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1401-0305 外周T细胞和NK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
(五)外周T细胞和NK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
T细胞淋巴瘤与B细胞淋巴瘤具有一些不同的特
点r32]:①大多数T细胞淋巴瘤缺乏特异的免疫表型。如
CD30是ALCL的特点,但是少数其他T细胞淋巴瘤,甚
至B细胞淋巴瘤也可阳性。CD56对鼻NK/T细胞淋巴瘤
是具有特征性的,然而另一些T细胞淋巴瘤,甚至浆细胞
瘤亦有阳性者。②B细胞淋巴瘤根据轻链限制性可以确定
其肿瘤性本质,然而T细胞淋巴瘤与B细胞淋巴瘤不同,
还没有一种免疫组化方法能够用来确定其克隆性,亦即目
前免疫组化还无法区别肿瘤性T细胞抑或反应性T细胞。
T细胞淋巴瘤常常表现为T细胞标志的缺失,所以“非典
型免疫表现型”常意味着肿瘤性增生,如再结合“非典
型”的形态学一般对T细胞淋巴瘤可以作出可靠的病理
诊断。某些特殊的病例需要分子生物学手段,根据TCR
基因重排来识别T细胞增生的克隆性才能诊断。③外周T
细胞淋巴瘤里常具有相当数量的反应性细胞成分。普遍都
有毛细血管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组织细胞增生三大
特点,这可能与瘤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有关。有时这些嗜
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肿瘤性成分,
导致诊断困难。它们虽然都不是诊断T细胞淋巴瘤的根
据,但往往成为诊断的重要线索。④临床现象在确定T细
胞淋巴瘤的亚型方面起着重要的角色。如:是否播散性/
白血病?结内/结外?皮肤累及?
外周T细胞淋巴瘤在西方国家比较少见,有的报告仅
占5%,只有个别报告达31010。而我国T细胞淋巴瘤相当
普遍。然而至今我国还缺乏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全国性免
疫组化水平的深入研究,所以两者的比例尚难提出确切的
数字。
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是与中枢T细
胞(胸腺细胞)淋巴瘤相对而言,来自外周T细胞淋巴
瘤的总称。在此标题下包括有多达二十余种之多。除T细
胞白血病/淋巴瘤以外,REAL分类(1994)为了简化将
它分为“特殊型”和“非特殊型”两大类。除了血管免
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血管中心性T细胞淋巴瘤、肠
道T细胞淋巴瘤及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以外,统称
为“非特殊型T细胞淋巴瘤”,其中再按瘤细胞的大小进
一步分为“中细胞”、“中,大细胞”和“大细胞”三类。
过去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曾用过的诊断名称如“T区淋巴
瘤”、“淋巴上皮样细胞淋巴瘤”、“多形性T细胞淋巴
瘤”、“T免疫母细胞淋巴瘤”、“透明T细胞淋巴瘤”等
在REAL分类都不再使用,但是从形态学的角度上述名称
还是有意义的,并且为了与既往文献相衔接仍简述如下。
1.T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T-CLL):该型也是
一种好发于老年的疾病,发生于青年者只有个别文献报
道。常常以白血病形式出现。往往浸润皮肤和黏膜。淋巴
结的病变轻而脾常常明显肿大,肝/脾窦内浸润,骨髓弥
漫累及。比B-CLL为少(只占CLL的1qo),预后也较
差。
淋巴结结构完全消失而代之以弥漫的,均一性肿瘤性
浸润。瘤性小T细胞除与正常小淋巴细胞相比,体积稍
大,核形稍不规则(图14-48)。淋巴瘤与白血病的淋巴
结浸润无法区别。如果没有免疫组化标志研究亦无法与小
