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肾癌
肾癌即肾细胞癌,亦称Grawitz肿瘤,肾腺瘤,指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原发于肾脏的最常见的实质性肿瘤(肾转移瘤发生率高于肾癌发病率)。国内外统计其占全身肿瘤0.3~4%,高发年龄50~70岁,小于40岁发病者极少见,男女比例2~3:1,发病率城市高于乡村。肾癌好发于单侧肾上、下极,单侧多发亦有,同时双侧起病比例较小。播散途径以血道转移和局部浸润多见,亦有淋巴转移,肺、骨是常见转移部位。治疗以手术为主,免疫治疗对肾癌有效,化疗、放疗、激素治疗作为辅助手段。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侵犯邻近器官,远处转移,DNA倍体及伴有全身症状等常提示预后不良。
[主要症状和体征]
血尿,腹部(或腰部)肿块,疼痛是三大主症。血尿多数呈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血尿或镜下血尿,疼痛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腰部疼痛,少数病人(约10%)可在上腹部或腰部触及肿块。三症齐全者多属晚期病人。另有1/4~1/3病人无临床表现,仅在体检,检查B超,X-ray,CT时意外发现。
其它症状包括:1/3病人出现肾外症状如:贫血,消瘦,低热,食欲下降,可逆性肝功能异常,神经肌肉病变,淀粉样变性;部分病人出现内分泌紊乱症状:红细胞增多,高血压,高钙血症,肠道功能紊乱;远处转移或周围侵犯引起的相应表现。
[诊 断]
一、常规项目:尿常规,尿细胞学,B超,CT,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
1.细胞学:除非分化差的肿瘤侵及肾盂,否则阳性率低。
2.超:简便、无创,但灵敏度不高,作为筛查手毁。鉴别囊性和实性包块准确性可达90%以上,部分病人可显示肾包膜、肾周脂肪、局部淋巴结受侵犯情况,亦可能显示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肝脏转移情况,有助于诊断和分期。
3.CT:可以发现0.5~25px以上的实质占位病变,对于分辨肿瘤的大小、性质、部位、边界、出血、坏死、侵犯、转移范围分期,决定治疗方案极为重要。
二、选择项目:腹部平片,逆行肾盂照影,静脉肾盂照影,腹主—肾动脉造影,MRI.,核素检查,流式细胞术,B超(或CT)引导肾穿刺。
1. X线照片:腹部平片:约1O%的患者可见肾周钙化,少数可显示肾脏轮廓;静脉肾盂造影及逆行肾孟造影:有助于发现肾内占位性病变,鉴别肾细胞癌与肾盂癌,但灵敏性及特异性均不高,现已较少用于肾癌诊断;下腔静脉照影:显示血管癌栓的部位,大小及与血管壁的关系;腹主动脉肾脏照影:显示富血管的肿瘤。
2. MRI:显示肿瘤侵犯,静脉癌栓优于CT,且可三维均可成象。
3. 核素检查:显示肾形态,功能状态,病灶放射充盈情况,但灵敏度低,对于直径<50px病灶不能显示。
4. 流式细胞术:测单个细胞DNA含量、异倍体细胞数量和增殖能力,有助于预后判断。
三、病理类型:基本类型:透明细胞型,颗粒细胞型,肉瘤样梭形细胞型,多数是混合型。
分期:按UICC TNM分期。
T 原发肿瘤
TX 未检到原发肿瘤
T0 未发现原发肿瘤
T1 肿瘤≤2.5CM,局限在肾内
T2 肿瘤>2.5CM,局限在肾内
T3 肿瘤侵入大静脉或肾上腺,未超出肾周筋膜
T3A 肿瘤侵入肾上腺而未超出筋膜
T3B 肿瘤侵入肾静脉或/和下腔静脉
T4 肿瘤侵犯超出筋膜
N 局部淋巴结
NX 局部淋巴结不能检出
N0 局部淋巴结无转移
N1 单个淋巴结转移≤2CM
N2 单个淋巴结转移>2CM但<5CM,或多个淋巴结转移无>5CM者
N3 淋巴结转移>5CM
M 远处转移
MX 远处转移未能检出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Ⅰ期: T1N0M0 |
Ⅱ期: T2N0M0 |
Ⅲ期: T1-2N1M0 T3N0-1M0 |
Ⅳ期: T4N0-3M0 T0-4N2-3M0 T0-4N0-3M1 |
四、预后不良因素:静脉主干内存在癌栓,局部或区域淋巴结转移,肿瘤穿破 Gerteta筋膜,侵犯邻近器官,远处转移,DNA倍体。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血沉快、贫血、肝功能异尚常、消瘦等常提示预后不良。
[鉴别诊断]
应与肾囊肿,肾梗塞,肾结石(尤其是阴性结石),肾转移瘤,肾结核,肾盂肾炎,良性肿瘤相鉴别。
1.转移性肿瘤:肿瘤可由邻近脏器浸润或远处器官恶性肿瘤转移造成:如肾上腺癌、后腹膜肉瘤、胰腺癌、胃癌、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白血病等,发病率高于原发性肾癌,肾脏本身除血尿外,多无其它自觉症状,但有原发病引起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细胞学,病理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2.良性肿瘤:包括肾腺瘤,错构瘤,血管瘤,纤维瘤,脂肪瘤等,部分病人可有血尿,大部分病人无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影像表现多数边界清晰,一般不进行性增大,必要时行穿刺细胞学检查。因部分良性肿瘤如腺瘤等有恶性变可能,所以应定期随访。
