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2013-04-14 14:46 阅读(761) 评论(0) 分类:乳腺病理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位于导管腔内由增生的腺瘤上皮和肌上皮细胞被覆纤维血管束形成乳头并呈现树枝状分支排列结构的良性肿瘤。从乳腺乳晕部大导管直到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均可发生本病。可单发或多发。根据其发生部位可将导管内乳头状分为孤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两种类型。孤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起源于乳腺大导管上皮,常为孤立性、单发,少数也可同时累及几个导管,肿瘤多位于乳腺中央区,距乳头开口较近。显微镜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组织形态变化很大,但其基本病变是导管和间质增生,并形成乳头状结构,乳头表面及腔面被覆双层上皮细胞,内层为柱状上皮细胞,胞浆较丰富,淡嗜酸,顶端呈羽毛状,胞核圆,位于细胞基底,常伴有大汗腺化生,外为基底膜,上皮与基底膜之间为肌上皮。依其增生、分化程度和间质的多少可分为:纤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腺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移行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纤维性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特点是乳头粗短,乳头间质内纤维组织丰富,表面被覆单层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细胞分化好,无异型。病变较久者,上皮萎缩,间质玻璃样变性。腺管型乳头状瘤的特点是乳头分枝较细,增生的导管上皮反复分枝,迂曲,互相吻合成腺样腔隙,间质较少呈细胞条状,由于乳头反复损伤、出血及纤维化,常引起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使原有腺管被纤维组织包绕,上皮细胞挤压变形,排列紊乱,形成假性浸润图像,易误为癌。移行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特点是:导管上皮增生明显,上皮呈实性细胞团,无间质,无腺样结构,较以上二型分化差,具有潜在恶性。孤立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可伴缺血性坏死等一些继发性改变。需要说明的是病理学诊断良性乳头状瘤的主要依据是:乳头间质丰富,有腺上皮和肌上皮两层细胞被覆,瘤细胞排列极性规则,细胞无异型性,无筛孔状结构,无肿瘤性坏死,非浸润性生长,邻近组织中可见大汗腺化生及硬化性腺病等改变。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又称乳头状瘤病,做为乳腺增生症中的病理改变被称为上皮病。主要发生于中、小或末稍导管内。根据导管上皮细胞增生的程度不同,或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乳头状瘤病。轻度乳头状瘤病的特点是:多个中小导管轻度扩张,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乳头状突起,乳头分枝简单,间质较多,乳头表面被覆2-3层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明显。中度乳头状病的特点是:多个受累导管扩张,扩张的导管上皮增生明显,形成多数的乳头状结构,乳头分枝复杂,顶部互相吻合,形成大小不一的网状间隙,称网状增生或桥接状增生,被覆腺上皮细胞3-5层,细胞无异型,肌上皮细胞清楚。重度乳头状瘤病的特点是:多数受累的中小导管明显扩张,乳头拥挤,间质少,常见复杂分枝连接成密集的网状或腺样结构,拥挤于囊腔内致无囊腔可见时,称腺瘤样增生,当增生上皮围成大小相似的圆孔时称筛状增生,筛孔内可见分泌物,若上皮细胞再进一步增生时,并充满管腔,形成大小不等的细胞团,称实性增生,增生细胞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细胞核卵圆形或圆形,染色质增加,偶见核分裂象,但仍保持部分极性,导管基底膜完整伴玻璃样性,在增生的细胞团周围可见小叶增生、囊性扩张及大汗腺化生等腺病改变。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常见导管上皮不同程度的增生,从上皮细胞层次增多至乳头形成、网状、筛状、腺瘤样直至实性等改变,随着增生程度不同从普通型增生到不典型增生,特别是重度乳头状瘤病常伴有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具有潜在恶性。

 

上一篇:乳腺管状腺瘤
下一篇:乳腺乳头腺瘤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