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论感情

2020-09-09 13:05 阅读(196) 评论(1) 分类:无情书


感情,人的日常很是需要的最虚无缥缈的东西之一。



但所有的感情都必须要有一个双方认可的交换或交易做基础才能地久天长,否则感情破裂就在旦夕之间。这里的感情是指涵盖一切人与人之间的,甚至是人与物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要这么说的,在我们印象里,感情不是越纯粹越长久吗,理论上的确是,但在现实世界里现在想找到完全与利益,与交换、交易无关的感情关系应该是不存在的。尤其在当代如此重商时代,完全与现实利益无关的感情是不存在的,只能在我们的想象当中去幻想。但我们在现实中找不到纯洁无暇的感情,我们就不需要了吗,并不是这样,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绝大多数是无法离开群体生活的,在群体中生活就必然有感情关照的需要,这个是由我们的天性决定的,哪一个人如果说他(或她)不需要感情关照一样生活的挺好,那这个人要么恋物,要么精神有某方面的疾病,总之不是正常的人类。人类中较为密切的感情生活主要还是在两个人之间发生的,可以是父母与孩子,兄弟姊妹之间,及其他亲属关系之间,情侣之间,朋友之间,哪怕是两个陌生人(如同学,同事,战友等)之间产生感情,也无外乎向上面的后两种关系发展出亲密的感情关联。因此,对每个人有影响的感情生活主要是在以上几种关系中产生的。


我们这次就以朋友之间的感情来讨论下感情要以相对平等的交换和交易为基础,才能保证友情的长久持续。

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至上,或者是一个离不开钱的时代,一个时间即金钱的时代,每一个人在每天睁开眼的那个时候考虑的就是今天到哪去赚钱,或怎么赚更多钱的问题,很多人会在这个时候反驳我这说法,说:我就不会想这些的。您这么说只能是说您还没睡醒,或者您是在可以闪躲着这个必须硬着头皮要面对的问题。与其说我们说面对钱的问题,不如说我们是面对生活成本的问题,这时有人又会说,那些"有钱人"、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就不用考虑生活成本的问题了呀,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是会根据自身的欲望满足情况,调整其需求的,这是个动态的过程,但这个调整有一个规律是从底层需求向上调整相对容易适应,并且伴随边际效用递减加速,所以事实上成为一种棘轮效应,即老话所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就导致所谓的有钱人,或是实现了"财务自由"的那些人被自己不断升级的需求送上了欲望之巅,为了让自己不会再跌落"人间",这样的少数人组成的群体的"生活成本"的巨大不是普普通通人可以想象的,由此带来的焦虑感就更加强烈,所以这个当下,经济是这个时代的真命题,其他都是附加在这个问题上的,那么感情与这个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人类社会越是发达越是依靠感情建立起来的关系网来维系每一个人经济基础,正如《通往奴役之路》的主旨所阐述的一一所有的枷锁都是每个人自己套在脖子上的。每个人脖子上的枷锁的样子各有不同,但其实枷锁的内核却没有本质的差异,因为经济作为枷锁的内核是根本性的无差别的,只是在每个人那里呈现出奇形怪状的社会属性:如虚荣,虚伪,懦弱,蛮横,狂妄,无所适从或是目中无人等等,人类的一切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现实差距,在心理上的投影并表现在社会行为上的各种"卡夫卡"式的变形。


其次,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其实是拿各自的价值观去碰撞,然后在碰撞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一个可以维系关系稳定的平衡点,很多这样的点组成了一对交叉线,分别是关系的边界和纽带,这个过程是随着各自在关系中不同阶段所处地位的变化在动态变化的,产生的结果是关系的边界时而变宽,时而变窄,纽带时而变粗,时而变细,这个动态变化过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关联因素就是让双方建立联系的经济事件的深度宽度还有频度。根据事情的两面性,在处理与关系有关的经济问题时,各自的价值观都或多或少的在碰撞中产生变化,也同样受到不同阶段双方关系地位不同的影响。


再次,当朋友间只能靠过往的交集留存的回忆来帮助友情的继续,那这样的友情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每一次见面都是寒暄客套后再絮叨过往的回忆,其中的味道会越发如嚼蜡,最后索性就不再联系,省了好些尴尬和难受,这样的友情也就由于没有用来维系关系的新内容而断了营养,失了光泽,逐渐枯萎死去。

 

既然关系没了营养会死去,那有些人就会把这个营养过分的看重,不惜将这种情感关系作为营销的筹码,让朋友甚至至亲成为自己的营销的客户,并不断变本加厉,不断压榨这段关系中的经济价值,直到这段之前感情关照为主的关系完全被经济利益的关系所占据,这就是"营养过剩"产生出的对感情的毒化作用。


综上,在一个离不开钱的社会环境里,我们再去追求与钱无关的情感关系,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在几乎所有的社会关系里,经济上的互动是维系着各种关系的终极脉络。如果说没有钱参与的感情关系代表了古典的美好,那么依存于经济的感情关系是一种新的进化,进而我们在适应这种新的进化过程中,如何完美的平衡一段关系中感情关照与经济关照之间的分寸,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去总结和反思,才使得我们可以在新的时代与时俱进,享受新的关系,新的情感关照,不断适应变化变得更好。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