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基础复习——循环系统

2015-12-25 00:37  阅读(280)  评论(0)  分类:专业

循环系统是连续、封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②淋巴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由①心脏;②毛细血管;③静脉组成。

淋巴管系统由①毛细淋巴管;②淋巴管;③淋巴导管组成。

循环系统管道的内表面皆被覆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①单层扁平上皮;②多梭形,游离面光滑,一般沿血管长轴镶嵌排列;③电镜显示胞质含Weibel-Palade(W-P)小体[长杆状,有膜包裹,含许多直径15nm的平行细管,管内贮存参与血栓形成的vWF(von Willebrand因子)];④合成、释放多种调节血凝的生物活性物质,例如凝血因子、前列腺素(抑制血小板凝聚)等。

 

第一节 毛细血管

一、概述

毛细血管:管径最细、分布最广;②吻合成网,疏密不等(心、肺、肾等代谢旺盛器官的毛细血管网很密,骨、肌腱、韧带等代谢较低处的毛细血管网稀疏);③管壁菲薄,是血液与组织内细胞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④人体毛细血管的总面积巨大。

二、毛细血管的结构

①直径一般为6-8um(血窦可达40um);②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③横切面:一般由一个内皮细胞围成,较大者由2-3个内皮细胞围成;④周细胞:散在于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有突起紧贴于内皮细胞基底面;含肌动蛋白丝、肌球蛋白等,具有收缩功能;毛细血管受损伤时,可增生、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组织再生。

三、毛细血管的类型

连续毛细血管;②有孔毛细血管;③血窦。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相互连续,有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基膜完整;②主要以吞饮小泡方式在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③吞饮小泡:位于胞质内,大量,直径60-70nm形成于细胞的一侧(游离面或基底面),移动至对侧,以胞吐方式释放其中的内容物;④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⑤参与血脑屏障等屏障性结构的组成。

()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的无核部分极薄,有许多贯穿胞质的内皮窗孔;②内皮窗孔:直径60-80nm,一般有隔膜(4-6nm)封闭,使血管内外中、小分子物质易于交换;③主要存在于胃肠黏膜、肾小球的血管球和某些内分泌腺。

()血窦  或称窦状毛细血管。①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宽,使大分子物质、血细胞易于出入血液;②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别。

四、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以其通透性参与物质交换。

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的因素:内皮细胞的孔和吞饮小泡(分别透过和输送液体、大分子物质);②内皮细胞间隙(依其宽度、细胞连接程度,可通过大分子、小分子和液体);③基板(透过较小分子);④O2CO2和脂溶性物质等可直接透过内皮细胞胞膜、胞质。

 

第二节 动脉

包括:大动脉;②中动脉;③小动脉;④微动脉。

管壁分为:①内膜;②中膜;③外膜。管壁各层(尤其中膜)的组织成分和厚度,随动脉管腔逐渐减小而变化。

一、大动脉

管壁中膜含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又称弹性动脉。包括:主动脉;②肺动脉;③无名动脉;④颈总动脉;⑤锁骨下动脉;⑥髂总动脉等。

()内膜  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②内皮下层较厚,成于疏松结缔组织,含纵行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纤维;③内膜一般无血管,其营养由管腔内血液渗透供给。

()中膜  很厚,富含弹性膜(成人达40-70),在血管横切面上,呈波浪状;②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膜上有许多窗孔,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③弹性膜之间有环形的平滑肌纤维和少量胶原纤维;④血管的平滑肌纤维时成纤维细胞的亚型,在动脉发育过程中,形成弹性膜、胶原纤维和基质(主要为硫酸软骨素)等;病理状况下,中膜的平滑肌纤维可移入内膜并增生,产生结缔组织,使内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环节。

()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成纤维细胞;②含营养小动脉,分支成毛细血管并进入中膜。

 

