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转载文章---2016年版WHO 淋巴瘤分类更新要点
2016年版WHO 淋巴瘤分类更新要点 黄雨华主治医师(审校:周小鸽教授)
(本文系作者综合学习Elaine S Jaffe和 John Chan两位教授关于2016年版WHO淋巴瘤分类的课件后整理出的中文版学习笔记)
一、 成熟B细胞肿瘤更新要点
1、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与MYD88 L265P突变
淋巴结LPL与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CLL/SLL 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以往LPL是一个排除性的诊断。新版WHO视MYD88 L265P突变为LPL的诊断性标记(尤其是伴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的病例,突变率大于90%)。而在低级别B 细胞淋巴瘤MYD88 L265P 突变不常见(NMZL 6%,CLL/SLL 3%)。LPL不再是一个排除性的诊断,虽然MYD88 L265P突变不是LPL特异性的分子标记,但对LPL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2、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与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Monoclonal B Lymphocytosis,MBL)
新版WHO提出MBL为CLL/SLL的早期事件,MBL分为两类[即低计数MBL(Low Count MBL)及临MBL(Clincal MBL)]:低计数MBL: B细胞计数<50/ul, 进展的风险极低,不需要监测;临床MBL:淋巴细胞增多,B细胞计数500-5000/ul,具有高风险细胞细胞遗传学异常(5-9%);年进展率为1%;需要临床检测,但不需要治疗。
3、 滤泡性淋巴瘤与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Pediatric-type follicular lymphoma)
2008年版WHO 在滤泡性淋巴瘤中提出“儿童滤泡性淋巴瘤”这一变异型,但未将其清晰地定义为一独立的实体,且未明确区分结内、结外两种表现形式。2016年版WHO明确定义“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为滤泡性淋巴瘤的一种独立的实体(滤泡性淋巴瘤的少见形式)。“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及年轻成人,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征。
4、 结内边缘区淋巴瘤(NMZL)与儿童结内边缘区淋巴瘤
结内边缘区淋巴瘤增加了“儿童结内边缘区淋巴瘤”这一亚型。其发生于年轻人,男性多见,主要累及头颈部。形态学上表现为:淋巴滤泡增生,套区保存或扩大(呈进行性生发中性转化样),滤泡间区明显扩大,可见滤泡植入或细胞呈浆样分化。病灶单纯手术切除及观察随诊预后良好。该病与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有重叠。未发现可重复的细胞遗传学异常。
5、 EB 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更名为“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将“老年人”删除是因为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其中发生于年轻人的病例形态学常表现为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大B细胞淋巴瘤形态,预后好于发生于老年人的病例。
6、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
“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取代了2008年版“B细胞淋巴瘤,特征介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Burkitt淋巴瘤之间不能分类型”。其包括了以下两类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1), 所有双重打击的B细胞淋巴瘤,即伴有BCL2(和/或BCL6)及MYC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不管形态学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还是Burkitt样均归至该类;2)形态学介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Burkitt淋巴瘤之
间的病例。
7、Burkitt淋巴瘤
2016年版WHO Burkitt淋巴瘤新增加“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这一变型。Burkitt淋巴瘤几乎所有的病例均有MYC 重排。而“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这一变型无MYC重排,在11q同时有获得和缺失异常,过表达PAFAH1B2。该变型主要发生于儿童及年轻成年人,主要表现为结内病变(与经典Burkitt淋巴瘤不同),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与经典Burkitt淋巴瘤非常类似。
二、 成熟T和NK细胞肿瘤更新要点
1、 肠道T细胞淋巴瘤
1.1 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ATL)
2016年版WHO“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指的是2008年版WHO中的“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Ⅰ型(经典型)”,而不包括2008年版WHO中的“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Ⅱ型”。
