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基础复习——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①小消化腺;②大消化腺。
小消化腺分布于消化管管壁,包括:①口腔内的小涎腺;②食管腺;③胃腺;④小肠腺;⑤肠腺等。
大消化腺包括:①大涎腺(3对);②胰腺;③肝脏。这些均属于实质性器官,包括分泌部(由腺细胞组成)和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入消化管,对食物进行化学消化。有的大消化腺具有内分泌功能。
第一节 涎腺
涎腺或称唾液腺,包括:①小涎腺(分布于口腔内);②大涎腺(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各一对)。涎腺分泌的唾液经导管排入口腔。
一、涎腺的一般结构
①复管泡状腺;②外覆结缔组织被膜,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腺内(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也随行其间),将腺体分隔为若干叶;③腺实质由分支的导管及其末端的腺泡组成。
(一)腺泡 ①浆液性;②黏液性;③混合性。
(二)导管 通常包括:①闰管;②纹状管;③小叶间导管;④总导管。
2.纹状管 又称分泌管。①与闰管相连接;②成于单层高柱状上皮:胞核大,胞质嗜酸性,基底部胞质中可见纵纹;③调节唾液电解质含量和唾液量。
3.小叶间导管 ①由纹状管汇合而成,走行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②初始成于单层柱状上皮,进而随管径变大移行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4.总导管 ①小叶间导管逐级汇合并增粗,终于形成一条或几条总导管开口于口腔;②导管近口腔开口处渐变为复层鳞状上皮,与口腔黏膜上皮连续。
(三)肌上皮细胞 在腺细胞与基膜之间、部分导管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其收缩有助于分泌物排出。
二、腮腺
①纯浆液性腺;②闰管长,纹状管较短;③分泌物含大量唾液淀粉酶。
三、下颌下腺(颌下腺)
①混合性腺(浆液性腺泡多,黏液性和混合性腺泡少);②闰管短而不明显,纹状管发达;③分泌物较多黏液、较少唾液淀粉酶。
四、舌下腺
①混合性腺(黏液性腺泡为主,混合性腺泡多见);②无闰管,纹状管也较短;③分泌物以黏液为主。
第二节 胰腺
胰腺表面覆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腺内将实质分隔为许多小叶。胰腺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胰岛)组成。
一、胰腺外分泌部
复管状腺,具有浆液性腺的结构特征。
(一)腺泡
1.每个腺泡含40-50个胰腺泡细胞(具有典型的浆液性细胞形态特点),无肌上皮细胞。
2.胰腺泡细胞分泌多种消化酶,如①胰蛋白酶原;②胰糜蛋白酶原;③胰淀粉酶;④胰脂肪酶;⑤DNA酶;⑥RNA酶等。
胰蛋白酶原和胰糜蛋白酶原在进入小肠后,被肠致活酶激活,成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和胰糜蛋白酶。胰腺泡细胞分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防止胰蛋白酶原和胰糜蛋白酶原在胰腺内被激活。若该两种蛋白酶原在胰内激活,可导致胰腺自我消化,形成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胰腺泡细胞的分泌活动受小肠I细胞分泌的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调节。
3.泡心细胞 ①位于胰腺腺泡腔面;②延伸至腺泡腔内的闰管起始部上皮细胞;③较小,扁平或立方形,胞质染色淡,核圆或卵圆形。
(二)导管 ①闰管(较长,管径细,管壁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其伸入腺泡的一段由泡心细胞组成);②小叶内导管:由闰管远端逐渐汇合形成;③小叶内导管在小叶间结缔组织内汇合成小叶间导管;④小叶间导管汇合成一条主导管(贯穿胰腺全长,在胰头部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由小叶内导管至主导管,管腔渐增大,上皮由单层立方渐变为单层柱状,主导管为单层高柱状上皮并可见杯状细胞。
二、胰腺内分泌部(胰岛)
