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卵黄囊瘤(内胚窦瘤)

2013-01-29 08:29 阅读(829) 评论(0) 分类:女性生殖

 卵黄囊瘤(内胚窦瘤):卵黄囊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一般为单侧发生,较大,有包膜,表面光滑或结节状,质地较软。切面灰黄色,常有粘液或胶样外观,可见多少不等的含胶冻样液体的蜂窝状微囊及小囊。常见显著的出血和坏死区域。显微镜下:组织学图像复杂,其基本结构有以下几种:(1)网状结构:由相互沟通成网的腔隙、囊腔和粘液样间质组成。腔隙和囊腔被覆扁平、立方或柱状上皮样细胞,腔内往往含有半透明样基质。间质毛细血管丰富,含散在星芒或梭形细胞,成熟结缔组织很少。此结构与胚外体腔的胚外中胚层的形态相似,似属肿瘤的背景。(2)嗜酸性透明小体及基膜样物质:嗜酸性小体为强嗜酸性有折光性,圆形半透明小体,大小不等,抗淀粉酶PAS染色阳性,成群或散在分布于网状结构腔隙内或瘤细胞内。基膜样物质呈网状细丝、条索或不规则团块,为嗜酸性强折光物质,分布于瘤细胞巢之间及网状结构腔隙内。(3)腺泡、腺管结构:这种结构也很常见,由扁平、立方或粘液柱状上皮样瘤细胞排列成腺泡或腺管状,有时可见由胞核大、胞浆少,向腔内突起的所谓鞋钉样细胞排列成的腺泡。(4)Schiller-Duval(S-D)小体:此结构呈小囊状,瘤细胞大小不一呈扁平、立方、低柱状、多边形及鞋钉样,胞浆丰富而透明,含粘液、糖原或脂质等。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瘤细胞呈单层或多层围绕血管间质形成孤立的乳头丛突入小囊,囊壁衬覆单层扁平细胞。不典型S-D小体则呈乳头状或指状突起的脉管,但缺乏囊壁结构,多分布在网状粘液样基质中。(5)多囊性卵黄囊结构:表现为多数大小不等的囊泡,较大囊泡往往中部缩窄形成葫芦样外观。囊泡壁衬覆部分为高柱状细胞,核轻度异型,胞浆内可含嗜酸性透明小体,整个细胞突入囊腔内;部分为扁平间皮样细胞,胞浆内缺乏透明小体。囊腔之间为致密的梭形细胞。(6)实体细胞团结构:由卵圆形或多边形,胞浆松亮;核大,圆形或卵圆形,泡状或浓染,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的瘤细胞形成巢状或片状排列。(7)其它结构:如酷似胚胎期卵黄囊脏层胚外层向肝脏分化的肝样结构及混杂于网状结构内或S-D小体旁或衬覆柱状上皮腺腔内的肠上皮分化成分。上述结构,常以2-3种结构为主要成分混合存在构成卵黄囊瘤不同类型。本瘤易误诊为未成熟性畸胎瘤、乳头状腺癌和腺癌,故应着重与这些肿瘤相区别:(1)未成熟性畸胎瘤系由三胚层组成,其中以神经上皮为主,兼有各胚层程度不等的幼稚组织及常伴随一定的异型性。但缺乏卵黄囊瘤广泛而疏松的网状结构、S-D小体、透明小体等结构。(2)腺癌的结构必须有典型的腺癌癌巢,血清中甲胎蛋白反应为阴性。缺乏疏松网状结构和透明小体。发病年龄亦需考虑,腺癌发生于成年人。(3)乳头状腺癌易与S-D结构为主的卵黄囊瘤混淆。应注意缺乏疏松网状结构和透明小体。且乳头状腺癌一般为囊性,甲胎蛋白也呈阴性;(4)胚胎性癌虽细胞多呈未分化多角形单核大细胞为主,可伴嗜酸性透明小体及滋养层合体巨细胞,但缺乏特征性S-D小体和嗜酸性基膜样物质以及肝、肠分化等。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