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基础复习——变性和物质沉积

2015-12-18 09:01  阅读(640)  评论(0)  分类:专业

第一节  变性和物质沉积

()细胞水肿

1.概念 细胞质内水分增多。与细胞膜上钠泵受损所致的细胞膜对电解质主动运输障碍有关。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细胞。显著的细胞水肿称为气球样变(例如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重度水肿)

2.原因 缺氧,感染,中毒等。

3.病变 细胞增大,胞质空淡,胞质空淡,胞核无显著变化(可增大,淡染)

()脂肪变性

1.概念  细胞质内出现脂滴(主要为中性脂肪)。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细胞。

2.原因  与缺氧、中毒、饥饿、饮酒等有关。

3.病变  胞质内的脂滴在HE染片上呈空泡状,脂肪染色时呈橘红色(苏丹III染色)或黑色(锇酸染色)

肝细胞脂肪变性:①镜下:胞质内脂滴增多,由细小、少量而融合成大滴,形似脂肪细胞;②肉眼:肝大、色黄、质软,切面油腻感。

虎斑心:心内膜下心肌脂肪变性,呈现虎斑样红黄相间纹理。见于贫血、传染病。

()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

1.概念  均质、红染物沉积细胞质内;②结缔组织;③细动脉壁内。

2.病变和原因

细胞质内玻璃样变性:呈现均质、红染的小滴。例如,①Russell(拉塞尔)小体(浆细胞胞质内蓄积的免疫球蛋白);②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质的胶样滴变性(蛋白尿时回吸收的蛋白质);③酒精中毒时肝细胞胞质内的Mallory小体(由肝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形成);④病毒包涵体(病毒与蛋白质聚集物)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继发于纤维化形成的瘢痕,与胶原纤维老化有关。

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细动脉硬化):最常发生于良性高血压时的肾、脑、脾和视网膜等处(因血浆蛋白沉积于管壁)

()黏液样变性

1.概念  细胞间质(结缔组织)内黏多糖(透明质酸)和蛋白质蓄积。见于间叶性肿瘤、急性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2.病变  间质疏松、灰蓝色,星芒状细胞散在其间。

3.黏液性水肿  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素减少,致透明质酸酶活性减弱,含透明质酸的黏液样物蓄积于皮肤、皮下组织。

()淀粉样变性

1.概念  组织间质内淀粉样物质(含有黏多糖的蛋白质)沉积;呈现淀粉样反应:先遇碘呈赤褐色,再接触硫酸现蓝色。

2.病变  HE染片中呈均质性淡红色,沉积于细胞间、小血管基底膜下或网状纤维支架;刚果红染色阳性(红色);③电镜显示为纤细丝状。

3.类型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①免疫球蛋白轻链沉积;②见于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淋巴瘤等。

继发性淀粉样变性:①淀粉样相关蛋白(非免疫球蛋白)沉积;②全身性者,常继发于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类风湿关节炎等;③局部性者,见于老年性痴呆(Alzheimer)脑皮质的老年斑、甲状腺髓样癌的间质和2型糖尿病的胰岛等,也见于睑结膜、上呼吸道黏膜的慢性炎症。

()病理性色素沉着

1.概念 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

2.类型

含铁血黄素:①由巨噬细胞吞噬外溢红细胞后形成的含有Fe3+的血红蛋白衍生物;②见于陈旧性出血处;③金黄色、大小不等的折光颗粒;④普鲁士蓝染色呈蓝色。

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所致肺出血时,肺泡内吞噬红细胞并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⑵胆红素: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后,由胆绿素(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海原而成,并进入血流。

高胆红素血症引发黄疸: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的胞质内胆红素沉积(黄褐色、细小折光颗粒或小团);在肝内胆管系统形成胆栓;在肾小管腔内形成胆汁管型。

脂褐素:细胞质内未能被自身溶酶体消化的退变细胞器残骸,为富含脂质的黄褐色细颗粒,属于消耗性色素,提示细胞处于退变状态。

黑色素:由黑色素细胞胞质内酪氨酸经由多巴(DOPA)反应生成。

黑色素沉积:①局部性(例如色素痣、黑色素瘤);②全身性(例如Addison)

()病理性钙化

1.概念  软组织内固态性钙盐沉积。

2.病变  HE染色片中呈现大小不等的颗粒性、片块状蓝色物质。肉眼观察:质硬,石灰样物。

3.类型  营养不良性钙化:继发于局部性坏死、异物(血栓、死亡的寄生虫虫卵等);②转移性钙化:继发于全身性钙磷代谢障碍(原因和好发部位)

 

第二节 坏死

1.概念  活体内局部性细胞、组织的死亡。

2.基本病变  细胞核浓缩、碎裂、溶解,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②胞质红染、崩解;③间质崩解。

