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0903-01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学习
回 章目录 | 回 总目录 |
第三节 甲状旁腺
一、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实验室特点为:高血甲状旁腺素( PTH)、高血钙及低血磷。 PTH分泌过多使钙从骨质吸收至血内、增加肾小管再吸收钙和增加肠对钙的吸收。( 发生机理模式图) 高血钙造成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乏力、嗜睡、神经肌肉疼痛和无力、神经官能症、肾结石、肾绞痛、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急性和慢性胰腺炎、痛风、胆石症、骨疼、骨折和囊性纤维性骨炎等。 近来年由于诊断技术的改进,这类以结石和骨病变为特点的甲旁亢病人已经很少见。大多数病人是以血钙高和/或血PTH增高而入院,因此病人一般无明显的症状或体征。 原发性甲旁亢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我国发病率较低。女性多见。各年龄组均能发生,以40-50岁多见。 |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生理- 参考资料
| |
(一)甲状旁腺腺瘤 1.典型腺瘤 原发性甲旁亢的病人中80%-90%以上是由甲状旁腺腺瘤,10%-15%由甲状旁腺增生,1%~5%由甲状旁腺癌引起。腺瘤一般累及单个腺体,偶尔可同时累及两个腺体。麻省总医院758例引起原发性甲旁亢的腺瘤中750例为单个腺瘤,8例为双腺瘤。甲状旁腺腺瘤的部位随胚胎发育时正常甲旁腺的位置而异,可从颈动脉交叉到心包,从甲状腺的前面到胸骨后(图9-20)或食管后,有时可位于甲状腺包膜内,甚至被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结节所包裹。
图9 -20 胸骨后甲状旁腺腺瘤 表面有薄层包膜,切面均质、粉白色 腺瘤一般较小,平均重0.5g-5g,亦有重10g,20g者,甚至达100g者。有包膜。腺瘤体积小时呈椭圆形,与正常腺体不同之处在于腺瘤色较暗,柔软性较差和边缘稍钝。大腺瘤可呈卵圆形、球形或泪滴状,纵隔甲状旁腺腺瘤可有一纤维性蒂。腺瘤常呈橘褐色,如腺瘤中含多量嗜酸性细胞则色暗呈巧克力色。质软、柔顺、包膜薄、灰色(图9-21)。腺瘤包膜外常有一圈残留的正常甲状旁腺组织。腺瘤切面均质肉样。橘褐至红褐色,有灶性出血,囊性变或纤维化区。囊内含无色透明液或巧克力色液。 【光镜】瘤细胞排列成巢、索或片块,亦有形成腺泡或假腺样结构。间质血管丰富。多数腺瘤由增大的主细胞为主要成分(图9-22)。瘤细胞核大深染,核异型性较明显。10%的腺瘤可见巨核细胞(直径可达20μ)。核分裂极罕见。瘤细胞胞浆略嗜酸,偶尔呈颗粒状或空泡状。瘤细胞中常有散在和成簇的嗜酸性细胞和/或过渡型嗜酸性细胞。嗜酸性细胞直径约12μm-20μm,具亮红色颗粒状胞浆,核较小。过渡型嗜酸性细胞较嗜酸性细胞小,胞浆浅红色。由过渡型嗜酸性细胞构成的功能性腺瘤约占30%-50%;而完全由嗜酸性细胞构成的功能性腺瘤(嗜酸性细胞应占腺瘤的90%以上)(图9-23),较少见。由水样清细胞构成的功能性腺瘤极罕见。 图9-21 甲状旁腺腺瘤(右下) 表面有薄层包膜,切面均质,橘褐色 图9-22 甲状旁腺腺瘤 腺瘤由主细胞构成
【免疫组化】 腺瘤为PTH、CgA、CK8、CK18和CK19阳性。Ki-67指数低,如>5%应考虑恶性的可能性。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查在PTH染色阳性和阴性的部分均能检出PTH mRNA. 【电镜】 瘤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有l-2个小的球形核仁。细胞膜折叠明显。细胞间有桥粒和桥粒样连接。成腺泡排列的细胞其腔面有丰富的微绒毛和发育好的复合连接器。主细胞都有丰富的功能性细胞器即有丰富的核糖体、多聚核糖体、多量粗面内质网排列成板层状、同心圆或指纹状以及发达的高尔基体。嗜酸性细胞胞浆内充满线粒体,部分线粒体嵴排列成品体状、环形或c形。 