①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球形细胞团,分布于腺泡之间,胞质着色浅淡;②成人胰腺约有100万个胰岛,约占胰腺体积的1.5%,胰尾部较多;③大小不等,直径75-500um,小者仅由十几个细胞组成,大者含数百个细胞;④胰岛细胞间富含有孔毛细血管;⑤人胰岛含有α、β、δ、PP四种细胞(HE染色切片中不易区分,目前主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鉴别)。
(一) α细胞 又称甲细胞、A细胞。①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20%;②细胞较大,多分布于胰岛周边部;③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细胞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抑制糖原合成,使血糖浓度升高,满足机体活动的能量需要。
(二) β细胞 又称乙细胞、B细胞。①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70%,主要位于胰岛中央部;②分泌胰岛素,主要促进肝细胞、脂肪细胞等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贮存,使血糖降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协同作用能保持血糖水平处于动态平衡;③β细胞退化,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致血糖升高,并由尿中排出,即为糖尿病。
(三) δ细胞 又称丁细胞、D细胞。①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5%;②散在分布于α、β细胞之间,并与α、β细胞紧密相贴,细胞间有缝隙连接;③分泌生长抑素,以旁分泌方式或经缝隙连接直接作用于邻近的α细胞、β细胞或PP细胞,抑制这些细胞的分泌活动。
(四)PP细胞 ①很少,主要存在于胰岛的周边部;还可见于外分泌部的导管上皮内和腺泡细胞间;②分泌胰多肽,具有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以及胆囊收缩的作用。
第三节 肝
一、概述
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具有复杂的生物化学功能。
肝细胞:①生成胆汁参与脂类消化;②合成多种蛋白质等多类物质,直接分泌入血;③参与糖、脂类、激素、药物等的代谢。
肝表面:围以致密结缔组织被膜,最外层为浆膜覆盖(肝下面各沟窝处和右叶上面后部为纤维膜,无浆膜覆盖)。
肝门部:结缔组织随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和肝管的分支伸入肝实质,将肝分成许多小叶(肝小叶)。
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中含有血管和胆管分支,称为汇管区(门管区)。
二、肝小叶
(一)概述
1.肝小叶 ①肝的基本结构单位;②多角棱柱体,长约2mm,宽约1mm;③成人肝有50万-100万个肝小叶;④人的相邻肝小叶分界不清;⑤肝小叶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肝索和肝血窦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
2.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称为肝板。
3.相邻肝板吻合连接,形成迷路样结构,其断面呈索状,称为肝索。
4.肝小叶周边的肝板称为界板;界板的肝细胞较小,胞质嗜酸性较强。
5.肝板之间为肝血窦,血窦经肝板上的孔互相通连。
6.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的胆小管。
(二)肝细胞 占肝内细胞总数的80%。
1.光镜形态 ①多面体形,直径15-30um;②核大而圆,居中,常染色质丰富,较多双核,核仁一至数个;③胞质嗜酸性,含弥散分布的嗜碱性团块。
2.超微结构
⑴细胞膜:①具有三种功能面:血窦面、胆小管面和肝细胞连接面;②血窦面:至少2-3个面,微绒毛发达,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③连接面有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等结构;④有的肝细胞之间具有细胞间通道。
⑵胞质细胞器:丰富。
1)粗面内质网:①成群分布;②合成多种血浆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脂蛋白、补体等)。
