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肝细胞坏死
在多数情况下,坏死是由组织、细胞的变性,逐渐发展而来,即渐进性坏死。肝细胞的坏死则主要由水样变性及嗜酸性变不断加重发展而来。肝细胞坏死包括溶解性坏死及嗜酸性坏死两大类。1、溶解性坏死是肝细胞在水样变性基础上,由高度气球样变发展而来,常见于中毒及病毒感染时,形态学上表现为胞核固缩、溶解或消失,细胞崩解消失或残存细胞碎片及炎细胞浸润等。根据坏死灶范围又可分为点状坏死、灶性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带状坏死及大块和亚大块坏死六种。①点状坏死:指肝小叶内散在的肝细胞坏死,每个坏死灶仅累及一个至几个肝细胞,且该处常伴炎细胞浸润。主要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②、灶性坏死:指肝小叶内部分肝细胞坏死,坏死灶可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病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主要见于菌血症,病毒血症及药物中毒性肝损害。③碎片状坏死:指发生于小叶周边界板肝细胞的坏死,坏死细胞呈嗜伊红碎片状,伴炎细胞浸润,是慢性活动性肝炎具有特征性的病变。④桥接坏死:指小叶静脉间、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汇管区间出现相互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此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重要过渡性病变。⑤带状坏死:指小叶某一区带的肝细胞坏死、淤血、毒蕈中毒所致,多为小叶中央性坏死;小叶中间带坏死则在黄热病特别突出;无机磷中毒等则常导致小叶周边带肝细胞坏死。而某些化学性肝损伤则具有选择性地引起不同区带肝细胞坏死的特性。⑥大块和亚大块坏死:在急性重型肝炎时,肝索解离,肝细胞溶解,呈现弥漫性大片坏死,溶解坏死的肝细胞迅速被清除,仅残留网状纤维支架,炎细胞浸润明显,肝细胞再生少见。此时肉眼观察见肝脏体积显著缩小、质软,包膜皱缩,切面小叶结构消失,称黄色或红色肝萎缩或大块肝坏死。亚大块肝坏死的特点是既有大片的肝细胞坏死也见残肝细胞增生,多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迁延而来,也可起病即呈亚大块肝坏死。大体所见,肝体积有缩小,被膜皱缩不平,有的呈结节状,切面见坏死灶与结节再生病灶混杂分布,因肝表面及切面呈黄绿色,有亚急性黄色肝萎缩之称。2、嗜酸性坏死:由肝细胞的嗜酸性变进一步发展而来,此时肝细胞核可溶解消失,只剩均一染色的嗜酸性胞浆,呈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此小体可单个存在于肝索中或游离于Disse间隙及肝窦内,也可被Kupffer细胞吞噬。单个肝细胞的这种坏死也被看做是肝细胞凋亡,所形成的嗜酸性小体也即凋亡小体。它除见于大多数肝疾病外,于正常肝内近肝小叶中央静脉的肝索中也可见到。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