B细胞淋巴瘤相鉴别。瘤细胞与B-CLL相似。一般胞浆中
无颗粒,可能为辅助T细胞。在一部分病例中,瘤细胞浆
中具有粗大的嗜天青颗粒(相当于抑制T细胞)。与CLL-
B相比较不出现增生中心(假滤泡),上皮样小静脉往往
比较多,细胞大小变异比较大。
图14-48 T·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CLL)
细胞小, 一致,排列紧密,可见较多小『血管
【免疫组化】 slg阴性。T细胞的标志(CD2,3,
5,7)阳性。多数病例CD4(+),约占65%。少数CD8
(十)。还有个别CD4、CD8都阳性。
2.大颗粒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型和NK细胞
型) 本病首次出现于1994年的REAL分类中,它有T细
胞和NK细胞两型。白血病细胞胞浆丰富,而且胞浆内有
嗜天青颗粒,ACP呈颗粒性阳性反应,NSE阴性或弱阳
性。T细胞型除T细胞标志阳性外,CD8阳性。NK细胞
型的特点是TCR基因没有重组而CD56(+)或(一)和
CD57(+)或(一)。T细胞型病程进展徐缓,往往由于
血细胞缺乏而死亡,不死于肿瘤本身。NK细胞型的西方
病例临床上与T细胞型相似,亚洲病例则往往为青年,病
程凶险,短期内死亡。
3.透明T细胞淋巴瘤 病变中相当数量的瘤细胞体
积中等大,胞浆丰富而透明。核形与小淋巴细胞相似,中
心位。一般无核仁(图14-49)。病变中如果上述典型形
态的“透明”细胞不占优势则归入其他外周T细胞淋巴
瘤类型,因为多形T细胞淋巴瘤、T免疫母细胞淋巴瘤、
AIBL样T细胞淋巴瘤等病变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透明T细
胞存在。
图14-49透明T细胞淋巴瘤
细胞中·大,胞浆丰富,空亮
4.多形T细胞淋巴瘤瘤细胞的大小形态均不一致,
从小T细胞直至体积大并具有核仁的T免疫母细胞都存在
(图14150)。虽然如此,核染色质的质地还具有相似的特
点。病变里T免疫母细胞的数目不占优势,否则分类为
“T免疫母细胞淋巴瘤”。
图14-50多形T细胞淋巴瘤
瘤细胞的大小形态均不一致,核形不规则,核分裂多
5.T免疫母细胞淋巴瘤瘤细胞大小形态不尽一致,
各例町能有较大的差别,但总体而言瘤细胞体积较大。核
圆形,染色质疏松,核仁显著,核膜较薄。胞浆常缺乏嗜
碱性而比较浅染,甚至相当宽广而透明,电镜下胞浆内细
胞器稀少乃其超结构基础。瘤细胞境界常较清楚,砖砌状
排列,在PAS染色中尤为明显。病变里常常散在有一些
非典型小淋巴细胞、多核或多叶核巨细胞、嗜酸性粒细
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是肿瘤中的反应性成
分,并不意味瘤细胞向浆细胞分化,这是不少患者并发多
克隆丙球蛋白血症的基础(可高达41010)(图14 -51)。
图14-51 T免疫母细胞淋巴瘤
细胞较大,核圆形或椭圆形,中位核仁,核分裂多
6-T区淋巴瘤( T-zone lymphoma) 本瘤实际上就是
一种外周T细胞淋巴瘤,不过具有一定的病理组织学特
点。肿瘤占据淋巴结的T区,即副皮质区,而皮质的淋巴
滤泡仍然保留(图14-52)。这种情况与滤泡性淋巴瘤时
肿瘤位于滤泡部分而滤泡间区不是肿瘤相当。肿瘤的细胞
成分包括自小T细胞至T免疫母细胞各个阶段、交指状齿
突细胞、少数浆样T细胞、上皮样小静脉等所有T区的成
分(因此也可能分类为“多形T细胞淋巴瘤”)。随疾病
的发展,残存的滤泡不复存在,病变完全弥漫。T区细胞
淋巴瘤一般不累及末梢血而发展为白血病。“T区淋巴瘤”
的名词现在已经很少应用。直接诊断为“外周T细胞淋
图14·52 T区淋巴瘤
两个滤泡之间为肿瘤区,单一呈片
巴瘤”已充分体现其病理本质,不过从中认识到存在这
样一种病理形态还是有意义的。
7.淋巴上皮样淋巴瘤(Lennert淋巴瘤)‘3 3]:早在
1952年Lennert在研究霍奇金氏病和匹林格(Piri。ge,)氏
淋巴结炎(见弓浆虫性淋巴结炎)就注意到有三例淋巴
结完全地被小的上皮样细胞灶所破坏,而且在较短的时间
内死亡。Lennert考虑这是一种霍奇金氏病,称之为“上
