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基础复习——泌尿系统

2016-01-01 10:07  阅读(634)  评论(0)  分类:专业

泌尿系统包括:肾;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

 

第一节

一、概述

肾功能:人体主要排泄器官,形成尿液,以排出体内代谢废物,调节体内水盐代谢和离子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②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肾被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肾实质:包括皮质和髓质(10多个肾锥体组成),由肾单位和集合小管构成。

肾间质:包括结缔组织(少量)、血管和神经等。

肾乳头:肾锥体的尖端(钝圆,突入肾小盏内,位于乳头管开口处)。肾锥体底与皮质连接,有髓放线条纹由锥体底辐射状深入皮质。

皮质迷路:髓放线之间的肾皮质,中央部分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穿行。

肾小叶:由每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组成。

肾叶:由一个肾锥体及其相连的皮质组成。

肾柱:位于肾锥体之间的皮质部分。

 

二、肾单位

()概述  肾的结构功能单位;②由一个肾小球(肾小体)和与其相连的肾小管组成;③肾小管汇入集合管,两者统称泌尿小管皆由单层上皮组成;④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曲行部分(曲管)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内,肾小管的直行部分和集合管位于髓放线和髓质(肾锥体)内。

()泌尿小管的组成  肾小管的起始段在肾小球附近迂曲走行,称为近端小管区部(近曲小管);②继而直行(称为近端小管直部或近直小管);③随后管径变细(称为细段);④细段之后,管径又增粗(称远端小管直部或远直小管);⑤远直小管离开髓放线后,在皮质迷路内迂曲走行于肾小球附近(称为远端小管曲部或远曲小管);⑥最后汇入集合小管,经乳头管(位于肾锥体尖端)与肾小盏通连;⑦近直小管、细段和远直小管形成U型的髓袢。

()类型

1.浅表肾单位  肾小球位于皮质浅部,较小,髓袢及其细段较短;②约占肾单位总数的85%,在尿液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髓旁肾单位  肾小球位于皮质深部,较大,髓袢及其细段较长;②约占肾单位总数的15%,对尿液浓缩有重要意义。

()肾小球  或称肾小体。直径约200um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微动脉出入肾小球的一端称为血管极;对侧端与近曲小管相连,称为尿极。

1.血管球

概述:①迂曲的有孔型毛细血管团,位于肾小囊中;②独特的动脉性毛细血管网:一条入球微动脉由血管极进入肾小囊后分成4-5支,每支再分出毛细血管袢,并网状吻合;于近血管极处,毛细血管汇合成一条出球微动脉离开肾小囊;入球微动脉较出球微动脉粗,血压较高;③毛细血管间有血管系膜支持;④内皮细胞基底面:有的与血管系膜直接接触,不与血管系膜直接接触者具有基膜。

血管系膜:又称球内系膜。位于血管球的毛细血管之间,主要由球内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含有少量巨噬细胞。

1)球内系膜细胞:①形状不规则,细胞突起伸至内皮与基膜之间;核较深染,胞质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吞噬体较丰富;胞体和突起内有微管、微丝和中间丝;②目前认为是特化的平滑肌细胞;③能合成基膜和系膜基质的成分,可吞噬和降解沉积在基膜上的免疫复合物,参与基膜的更新和修复。

2)系膜基质:填充于系膜细胞之间,具有支持和通透作用。

2.肾小囊  由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囊;②壁层(外层)衬覆单层扁平上皮,于肾小球尿极处与近曲小管上皮连续;在肾小球血管极反折为肾小囊脏层(内层),衬覆单层扁平上皮;③脏层、壁层间的狭窄腔隙称为肾小囊腔,与近曲小管腔相通;脏层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结构,称为足细胞。

足细胞: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核较淡染,胞质富含细胞器,具有许多胞质突起(足突);②扫描电镜显示,由胞体伸出的几支大初级突起,再分出许多指状的次级突起并互相嵌合成栅栏状,紧贴在毛细血管基膜外面,足突间有宽约25mm的裂隙(称为裂孔),孔上覆盖一层4-6nm厚的裂孔膜;③裂孔膜参与滤过膜形成。

3.血管基膜   较厚(成人约为330nm);②电镜显示为三层,中层厚而致密,内、外层薄而稀疏;③主要成分为IV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蛋白多糖,共同形成孔径为4-8nm的分子筛,在血液物质滤过中具有关键作用。

4.滤过膜  或称滤过屏障。①具有三层结构,由毛细血管腔面向外依序成于:有孔型内皮细胞、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②一般情况下,易于通过葡萄糖、多肽、尿素、电解质和水等,尤其带正电荷的物质;③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的血液,通过滤过膜形成原尿(不含蛋白质)

()肾小管  单层上皮性小管,具有重吸收原尿中某些成分和排泄等作用。

1.近端小管  肾小管中最长最粗的一段,管径50-60um,长约14mm,约占肾小管总长的一半。分为曲部(近曲小管)和直部(近直小管)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较大,立方形或锥形,边界不清,胞质嗜酸性,核圆、近于基底部,腔面有刷状缘(由大量较长的微绒毛整齐排列构成,富含碱性磷酸酶和ATP酶,与细胞的重吸收功能有关)

