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基础复习——内分泌系统

2015-12-28 09:55  阅读(362)  评论(0)  分类:专业

第一节  概述

内分泌系统:①机体的调节系统,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活动,并控制生殖,影响行为;②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非内分泌腺器官的内分泌细胞(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组成。

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称为激素。

大多数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远隔的特定细胞。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称为旁分泌。

每种激素作用的特定器官或特定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靶细胞具有与相应激素结合的受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

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①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滤泡状;②无排送分泌物的导管;③毛细血管丰富。

激素按其化学性质分为:①含氮激素(包括氨基酸衍生物、胺类、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②类固醇激素两大类。

含氮激素分泌细胞:①包括绝大部分内分泌细胞;②超微结构特点:胞质含与合成激素相关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分泌颗粒。

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①仅包括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的内分泌细胞;②超微结构特点:胞质富含与合成类固醇激素相关的滑面内质网;线粒体较多,嵴多呈管状;含较多脂滴(激素合成的原料);无分泌颗粒;③类固醇激素为脂溶性,通过胞膜直接扩散至细胞外。

 

第二节 甲状腺

甲状腺分为左、右两叶,中间以峡部相连。表面包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腺实质由大量甲状腺滤泡和滤泡旁细胞组成,滤泡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

一、甲状腺滤泡

()光镜形态 大小不等(直径0.02-0.9mm),圆形或不规则形;②由单层立方形滤泡上皮细胞围成,滤泡腔内充满嗜酸性胶质;③功能活跃时,滤泡上皮细胞低柱状,腔内胶质减少;④功能低下时,滤泡上皮细胞扁平状,腔内胶质增多;⑤胶质是滤泡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为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均质、嗜酸性;⑥胶质边缘常见空泡(滤泡上皮细胞吞饮胶质所致)

()电镜形态

1.滤泡上皮细胞  胞质粗面内质网较发达,线粒体较多,溶酶体散在,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上区;②顶部胞质含分泌颗粒(中等电子密度、体积很小)、由滤泡腔摄入的胶质小泡(低电子密度);③基底面有完整的基膜。

2.结缔组织内富含有孔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二、滤泡旁细胞

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②稍大,胞质较淡染,镀银染色显示胞质含嗜银颗粒(黑色);③电镜显示,滤泡旁细胞顶部被相邻的滤泡上皮细胞覆盖。

胞质的分泌颗粒含降钙素。

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使骨盐沉着于类骨质,并抑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吸收Ca2+,降低血钙浓度。

 

三、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

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甲状腺素的形成过程依序为:合成;②贮存;③碘化;④重吸收;⑤分解;⑥释放等过程。

()合成、贮  滤泡上皮细胞由血中摄取氨基酸,在粗面内质网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前体;②继而在高尔基复合体加糖并浓缩形成分泌颗粒;③再以胞吐方式排放到滤泡腔内贮存。

()碘化  滤泡上皮细胞由血中摄取碘电子,后者经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而活化,再进入滤泡腔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形成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

()重吸收、分解和释放  在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下,滤泡上皮细胞吞饮滤泡腔内的碘化甲状腺球蛋白,形成胶质小泡;②胶质小泡与溶酶体融合,小泡内甲状腺球蛋白被水解酶分解,形成大量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即甲状腺素)和少量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③T3T4由细胞基底部释放入血。

 

四、甲状腺素的功能

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生长发育;②对婴幼儿骨骼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显著。小儿甲状腺机能低下时,身材矮小、脑发育障碍,导致呆小症。

 

第三节 甲状旁腺

位于甲状腺左右两叶的背面,上下两对,呈扁椭圆形。

腺细胞包括:主细胞;②嗜酸性细胞,排成索、团状,间质富含有孔毛细血管。

 

一、主细胞

数量最多,多边形,胞质淡染,核圆、居中;②分泌甲状旁腺激素,使血钙升高(作用于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使骨盐溶解,并促进肠和肾小管吸收钙)

在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共同调节下,机体维持血钙稳定。

 

二、嗜酸性细胞

青春期开始出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多;②单个或成群存在于主细胞之间;③较主细胞大,胞质强嗜酸性,核较小、深染;④电镜下,胞质富含线粒体;⑤功能不明。