皮样细胞性淋巴肉芽肿病”(epitheliod cellular lymph。gra。一
lomatosis)。1968年Lennert和Mestdagh报道了五十例含有
多数组织细胞的霍奇金氏病,发现其中三十例与一般的霍
奇金氏病有所不同,故把它们从霍奇金氏病中分出来。这
些病例的病变中典型的R-S细胞很少,甚至缺如,而均匀
分布着上皮样细胞小灶。其临床方面约三分之二有“B”
症状及瘙痒、皮疹。累及骨髓,肝脾肿大及淋巴细胞减少
等均较多见,预后较差。1973年Lennert提出“淋巴上皮
样淋巴瘤”( lymphoepitheliod lymphoma)的名称,井考虑
它是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后不久Dorfman和Luk。。等
建议称之为“Lennert氏淋巴瘤”。1975年Kiel分类及
1992年修订Kiel分类都被列为独立类型。1994年REAL
分类中没有单独列出,并入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
淋巴上皮样细胞淋巴瘤主要发生于结内,扁桃体亦有
发生。淋巴结结构破坏,病变弥漫,以小至中等大的肿瘤
性淋巴细胞为背景,均匀分布着为数众多的上皮样细胞小
灶为特点。上皮样细胞的存在有三种形式,小灶(约十
余个细胞)、融合片以及两者混合。它们都分化良好。它
是肿瘤里的反应性成分,不具有任何间变的特点(图14-
53)。免疫组化表明瘤细胞CD4(+),而且病变中只有
CD4(+)细胞是增生细胞群( Ki.67+)。故淋巴上皮样
细胞淋巴瘤是来自辅助性T细胞的肿瘤。
本瘤诊断时需要和霍奇金淋巴瘤、个别B细胞淋巴
瘤(尤其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富于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
巴瘤)、异常免疫反应、弓浆虫性淋巴结炎等疾病鉴别。
图14-53 Lennert淋巴瘤
由上皮样细胞组成的小结节,弥漫
分布,结节之间为瘤细胞
这些疾病病变中都可以出现大量的上皮样组织细胞。所以
当在病变里看到大量组织细胞时(Lukes把它称为“Len-
nert病变”)就应联想到这一群疾病。
8.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 subcutaneous Pannic-
ulitic T-cell Lymphoma SPTCL)。详见结外淋巴瘤。
9.蕈样霉菌病/Sezar综合征(mycosis fungoides MF/
Sezary syndrome SS:详见结外淋巴瘤。
1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
phoma,ALCL):20世纪80年代初在研究霍奇金淋巴瘤
的RS细胞来源中发现单克隆抗体Ki-l后,对45例“恶
网”重新复习时Stein等注意到既往诊断为“恶网”病例
的瘤细胞皆呈Ki-l阳性,所以命名为“Ki-l+大细胞淋
巴瘤”。瘤细胞显著间变和多形性。瘤细胞除Ki-l+以外
还可同时呈LCA阳性及EMA阳性。
ALCL过去仅根据间变的形态特点及CD30阳性而把
ALCL分为T细胞表型者、裸细胞表型者和B细胞表型者
三种。现在认为T/裸细胞表型者常表达一种或一种以上
细胞毒颗粒蛋白,并且TCR p+,而B细胞表型者皆阴
性,后耆还无t(2;5)易位及不表达ALK,因此这部分
ALCL虽然具有相似的形态学特点和CD30阳性,实际上
它和T/裸细胞ALCL是两种不同的肿瘤。1994年的REAL
分类已经将它从ALCL中分离出去,归入弥漫性大B细胞
淋巴瘤中。
对一般淋巴瘤来说ALCL具有一些特殊之处。第一它
的形态多变,可以像癌、像肉瘤等。第二它的免疫表型可
LCA阴性而EMA阳性。第三其恶性度与间变不平行,而
与AI。K表达与否相关。
【临床要点】 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青春期和老年。
它可以原发瘤或继发于某些T细胞淋巴瘤等两种形式出
现。除淋巴结肿大外,结外累及并不少见。有时弥漫累及
