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只培养学霸的大学不是好大学

2016-07-07 22:25  阅读(196)  评论(0)  分类:科研学术

来源:中国科学报 

以下这则故事是今年毕业季里,笔者听到的最打动人的故事之一。

10年前,初入大学校门的小女生在军训时晕倒,而被辅导员背回寝室。10年后,她不但获得了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代表毕业生在全校毕业典礼上发言,而且还是一个在马拉松赛场上拿过73个单项冠军、连续夺得女子三项全能金牌且打破纪录的体育健儿……

笔者深深地感到,只培养学霸不算什么本事。在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身体、良好习惯和素养,才是一所好大学的应有之义。

这个女博士说,小时候因为一次粉碎性骨折,她被医生警告再也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然而,清华没有放弃她,用热情的体育传统感染了她,用“无体育不清华”的文化重塑了她。从2007年的马拉松比赛开始,她又站上了跑道上。多年来,清华的体育精神不断勉励着她。而清华的体育精神,正是博大而厚重的清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一流大学是否都有悠久的体育传统?对此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对牛津和剑桥的赛艇对抗赛有所耳闻,泰晤士河畔看到的大学生训练场面还记忆犹新。据说,早在1829年6月10日,在泰晤士河畔风光旖旎的普特尼小镇,牛津和剑桥首次较量,有两万多名观众涌到泰晤士河两岸观看。至今,这一传统已经传承了187年。从1856年起,两校的赛艇对抗赛演化成了每年都要举办的赛事延续至今。在举世闻名的大学里,不仅仅有挑灯夜战的读书人,更有活跃在体育场上的锻炼者。

受英国的影响,美国顶尖大学对体育十分偏爱,对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也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那些富有远见的校长看来,培养未来美国和全球的领导者,绝不能把目光局限在考试成绩高、学术潜力大的学生身上。沉湎于书本、弱不禁风的所谓学霸,不可能应付瞬息万变的世界。在哈佛和其他顶尖大学的招生培养政策中,体育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笔者并非崇洋媚外之辈,但体育之重要性显然没有国界。相比较之下,中国的大学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是有差距的,而且可能还会很大。有学校的数据表明,学生入校后各种身体素质的指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换句话说,学生们在大学里可能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但身体素质在持续下降。这和所在大学的教育失衡、传统缺失不无关系。

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在一些学校里体育课的时间在锐减,甚至有的学校研究生不再上体育课。这给学生传递的信号是,体育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体育场地有限也是客观原因之一。一些学校扩招后,建了不少宿舍食堂,但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场所并没有相应扩大或增加。

之所以在此强调是“客观原因”,是因为场所虽然重要,但并非体育锻炼的最根本的条件。如果想锻炼,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最根本的问题是,大学决策者没有把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上,也就谈不上必要的教育、引导、激励和鼓舞了。大家的注意力更多的聚焦在考试分数、论文数量、考研人数、出国率。

在有些领导者眼里,大学就是抓学习的,体育锻炼是学生自己的事儿。除了清华大学,提出类似“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并成为校园文化精髓的大学还有几个?

建设“双一流”大学,千头万绪,百事待兴。笔者的建议是,千万别忘了建设一流的大学体育。一流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不但要学习好、素质高,还要身体棒。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