二、中动脉

除大动脉外,凡具有解剖学名称的动脉大多为中动脉。中动脉管壁富含平滑肌,又名肌性动脉。

()内膜  内皮下层较薄,与中膜交界处有一层内弹性膜。

()中膜  较厚,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纤维组成;②肌纤维间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外膜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小血管和较多神经纤维;②神经纤维伸入中膜,调节血管的舒缩;③与中膜交界处多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三、小动脉

管径0.3-1mm的动脉,属于肌性动脉;②较大者,内弹性膜明显,中膜有几层平滑肌纤维,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一般缺乏外弹性膜。

 

四、微动脉

管径<0.3mm的动脉;②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成于1-2层平滑肌纤维,外膜较薄。

 

五、血管壁的特殊感受器

包括:颈动脉体;②主动脉体;③颈动脉窦。

()颈动脉体  位于颈总动脉分支处管壁外面的扁平小体,直径2-3mm;②由许多排列不规则的上皮细胞团、索组成,细胞团索间富含血窦;③电镜下,上皮细胞分为两型:I型细胞聚集成群,胞质含许多致密核芯小泡,有许多神经纤维终止于细胞的表面;II型细胞位于I型细胞周围,胞质中颗粒少或无;④属于化学感受器:感受动脉血液氧、二氧化碳含量和pH值的变化,将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调节。

()主动脉体  与颈动脉体的结构和功能相似。

()颈动脉窦  颈总动脉分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②血管壁中膜很薄,外膜富含来源于舌咽神经的游离神经末梢;③属于压力感受器:接受血压升高时血管壁扩张的刺激,参与血压的调节。

 

第三节  静脉

静脉的功能:将身体各部的血液导回心脏。静脉血回流的动力主要是静脉内压力差。影响静脉压力差的因素很多,例如心脏收缩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以及静脉周围肌组织的收缩挤压作用。

一、类型

静脉由细至粗逐级汇合,管壁逐级增厚。分为大静脉;②中静脉;③小静脉;④微静脉。

 

二、结构

静脉管壁大致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该三层的界限不如动脉明显;②静脉壁的平滑肌和弹性组织不及动脉丰富,结缔组织成分较多;③管腔扁或不规则。

()静脉  管径50-200um,内皮外的平滑肌或有或无,外膜薄;②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称为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其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管径稍大些;③有的部位,内皮细胞间隙较大(致通透性较大),具有物质交换功能。

()小静脉  管径0.2-2mm;②内皮外渐有一层较完整的平滑肌纤维,较大者的中膜有一至数层平滑肌纤维;③外膜渐厚。

()中静脉  除大静脉外,凡具有解剖学名称静脉大多为中静脉。①管径2-9mm;②内膜薄,内弹性膜不明显;③中膜比与其伴行的中动脉薄很多,环行平滑肌纤维分布稀疏;④外膜一般比中膜厚,由结缔组织组成,无外弹性膜,有的中静脉外膜可含纵行平滑肌束。

()大静脉  内膜较薄;②中膜很不发达,成于几层疏松排列的环行平滑肌纤维(有时无平滑肌);③外膜很厚,结缔组织内有大量纵行平滑肌束。

()静脉瓣  管径>2mm的静脉常有瓣膜,由内膜突入管腔并折叠而成;②表面覆以内皮,内皮下方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③瓣膜游离缘朝血流方向,防止血液逆流。

 

第四节 微循环的血管

一、概述

由微动脉至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②不同组织的微循环血管组成各有特点;③一般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大部分由微动脉经中间微动脉和直捷通路快速进入微静脉,只有小部分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④组织处于功能活跃时,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开放,大部分血液流经真毛细血管网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

 

二、微循环的组成

依序包括:微动脉(以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发挥控制微循环总闸门的作用);②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微动脉的分支)及其发出的中间微动脉(两者管壁的平滑肌纤维稀疏);③真毛细血管(通称毛细血管,由中间微动脉分支形成的网状吻合,起点处含具有调节微循环分闸门作用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④直捷通路(中间微动脉与微静脉直接相通,形成距离最短的毛细血管,管径略粗);⑤动静脉吻合(微动脉发出的分支,直接与微静脉相通,管壁较厚、纵行平滑肌层发达和富含血管运动神经末梢)