淋巴网状组织,相似于“恶网”。骨髓累及率为10%~
15%。血清中可测得可溶性CD30,将来可能成为监测本
病活动的指标。
【病理所见】 ALCL的形态变化幅度甚大,相当复
杂。各类型都可见一种核呈马蹄或肾形,偏心位,核旁常
有一嗜酸性区域的细胞。虽然数量多少不等,但由于它可
见于所有的形态类型,因此成为本肿瘤的“标志细胞”。
这种细胞一般较大,但是体积较小者仍然保留上述形态,
找见这种细胞对诊断具有很大帮助。因为切片的切面关
系,有时看到核里有一“包涵体”,实为胞浆的一部务
(核围绕着一部分胞浆),此种细胞又称“甜圈细胞”
( doughnut cell)。瘤细胞胞浆丰富,可透明、可嗜碱性或
嗜酸性。多核者核排列为花环状,犹如一部分RS细胞,
但无嗜酸性的包涵体样大核仁。肿瘤内往往混杂有许多小
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
胞等反应性成分。如淋巴结结构未完全破坏时,肿瘤浸润
于窦内,亦可成片地出现在副皮质区,和转移癌非常相
似。(图14-54)。
图14-54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细胞大,问变,细胞界限清楚,似上皮细胞
核呈圆形或肾形,单核或多核
(1)通常型:约70%病例主要由上述多形性的大
“标志细胞”构成。偶见噬红细胞现象‘“1。
(2)淋巴组织细胞型:约占19%。以肿瘤里混杂大
量组织细胞为特征,可以多到将瘤细胞掩盖的程度。瘤细
胞常常比较小,往往集中在血管周围。应用CD30、ALK
或细胞毒蛋白免疫组化可明显显示。偶见噬红细胞现象。
(3)小细胞型”】:约占5%~10%。主要细胞群为
小至中细胞。标志细胞常集中在血管周围。小细胞和小淋
巴细胞十分相似,但核形不规则,可像“脑回核”。这些
小细胞与大的瘤细胞具有相同的异常T细胞表型,甚至
CD30阳性。此型易被诊断为炎症或菲特异性外周T细胞
淋巴瘤。当瘤细胞进入血液时,血涂片里可见“花细
胞”。
其他少见的类型有:富于巨细胞型、肉瘤样型、印戒
样型、富于嗜中性粒细胞的Ki-l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
瘤(根据少数病例的报告,年龄自24至72岁,两性发病
率相同。相当部分病例发生于皮肤。不仅病变中有大量嗜
中性粒细胞,末梢血白细胞也增高。其发生可能和IL-8有
关。IL-8具有对嗜中性粒细胞化学趋向性)、“小细胞伴
有著明浆细胞样特点”‘”1等。
【免疫组化】 CD30阳性表达在细胞膜和高尔基氏
器,弥漫的胞浆着色意义不大。CD30+主要见于大细胞,
较小的瘤细胞可能弱阳性或阴性(图14 -55)。CD30只是
一种淋巴细胞活化抗原,所以某些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些
反应性病变甚至胚胎癌等都可以出现阳性。个别研究还发
现它可出现在胃的浆细胞瘤,表明CD30未必是活化的特
点‘3 7。。CD15仅见于个别病例的少数细胞‘38]。
诊断ALCL时单检测CD30是不够的,必须还检测
ALK,因为ALK阳性者的预后比阴性者要好得多。ALK
是t (2; 5)/NPM-ALK易位产生的蛋白质。ALK阳性率
约为60%~ 85%,可以呈胞浆阳性、核阳性或两者同时
图14155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CD30阳性
阳性。大多数t (2; 5)/NPM-ALK易位者呈现核/浆阳性。
表达ALK与否是很重要的,因为对预后有重大意义;而
且ALK在出生后除了脑以外,正常人体组织都不存在
ALK,肿瘤中也只有个别CIgA+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瘤、少数横纹肌肉瘤及炎性肌成纤维细胞瘤可阳性,所以
表达ALK对ALCL是具有很高特异性的(图14-56)。
EMA阳性也见于大多数病例。一部分病例LCA阴性(可
以高达38%),甚至角蛋白阳性使诊断更为复杂。
图14-56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1阳性
