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及基因异常检测——CLL全程评估利器
2001年WHO分类中定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发生在外周血、骨髓和淋巴结的形态单一的小圆B细胞淋巴瘤,伴有幼淋巴细胞和副免疫母细胞(假滤泡),通常表达CD5和CD23,其特征包括单克隆、成熟小淋巴细胞在体内积聚使血液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结、肝、脾肿大,最后累及淋巴系统以外的其他组织,并产生相应临床症状,是一种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在欧美,CLL占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90%,占慢性白血病的50%或更多。在我国发生率较低,仅占慢性白血病的10%。多数患者的年龄在50岁以上,中位年龄65岁,男女之比为2:1。多数患者没有症状,但有些可出现疲乏,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结外浸润,极少数CLL表现为非白血病淋巴结受累,但后期通常会发展到骨髓和血液浸润。在部分血中可查到少量M成分。
CLL具有惰性的临床过程,不易治愈,与急性白血病不同,并非所有确诊CLL患者都必须进行治疗,约1/3经过临床评估后并不需要积极治疗。CLL的临床过程和转归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正确诊断、进行预后判断、实现分层治疗显示出重要意义。
[2012年第3版 《NCCN 指南®——非霍奇金淋巴瘤》]
NCCN指南推荐:
对初诊CLL利用细胞遗传学技术(常规核型分析或FISH)检测t(11;14)、t(11q;v)、+12、del(11q)、del(13q)、del(17p)等染色体异常。大约80%的CLL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这些异常对于CLL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1q22(ATM基因)缺失见于11-18%的病例,一般出现广泛淋巴结肿大,预后差;12号染色体三体情况可见于16-25%的病例,与非典型的形态改变和侵袭性的临床过程有关,预后中等,中位生存期5年;13q14(RB1基因)缺失在36-64%的病例,单纯del(13q)的CLL患者预后较好,无病生存期和整体生存期较正常核型好;17p13(TP53基因)缺失分别见于7-8%的病例,对各种治疗均不敏感,生存期短,预后极差。
NCCN指南建议:
1) 对于初诊患者,通过FISH检测相关标志物情况,有助于确定预后和/或治疗决策。例如:辅助分组,包括预后不良组[del(11q),del(17p)]、预后中等组[正常,+12]、预后良好组[del(13q)(无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治疗方案选择,如不伴del(11q)或不伴del(17p) CLL可首先对患者身体状况、年龄、有无合并症进行判断,然后选择治疗方案,当达到缓解后,再次进行细胞遗传学评估;伴del(17p) CLL对各种治疗均不敏感,推荐进行临床试验,缓解后进行移植评估;而对于伴del(11q)患者使用含烷化剂的治疗方案结局更好。
2) 对于疾病进展、复发、耐药的患者在开始新的治疗前应再次进行细胞遗传学评估,用于检测CLL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获得新的遗传学异常。
3) 对于具有治疗指征的患者首先需要根据FISH结果进行分层。
指南中提及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检测方法包括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传统的染色体方法需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周期长,消耗大,且需要有较好质量的中期分裂相。FISH技术不需要中期分裂相,可分析大量间期细胞,且具有操作相对简单、重复性好、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优点。在一项比较研究中,核型与FISH对异常核型检出率分别为29%和70%,FISH的优势突出。
由于CLL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许多临床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导致了一些误诊、不规范或过度治疗。NCCN指南的规范化对于了解CLL有重要意义。通过初诊检测,进行预后评估和/或治疗决策判断;在治疗中进行重复检测,有利于发现新变异,精准治疗方案;通过对患者进行基因分型、风险分层,实现个体化治疗,达到改善治疗效果、规范化治疗目的。
FISH检测探针包括三组双色探针,以CLL患者的骨髓或血液样本为检测对象,用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相关标志物异常,包括+12、del(1lq)、del(13q)、del(17p)等染色体异常,用于CLL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