1.2 单型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
原“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Ⅱ型”更名为“单型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成为平行于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肠道淋巴瘤类型。
其主要病理学特征如下:致密的淋巴瘤细胞浸润肠壁全层;瘤细胞呈单型性,小至中等,混杂少量炎症细胞;亲上皮现象较常见;除了溃疡底部外无坏死,无血管中心性生长。无或仅轻度绒毛萎缩,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免疫表型:CD3+,CD5-,CD4-,CD8+,CD56+,CD103+/-,CD30-,TCR:
γδ>αβ>silent>Double,MATK+,EBER-。
1.3 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以男性多见(男女比2.8:1),大部分为成人(15-77岁,中位年龄48岁)。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消化不良等;累及单个或多个部位(口腔、食管、胃、小肠、结肠);通常对化疗没有反应。认识该病的重要性在于不要误诊为侵袭性T细胞淋巴瘤而导致患者不必要的化疗。
内镜表现为小息肉、粘膜增厚或不规则隆起、糜烂或红斑。镜下为粘膜层致密、非破坏性的淋巴细胞浸润,最多局灶累及至黏膜肌。小至中等大的成熟淋巴细胞样细胞,核圆形或轻度不规则。无明显亲上皮。
免疫表型:呈CD8+毒性T细胞或CD4+T细胞;Ki67指数少于10%(有助于鉴别肠道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克隆性TCR基因重排;EBER-。
1.4 肠道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
“肠道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是一个排除性的诊断(“垃圾桶”)。在排除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单型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及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后,做出该诊断。
2、 ALK 阴性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ALK 阴性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不再是一个暂定的独立类型。2016 年版WHO明确了其与伴CD30表达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的区别:前者标志性肿瘤细胞粘附呈片排列,且一致性表达CD30。
新增加“隆胸相关ALK阴性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这一类型,发生在隆胸使用的硅树脂或盐溶液周围纤维性包膜。其发生率非常低(估计每年1/100万隆胸病例)。发生于隆胸后3至19年(中位年龄8年),表现为乳房肿胀,可伴渗出(80-720ml)。形态学表现为ALK阴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主要局限于腔内或周围纤维性包膜,通常不浸润性。TCR克隆性重排,临床呈惰性。治疗上,移除移植物及包膜可能已足够。
3、 原发性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罕见亚型
3.1 原发性皮肤CD4阳性小/中等大小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2008年版“原发性皮肤CD4阳性小/中等大小T细胞淋巴瘤”在2016年版WHO中更名为“原发性皮肤CD4阳性小/中等大小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该病通常表现为单发斑块或结节,主要累及头颈部(75%)及躯干上部。大部分病例单纯手术切除(或放疗)预后良好,或自发消退。
形态学表现为真皮内淋巴样细胞致密而弥漫的或结节性浸润,细胞小至中等大小,混杂不等量的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等炎症细胞。免疫表型:CD4+,CD8-,CD56-,CD30-,PD1常+,CXCL13常+。可混杂多量B细胞。TCR克隆性重排。EBV-。
3.2 原发性皮肤肢端CD8 阳性T细胞淋巴瘤
新版WHO新增加“原发性皮肤肢端CD8阳性T细胞淋巴瘤”。该病男性多见,中位发病年龄55岁(29-86岁)。病变主要位于耳、鼻、肢体远端。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红斑、丘疹或结节。临床过程表现为惰性,虽可复发,但所有行病灶局部切除的病人均存活、预后好。
形态学表现为真皮、皮下淋巴样细胞浸润,不累及表皮。瘤细胞形态单一、中等大小,核不规则、“母细胞样”,有时,细胞呈印戒细胞样。无坏死和血管侵犯。免疫表型:CD3+,CD8+,CD4-,CD56-,EBV-,Ki67 增殖指数低(<15%)。
4、儿童系统性EBV 阳性T细胞淋巴瘤
为了强调疾病侵袭性的临床过程,新版WHO采用“儿童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瘤(包括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瘤)”取代了2008年版WHO “儿童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这一诊断术语。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儿童EBV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这一疾病不存在或取消使用,而是
新版WHO强调及单独指出这一类疾病中具有侵袭性临床过程的肿瘤性病变。
5、结内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