大部分病例表达T细胞抗原(CD2和CD4往往阳性,
而CD3在75%以上病例阴性)。另一些病例丢失了T细胞
抗原而呈“裸细胞”表型,但其遗传学特征还属于T细
胞系列,所以认为T细胞和裸细胞的ALCL是一个疾病单
元。
【鉴别诊断】 需要和ALCL鉴别的肿瘤甚多,甚至包
括其他非霍奇金淋巴瘤、癌及肉瘤。其他还特别提及的
有:①霍奇金淋巴瘤( HL):HL和ALCL形态上确有重
叠,尤其结节硬化型HD可以出现成片的瘤细胞。通过免
疫组化CD15、EMA和ALK不难鉴别。②微绒毛淋巴瘤。
③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AIM):著明的免疫母细
胞增生、RS样细胞、多元性的炎症背景都使IM与ALCL
需要鉴别,尤其个别AIM病例的非典型免疫母细胞呈
CD30阳性39]。EMA免疫组化及参考病史有助诊断。
④炎性假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形态变化多端。有些
病例瘤细胞成分稀少,分布在水肿及纤维黏液性的基质
中,和淋巴结的炎性假瘤相似。两者需要郑重地鉴别。前
者表现为由小细胞或混合细胞构成为主要成分,疏松地分
布在水肿的黏液纤维的间质中,看来很像肉芽组织,所以
很容易误诊为“炎性假瘤”。CD30+、ALK+、细胞核间
变的大细胞仅偶尔找见,分散或成团,这是确立诊断的依
据。较大的瘤细胞常常分布在小静脉周围,这个特点和患
者年龄较轻常成为诊断ALCL的提示。
附:霍奇金样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样(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淋巴瘤)ALCL
是1994年REAL分类中作为“暂定型”提出的一种新的
疾病单元【20。其瘤细胞特点和经常窦性侵犯都和经典
ALCL相同,然而它的组织结构与结节硬化性霍奇金淋巴
瘤相似,包膜增厚,病变内硬化的胶元带分隔成结节状。
患者多为青年。往往具有纵隔肿块。采用一般针对霍奇金
淋巴瘤的治疗常不奏效,而对“第三代”化疗反应敏感,
这种新类型是1990年所首先提出的。作者们注意到
一些ALCL不仅CD30阳性,而且CD15/LeuMl阳性。
(CD15/Leu-Ml在大多数HL呈阳性,故被认为是区别
ALCL和HL的标志)。形态上也与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相似
之处。因此,作者们提出“霍奇金样ALCL”是有理由
的。他们并认为这种肿瘤和HL是发展成同一种淋巴增生
性疾病的不同阶段。现在认识到大多数HL属B细胞肿
瘤,而AI。CL是一种T细胞肿瘤,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真正
的生物学交界区。通过EMA、ALK蛋白免疫表型研究,
必要时应用分子遗传学手段,可以把它分别归入HL或
ALCL。2001年WHO分类否定了本瘤的独立地位,认为
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实体。
1 1.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ngioimm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AILD)样T细胞淋巴瘤(AILT) 上世
纪七十年代两组学者分别报告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
巴结病伴有异常蛋白血症( angioimmunoblastic lymphoade-
nopathy with dysproteimia,AILD)”和“免疫母细胞性淋
巴结病Imm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 IBL】”,实际上是同
一种疾病,都把它看作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在它的基础上
可发生B细胞淋巴瘤,但没有充分的根据。现在普遍接