 

第四节 肾上腺

肾上腺表面围以结缔组织被膜,少量结缔组织伴随血管和神经伸入腺实质。肾上腺实质分为:皮质(位于周边);②髓质(位于中央)

 

一、皮质

约占肾上腺体积的80%,由皮质细胞、血窦和少量结缔组织组成。根据皮质细胞的形态和排列特征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三带之间无截然界限。

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的激素均属类固醇,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束状带细胞尤为典型)

()球状带  位于被膜下方,较薄,约占皮质体积的15%;②细胞聚集成许多球团;③细胞较小、锥形,胞质较少、含少量脂滴,核小、深染;④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排出K+,刺激胃黏膜吸收Na+,因而使血Na+浓度升高,血K+浓度降低,维持正常血容量水平。

()束状带 最厚,约占皮质体积的78%;②细胞排列成单行或双行条索;③细胞较大、多边形,胞质含大量脂滴、泡沫状淡染,核圆形,较大,着色浅;④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促进蛋白质、脂肪分解并转变为糖,抑制免疫反应,拮抗炎症等。

()网状带  位于皮质最内层,约占皮质体积的7%;②细胞聚集成索并网状吻合;③细胞较小,胞质嗜酸性、含较多脂褐素和少量脂滴,核小、深染;④主要分泌雄激素,也分泌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二、髓质

1.由排列成索、团的髓质细胞组成,其间为血窦和少量结缔组织,散在少量交感神经节细胞。中央有中央静脉。

2.髓质细胞

形态:①多边形,胞质内含黄褐色嗜铬颗粒(经含铬盐固定液固定后显示,又称嗜铬细胞);②电镜显示胞质含许多高电子密度的被膜分泌颗粒。

分类:①肾上腺素细胞(胞质颗粒含肾上腺素,占人肾上腺髓质细胞的80%以上);②去甲肾上腺素细胞(胞质颗粒含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①皆为儿茶酚胺类物质,与嗜铬颗粒蛋白等组成复合物贮存在胞质颗粒内;②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脏和骨骼肌的血管扩张;③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增高,心脏、脑和骨骼肌内的血流加速。

分泌活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

 

三、血管分布

肾上腺皮质和髓质的血窦连续,汇集为中央静脉;②流经髓质的血液因此含较高浓度的皮质激素(其中的糖皮质激素可增强嗜铬细胞所含N-甲基转移酶的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成为肾上腺素)

 

第五节 垂体

垂体位于颅骨蝶鞍垂体窝内,为一椭圆形小体,重约0.5g,表面围以结缔组织被膜。包括:腺垂体;②神经垂体。腺垂体居前,神经垂体居后。

腺垂体分为:①远侧部;②中间部;③结节部。

神经垂体分为:①神经部;②漏斗。

腺垂体的远侧部又称垂体前叶,神经垂体的神经部和腺垂体的中间部合称垂体后叶。

 

一、腺垂体

()结构  分为:①远侧部;②中间部;③结节部。

1.远侧部  最大。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少数围成小滤泡。间质含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并有星形细胞(具有长分支突起)伸入腺细胞之间。

细胞:包括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②嗜色细胞又分为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具有含氮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2.中间部  为一纵行狭窄区域,仅占垂体体积的2%;②由滤泡及其周围的嗜酸性细胞和嫌色细胞构成;③滤泡由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围成,大小不等,内含胶质(嗜酸性或嗜碱性,功能不明);④嗜碱性细胞分泌黑素细胞刺激素(MSH)MSH作用于皮肤黑素细胞,促进黑色素的合成和扩散,使皮肤颜色变深。

3.结节部  包围神经垂体的漏斗;②富含纵行毛细血管;③腺细胞:较小,呈索状纵向排列于血管之间,主要是嫌色细胞,其间有少量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

()激素分泌细胞

1.嗜酸性细胞  数量较多,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嗜酸性。包括:①生长激素细胞;②催乳素细胞。

生长激素细胞:①数量较多;②生长激素:促进肌肉、内脏的生长和多种代谢过程,尤其是刺激骺软骨生长,使骨增长;③于未成年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致垂体性侏儒症,分泌过多致巨人症;④于成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引发肢端肥大症。