2)滑面内质网:①许多散在的小管和小泡,膜内含多种酶系;②对于细胞摄取的有机物进行合成、分解、结合、转化等;包括胆汁合成,脂类、糖和激素的代谢,肠道吸收有机异物(药物、腐败产物等)的生物转化。
3)高尔基复合体:对于粗面内质网合成的一部分蛋白质和脂蛋白进行加工后,以分泌小泡由血窦面排出。
4)富含线粒体、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
⑶胞质内含物:糖原(血糖的储备形式),脂滴,色素(胆红素、韩铁血黄素、脂褐素等)。
(三)肝血窦 ①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②窦壁衬覆内皮细胞和Kupffer细胞(巨噬细胞);③汇入的血液来自小叶间静脉(门静脉分支,属于功能性血管,血液中含肠道吸收物)和小叶间动脉(肝动脉分支,属于营养性血管,血液富含氧),血流缓慢,与肝细胞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④血液由中央静脉引流出肝小叶。
肝血窦内皮细胞:①有大量内皮窗孔,形成筛样结构;②连接松散,常有间隙(宽0.1-0.5um,甚至1um);③外无基膜。因此,窦壁通透性很高(除血细胞和乳糜微粒外,血浆各种成分均可进入窦周隙)。
肝血窦Kupffer细胞(巨噬细胞):①由定居于肝血窦的血液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形状不规则,胞质嗜酸性;②清除源于门静脉血液中的抗原、衰老红细胞和血小板,监视、抑制、杀伤肿瘤细胞(尤其肝癌细胞)等。
(四)窦周隙和贮脂细胞
1.窦周隙 ①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宽约0.4um;②充满血浆;③肝细胞血窦面的大量微绒毛浸于其中的血浆内,进行物质交换。
2.贮脂细胞 ①位于窦周隙;②不规则形,胞质含许多大脂滴;③可以氯化金或硝酸银浸染、有关标记物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④贮存维生素A(机体需要时释放入血);⑤生成细胞外基质,形成胶原纤维(慢性肝病时,贮脂细胞增殖,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
(五)胆小管 ①相邻肝细胞的胆小管面质膜局部凹陷所形成的微细管道(胆小管面质膜形成许多微绒毛突入管腔),直径0.5-1um,在肝板内连接成网;②相邻肝细胞膜具有连接复合体,封闭胆小管周围的细胞间隙,防止胆汁外溢。
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或胆道梗阻时,胆小管正常结构被破坏,胆汁溢入窦周隙,继而入血,导致黄疸。
三、汇管区(门管区)
①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区域,大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每个肝小叶周围有3-4个;②内含小叶间静脉(门静脉分支)、小叶间动脉(肝动脉分支)和小叶间胆管(成于单层立方上皮);③小叶间胆管向肝门方向汇集,最终形成左、右肝管出肝。
在非汇管区的小叶间结缔组织中,含有小叶下静脉(由中央静脉汇集形成,在肝门部汇集为肝静脉)。
四、肝内血液循环
五、肝内胆汁排出途径
胆小管内的胆汁由肝小叶中央流向周边,汇入小叶边缘处的赫令管(由立方细胞组成的短小管道);进而汇入小叶间胆管(位于门管区)。
有认为,赫令管上皮细胞具有干细胞性质,可增生、分化为肝细胞。
第四节 胆囊与胆管
一、胆囊
胆囊壁由:①黏膜;②肌层;③外膜组成。功能:贮存和浓缩胆汁。
(一)黏膜 有许多高而分支的皱襞突入腔内(胆囊充盈扩张时,皱襞消失,黏膜变平)。
1.表面上皮 单层柱状,核位于基部。
2.固有层 ①较薄,无腺体,富含血管;②皱襞之间的上皮常凹入固有层内,形成许多窦状凹陷(称为黏膜窦);③胆囊扩张时,黏膜窦消失。
(二)肌层 平滑肌厚薄不一,胆囊底部较厚,颈部次之,体部最薄。呈纵行或螺旋排列,肌束间较多弹性纤维。
(三)外膜 较厚,大部分为浆膜。
二、胆管
(一)肝内胆管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进入胆囊贮存、浓缩;胆囊贮存的浓缩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
(二)肝外胆管 包括:①黏膜;②肌层;③外膜。
1.黏膜 ①有纵行皱襞;②被覆单层柱状上皮,有杯状细胞;③固有层含黏液腺。
2.肌层 为斜行和纵行平滑肌束。
3.外膜 较厚的结缔组织。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