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乳腺导管内癌(DCIS)
乳腺导管内癌过去的定义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增生,且局限于导管的基底膜内,未侵犯间质。自2003年WHO乳腺肿瘤新分类开始将DCIS定义为肿瘤性导管内病变,归入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一大类中,与一般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平坦型上皮不典型性增生等病变同属于浸润前病变。意在强调其具有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的趋势,但并非必然发展到浸润性癌。DCIS多发生于中小导管,也可来自大导管。累及大导管者,可长得较大;累及小导管者,瘤体越小,越不易触及,多中心性可能性越大。巨检:肿瘤大小不等,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无包膜。切面见癌组织累及范围较广,呈散在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肿瘤坏死呈黄色,粉刺型DCIS挤压时可挤出牙膏样条索。显微镜下:DCIS发生于中小导管,癌细胞位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的基底膜完整。在我国主要根据癌细胞的排列和组织结构特点分为5型:筛状型、粉刺型、实性型、管状型和低乳头型。筛状型:导管内的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一致的圆形空隙,状如筛网,筛孔间无纤维脉管间质,本型很少见核分裂象,也常见无坏死;粉刺型:导管内癌的实性细胞巢中央发生大片坏死,坏死的癌细胞形成多量嗜酸性颗粒状物质和大小不等的核碎片,本型常伴有钙化;实性型:癌细胞充满多个扩张的导管内腔隙,呈实性结构,极性消失,细胞单一,具有异型性,导管中央的癌细胞一般无坏死;管状型:癌细胞排列成大小相似,圆形的腺管状,衬覆管腔的上皮细胞分化较好,排列成单层立方状,胞浆红染,胞核着色深,核分裂象少见;低乳头型:多个导管高度扩张,其中癌细胞形成多个不含纤维脉管束的乳头状突起伸向管腔,癌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有时可见空泡或顶浆突起。若在同一病例中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时,则按在所有切片中占优势者来分类。对各型间无明显优势型的情况,则诊断为混合型导管原位癌,并注明出现的亚型。诊断DCIS的条件有:1、单一的或相对单一的细胞群充满导管(型),未突破基底膜,无镜下微小浸润;2、细胞群内出现仿佛被“冲凿”出来的近乎圆形或几何形的空腔,腔的边界明晰;或有球茎状的细胞乳头自管壁内面长入管腔;3、细胞核圆形、深染、形态单一,排列无序;4、至少累及2个或2个以上的彼此分隔的导管(型)管腔;5、病变累及范围超过2mm。上述5项中1-4为必备条件。诊断DCIS时,注意与导管上皮实性增生、导管癌早期浸润、小叶原位癌、腺样囊性癌、导管上皮类筛状增生和乳头状瘤病相鉴别。通常用以判断早期浸润的依据有:DCIS管腔内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管壁外“出芽”(排除切面及导管扭曲造成的假象),芽项部有较幼稚的纤维反应和淋巴细胞浸润;或仅在邻近DCIS的导管周围出现少量的癌细胞索。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