()初级卵泡

1.青春期开始,在腺垂体FSH作用下,由原始卵泡陆续发育而来。

2.初级卵母细胞  增大,电镜显示胞质含皮质颗粒(电子致密的溶酶体,其中的酶类对于受精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3.卵泡细胞  增生,立方形或柱状,多层(5-6);②最内层为柱状、放射状排列(称为放射冠);③开始分泌少量液体,在多层卵泡细胞中形成一些小腔隙。

4.初级卵母细胞与放射冠处卵泡细胞之间出现一层透明带(均质、强折光、嗜酸性),其中的ZP3蛋白为精子受体。

()次级卵泡  由初级卵泡发育形成。

1.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和部分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内,形成卵丘。

2.卵泡细胞  增至6-12层;②卵泡腔形成(由初级卵泡的小腔隙逐渐融合成的一个大腔),充满卵泡液(含营养成分、雌激素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与卵泡的发育有关),逐渐扩大。

3.卵泡腔周围(非卵丘部位)的数层卵泡细胞形成卵泡壁,称为颗粒层;该处的卵泡细胞改称为颗粒细胞。

()成熟卵  在腺垂体FSH作用的基础上,经腺垂体LH(黄体生成素)的刺激,由次级卵泡发育而来;②初级卵母细胞:直径可达125-150um;在排卵前36-48小时,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③第一极体:很小,含细胞核和极少量胞质,位于次级卵母细胞与透明带之间的卵周隙内;④次级卵母细胞:迅速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停滞在分裂中期;⑤卵泡腔因卵泡液急剧增多而显著增大(直径可>50px)并向卵巢表面突出,卵泡壁越来越薄。

()生长卵泡  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的统称。

()囊状卵泡  具有卵泡腔的卵泡的统称。包括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

()卵泡膜  在卵泡生长过程中,由卵泡周围的卵巢间质细胞形成;②位于颗粒层外侧(与颗粒层毗邻);分化为两层;③内层:毛细血管丰富,间质细胞分化为多边形或梭形的卵泡膜细胞(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生成雄激素;④外层:含环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纤维。

卵泡膜细胞生成雄激素,并透过基膜,在颗粒细胞内转化为雌激素;因此,卵巢分泌的雌激素由卵泡膜细胞和颗粒细胞联合生成。

生成的雌激素:少量进入卵泡液,大部分入血(作用于子宫等靶器官)

 

三、排卵

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由卵巢排出的过程。一般发生于月经周期的第14天。

()排卵过程

1.排卵期  成熟卵泡突出卵巢表面(可达25px);②突出的卵泡壁、卵泡膜、白膜变薄缺血,形成半透明的卵泡小斑;③卵丘与卵泡壁分离,漂浮在卵泡液中。

2.排卵时  卵泡小斑处的组织因被蛋白水解酶和胶原酶分解而破裂,卵泡膜外层的平滑肌纤维收缩,次级卵母细胞连同放射冠、透明带和卵泡液由卵泡内排出;②与此同时,输卵管伞端覆盖于卵巢表面,将排出的次级卵母细胞摄入管腔内。

()排卵后  次级卵母细胞由卵巢排出后24小时内:①若未受精,即退化消失;②若受精,则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23, X)的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

 

四、黄体

()黄体形成  成熟卵泡破裂、排卵后,其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卵泡腔内塌陷,形成黄体;②破裂卵泡的颗粒层细胞:增殖、分化为颗粒层黄体细胞(数量多,体积大,染色浅,位于黄体中央,分泌孕激素);③破裂卵泡的卵泡膜细胞分化为卵泡膜黄体细胞(数量少,体积小,胞质和核染色较深,主要位于黄体周边,与颗粒层黄体细胞协同作用,分泌雌激素)

()黄体演化

1.排出的卵未受精  黄体存在12-14天后退化,称为月经黄体;②退化的黄体被致密结缔组织取代,形成白体(瘢痕样结构)

2.排出的卵受精  在胎盘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黄体继续发育、增大(直径可达4-125px),形成妊娠黄体;②妊娠黄体分泌:孕激素、雌激素、松弛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平滑肌松弛,以维持妊娠;③妊娠黄体存在4-6个月后退化为白体,其内分泌功能被胎盘绒毛的滋养细胞取代。

 

