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树突状细胞”大结局---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研究进展

2016-07-31 16:38  阅读(668)  评论(0)  分类:淋巴造血系统

“树突状细胞”大结局---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研究进展

文献1: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4例

目的 

探讨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在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CM下的特征使RCM辅助早期诊断儿童LCH成为可能

方法 14例LCH患儿常规行RCM检查依据RCM图像确定病理取材部位对比RCM图像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确诊

结果 14例LCH患儿的RCM图像显示表皮结构紊乱正常蜂窝状结构消失海绵水肿可见中度折光的炎症细胞浸润有时表皮浅层甚至在角质层出现了低折光的空洞样、火山口样外观正常环状的真皮乳头结构模糊或消失见较多散在的中度折光的炎症细胞浸润真皮层出现大量明亮的树突状细胞聚集成团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折光性强真皮乳头层至网状层可见中度折光的炎症细胞浸润部分见圆形或线状迂曲扩张的血管同部位病理取材行组织病理、免疫组化S100、CD1a染色证实明亮的树突状细胞为活化的朗格汉斯细胞RCM图像与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病理像对比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RCM无创检测有助于LCH病理活检定位提高组织病理诊断LCH的准确率

文献2:160例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观察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水平。

方法

对199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年龄≥18岁的160例LCH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60例患者中男110例,女50例(男、女比例为2.2∶1),中位年龄33(18~73)岁。160例患者共有222个病变部位,包括骨骼172处(77.5%),淋巴结13处(5.8%),口腔8处(3.6%),皮肤及肝脏各5处(2.2%),眼眶及肺各4处(1.8%),胸锁关节3处(1.4%),消化道、耳及甲状腺各2处(0.9%),肾上腺及舌下腺各1处(0.5%)。1个脏器受累150例(93.8%),2个以上脏器受累10例(6.2%)。外院临床误诊77例(48.1%),其中骨肿瘤(包括骨巨细胞瘤、纤维结构不良、软骨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及骨肉瘤)28例,骨结核13例,脑膜瘤9例,骨囊肿、慢性骨髓炎及尿崩症各5例,皮肤病及恶性淋巴瘤各4例,皮肤慢性溃疡、慢性中耳炎、肺癌及口腔癌各1例。

结论 

成人LCH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单系统病灶占绝对优势,多发生于骨骼系统。成人LCH临床表现多样化,易于延误诊断。

文献3: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中 BRAF V600E 和 MAP2K1基因突变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我国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中 BRAF V600E 和MAP2K1基因突变发生状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随机选取35例 LCH 组织标本,采用桑格测序法检测其中BRAF V600E 和 MAP2K1基因突变状况,免疫组化法检测 BRAF V600E 蛋白的表达。分析 BRAF V600E、MAP2K1基因突变与 LCH 临床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单/多系统)的关系。

结果

在35例 LCH 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82.9%侵及骨组织,97.1%是单系统 LCH(single system LCH,SS-LCH),2.9%是多系统 LCH (multi-system LCH,MS-LCH)。桑格测序法检测 BRAF V600E 基因突变率为17.1%,MAP2K1基因突变率为14.3%,MAP2K1与 BRAF V600E 基因突变有互异性;免疫组化法检测 BRAF V600E 阳性表达率为28.6%,涵盖了桑格测序法测得的突变病例。BRAF V600E 和 MAP2 K1基因突变更多出现在未成年组(35.7%和28.6%),其中 BRAF V600E 突变在未成年人组与成人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28);BRAF V600E 和MAP2K1基因突变对生存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

我国 LCH 患者大部分都是 SS-LCH,主要侵及的部位是骨组织,且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为97.1%。桑格法所测的 BRAF V600E 和 MAP2K1基因突变率均低于西方报道,两者存在互异性,分别为17.1%和14.3%。所有 MAP2K1基因突变都是点突变,没有框内缺失突变,发现一个新的突变位点:c.112 G >A p.E38K;BRAF V600E 和 MAP2K1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未成年组中,提示各年龄层中 LCH 的发病机理可能不同,可能 RAS/RAF/MEK/ERK 通路在未成年人 LCH 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另外这两种突变对 LCH 的生存无影响。

文献4: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T-LBL合并LCH)的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3例T-LBL合并LCH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进行染色并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肿瘤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情况。

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1.7岁。镜下淋巴滤泡套区周围及副皮质区常见中等大小形态相对单一的T-LBL的肿瘤细胞,细胞胞质少,染色质细,偶见核仁,可见较多核分裂象及凋亡小体;部分区围绕套区呈单行列兵样排列。淋巴结被膜下及副皮质区常见成巢胞质丰富淡染、有明显核沟的朗格汉斯细胞增生;肿瘤或以两种肿瘤细胞相互穿插、或以两种肿瘤成分完全分离的方式分布,但3例均可见两种肿瘤细胞混合存在的区域;免疫组织化学示组织细胞表达:CD1a、S-100蛋白、CD68;淋巴母细胞表达CD3、CD7、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和CD34。PCR技术检测到1例有TCR-γ基因重排。2例骨髓未累及,1例骨髓呈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改变。3例患者均带瘤存活。

结论 

T-LBL合并LCH具有典型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应注意与皮病性淋巴结炎引起的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相鉴别,同时当临床出现LCH仅累及淋巴结时,需广泛取材,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排除有无合并淋巴瘤可能,尤其是误将高侵袭性淋巴瘤漏诊而延误患者治疗。T-LBL合并LCH两种肿瘤具有一定克隆相关性。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