图9-23 甲状旁腺腺瘤 腺瘤由嗜酸性细胞构成 过渡型嗜酸性细胞胞浆内除多量线粒体外,尚可见不等量的功能性细胞器。瘤细胞的分泌颗粒大小、形态和分布均不规则,直径250nm-300nm,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有的呈逗点状、棍棒状、甚至哑铃状,核心电子密度较高,空晕窄。部分腺瘤的胞浆内可见7 +2型纤毛和环形层状小体(annular lamella)。这种小体为同心圆层状排列的光面内质网。环形层状小体可能与蛋白质合成有关。正常甲状旁腺中见不到这种小体。环形层状小体多见于功能活跃的腺瘤,亦有报道甲状旁腺增生的细胞内亦可见环形层状小体。 【遗传学】 cyclin Dl/PRADl重排,cyclin Dl高表达及11q13(MEN1)杂合子丢失等。 | 正常甲状旁腺组织结构图: 注意:正常状态的甲状旁腺结构是:腺细胞排列成索团状,期间富含有孔毛细血管,与灶状脂肪细胞团混杂。
甲状旁腺腺瘤: 模式图:01 术中所见:01
光镜图例:
参考文献: 甲状旁腺肿瘤及相关激素紊乱 | |
2.不典型腺瘤(atypical adenoma) 是指一些腺瘤有癌的形态,但没有明确的浸润性生长。所谓癌的形态包括与周围组织粘连,有核分裂,纤维化,小梁状生长方式和包膜内有瘤细胞,但无明确的包膜、血管或神经浸润,这种肿瘤属恶性潜能不明确的肿瘤。 | 不典型腺瘤: | |
(二)甲状旁腺癌 约占原发性甲旁亢的2%~4%。诊断甲状旁腺癌的标准为:局部浸润或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脏器如肺、肝、骨等转移。 大多数文献报道的甲状旁腺癌累及一个甲状旁腺。体积较小,最大直径1. 3cm-6.2cm,平均3.3cm;重0. 8g-42. 4g,平均12g。形态不规则,分叶状或有伪足( pseudopod),常与周围组织如甲状腺、颈部软组织粘连浸润,质地较腺瘤实。 【光镜】 癌组织由纤维条索分隔成小梁,癌细胞体积较大,核染色质粗,核仁明显,有核分裂(图9-24)。大多数甲状旁腺癌的分化较好,给人以“良性”的错觉。有报道一例原先诊断为腺瘤,数年后因肺转移而确诊为癌的病例,回顾性复查原发瘤和转移灶的切片,形态上均无癌的指征。 癌与腺瘤鉴别的要点是: ①癌细胞呈小梁状排列,有厚的纤维条索分隔; ②有包膜浸润; ③血管侵犯; ④有核分裂; ⑤淋巴结和/或其他脏器组织转移(图9-25)。 核分裂在鉴别良恶性上最有价值,因正常甲状旁腺和甲状旁腺腺瘤中无或极少核分裂。癌的组织学形态与预后无关。 图9-24 甲状旁腺癌 癌细胞体积较大,有核分裂 图9-25 甲状旁腺癌 侵入周围甲状腺组织 【电镜】 癌细胞主要为功能活跃的主细胞,核形不规则,胞浆内充满粗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有时高尔基体发达。可见环形层状小体。有的癌细胞有多量分泌颗粒,但临床功能不活跃。可以有无功能甲状旁腺癌(免疫组化能有免疫活性PTH),鉴别这种癌与甲状腺癌较困难。诊断甲状旁腺癌一般要求有甲旁亢现象。 【遗传学】 13q丢失和HRPr2(lq25)突变较常见。Erickson等用FISH检测一组甲状旁腺腺瘤和癌的染色体1,6,9,11,13,15,17和22,结果67%腺瘤和78%癌染色体增多,73%腺瘤和33%癌染色体丢失。在腺瘤中染色体II丢失多见,癌中染色体11增多多见。作者认为染色体11增多与甲状旁腺肿瘤的侵袭性行为密切相关。 甲状旁腺癌患者的年龄较腺瘤为轻,平均44岁。男女发病率相等。 67%患者有典型的骨改变(囊性纤维性骨炎)、尿路结石和肾实质病变等。甲状旁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相似即5年存活率较高。甲旁亢症状的再现预示有复发或转移。死亡常常是由于甲旁亢的并发症如高血钙,而不是由于癌的广泛浸润和转移。 | 参考文献: 甲状旁腺肿瘤及相关激素紊乱 | |
(三)甲状旁腺原发性增生 原发性增生是指不明原因的所有甲状旁腺均增生和功能亢进。原发性甲状旁腺增生约占原发性甲旁亢的15%,其中主细胞增生约占12%,水样清细胞(透明细胞)增生约占3%。 | ||
