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中国青年学者现状报告之一

2016-07-07 22:24  阅读(322)  评论(0)  分类:科研学术

来源:程莉/知社学术圈

“青椒”与“青稞”——中国的青年学者是科研界的活跃群体,肩负着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使命。无论本土学者还是海归人才,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过得是否满意?担负的责任与压力是否成正比?请听来自一线青年科研人员最真实的声音。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国家领导人习近平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但是,中国科研的主力军——青年科技人才的生存和工作现状究竟如何?

五月初,由“知识分子”策划并联合自然科研、中科院物理所、科学人、科研圈、科学松鼠会、知社学术圈等新媒体发起了《青年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现状调查》。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收到了2531份“青椒”(高校青年教师)和“青稞”(青年科研人员)的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228份,有效回收率达88%。调查对象研究领域几乎涵盖所有学科,除西藏IP未显示外,问卷来自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几乎全部省级行政区。

经过“知识分子”编辑部两周左右的统计分析,近期将陆续推出四个专题报告,分别从生活、经费与成果、研究工作、“海归”群体等方面,管中窥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青年科研人员当前的现状、问题和诉求。

工作时间堪比农民工

习近平曾告诫青年人不要熬夜。但此次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长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

只有12.84%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间不多于40小时,将将符合《劳动法》的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而多达58.39%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其工作强度堪比农民工。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发布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外出农民工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7个小时,日从业时间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占39.1%,周从业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85%。

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中国青年学者现状报告之一

为便于统计,我们把所有学科分为自然科学、工程、医学、社会科学和人文五大类。分析显示,自然科学是所有学科类别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其次依次为工程、医学、社会科学、人文。

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中国青年学者现状报告之一

女性青年工作者平均工作时长要少于男性(在人文社科领域没有显着的性别差异)。在调查中,有教学任务的“青椒”占55.52%,他们的工作时长要长于无教学任务的纯“青稞”。33.5%的“青椒”们每周工作时间在60小时以上,而没有教学任务的科研工作者则是25.5%。

不同层次的学校或科研院所,工作时长也有差异。985高校的科研人员工作时长最长,其次是211高校、普通高校、科研院所,相对最短的是大专、成人、民办院校。这也许可以说明好的学校对研究人员要求更高。

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中国青年学者现状报告之一

调查还显示:教授最忙。人们往往会认为“教授牵头、副教授干活、讲师跑腿、助教拎包”,与这种固定思维不同的是,调查显示,职称越高工作时间越长,教授最忙。此外,青年研究者中有相对较高管理职务的人比较少,参加调查的人群中,近80%无行政职务,而工作时长与行政级别关系不大。

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中国青年学者现状报告之一

那这么多时间都花在什么地方了呢?主要还是用于科研,包括开展实验、阅读文献、撰写论文等。其次是教学活动,包括指导研究生。值得注意的是,科研经费申请、报销、项目汇报等工作占据了几乎与教学同等长度的时间,平均工作量分别占日常工作量的16.4%和17.5%。

健康问题显着

长期过长的工作时间,导致了一定的健康问题。调查显示,将近一半人表示自己过度疲劳,不太健康;只有一成人群表示自己非常健康。

我们将健康情况归类后发现,41~45岁年龄段,91.7%的人处于不健康状态。很显然,工作时间越长,参加工作年限越久,健康问题越明显。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的人群不健康率为92.5%,参加工作11年以上的则有91.6%不健康。

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中国青年学者现状报告之一

总体上,女性工作时间少于男性(人文社科领域除外),但她们的健康情况并没有好多少,86.5%的女性认为自己不健康,而男性的这一比例为87.9%。

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中国青年学者现状报告之一

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是另一大问题。近八成的人群表示压力较大,仅有23人——占全部调查人群的1.03%,表示自己没有压力。男性青年科研工作人员压力比女性略大,男性有79.4%压力较大,女性则有76.9%。30~40岁这一年龄段的科研工作人员除已有的工作压力外,与其他青年群体一样新增成家、生子的压力,在各个年龄段中,这一年龄段压力最大。

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中国青年学者现状报告之一

与身体健康问题相同,工作时长越长,压力越大,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的人群压力较大的占九成以上。同样,与只进行科研没有教学任务的人群相比,有教学任务的“青椒”工作时间更长,也承担着更大的压力。

此外,曾经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或地区攻读学位、做博士后或半年以上的海外访学后归国的科研人员,压力要大于那些未曾出国留学的科研人员。

那么,工作压力都来自哪里呢?84.85%的人认为其主要工作压力还是来自科研工作,还有较多的人压力也来自教学工作和行政事务以及指导学生。此外,有相当多的人在问卷留言中提到了职称评审、绩效考核所带来的压力。

