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基础复习——肠系膜和腹后壁
第一节 腹膜恶性间皮瘤
(一)临床要点 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部分病例于接触石棉粉尘有关,可有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常有大量腹水。
(二)病变
1.肉眼 可表现为腹膜壁层和胃肠道浆膜面多发性结节或腹膜不规则增厚,伴大小不等的肿块;大网膜可全部被肿瘤累及,肠管可互相粘连。
2.镜下
⑴上皮样型:常见。①高分化者,可出现腺管、乳头状结构或腺管样腔隙;胞质常嗜酸性,核呈泡状;②分化较差者,由小圆形或多边形细胞呈条索、丛状或片状分布,腺管、乳头状结构不明显;③未分化者,为小细胞性恶性间皮瘤,少见;瘤细胞小圆形,大小较一致,核偏向一侧(呈浆细胞样),或胞质含空泡(呈印戒细胞样)。
⑵肉瘤样型:呈纤维肉瘤样,核分裂象易见;有些富有胶原纤维并可见玻璃样变,少数病例有骨或软骨化生。多处取材镜检可见上皮样分化灶。
⑶混合型:由以上两型瘤组织混合构成,形似滑膜肉瘤。
3.免疫组化染色 对于病理诊断间皮瘤具有重要意义。①Calretinin阳性(胞质着色);②HBME-1强阳性(细胞周边厚毛刷样着色);③AMAD-2阳性(胞质着色);④低分子量CK阳性;⑤上皮样成分高分子量CK阳性;⑥肉瘤样成分常vimentin阳性;⑦CEA阴性(对于同腺癌鉴别较有意义)。
4.电镜 瘤细胞表面具有细长微绒毛。
5.高分化恶性上皮性间皮瘤应与间皮增生鉴别。增生的间皮细胞无异型性,缺乏双向分化,不呈浸润性生长。
第二节 腹膜交界性浆液性肿瘤
(一)病变
1.肉眼 ①腹膜病变表浅,常呈颗粒状、小结节状或弥漫性粘连,直径6-250px;②卵巢无肿瘤或仅见表面轻微受累及。
2.镜下 酷似卵巢的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可分为上皮性、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和两者兼有型三种改变。①上皮性病变:在腹膜表面形成细或粗的乳头(具有纤维组织轴心),常伴有砂粒体;②促结缔组织增生为主性病变;有明显的间质反应,瘤细胞核异型性较轻,核分裂象少见。
(二)病理鉴别诊断 ①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与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唯一区别是卵巢实质由肿瘤);②输卵管内膜异位症;③旺炽性间皮细胞增生;④原发性或转移性腺癌(呈浸润性生长,有核异型性及较多的核分裂象)。
第三节 腹膜种植性肿瘤
(一)肿瘤来源 ①胃肠道等处的恶性肿瘤;②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
(二)病变 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腹膜种植时:
1.非浸润性种植的肿瘤 ①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清楚;②分为上皮性和纤维组织增生性;③纤维组织增生性者,炎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明显。
2.浸润性种植的肿瘤 ①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②浸润腹膜下正常组织和邻近器官;③肿瘤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无明显炎症反应;④肿瘤细胞核异型较明显。
第四节 腹膜假黏液瘤
(一)组织来源 ①多为阑尾黏液性肿瘤破裂,黏液上皮落入腹腔形成腹膜种植;②部分来自卵巢黏液性肿瘤破裂。
(二)镜下病变 ①腹腔内聚集大量胶冻状黏液物质,呈半透明状,其外被薄层纤维结缔组织壁包绕,形成豌豆至鸡蛋大的半透明囊泡,疏松地附着于腹膜上;②黏液池及其壁内可见分泌黏液的肿瘤细胞;③由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或阑尾黏液囊肿破裂引起的腹膜假黏液瘤呈现无细胞性黏液积聚;④腹膜假黏液瘤与腹膜转移性黏液癌的鉴别,在于后者的瘤细胞显著异型,核分裂象多见,浸润至腹膜下的腹壁深部组织,多无囊泡形成。
第五节 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
(一)组织来源 未明。可能来自浆膜下组织内多潜能细胞的化生或分化,或是间皮下结缔组织对激素刺激的异常反应。
(二)病变
1.肉眼 浆膜表面散在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直径自数毫米至数厘米。
2.镜下 肿瘤由平滑肌组成,瘤细胞核肥硕,呈编织状排列,不见或偶见核分裂象。
第六节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一种原因未明的腹膜后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目前认为与细胞免疫过程有关(巨噬细胞激发细胞因子的产生,促使成纤维细胞增生,终致纤维化)。
(一)临床要点 腹膜后器官、组织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致使输尿管、主动脉、腔静脉、肠系膜内或髂部的血管受压或阻塞,引起肾盂积水、腹部侧支循环等。
(二)病变
1.肉眼 腹膜后出现扁平的灰白色纤维性团块,可包裹、压迫腹膜后器官。
2.镜下 ①早期呈非特异性炎症,常有灶性脂肪坏死;②晚期以纤维化、硬化为主,玻璃样变明显,炎细胞很少或缺如。常出现小血管炎。
鉴别诊断:①腹膜后瘤样纤维组织增生;②神经纤维瘤;③腹膜后黄色肉芽肿。
第七节 肠系膜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由细菌或其他病原因子引起。
(一)临床要点 ①腹部肿物;②发热、血沉增快、血小板增多症、多克隆高球蛋白血症等;③切除肿物后,有关症状即可消失;④部分病例可复发,甚至转移。
(二)病变
1.肉眼 肿物呈结节状或分叶状,直径3-325px,质韧;切面灰白色或半透明。
2.镜下 肿物成于大量增生的①纤维结缔组织;②慢性炎细胞(淋巴细胞,少量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