受它本质上就是一种T细胞淋巴瘤,因为大多数病例都存
在着T细胞受体基因重组,但还不完全除外在发展为肿瘤
之前存在非典型增生及寡克隆增生阶段。
它的形态改变从过去描述的AILD/IBL为背景的基础
上出现小灶透明T细胞为一端直至一个显然T细胞肿瘤的
病变中保留部分区域呈AILD/IBL的典型表现为另一端的
整个谱系。如果知晓对AILD/IBL认识的发展过程,也就
不难理解其形态改变的幅度。
【临床要点】 本瘤都是老年患者,中年较少,在青
年及儿童诊断此瘤需要慎之又慎。男性比女性多得多。淋
巴结常多组累及或很快发展为广泛性肿大,但一般不形成
大肿块。往往伴有药物过敏史及系统症状,高热、体重减
轻、皮疹并伴有抓痒、骨髓累及、肝脾肿大和高丙球蛋白
血症(多克隆性),还可伴有胸水、腹水、水肿、关节炎
等。化验所见包括循环免疫复合物、抗平滑肌抗体、类风
湿因子、冷凝集素及溶血性贫血阳性。病程呈“下山”
趋势,化疗难以奏效,预后不良。少数病例还可并发第二
个原发瘤(如EBV +B细胞淋巴瘤),可能与T细胞功能
受损有关。
【病理所见】 一般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肿瘤浸润
包膜和周围脂肪结缔组织,边缘窦可以保存甚至扩张。个
别可见残存的生发中心“焚毁”的滤泡。毛细血管和毛
细血管后小静脉增生仍是显著特点。肿瘤表现为成团/成
片的丰富而透明胞浆T细胞,细胞境界清楚,核形稍不规
则。杂有多量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粒
细胞等多元性浸润(图14-57)。围绕增生小静脉可见增
生的滤泡齿突细胞团(应用CD21可明显显示),这种现
象不常见于其他的T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表明肿瘤浸润
主要为CD4+和CD8+混合的外周T细胞。EBV在75%以
上病例可呈阳性,但见于病变里多少不等散在的B细胞.
图14-57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
病变中可见中等大淋巴细胞、免疫母细胞、浆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及增牛的小血管(Ciemsa染色)
12.血管中心性T细胞淋巴瘤 1984年Jaffe提出
“血管中心性免疫增生性疾病”( angiocentric immunoprolif-
eratlve lesion,AILs)的概念。血管中心性淋巴瘤是其中
的一部分。AIL包括一组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其病理过
程侵犯小动静脉为特点,起病时为良性直至明显的恶性过
程的疾病‘40。所谓“血管中心性”乃指血管壁瘤细胞浸
润和血管壁的破坏,并导致组织坏死。好发于淋巴系外器
官,如肺、上呼吸道、皮肤、肾、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
胃肠道等。少数发生在淋巴结及脾。这组疾病以良性淋巴
细胞性血管炎和慢性复发性脂膜炎等明显的良性过程为一
端,显然为恶性的血管中心性淋巴瘤为另一端。其中则包
括淋巴瘤样肉芽肿( LYG)、多形性网状细胞增生症
( PMR)、和中线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MMR)。这些疾病
足根据病变中小淋巴细胞的不典型性、非典型大细胞的出
现及数量、伴随的炎症细胞背景以及由于侵犯血管而引起
的坏死的范围而分的。可分三级:
I级(G—1):其多元性浸润由小淋巴细胞、浆细胞、
组织细胞组成,嗜酸性粒细胞可有可无。大的淋巴细胞及
免疫母细胞一般不存在,即使出现也无异形性。小淋巴细
胞基本规则。小动静脉均可受累,一般无坏死。
Ⅱ级(G-2):小淋巴细胞的非典型性较一级明显。
大淋巴细胞和免疫母细胞可以出现,但仍无明显异型性。
与一级相同仍具备多元性的炎症背景。坏死比较常见。
]I级(G-3):又称血管巾心性淋巴瘤。浸润的细胞
呈单形性。大小淋巴细胞都呈著明的非典型性。多元性的