 

三、动静脉吻合

收缩时,血液由微动脉流入毛细血管;松弛时,微动脉血液经此吻合直接流入微静脉;②主要分布于指、趾、唇、鼻等处的皮肤和某些器官,是调节局部组织血流量的重要结构。

 

第五节 心脏

心脏壁很厚,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规律性的收缩,赋予血液流动所需的能量。

一、结构

心壁由:心内膜;②心肌膜;③心外膜构成。

()心内膜  由内皮细胞和内皮下层组成。

1.内皮细胞  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②核所在部位稍隆起,其余部分很薄。

2.内皮下层  由结缔组化构成,分内、外两层;②内层:薄,成于细密的结缔组织,含少量平滑肌纤维;③外层靠近心肌膜(又称心内膜下层),成于疏松结缔组织,小血管和神经;④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含有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

()心肌膜  主要由心肌构成,心房较薄,左心室最厚;②心肌纤维呈螺旋状排列,大致分为内纵行、中环行和外斜行三层;③心肌纤维多集合成束,肌束间、心肌纤维间有数量不等的结缔组织和极丰富的毛细血管;④心房肌与心室肌之间,有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的坚实支架结构,称为心骨骼;心房肌和心室肌分别附着于心骨骼,两部分心肌不连续;⑤心房肌纤维比心室肌纤维短而细;⑥电镜显示,部分心房肌纤维含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心房特殊颗粒),内含心房钠尿肽;该激素具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心外膜  即心包的脏层()表面被覆一层间皮细胞,深面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②含血管、神经,并常有脂肪组织。

心包的壁层也是浆膜。脏、壁层间为心包腔,内有少量浆液。

()心瓣膜  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由心内膜突向心腔并折叠而成的薄片状结构;②表面被覆内皮细胞,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③功能:阻止心房和心室收缩时血液倒流。

 

二、传导系统

()概述

1.由特殊心肌纤维组成,由其发生的冲动传导至心脏各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节律性收缩。

2.包括:①窦房结;②房室结;③房室束;④左、右房室束分支(位于房间隔两侧);⑤分布到心室乳头肌、心室壁的许多细支。

3.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心外膜深部,其余部分均分布于心内膜下层。

4.组成传导系统的心肌纤维聚集成结和束,受交感、副交感和肽能神经纤维支配。

()心脏传导系统的细胞

1.起搏细胞  心肌兴奋的起搏点;②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中心部位,包埋于一团较致密的结缔组织中;③较小,梭形或多边形,胞质细胞器较少,含少量肌原纤维,糖原较多。

2.移行细胞  具有传导冲动的作用;②主要位于窦房结、房室结的周边和房室束;③细胞结构介于起搏细胞与心肌纤维之间,比心肌纤维细而短,胞质所含肌原纤维较起搏细胞稍多。

3.普肯耶纤维  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与心室肌纤维相连,将冲动快速传递至心室各处,引发心室肌的同步收缩;②短而粗,形状不规则,胞质富含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较少;③细胞间有较发达的缝隙连接。

 

第六节 淋巴管系统

人体内除神经组织、软骨、骨、骨髓、胎盘等处无淋巴管分布外,其余组织或器官大多有淋巴管。包括:毛细淋巴管;②淋巴管;③淋巴导管。

一、毛细淋巴管

以盲端起始于组织内;②与毛细血管比较,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薄(仅由内皮细胞和极薄层结缔组织构成),无周细胞;③电镜显示,内皮细胞间隙较宽,基膜不连续(因而通透性大,大分子物质易进入)

二、淋巴管

包括粗细不等的几级分支,结构与静脉相似;②管壁薄,由内皮细胞、少量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瓣膜较多。

三、淋巴导管

包括: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与静脉相比:①管壁薄,三层膜分界不明显;②中膜平滑肌较发达,内膜与中膜交界处有内弹性膜样结构;③外膜含纵行平滑肌束、胶原纤维和小的营养血管。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