五、卵泡闭锁和间质腺

1.卵巢中的绝大多数卵泡不能发育成熟,停止在发育的各阶段并退化。退化的卵泡称为闭锁卵泡。卵泡闭锁时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或颗粒细胞)的凋亡过程,透明带塌陷成为不规则的嗜酸性环状物,存留较长一段时间后消失。

2.闭锁卵泡的卵泡膜细胞  可形成不规则的细胞索团(细胞大、多边形,分泌雌激素),散在于结缔组织中,称为间质腺。人卵巢中的间质腺很少。

 

六、门细胞

位于卵巢门近系膜处;②形似睾丸间质细胞;③一般认为分泌雄激素;④妊娠期、绝经期显著。

第二节 输卵管

输卵管分为:子宫部;②峡部;③壶腹部;④漏斗部。管壁由内向外依次分为:①黏膜层;②肌层;③浆膜层。

一、黏膜层

1.形成纵行、多分支的皱襞突入管腔,致管腔很不规则;壶腹部皱襞最发达,是卵细胞受精的部位。

2.衬覆单层柱状上皮   包括分泌细胞和纤毛细胞;②分泌细胞:分泌物形成输卵管液,对于卵细胞具有营养和辅助运行作用;③纤毛细胞:纤毛朝向子宫摆动,将卵推向子宫,并阻止细菌进入腹腔;④受卵巢激素的作用,呈现周期性变化:于卵巢排卵前后,纤毛细胞变高、纤毛增多,分泌细胞分泌功能旺盛。

3.固有层  薄层结缔组织,富含毛细血管,平滑肌纤维散在。

 

二、肌层

由内环行与外纵行的两层平滑肌构成,峡部最厚,壶腹部较薄。

 

第三节 子宫

 

子宫为厚壁的肌性器官,分为:底部;②体部;③颈部。子宫壁由内向外,依序为内膜(相当于黏膜)、肌层和外膜。

一、子宫壁

()子宫内膜

1.上皮  包括:①分泌细胞;②散在的纤毛细胞。

2.固有层  包括:①子宫腺;②特殊性间质;③网状纤维;④血管。

子宫腺:单管状腺,由表面上皮下陷而成。分为功能层和基底层。

1)功能层:①较厚;②自青春期始,在卵巢雌激素、孕激素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并剥脱、出血,形成月经;③妊娠时,发育为蜕膜,胚体植入其中。

2)基底层:①较薄,位于深层,不参与月经形成;②月经期后,参与功能层的修复性增生。

间质

1)基质细胞:①梭形或星形;②具有分化潜能,在卵巢雌激素、孕激素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

2)螺旋动脉:①由进入子宫肌层与内膜交界处的基底动脉发出;②位于子宫内膜的功能层,螺旋样走行;③对卵巢激素敏感,于分泌期明显增生。

()肌层   很厚,由成束或成片的平滑肌构成,肌束间有结缔组织;②分为黏膜下层、中间层和浆膜下层;③黏膜下层和浆膜下层者较薄,平滑肌呈纵行;中间层最厚,含许多血管,平滑肌分为内环行与外斜行。

妊娠期:①受卵巢激素的作用,平滑肌纤维肥大(长度由通常的的约50um可伸长达500um),并增生,致肌层显著增厚;②结缔组织中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平滑肌纤维;③分娩后,肌纤维迅速恢复正常大小,部分肌纤维凋亡。

()外膜  为浆膜。

 

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概述

1.自青春期开始,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内膜功能层发生周期性变化(月经周期),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性增生。

2.月经周期  由月经来潮的第一天起至下次月经来潮的前一天止。在典型的28天周期中,第1-4天为月经期,第5-14天为增生期,第15-28天为分泌期。

()增生期  又称卵泡期。卵巢内有一批卵泡正在生长;在卵泡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下,内膜的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裂增生;②增生早期:子宫腺少、细而短;③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增厚至2-3mm,子宫腺增多、加长,腺腔增大,腺上皮细胞呈柱状,胞质内出现糖原;螺旋动脉增长、弯曲;④至增殖期末,卵巢内成熟卵泡排卵,子宫内膜开始进入分泌期。

()分泌期  又称黄体期。①排卵后,卵巢内黄体形成;在黄体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增厚至5mm;②子宫腺:极度弯曲,腺腔扩大,充满分泌物(内含大量糖原);③间质:水肿;间质细胞肥大,胞质内充满糖原、脂滴,螺旋动脉加长、显著迂曲;卵若受精,内膜继续增厚,发育为蜕膜;若卵未受精,进入月经期。