炎症背景往往不明显。常有坏死存在。
AILs中增生的淋巴细胞主要为CD4 +T细胞。所伴随
浆细胞的出现可能是CD4 +T细胞的影响。有时还因瘤性
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发生“噬血细胞现象”,临
床上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发热、肝脾肿大而与“恶网”
相似。
1994年REAL分类中血管中心性淋巴瘤列为外周T
细胞淋巴瘤之一。2001年WHO分类对AILs的认识有所
改变。其一,认为原属二级AILs的“多形性网状细胞增
生症”( PMR)实为淋巴瘤无疑,因此原名称应摒弃。其
二,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和“多形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并
列的“淋巴瘤样肉芽肿”( LYG)是一种特殊的EBV+富
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其三,2001年WHO分类鉴于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体现了“血管中心性淋
巴瘤”的形态特点。大多数病例看来是NK细胞肿瘤
( EBV+,CD56+),少数呈细胞毒T细胞表型( EBV+,
CD56 -),因此决定以体现细胞来源的“结外NK/T细胞
淋巴瘤,鼻型”取代细胞来源不明确的“血管中心性淋
巴瘤”。加注“鼻型”旨在强调鼻腔是本瘤的原型,并是
最常累及的部位,虽然相同的肿瘤可见于其他结外器官。
由于上述考虑,有关“血管中心性淋巴瘤”的进一
步内容详见结外淋巴瘤,在此不予重复。
13.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早在1937年就注意到吸
收不良和肠道淋巴瘤之间的关系。但是孰因孰果直到
1962年始明确“谷蛋白过敏性肠病”是肠淋巴瘤以及其
他一些肿瘤的并发症。1978年Isaacson和Wright提出:
肠病伴随淋巴瘤“是一独立疾病单元,属“恶网”的一
种”。1985年Isaacson等根据此病的基因型认识到这是一
种T细胞淋巴瘤,而不是组织细胞来源。后来更进一步证
明“肠病伴随T细胞淋巴瘤”和“肠病”患者的HLA类
型是完全相同的,并在肠病患者食用“无谷蛋白食物”
可以防止淋巴瘤的发生。
【临床要点】 一般发生于老年,两性无差异。可能
具有腹痛和吸收不良等症状。有时以腹部肿块或急腹症发
病。本瘤预后严重,常因肠穿孔或伴有感染而死亡。
【病理所见】 最常累及空肠及回肠,但}肖化道其他
节段(如十二指肠、胃、结肠),甚至消化道以外亦可发
生。常多灶。表现为溃疡性结节、斑块、狭窄。形成大瘤
块者比较少。肠壁全层受侵,肠系膜及肠系膜淋巴结往往
累及。瘤细胞形态多样,自较大于小淋巴细胞、怪形多核
细胞直至相似于免疫母细胞。多数肿瘤都可见组织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有时浸润成分掩盖了肿瘤。部分病
例组织细胞吞噬明显,形成“豆袋细胞”。坏死可极广
泛,甚至深达系膜。如果出现肉芽肿则须注意除外克隆氏
病。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D3、CD7、CD45RO阳性,并
往往表达细胞毒颗粒蛋白(尤其粒酶B)及CD56,故本
瘤来自细胞毒性“黏膜上皮内T细胞”。基因分析表明具
有TCR基因重排,多为TCR[3。(图14-58)。
图14158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
瘤细胞中等火,核有的不规则,弥漫分布,浸润小肠黏膜
肿瘤以外的肠黏膜显示绒毛萎缩伴有隐窝增生,固有
膜里浆细胞增生,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
14.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adult T cell leukem-
