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基础复习——损伤的修复
第一节 再生
1.概念 受损伤细胞、组织坏死后,由其周围存活细胞分裂、增生进行修复的过程。
2.类型
⑴完全性再生:由受损伤细胞周围的同种细胞进行修复,并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简称再生。
⑵不完全性再生:由纤维结缔组织进行修复。或称纤维性修复、瘢痕性修复。
⑶生理性再生:生理过程中,一些细胞、组织不断衰亡而被同种细胞再生进行补充。属于完全性再生。
⑷病理性再生:病理过程中,受损伤细胞、组织由其周围同种细胞和(或)纤维结缔组织进行修复。可为完全性再生和(或)不全性再生。
3.细胞再生能力的类型
⑴不稳定细胞:生理过程中,随时繁殖更新的细胞。包括皮肤和黏膜的表皮细胞、间皮细胞、淋巴细胞、造血细胞等。
⑵稳定细胞:生理情况下处于静息(G0期)状态,受损伤后能进行再生。包括肝细胞,各种内、外分泌腺体的主质细胞,原始间叶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等)。
⑶永久性细胞:无再生能力或再生能力很微弱。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等。
第二节 肉芽组织
1.概念 由增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的修复性结构。
2.形态
⑴肉眼:创面肉芽组织鲜红、湿润、柔软、细颗粒状,常表被渗出、坏死物。
⑵镜下
1)幼稚肉芽组织:①多量毛细血管(网状结构),近损伤处与表面垂直走行;②成纤维细胞(生成基质和胶原纤维,转化为纤维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③炎症:浆液渗出(水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渗出。
2)肉芽组织老化:①毛细血管减少、消失;②炎症消散;③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减少、消失;④胶原纤维增多(纤维化)并透明变性,转化为瘢痕组织。
3.病理意义
⑴积极作用:①机化异物;②抗感染;③填补组织缺损。
⑵瘢痕的危害。
第三节 创伤愈合
1.基本过程
⑴伤口的早期变化:①坏死、出血;②炎症反应;③纤维蛋白凝块及其形成的痂皮。
⑵伤口收缩。
⑶肉芽组织增生(约始于创伤后第3天)和瘢痕形成(创伤后一个月时)。
⑷表皮和相关组织再生。
2.类型
⑴一期愈合:①组织缺损少;②创缘整齐;③无感染;④可被及时接合。
⑵二期愈合:①组织缺损较大;②创缘不整齐;③有感染;④伤口开放。
⑶痂下愈合。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