()月经期  排卵未受精,月经黄体退化,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螺旋动脉收缩,内膜因而缺血,导致内膜包括血管壁在内的坏死、出血,并由阴道排出;②在月经期末,功能层全部脱落,子宫腺的基底层细胞呈现修复性增生,进入增生期,开始下一个月经周期。

 

三、子宫颈

()黏膜层

1.子宫颈前后壁正中线各有一条纵行黏膜皱襞,并向外发出多条不规则的斜行皱襞;斜行皱襞间裂隙为腺样隐窝,形似分支管状腺(也称子宫颈腺)

2.上皮细胞 单层柱状。包括:分泌细胞;②纤毛细胞;③储备细胞。

分泌细胞:①最多,胞质含许多黏原颗粒;②分泌物为清亮透明的碱性黏液;③雌激素促进分泌,孕激素抑制分泌。

纤毛细胞:较少,散在于分泌细胞之间。

储备细胞:①干细胞;②较小,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上皮深部;③慢性炎症时,储备细胞可增生,并可化生为复层鳞状上皮(鳞状上皮化生)

于子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复层鳞状上皮移行,分界清晰,是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肌层  成于平滑肌和富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

()外膜  为纤维膜。

 

四、卵巢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内分泌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子宫内膜月经期增生期   下丘脑弓状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刺激激素(GnRH),使腺垂体分泌卵泡雌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②FSH刺激卵巢内卵泡成熟并分泌雌激素;③雌激素使子宫内膜由月经期转入增生期。

()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   血液高浓度雌激素反馈影响腺垂体和下丘脑,致LH分泌增强;②于排卵前16-24小时,血液LH骤然增多,LHFSH协同引发排卵(继发黄体形成);③黄体形成后,其分泌的大量孕激素和一定量雌激素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入分泌期。

()子宫内膜分泌期月经期 血液孕激素增多,反馈于腺垂体和下丘脑,抑制LH分泌,致黄体退化,进而血液孕激素和雌激素减少,引发子宫内膜剥脱、出血,进入月经期;②在下丘脑分泌的GnRH和腺垂体分泌的FSHLH作用下,卵巢的原始卵泡再逐渐发育成熟,始动另一个月经周期。

 

第四节  阴道

1.黏膜层  许多环行皱襞;②被覆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含朗格汉斯细胞,排卵前后,在雌激素作用下,胞质含许多糖原(细胞脱落后,糖原被阴道乳酸杆菌分解为乳酸,阴道液因而呈酸性,抑制微生物生长);③固有层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2.肌层  较薄,左、右螺旋相互交织成格子状的平滑肌束(使阴道壁易于扩张);②肌束间弹性纤维丰富。

尿道阴道括约肌:位于阴道外口的环行骨骼肌。

3.外膜  富含弹性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

 

第五节 乳腺

女性乳腺于青春期开始发育,结构因年龄和生理状况而异。

1.乳腺的一般结构   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5叶;每叶又分为若干小叶,小叶为一个复管泡状腺;②腺泡:腔面被覆单层立方或柱状腺上皮,腺上皮外侧与腺泡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③导管:包括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和叶导管(输乳管),分别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复层柱状上皮细胞和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构成,上皮外侧皆有肌上皮细胞环绕;④输乳管开口于乳头。

2.静止期乳腺  未孕女性非分泌状态的乳腺;②丰富的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中,仅有少量小的腺泡和导管;③于月经周期的分泌期,腺泡和导管稍显增生,乳腺稍微增大。

3.活动期乳腺  妊娠期和哺乳期的乳腺;②妊娠期,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乳腺腺体迅速增生,腺泡增大,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相对减少,出现较多巨噬细胞和浆细胞;③妊娠后期,在催乳素的作用下,腺泡开始分泌;分泌物含脂滴、乳蛋白、乳糖等,还含有浆细胞与腺上皮细胞联合产生的SIgA;吞噬了分泌物脂肪的巨噬细胞,称为初乳小体;④哺乳期,腺泡更加发达;在不同的小叶内,腺泡合成与分泌活动交替进行:分泌前的腺泡上皮为高柱状,分泌后的腺泡上皮呈扁平状(腺腔充满乳汁);⑤停止哺乳后,催乳素水平下降,乳腺组织萎缩,回复到静止期。

 

附:男性乳腺

属于退化器官,于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中散在一些缺乏腺泡的导管,导管由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构成。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