ia/lymphoma ATLL) 1976年日本临床学家Takasuki描述了
16例流行于九州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并认为可
能属于日本所特有的疾病。患者具有皮肤病变、高血钙
症、迅速死亡等临床病理特点,与当时已知的诸T细胞淋
巴瘤/白血病不同。经过血液学家、病理学家、免疫学家、
流行病学家以及病毒学家的共同努力,两年后发现所有
ATLL细胞株都存在着一种新的反转录病毒(1980年美国
的Gallo建立HUT-102细胞株,并分离出“人T细胞淋巴
瘤病毒HTLV”。1981年日本的Hinuma建立细胞株,并分
离出“成人T细胞病毒ATLV”),并且几乎所有患者都存
在对此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嗣后在其他不少国家——加勒
比国家、美国、以色列、非洲新几内亚及西非、包括我国
江苏、台湾等都相继有病例报告。流行区的健康人也有一
定比例呈血清阳性反应。现已确定“I ~l:J-人T细胞白m
病病毒( HTLV-1)”是ATLL的病因,但还需要同时存在
其他的遗传异常才能导致肿瘤发生。
【临床要点】 本病的地区分布与HTLV-I的流行桕
一致。它的潜伏期甚长,患者常在很幼时期就通过母乳或
接触血液/血液制品而感染。根据日本的材料,HTLV-I
携带者中ATLL的发病率为2.5%。发病平均年龄为55
岁,男女性比为1.5:1。淋巴结、脾、皮肤、消化道、中
枢神经系统都广泛累及。可分为下列临床类型:
(1)急性型:最常见。以白细胞显著升高、皮疹、
广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高血钙、伴随或不伴随溶骨
性病变为特征。一般都有全身症状。LDH升高。不少患
者伴有T细胞免疫缺陷,并发机遇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虫
肺炎及类圆线虫病。
(2)淋巴瘤型:以著明淋巴结肿大而外周血不累及
为特征。除高血钙不常见以外,其他方面大多数患者都与
急性型相似。
(3)慢性型:表现为皮疹(多为剥脱性)和淋巴细
胞数增高。无高血钙,血液中非典型淋巴细胞也不多。
(4)冒烟型:常有皮肤或肺病变。白细胞数正常,
肿瘤细胞少于5 010。无高血钙。约四分之一的慢性型及冒
烟型病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可发展成急性型。
【预后】 与上述亚型有关。急性型及淋巴瘤型存活
仅几周至一年,死于并发感染或高血钙症。慢性型和冒烟
型病程较长,但可能发生急性转化。
【病理所见】 急性型和淋巴瘤型的肿瘤性淋巴细胞
中等至大细胞。核常显著多形性,染色质粗,核仁明显。
在血液里瘤细胞因核分多叶而称“花细胞”,胞浆在Gi-
emsa染色中呈深嗜碱性。血液里还可见少数染色质分散
的“母细胞样细胞”,带有脑回核或曲折核的巨细胞以及
小的非典型核多形的淋巴细胞。骨髓浸润常斑片状。即使
没有瘤细胞浸润,溶骨常很明显。皮肤病变可呈丘疹、结
节或弥漫性剥脱性皮疹。表皮浸润中常可见Pautier样小
脓肿。淋巴结呈白血病型浸润,伴有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
背景。淋巴窦可扩张,其中可能可见恶性细胞。
慢性型和冒烟型的瘤细胞通常比较小,并且非典型性
也比较轻。皮肤浸润较松,表皮角化过度。
个别早期或冒烟型病例淋巴结可出现霍奇金淋巴瘤样
的改变。副皮质区小至中等大,核轻度不规则,核仁不明
显的淋巴细胞浸润。此外尚可见散在RS样细胞和分叶核
或曲折核的巨细胞。这些细胞的出现可能因为潜在的免疫
缺陷。它可表达CD30、CD15和EBV。
肿瘤细胞表达T细胞相关抗原( CD2、CD3、CD5)。
多数呈CD4+、CD8 -。少数呈CD4 -、CD8+或两者双阴
性。大细胞可能CD30+,但ALK阴性。细胞毒颗粒蛋白
阴性。基因分析在所有病例可见TCR基因重排和HTLV-
I克隆性整合。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