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JXG,痣性黄色内皮瘤
定义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是一种发生于儿童的组织细胞性病变,可作为与“树突状细胞”相关的增生病变归类于郎格罕斯细胞肉芽肿病。该病变与“巨噬细胞”相关的增生病变如丘疹性黄色瘤、良性头部组织细胞增生症、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的淋巴结病(Rosai-Dorfmann)和噬血综合征形成对照。梭形细胞黄色肉芽肿、进展性结节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播散性黄色瘤和全身性皮疹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均为该病变的变异型。
流行病学
好发于20岁以前,45%—75%的病人从婴儿起发病,95%从10岁起发病。据报道该病与I型神经纤维瘤病和幼年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
临床特征
主要侵犯皮肤,其次为头颈部。大多数病例表现为孤立的皮肤病变,约8%的皮肤病例为多发性。以男婴为主。很少由单个皮肤病变向多发性病变进展。一些病例表现为斑块形成。
少数病人表现单个或多器官病变,伴或不伴有皮肤侵犯。婴幼儿中以头颈部和软组织肿瘤最常见。
孤立性皮肤病变 | 116/174(头皮:20,脸:15,眼睑:7,颈:7,背:13,腹部:8,胸:6,腋窝:3,下肢:19,上肢:18),94/129(51/126头和颈,52/126躯干,10/126上肢,13/126下肢) |
皮下/软组织 | 28/174(25例皮下和3例深部软组织),19/129(4例皮下,8例深部软组织,7例骨骼肌) |
只表现多形性皮肤病变 | 13/174(10例患者侵及头和颈),11/129 |
孤立性皮肤外病变 | 9/174(部位包括上颌窦,眶,颞骨,舌,鼻腔,涎腺,支气管和椎骨),2/129(孤立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
多形性皮肤及其它系统病变 | 8/174(部位包括肝,肺,脾,肾,脑,胃肠道,胰腺和骨),3/129(部位包括肝,脾,肠,肺,肾,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髓) |
肉眼外观
皮肤病变最常表现为黄色至红色丘疹,大小<25px。
组织病理学
病变边界很清楚但无包膜:常可见向周围组织形成小的突起。皮肤病变通常由托通(Touton)巨细胞和含脂的或不含脂的单核细胞构成。有20%的病例具有梭形细胞成分。10%的病例表现核非典型和核分裂活性。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和少量浆细胞浸润。可呈乳头状侵及真皮和/或表皮,伴有棘皮症(可表现病变中央平坦伴周围棘皮症)、角化不全、粒细胞增多症或溃疡形成。
病变侵犯的三个阶段描述如下:
早期的JXG | 典型的JXG | 晚期(过渡期)JXG | 混合性JXG | |
频率 | 39/144 | 68/144 | 23/144 | 14/144 |
组织细胞 | 细胞小而胞质较少 | 胞质丰富 | 梭形细胞形成席纹状结构,类似于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并可见泡沫细胞和巨细胞
| |
脂肪空泡 | 缺乏或空泡较小 | 明显空泡 | ||
细胞核 | 小,圆至卵圆形,或不规则 | |||
核仁 | 不明显 | |||
Touton多核巨细胞 | 一般缺乏 | 异物小体、早期的(缺乏胞质空泡)和典型的Touton多核巨细胞 | ||
核分裂像 | 一些 | |||
嗜酸性粒细胞 | 散在分布 | 少量 | 少量 |
软组织病变以单核细胞为主,核分裂象更常见。皮肤外器官病变倾向于由单核细胞构成。存在数量不等的梭形细胞成分。可见大而深染的核,但未见核分裂。
免疫组化
CD68 | 28/28, 8/8 |
XIIIa转录因子 | 28/28, 112/113(弥漫胞质着色) |
Vimentin | 28/28 |
KI-M1P | 121/121(粗颗粒状胞质着色) |
CD1A | 0/28, 1/1, 0/122 |
CD4 | 15/15 |
S-100 | 8/28(在8/28病例中呈弱阳性),7/122(散在细胞着色) |
SMA | 只在晚期JXG中表现阳性 |
超微结构
未见Birbeck颗粒。
鉴别诊断
1、早期JXG:皮肤: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表现S-100和CD-1a阳性但FXIIIa阴性,巨噬细胞标记物仅为弱阳性。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有时表现S-100阳性但极少呈CD-1a阳性。
2、圆形细胞肉瘤
3、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预后
有7%的表现为孤立性皮肤病变的病例在完全切除后复发。有关多发性皮肤病变自行消退的报道不一致。软组织病变复发罕见,即使未完全切除病变。全身病变可致命。婴幼儿患者可发展成致命的巨细胞肝炎。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