工资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实行三元工资体系,即: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工资。经过统计计算,包括工资、岗位津贴和奖金,调查对象在所在高校或研究机构获得的平均每月个人收入均高于2015年当地省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不过,据可查的最新数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不同类型的单位提供给博士毕业生的工资存在较大差异,在公司企业工作的博士平均月收入最高,为7184元;其次是在科研机构工作的博士,为4709元;再次是在政府或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博士,为4272元;最低的是高校,工资为3932元。

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中国青年学者现状报告之一

尽管受访科研人员平均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平均水平,但参加调查的人员中硕士学历以上占到了93.54%,73.79%是博士,当本科毕业生毕业工作至少6年,积累了多年工作经验升职加薪后,同届博士毕业生才走上工作岗位,所以这个结果并不像数据那么乐观。受访者主观上认为生活宽裕的仅占8.71%,也就不奇怪了。因此有82%的受访者认为现阶段科研单位急需改革的环节之一是提高科研人员待遇。

《人民日报》曾刊文聚焦科学家收入、科研指挥棒等热点话题,据报道,北京某研究所一名从事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博士毕业生王林,单位不解决住房,只能租房。加上1000元房补,每月工资7000元左右,但每个月仅房租就4000多元,再扣除一些必要的开支,每月工资所剩无几。而且作为助理研究员,该“青稞”非常忙。“每天几乎都要加班到晚上12点,遇到实验关键节点,通宵是家常便饭,周末也大多在办公室度过。”工作辛苦没关系,毕竟是他所热爱的事业,但付出与收入不匹配让他觉得有点委屈。尤其让王林感到“刺激”的是,当年连大学都没考上的同学,现在的收入都比自己高不少。王林甚至一度怀疑像他这样十年寒窗有什么意义?

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中国青年学者现状报告之一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还指出,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工作的博士平均工资比中西部地区工作的博士的平均工资高出1000元左右。而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各省区平均工资从高到低依次为上海、广东、北京、浙江,月均工资超过9000,最低的是宁夏、海南、青海、广西、新疆、甘肃,月均低于6500。与2009年相比,东、西部工资水平差距似乎进一步加大了。

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中国青年学者现状报告之一

据《人民日报》报道, 35岁的郭华在西部地区某研究所工作,是副研究员和课题项目组组长,目前一个月能拿到手七八千元。但他已经是他们科室副研究员里收入最高的了,有的副研究员每个月要比他少拿两三千元。郭华最怕的是同学聚会,每次回来,情绪都要低落半个多月。因为,郭华说:“和我一样博士毕业但选择去了企业的同学,现在年薪基本都在30万元以上,我的工资却还不到他们一半。智商不比别人低,付出不比别人少,科研上我也做得不错,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不同等级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感受差别有差异,相对来说待遇较好、生活更富足的是985高校,其次是211高校,大专、成人、民办院校受访者生活困难程度较大。

压力大负担重收入低:中国青年学者现状报告之一

和其他行业的年轻人相同,大部分青年科研人员的消费大头也是房子。调查显示,四成以上的受访者没有自住房,租住私房或公房,只有14.36%的受访者有自住房且无房贷,这个比例在北京、上海更低。

据解放网报道,上海2016年度首次“科学家月度座谈会”上,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天全说:“在座各位年轻人,除了上海科技大学的老师外,我想其他人的月收入都在一万元以下。对于要在上海买房的人来说,生活还是比较艰难的。”而在更早的一次“科学家月度座谈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一名教授级高工称该所研究人员收入水平和上海房价不太匹配,给员工造成较大压力,也使得优秀人才的引进比较困难。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一名研究员反映,天文台除了房贴有点吸引力外,工资和绩效奖都比较低,经常有技术骨干跳槽。对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他们还面临申请科研经费的压力,如果申请不到,就很难在单位立足。

最近一年家庭消费金额较高的还有子女教育。由于受访人群反应普遍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健康医疗也是较高的一项花费。

尽管青年科研工作者生活不尽如人意,但在问及科研这份工作最吸引人的地方时,有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是因为对学术本身感兴趣,13.6%因为工作稳定,9.16%是因为教书育人具有崇高价值。

相对女性来说,男性似乎对科研本身兴趣更大,男性科研人员中的63.0%是因对学术本身感兴趣选择科研,而女性为52.9%。统计显示,对女性来说,不少人看重这份工作稳定、福利、教书育人的价值。

总体来看,诸多原因所致,只有三成受访者对目前职业表示满意和很满意,有两成明确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