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专家会诊我“遥控”,大医精神好感动
▌作者:徐连泉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这其实是发生在一年半之前的事情,但到现在每每想起来,我仍非常激动:一个大牌专家竟能接受一名基层病理医生的“遥控”更改会诊报告,多么大的胸怀啊!
那是一名65岁的男患者,右侧腹股沟区数枚淋巴结肿大,最大者约2.0×2.0×2.0cm,相互粘连固定。全消化道造影及胸、腹CT检查均未查见肿瘤性病变。我做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涂片仅见3小团瘤细胞,其中最大一团也就10来个细胞(见附图),考虑转移性腺癌,建议切取完整淋巴结送检。
▲图片来源:徐连泉
外科医生说病人的淋巴结和大血管粘连,手术切取完整淋巴结危险性太大,让家属借片去我市的一家三甲综合性医院会诊,会诊结果是“未查见癌细胞”。
这样的结果令我很诧异。我建议再去省级医院会诊,最好是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会诊,患者家属及外科医生同意。
涂片是通过快递发往齐鲁医院齐鲁医学检验所的,之后再通过快递将会诊报告和收费发票寄回来,这样就不用患者家属费时费钱地亲自跑了。另外,会诊报告一旦保存入会诊专家的电脑,我通过我办公室的电脑就可以直接进入他们的系统查看,并可随时打印出来,非常方便。
接诊的专家是张廷国教授,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主任。
不料,从电脑上发现,张老师的会诊结果竟然也是“未查见癌细胞”。霎时,我的心被提了上来:这样的会诊结果不把我自己埋进去了吗?把我自己埋进去是小事,也就是病人和外科医生说我诊断错误,对我不满意,可耽误了病人的治疗却是大事啊!不行,我要直接和张老师电话联系。
找出张老师的手机号码,拨过去,很快就接通了。
我说:“张老师,这个病人的涂片就几小团癌细胞,的确不容易找到,但我认为诊断转移癌应该没有问题,并且很可能是腺癌。最大那团癌细胞在2号片上,距离标签约8毫米,距离载玻片有黑色记号的那侧缘约5毫米(我事先已在载玻片的一侧边缘用签字笔做了记号)。麻烦您再仔细看看好吗?”
张老师回答:“好!我马上就看。”
随后,我又把保存在我电脑里的癌细胞团的图像通过网络传送给他。
经张老师再次仔细阅片后不一会儿,我发现电脑上的会诊报告就改过来了,诊断结果和我原先发的报告几乎一模一样。
半月后随访,得知病人已转到了山东省肿瘤医院,淋巴结活检为转移性腺癌,结肠镜检查发现原发癌灶在升结肠。真相至此水落石出。
在后来与齐鲁医院病理科的刘志艳老师聊天中,我把这件事情告诉她。她说张老师就是这么个人,非常谦虚,胸怀很大,他是我们病理医生学习的榜样。
在不久前由齐鲁医院主办的“妇科乳腺病理新进展学习班”上,张老师开玩笑说,周庚寅老师爱给他“上眼药”,所以每每周老师招呼他,他都会一溜小跑去周老师的办公室。听到此,全体学员都会心地笑了。不巧,再去上课时,我刚进电梯就发现张老师正在10米左右的地方往这走来,我立即摁住电梯开门键。张老师见此竟也一溜小跑过来。我问:“周老师招呼你,你一溜小跑过去,怎么你上电梯也一溜小跑?”他说:“看你摁住电梯的开关等我,我也怕耽误你们上楼啊!”
这就是我们的病理专家,值得我们处处学习、永远学习的“大医”。
专家简介 张廷国,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病理学医、教、研工作二十多年,具有丰富的病理诊断经验,尤在妇产科疾病病理和肿瘤病理诊断方面经验丰富,主要研究领域为妇科病理学。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专科培训。
教育经历:
2002年7月—2004年7月 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做博士后研究
2012年3月—5月 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医学中心研修妇科病理学
论文著作: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一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山东省科技厅科研课题6项,发表SCI论文3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参编论著7部,教材2部,参译大型病理书籍2部。
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女性生殖病理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妇科病理学组委员;中国病理工作者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等。
本文系作者投稿,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来源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