3.肾结核:是结核杆菌由肺等原发病灶经血行传播所致,常于感染结核多年后发病。多见于青壮年,表现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亦可有无痛性血尿,脓尿(合并尿路感染),伴结核全身中毒症状。尿沉渣找抗酸杆菌,尿培养,结核菌素皮试,X线片,CT等可资鉴别。
4.肾结石:多见于20-40岁,有典型肾绞痛,间歇性血尿,尿闭等症状,亦有部分病人无症状,通过B超,腹部X片,静脉肾盂造影,逆行肾盂造影能作鉴别。但应注意肿瘤与显象阴性结石相鉴别。
5.肾囊肿:多发于40岁以上成人,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大部分病人无自觉症状,多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B超,CT鉴别囊,实性病变准确率达90%以上,但应注意鉴别良,恶性囊肿。
[治疗原则]
1.目前肾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治性肾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是最基本术 式,T1-3或者N1,N2可以手术,有远处时转移一般不做手术。Ⅰ~Ⅱ期病人5年生存率50-80%。对于不能耐受根治术或晚期病人症状重者(为缓解症状)可行单纯肾切除术。少数病人的复发灶或单发转移灶可考虑手术切除。部分肾切除术用于孤立肾,双侧肾癌或姑息、减状手术。
2.放射治疗:临床研究并未证实术前、后放疗对生存率有何益处,目前一般
作为姑息治疗手段,如:引起严重骨痛的骨转移灶的放疗。
3.化学治疗:肾癌对常规细胞毒药物耐药,单药有效率低于15%,仅 VLB
在部分报道中有效率达成20%。近期一些Ⅱ期临床试验资料显示新型细胞毒
药物CBP,IFO,Paclitaxel等治疗肾癌并无实际价值。化疗主要用于Ⅳ期病
人试验性方案,或与免疫治疗联用。不推荐术前、后常规化疗。
4.激素治疗:目前认为激素治疗对生存率无益处。主要用于Ⅳ期病人,可与免疫治疗和/或化疗联用。
5.免疫治疗: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对肾癌有效,少数晚期病人治
疗后尚可达到长期存活。主要药物:白细胞介素2(IL-2),α-干扰素
(IFN-α)。IL-2加LAK细胞治疗能否提高疗效仍存争议。其它免疫治
疗:肿瘤坏死因子(TNF)、TIL细胞、基因治疗较有希望。
[处方用药]
1.免疫治疗:
IL-2和IFN-α治疗肾癌的剂量和用法在各地差异很大,国外有大剂量静脉推注IL-2方案:2.6~7.2×105U/kg,每8小时1次,连续5天;或7.2×105.U/kg,每8小时1次,连续5天,因高昂的费用以及较高的治疗风险而未在我国广泛使用。目前多采用低、中剂量皮下注射或肌注,治疗副反应较小。
方案1
药物 | 剂量 | 给药途径 | 给药时间 | 给药间隔 |
白介素-2 | 9~18×106U | 皮下注射 | 每周3~5次 | 连用6周以上 |
方案2
药物 | 剂量 | 给药途径 | 给药时间 | 给药间隔 |
干扰素-α | 2~5×106U/m2 | 皮下注射 | 每周3~5次 或每天1次 | 连用6~8个月 |
注意事项:
(1) IL-2和IFN-α存在剂量限制毒性。主要副反应:流感样症状如:寒战,发热,疲乏,头晕,厌食,肌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可用消炎止痛药预防或对症处理,但多数是自限性反应,未经治疗可自行恢复。
(2) 偶有抑郁,呼吸困难,肝功能损害,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外周神经炎、关节痛、高血压、低血压、精神错乱、脱发、过敏反应及水钠潴留。必要时应及时停药,紧急处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良,骨髓抑制者禁用。
(3) 使用时应监测血象、肝肾功能。
(4) 贮存不可冷冻,配制时不能剧烈振荡。
点评:
临床资料显示IL-2单药客观有效率15~20%,有效持续时间6~10个月;IFN-α有效率10~15%。有效病人主要是原发灶已切除,转移灶限于肺或淋巴结,病灶不大,全身状况好的。联用IL-2和IFN-α有效率类似于IL-2单用,但完全缓解率,有效持续时间有所提高。
2.内分泌治疗
三苯氧胺 10mg 口服 每日2次
安宫黄体酮 100~200mg 口服 每日3次
醋酸甲地孕酮 160mg 口服 每日1次
强的松龙 20mg 口服 每日2次
丙酸睾丸酮 100mg 肌注 每周2次
点评:
内分泌治疗单药有效率仅2~5%,对生存率无益处。ER、PR表达与疗效无关。可与免疫或化疗联用,能否提高疗效存在争议。
注意事项:
主要副反应:部分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子宫内膜增生,可有恶心、呕吐、水钠潴留、体重增加、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3.化疗:
临床尚无证据支持联合化疗可提高疗效,一般认为化疗单药和联合使用有效率均低于15%。长春花硷是较为有效的药物。Yagoda曾复习1983~1989年2000多例临床治疗情况,发现化疗总有效率低于9%。目前化疗主要是与免疫治疗联用。
方案1. IIF
药物 | 剂量 | 给药途径 | 给药时间 | 给药间隔 |
白介素-2 | 5~2×106U/m2 | 皮下注射 | 每周3次 | 连用4周 |
干扰素-α | 6~9×106U/m2 | 皮下注射 | 每周1~3次 | 连用8周 |
5-氟尿嘧啶 | 750mg/m2 | 静脉滴注 | 每周1次 | 连用4周 |
点评:
Atzpodien-J等1993年报道35例进展晚期病人按IIF治疗,4例完全缓解(CR,11.4%),13例部分缓解(PR,37.1%),中位有效持续时间7+月;Hofmockel-G等1997年报道30例病人治疗,2例CR,9例PR,10例疾病稳定,总客观有效率37%,中位有效时间8个月(3~18个月)。
方案2. IIV
药物 | 剂量 | 给药途径 | 给药时间 | 给药间隔 |
白介素-2 | 4.5×106U | 皮下注射 | 每日2次 | 连用2周 |
干扰素-α | 3×106U | 皮下注射 | 每周3次 | 连用2周 |
长春花硷 | 4mg/m2 | 静脉推注 | 每3周1次 |
每3周重复
注意事项:
联合方案主要毒性反应:厌食,恶心,呕吐,寒战,抑郁,体力状态下降,脱发,低血压,外周神经炎,血液毒性(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下降),一般Ⅰ~Ⅱ0毒性,少数病人出现典型长春花硷毒性症状。
点评:
Pectasides-D等1998年报道31例先前未接受生化治疗的进展性肾癌病人接受IIV治疗,4例CR(12.9%),8例PR(25.8%),总有效率38.7%,中位有效时间6.5个月。
[参考文献]:
1.张天泽,徐光炜主编.肿瘤学.1727-1742
2.黎介寿、卢侃等主译.G.p.Murphy W.Lawrence,Jr.等主编.肿瘤学手册.第二版.316-319
3.徐光炜主译.Martin D.Abeloff James O.Armitage Allen S.Licher John E.Niederhuber原著.临床肿瘤学.1353-1364
4.汤钊酋犬.现代肿瘤学.第1版.877-886.
5.Vincent T.Devita Samuel Hellman Steven A.Rosenberg Editor.Cancer: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oncology 5th Edition.1271-1300。
6.韩锐主编.肿瘤化学预防及药物治疗.第1版.
7.Skeel RT.Handbook of Cancer Chemotherapy 5th Edition.314-317
8.Motzer RJ, Mazumdar M, et al. Survival and prognostic stratification of 670 patients with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 J Clin Oncol 1999;17:2530-2540.
9.Ilson DH, Motzer RJ, Kradin RL et al:A phase II trial of IL-2 and interfernon alpha-2a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 J Clin Oncol;1992;10:1119
10.Yagoda A: Chemotherapy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1983-1989. Semin urol 1989;7:199.
11.Alain Ravaud, et al :Subcutaneous interleukin-2, interfernon alfa-2a, and continuous infusion of fluorouracil in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A multicenter phase II trial. J Clin Oncol.1998;16:2728-2732.
12.D. Pectasides, et al. A outpatient phase II study of subcutaneous interleukin-2 and interferon-alpha-2b in combination with intravenous vinblastine in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ncer. Oncology 1998;55:10-15.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