催乳激素细胞:①男女垂体皆有,女性较多,于分娩前期和哺乳期,细胞功能旺盛;②催乳激素: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2.嗜碱性细胞  较嗜酸性细胞少,椭圆形或多边形,胞质嗜碱性。包括:①促甲状腺激素细胞;②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③促性腺激素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进甲状腺素的形成和释放。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主要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

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①卵泡刺激素(FSH);②黄体生成素(LH)

1)卵泡刺激素:①促进女性卵泡发育;②刺激男性生精小管支持细胞合成雄激素(又称间质细胞刺激素)

3.嫌色细胞   数量多,体积小,界限不清,胞质少、淡染;②电镜下,胞质含少量分泌颗粒,提示可能是脱颗粒的嗜色细胞或是嗜色细胞的初期阶段。

()下丘脑、腺垂体与其他内分泌腺的关系  下丘脑的弓状核等神经核的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②这些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轴突伸至神经垂体的漏斗,构成下丘脑腺垂体束;该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的多种激素在轴突末端释放,进入漏斗处的第一级毛细血管网,继而经垂体门微静脉到达腺垂体远侧部的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分别调节远侧部各种腺细胞的分泌活动;③对腺垂体远侧部腺细胞分泌起促进作用的激素,称为释放激素(RH)下丘脑释放的对腺垂体远侧部腺细胞起抑制作用的激素,称为释放抑制激素(RIH);⑤下丘脑通过所产生的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调节腺垂体内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腺垂体嗜碱性细胞产生的各种促激素又可调节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的内分泌活动;神经系统和分泌系统因而共同形成对于机体多种物质代谢、功能的调节机制。

1.已知的释放激素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H);②催乳激素释放激素(PRH);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④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⑤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⑥黑素细胞刺激激素释放激素(MSRH)等。

2.已知的释放抑制激素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又称生长抑素、SOM);②催乳激素释放抑制激素(PIH);③黑素细胞刺激激素释放抑制激素(MSIH)

 

二、神经垂体

包括神经部和漏斗;②漏斗:与下丘脑相连,包括漏斗柄和正中隆起。

()结构

1.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含较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

2.下丘脑前区含有:①视上核;②室旁核。该神经核含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其轴突构成下丘脑神经垂体束,经漏斗终止于神经垂体的神经部。

3.下丘脑前区神经核中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含有许多分泌颗粒,并沿神经内分泌细胞轴突(下丘脑神经垂体束)运输至神经垂体神经部;该分泌颗粒常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光镜下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弱嗜酸性团块,称为赫令体。

4.垂体细胞  即神经部的胶质细胞,形状和大小不一;具有支持和营养神经纤维的作用;③有的胞质含较多脂滴和脂褐素。

()神经垂体与下丘脑的关系   下丘脑前区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

1.利尿激素 又称加压素。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液浓缩;②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尿崩症,患者排出大量稀释的尿液;③抗利尿激素分泌过量,可致小动脉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

2.催产素功能  致子宫平滑肌收缩,有助于分娩;②促进乳腺分泌。

 

第六节 松果体

一、结构

扁圆锥形,以细柄连于第三脑室顶;②表面围以软膜;软膜结缔组织伴随血管伸入腺内,分为许多小叶;③小叶由松果体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组成。

 

二、松果体细胞

形似神经内分泌细胞,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少、弱嗜碱性,核大;②镀银染色显示具有突起,短而细的突起终止于邻近细胞之间,长而粗的突起多终止于血管周围;③具有含氮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④成人松果体内常见脑砂(松果体细胞分泌物钙化形成的同心圆结构),意义不明;⑤分泌褪黑素,参与调节机体的昼夜生物节律、睡眠、情绪、性成熟等。

 

第七节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一、概述

散在于非内分泌腺器官(消化管、呼吸道等),含有50多种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多种激素调节机体生理活动。

 

二、细胞组成

1.APUD细胞(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   通过摄取胺前体(氨基酸)、经脱羧后产生胺和分泌胺;②许多APUD细胞还可产生肽,有的只产生肽。

2.神经系统中含有可合成、分泌与APUD细胞分泌物相同胺类和()肽类物质的神经元(例如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