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漫谈“砂砾体”在肿瘤中的价值及意义

2016-05-15 20:37  阅读(4618)  评论(0)  分类:组织病理学

最近,碰到一例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病例,当看到“砂砾体”三个字时,突然想起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等肿瘤,从而对“砂砾体”产生了兴趣。

漫谈“砂砾体”在肿瘤中的价值及意义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四肢、颈部和躯干等处的皮下和深部软组织,发生于内脏者多为成人。瘤组织主要为大量玻璃样变的纤维组织,细胞成分少,为梭形纤维母细胞,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可形成生发中心。常见砂砾体型营养障碍型钙化。(摘自刘彤华主编的第三版《诊断病理学》

查阅相关文献和书籍,“砂砾体”也可写为“砂粒体”。

何谓砂粒体?呈同心圆状的钙化小体即砂粒体。(摘自李玉林主编的第8版《病理学》

哪些肿瘤具有砂粒体结构的存在呢?查阅文献和书籍,在甲状腺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卵巢浆液-黏液性癌后肾腺瘤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乳头状肾细胞癌脑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等肿瘤中均可出现砂粒体。 

甲状腺肿瘤间质内出现砂粒体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摘自李玉林主编的第8版《病理学》)。40%-50%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可见砂粒体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多种组织学亚型,是所有的亚型都可能出现砂粒体吗?查阅相关书籍(刘彤华主编的第三版《诊断病理学》王炜、薛德彬主译的《甲状腺病理活检解读》回允中主译的第二版《外科病理鉴别诊断学》),发现仅在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实性乳头状癌中有砂粒体形成。 

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见于年轻患者,常表现为甲状腺肿而无特征性肿块。镜下肿瘤组织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硬化,有灶性或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含有大量砂粒体,有不典型的乳头形成,可有鳞状化生。淋巴管瘤栓多见,因此诊断时几乎都有淋巴结转移,25%有肺转移。虽然转移率高,但预后与一般乳头状癌差不多。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中有多量S-100阳性的Langerhans细胞。在1980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10%的儿童甲状腺癌都是弥漫硬化型。(摘自刘彤华主编的第三版《诊断病理学》王炜、薛德彬主译的《甲状腺病理活检解读》

甲状腺实性乳头状癌甲状腺乳头状癌的1%-3%,肿瘤细胞主要排列成实性、梁状或巢状结构,细胞核具有明显的乳头状癌的特点,少数病例周围可见一些经典乳头状结构,偶见砂砾体。此种类型在经过辐射的年轻患者多见,常有RET/PTC3重排。(摘自刘彤华主编的第三版《诊断病理学》

回到前文,钙化性纤维性肿瘤中常见砂砾体型营养障碍型钙化。病理性钙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转移性钙化病理性钙化在显微镜下呈蓝色颗粒状至片块状(摘自李玉林主编的第8版《病理学》)。从钙化性纤维性肿瘤这个病来看,是否可以说砂砾体型钙化不是因为肿瘤营养不良而引起的呢?那么砂粒体的形成机制又是什么呢?其在肿瘤中出现具有什么临床意义呢?

有文献报道刘芳芳,阚秀,沈丹华.富有砂砾体钙化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24(6):759-760.一般认为,砂粒体为细胞变性、营养不良性钙化的结果。这种磷酸钙磷灰石结晶是由瘤体上细胞的自噬作用所衍变的富于脂质的细胞内空泡。也有观点认为,砂砾体是肿瘤中的一种特殊产物,常见于含有乳头状结构的肿瘤中。在肿瘤生长过程中,那些远离乳头基底的、较细的乳头分支常得不到充足的血供,细胞逐渐老化退变,最后发生缺血性坏死,细胞相互融合后产生钙盐沉积而形成砂砾体。这种坏死性改变和其它肿瘤性坏死不同,它受细胞构型的影响、缓慢生长以及在较好细胞分化等条件下形成。这就说明具有砂砾体成分的肿瘤必须有良好的生物学行为,能在人体内存在较长时间而较少出现临床症状。患者预后较好。因此,在恶性肿瘤中,砂砾体的存在可作为其良好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指征。

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在不同的肿瘤中砂砾体的形成机制不一样。因为影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因素很多,砂砾体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