3.类型

凝固性坏死

1)形态:坏死细胞蛋白质凝固,细胞残影尚存。

2)好发部位:心肌、肝、脾、肾等。

3)特殊类型

干酪样坏死:彻底崩解的凝固性坏死,主要见于结核病。肉眼形态:白色或微黄,细腻,如奶酪。

坏疽:直接或间接与外界接触部位的大块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多继发于缺血性坏死(梗死)。①干性坏疽:常见于肢端,黑色、干枯、界限清楚;②湿性坏疽:常见于肠管、胆囊、子宫、肺等,可见于肢端,黑或黑绿色、湿胀、界限较清楚;③气性坏疽:深部开放性创伤继发产气荚膜杆菌感染,致坏死组织含气呈蜂窝状。

液化性坏死

1)形态:坏死组织被酶解成液态。

2)好发部位:脑、脊髓和脂肪组织等。化脓属于特殊类型的液化性坏死。

3)脂肪坏死:①特殊类型的液化性坏死;②脂肪组织结构模糊、消失,呈液态,常继发营养不良性钙化。

纤维素(纤维蛋白)样坏死

1)形态:坏死组织呈红染的细丝、细颗粒状,形似纤维素。

2)发生部位:胶原纤维、血管壁。

3)见于:①结缔组织病(例如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特征性病变;②急进性高血压病。

4.结局

引发炎症反应。

溶解吸收。

分离排出。可形成:

1)糜烂:皮肤、黏膜浅表性坏死性缺损。

2)溃疡:皮肤、黏膜较深的坏死性缺损。

3)窦道:坏死处形成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

4)瘘管:坏死处形成两端开口的通道样缺损。

5)空洞:有天然管道与外界相通器官(肺、肾等)内,较大范围坏死经该管道排出后残留的空腔。

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物或其他异物的过程,终将形成瘢痕组织。

包裹(坏死灶的周围性机化):液化性坏死时,形成囊腔。

钙化(属于营养不良性钙化)

5.坏死对机体的影响  相关因素:①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②坏死细胞的数量;③与坏死细胞同种活细胞的再生能力;发生坏死器官的代偿能力。

 

第三节 细胞凋亡

1.概念  生理、病理情况下,在基因调控下发生的单个或小团细胞死亡;②凋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完整,无自溶,不引发局部炎症反应;③凋亡细胞裂解为若干凋亡小体并迅速被相邻的巨噬细胞等吞噬后消化。

2.形态  形成凋亡小体。①电镜:外被胞膜,内含细胞器、有或无有核碎屑;②光镜(HE染片):圆或卵圆形,大小不等,胞质浓缩、红染。

细胞凋亡和坏死统称细胞死亡。

 

第四节 适应

()肥大

1.概念  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增大,是功能性代偿的形态学表现。

2.原因  生理性(例如妊娠子宫的肥大);②病理性(例如高血压心脏病时的左心室向心性肥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向心性肥大等)

3.病变  细胞增大,可伴细胞增多(增生),致有关组织、器官增大,因而重量增加、功能增强。

()萎缩

1.概念  已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缩小。

2.病变  萎缩器官均匀性缩小、重量减轻,功能低下;②萎缩细胞变小,胞质内可有脂褐素沉着。

心脏褐色萎缩:萎缩心肌的胞质内因有多量脂褐素沉着而呈褐色。

脑萎缩:缩小、变轻,脑回变窄、脑沟宽深、皮质变薄;神经细胞缩小、减少。

3.类型

生理性萎缩(例如青春期后的胸腺、老年性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

1)营养不良性萎缩(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萎缩,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恶病质引发的全身性萎缩等)

2)压迫性萎缩(例如肾盂积水所致的肾萎缩等)

3)废用性萎缩(例如久卧不动所致的肌萎缩、骨萎缩等)

4)去神经萎缩(例如神经、脊髓和脑损伤所致的肌萎缩等)

5)内分泌性萎缩(例如腺垂体肿瘤、坏死所致的肾上腺萎缩,甚至甲状腺、性腺等和全身性萎缩)

老年性萎缩(兼有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增生

1.概念  实质细胞增多;②受机体调控(随增生因素的去除而停止);③常见于修复过程,可继发于内分泌障碍(例如结节性甲状腺肿);④过度增生可演变为肿瘤性增生。

2.病变  实质细胞增多,致使有关组织、器官增大。

3.类型  生理性(例如女性的青春期乳腺发育、妊娠期子宫增大);②病理性(例如雌激素水平高所致子宫内膜和乳腺增生、低血钙所致甲状旁腺代偿性增生等)

()化生

1.概念 一种分化成熟细胞因受刺激因素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是上皮组织储备细胞(干细胞)的转型性分化。最常发生于上皮细胞。

2.类型

上皮性化生:①鳞状上皮化生(例如子宫颈、支气管黏膜柱状上皮和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的鳞化);②肠上皮化生(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腺上皮的肠化)上皮性化生细胞可经由非典型增生恶变为癌。

间叶组织化生:纤维组织化生为软骨或骨组织(例如骨化性肌炎)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