近直小管:上皮细胞较矮。

2.细段  管径细(直径10-15um),衬覆单层扁平上皮,含核部分突向管腔,胞质较淡染,无刷状缘。

3.远端小管  包括远直小管(直径约30um)和远曲小管(直径35-45um)。管腔较大而规则,衬覆立方形上皮细胞,核居中或近管腔,胞质浅淡,游离面无刷状缘。

远曲小管吸收水、Na+,排出K+H+NH3等,对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发挥重要作用。醛固酮促进其重吸收Na+和排K+;抗利尿激素促进其对重吸收水、尿浓缩,尿量减少。

 

三、集合管

或称集合小管。分为弓形集合管、直集合管和乳头管;②弓形集合管很短,与直集合管相通(直集合管走行中有许多弓形集合管汇入);③直集合管行肾乳头处称为乳头管,开口于肾小盏;④管壁的单层上皮细胞由立方变为柱状,至乳头管处成为高柱状;细胞界限清楚,核圆、居中或近底部,胞质淡染以至清亮;⑤功能:受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调节,进一步重吸收水和交换离子,使原尿进一步浓缩;受心房钠尿肽作用,减少水的重吸收,致尿量增多;⑥最后形成的浓缩液体称为终尿(每天1-2,占原尿的1%左右),经乳头管排入肾小盏。

 

四、球旁复合体

称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②致密斑;③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大致呈三角形(致密斑为三角形的底,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分别形成两条侧边,球外系膜细胞位于三角区的中心)

()球旁细胞

1.概念  入球微动脉行至近肾小体血管极处时,管壁平滑肌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称为球旁细胞。

2.形态  较大,立方形,核大而圆,胞质弱嗜碱性;②电镜下,胞质较多含肾素的分泌颗粒。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机体维持血压的重要机制之一。①肾素属于蛋白水解酶,使血浆的血管紧张素原变成血管紧张素I;②血管紧张素I在位于肺血管内皮细胞游离面的转换酶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I;③血管紧张素: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更强);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吸收Na+和水,导致血容量增大,血压升高。

()致密斑

1.概念  远端小管靠近肾小球侧的上皮细胞形成的椭圆形斑。

2.上皮细   柱状、排列紧密,胞质淡染,核椭圆形、近细胞顶部;②基膜常不完整,基部有细小的分支突起与邻近的球旁细胞和球外系膜细胞连接。

3.功能  离子感受器。远端小管内滤液中Na+浓度降低时,致密斑上皮细胞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促进其分泌肾素,增强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使血液Na+水平升高。

()球外系膜细胞  又称极垫细胞。形似球内系膜细胞,与球旁细胞、球内系膜细胞间有缝隙连接,在球旁复合体中,可能具有信息传递作用。

 

五、肾间质

含有:结缔组织(皮质内很少)、血管、神经;②特殊间质细胞:长轴与泌尿小管垂直;电镜显示具有分支性胞质突起,胞质中较多细胞器和脂滴;合成髓脂I(在肝中转化为髓脂II,为血管舒张剂,可降低血压);③肾小管周围的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中红细胞生成。

 

六、肾血管

()  肾动脉经肾门入肾后分为数支叶间动脉,在肾柱内上行至皮、髓质交界处,横向分支为弓形动脉;②弓形动脉分出若干小叶间动脉,呈放射状走行于皮质迷路内,其末端抵达被膜下形成毛细血管网;③小叶间动脉走行中向两侧分出许多入球微动脉进入肾小体,形成血管球,继而汇合成出球微动脉;④浅表肾单位的出球微动脉离开肾小体后,又分支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分布于肾小管周围;⑤该毛细血管网依次汇合成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和叶间静脉(与相应的动脉伴行),最终形成肾静脉由肾门处出肾;⑥髓旁肾单位的出球微动脉不仅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还发出若干直小动脉直行进入髓质,而后在髓质的不同深度,折返直行上升为直小静脉,构成U形直血管袢,与髓袢伴行。

()肾血液循环与肾功能密切相关  血流量大,流速快,约占心输出量的1/4;②90%的血液供应皮质,进入肾小体后被滤过;③入球微动脉较出球微动脉粗,因而使血管球内的压力较高,有利于滤过;④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入球微动脉分支形成血管球,出球微动脉分布在肾小管周围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由于血液流经血管球时大量水分被滤出,因此球后毛细血管内血液的胶体渗透压很高,有利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的物质进入血流;⑤髓质内的直小血管与髓袢相伴行,有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尿液浓缩。

 

第二节 排尿管道

包括:肾盏和肾盂;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均由黏膜、肌层和外膜组成。黏膜成于移行上皮(或称变移上皮、尿路上皮)和固有层。

1.肾盏和肾盂  肾盏黏膜被覆23层移行上皮,上皮外有少量结缔组织和平滑肌;②肾盂黏膜被覆的移行上皮稍厚,其外有内纵行、外环行平滑肌层。

2.输尿管  黏膜被覆的移行上皮较厚(4-5);②上2/3段的肌层为内纵行、外环行;下1/3段肌层为内纵行、中环行和外纵行;③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

3.膀胱  黏膜形成许多皱襞,膀胱三角区黏膜平滑;②黏膜被覆的移行上皮较厚:膀胱空虚时8-10层,盖细胞(伞细胞,位于表面)大、矩形;膀胱充盈时为34层,盖细胞变扁;③黏膜固有层含较多弹性纤维;④肌层厚,由内纵行、中环行和外纵行三层平滑肌组成,中层环行肌在尿道内口处增厚为括约肌;⑤外膜:膀胱顶部为浆膜,其余为疏松结缔组织。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