1.主细胞增生 曾被称为结节性增生、多腺体性腺瘤病( polyglandular adenomatosis)或多腺体性累及(multiglandular involvement)。所有甲状旁腺(4个或更多)均增大伴部分或全部细胞增生。临床上主细胞增生与腺瘤无区别。 41%主细胞增生者X线可见骨病变,5%有典型的囊性纤维性骨炎,53%有肾结石。几乎所有的家族性甲旁亢均为主细胞增生。18%的主细胞增生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 MEN),特别是l和2A型。 【大体】 约半数增生的病例所有的腺体相等的增大(图9-26),另半数中有1个腺体明显增大(假腺瘤样增生pseudoadenomatous hyperplasia),而其余3个腺体仅稍大或几乎正常,最大的体积可起过其余3个的总和。这种增生称为不对称性增生。病程长的结节明显。腺体总重可达150mg-10g,亦有报道重15g甚至20g者。迷走的甲状旁腺亦可增大。增生的腺体呈黄褐色至红褐色,可含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草色或棕色液。 图9-26 甲状旁腺主细胞增生 右下、左下、左上甲状旁腺增生肿大, 右上为部分切除的甲状旁腺 【光镜】 增生的主细胞排列成条索、片块或腺泡样结构。间质有散在不等量的脂肪细胞。增生的腺体保存小叶结构(图9-27)。偶尔增生的腺体完全由嗜酸性细胞构成或由主细胞、嗜酸性细胞和过渡型嗜酸性细胞混合而成(图9-28)。 【电镜】 由功能活跃的细胞构成。高尔基体发达。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排列成板层状或成堆。成熟的分泌颗粒量不等,常常位于细胞膜直下,紧靠毛细血管或组织间隙。细胞膜有多量指状突起。 图9-27 甲状旁腺主细胞增生 增生腺体保存小叶结构,间质有脂肪细胞 图9-28 甲状旁腺增生 增生腺体由主细胞和嗜酸细胞混合而成 | 引注:“增生的主细胞排列成条索、片块或腺泡样结构。间质有散在不等量的脂肪细胞。增生的腺体保存小叶结构” | |
2.水样清细胞增生(water-clear cell hyperplasia) 水样清细胞(亦称透明细胞)增生与主细胞增生不同,临床上无家族史亦不伴发MEN。 【大体】 观察4个腺体均显著增大,总重均超过lg,可达65g,亦有报道重达125g者。上腺比下腺大,有的病例上腺每一个重3g-50g,而每个下腺仅重0.lg~1g。正常情况下下腺较上腺为大。增生的腺体有伪足从腺体主体伸出很长距离。腺体质柔软,红褐色至黑棕色,常含大小不等的囊腔。 【光镜】 增生细胞体积大,界限清楚,直径10μ-40μ,平均15μ~20μ。胞浆水样透明(图9-29),1μ厚的半薄切片显示胞浆内充满小的空泡。核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6μ-7μ。核位于细胞的基底部。细胞排列成索、片块、巢或腺泡状。水样清细胞增生的组织学与肾透明细胞癌相似。增生的腺体内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囊内壁被覆单层水样清细胞,囊内常含清亮液和脱落的细胞。 【电镜】 细胞浆的水样清亮不是由于糖原而是由于大量空泡,空泡直径0. 2~2μm,由三层膜包绕。空泡 一般中空,少数含无定形物或晶状、针状、颗粒状物。空泡之间为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游离核糖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分泌颗粒。细胞内脂质少。 水样清细胞增生无论从临床、大体、光镜或电镜形态均与主细胞增生不同,因此一般认为二者没有关联,但亦有认为水样清细胞由主细胞转化而来,二种增生仅为同一疾病的变异而已。 图9-29 甲状旁腺水样清细胞增生 增生细胞胞浆丰富,水样透明,核位细胞的基底部 | 水样清细胞增生:
参考资料: 01 病案报道:01 | |
3.主细胞增生与腺瘤的鉴别 甲状旁腺癌的大体和光镜下特点均已足以确诊,而且迄今为止还未见有多腺体累及的报道。 水样清细胞增生总是累及所有的甲状旁腺,而且大体和光镜亦很典型。 最困难和最常遇到的鉴别诊断问题是主细胞增生和腺瘤。 | 引注: (1)“目前的鉴别方法还是采用光镜下间质有无脂肪细胞、细胞内脂质多寡、与正常甲状旁腺有无移行过程和是否保留小叶结构” (2)“腺瘤间质内无脂肪细胞、细胞内脂质少、与正常甲状旁腺无移行过程和无小叶结构。” | |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