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基础复习——胃

2015-10-30 02:55  阅读(748)  评论(0)  分类:专业

第一节  胃炎

一、急性胃炎

主因饮食不适、食物过敏、乙醇、感染等引起。胃黏膜红肿,表被厚层黏液,可见散在性出血或糜烂。镜下观察:固有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灶性出血,黏膜有浅溃疡。

 

二、慢性胃炎

很常见,好发于胃小弯和胃窦,与食物过热、咬嚼不充分、刺激性食物、慢性乙醇中毒和营养不良等有关,幽门弯曲菌(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关系密切。

类型和病变:

()慢性表浅性胃炎  黏膜充血、水肿,可点状出血和糜烂,黏膜浅层(胃小凹水平)固有膜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浸润。

()慢性萎缩性胃炎 

1.概述  胃黏膜变薄,皱襞减少或消失。分为A(患者并发恶性贫血)B(即通常发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类型)

2.组织学诊断标准

⑴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以至消失。根据固有胃腺减少的程度,分为轻度(减少量≤1/3)、重度(减少量≥2/3)和中度(介于轻、重度之间)。

⑵肠上皮化生(肠化)。分为①完全型化生(I型化生或小肠型化生),化生的柱状上皮细胞形似小肠上皮,含有吸收上皮、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②不完全型化生(II型化生),又分为胃型化生(IIa型,化生的柱状上皮细胞形似胃小凹上皮细胞,分泌涎酸黏液)和结肠型化生(IIb型,化生的柱状上皮细胞分泌硫酸黏液,杯状细胞分泌涎酸黏液)。

⑶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有淋巴滤泡形成。

⑷黏膜肌层增厚。

(三)慢性肥厚性胃炎  又名巨大肥厚性胃炎或Menetrier病。

1.概述  少见。患者多为中年男性,表现为消化不良、呕血、低蛋白血症、低酸或无胃酸等。病原未明,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2.病变

⑴肉眼:胃底和胃体(尤其胃大弯侧)黏膜弥漫性肥厚,形成脑回状巨大皱襞,或呈息肉结节状巨块;X线检查常误诊为胃癌。

⑵镜下:黏膜晚期增厚,胃小凹变深,腺体弯长;胃腺中的壁细胞和主细胞稍减少,而黏液细胞增多;黏膜深层腺体常呈囊性扩张并可伸入黏膜下层、固有膜水肿,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三、特殊性胃炎

1.淋巴细胞性胃炎   胃黏膜的表面上皮和胃小凹上皮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2.慢性囊性胃炎   黏膜深部的胃体或幽门腺不同程度囊性扩张。

3.出血性胃炎和糜烂型胃炎  黏膜面糜烂或出血。患者常呕血或便血。

4.嗜酸细胞性胃炎  胃壁(尤其胃窦部胃壁)显著水肿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肥厚。

5.肉芽肿性胃炎  包括结核病、梅毒、真菌感染和软斑症等。

 

第二节 溃疡病

()急性溃疡  胃、十二指肠的急性黏膜缺损,累及黏膜下层以下;易愈复。因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等引发。

()急性应激性溃疡  胃十二指肠的表浅性溃疡,也可发生于消化道其他部位。常继发于休克、烧伤、创伤、手术、败血症等。

()消化性溃疡  或称慢性溃疡病。常见、好发部位:依次为:①十二指肠;②胃;③食管。98%以上的病例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小弯、胃窦部。

1.发病机制   基本环节:①胃酸-胃蛋白酶对于胃肠黏膜的侵袭(消化)作用;②正常胃肠黏膜保护性机制之间的失衡。

2.病变

⑴肉眼:溃疡多为单发。典型的溃疡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5-125px,边缘掘凿状或轻度潜行;于大溃疡,其贲门端边缘陡峭而幽门端边缘呈坡状;溃疡边缘的黏膜皱襞呈放射状向溃疡中心集中。

⑵镜下:溃疡底部由浅表面向深部依序成于:①渗出、坏死层;②肉芽组织层;③瘢痕组织层。黏膜肌层和肌层完全断裂,其间有瘢痕填充,肌层上举并与黏膜肌层融合;瘢痕中发生血栓闭塞性动脉内膜炎。溃疡周围黏膜呈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

3.并发症

⑴穿孔:多见于十二指肠前壁和胃前壁溃疡。

⑵出血:患者吐血或便血。

⑶幽门狭窄:因幽门前区或十二指肠溃疡病变纤维化(瘢痕)、幽门括约肌痉挛等所致。胃中部溃疡的纤维化可导致沙漏胃或葫芦形胃。

⑷癌变:发生于极少数慢性胃溃疡,癌变率≤1%。

 

第三节 胃的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

癌前病变是指一些易发生癌的病变(如胃黏膜上皮的非典型增生等);癌前疾病是指有可能继发胃癌的独立性胃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胃溃疡等)

()残胃(癌多发生在吻合口附近)

()Menetrier

()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溃疡

()胃腺瘤  ①胃黏膜上皮呈腺管和(或)绒毛状境界的局限性增生,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②广基性、直径>50px;③可继发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④多发生于胃窦或为中部肠上皮化生区域;⑤约占胃息肉样病变的10%;⑥继发上皮内瘤变(尤其高级别)者易恶变。

(七)胃黏膜腺体上皮内瘤变  可视为胃黏膜腺体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同义词。

1.基本病变

⑴腺上皮异型性:主要为不同程度的核异型性。

⑵腺体结构异型性:①大小、形状、排列不规则;②出芽、分枝、乳头状生长;③囊性扩张;④背靠背密集;⑤共壁(以至筛状结构)。

⑶腺上皮分化异常:①无黏液细胞、主细胞、壁细胞分化;②胞质黏液分泌减少、消失;③肠化生上皮:杯状细胞(以及潘氏细胞)减少、消失。

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多发生于胃黏膜浅表。上述基本病变较轻。

⑴腺上皮:①柱状(伸长)、增大、拥挤、假复层;②胞质黏液分泌减少、消失;③核大、深染、圆或卵圆,居于中下部(近于基底),排列紊乱,尚有一定极性;④核分裂象较少。

⑵腺体:①形状、排列稍不规则,囊性扩张;②轻微出芽、分枝;③向腺腔、腺囊腔内乳头状生长。

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上述基本病变显著;无坏死,无浸润间质。包括非浸润癌(原位癌)。

⑴腺上皮:①柱状,或不规则;②核明显增大、大小不等,核浆比值大,形状不规则,深染、染色质粗糙、不均,核膜厚,核仁明显(可泡状);③核移至细胞顶端,多层,排列紊乱,部分性或完全失极性;④易见核分裂象,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⑵腺体:①结构异型性明显,密集、扭曲,形状、大小不一;②明显出芽、分枝、折叠;③明显囊性扩张;④共壁,以至筛状结构。

4.胃黏膜癌前病变内镜活检的诊断表述及其临床处理原则

⑴未见肿瘤性病变:选择性随查。

⑵不能确定的上皮内瘤变(腺上皮细胞、腺体异型,但不足以诊断上皮内瘤变):可能与检材不充分有关,需随查。

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需随查或内镜切除。

⑷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内镜切除或手术切除。

⑸单个异型腺上皮细胞浸润间质、异型腺体乳头状增生:提示浸润性癌可能性,可表述为“疑有(待除外/不除外)浸润”。

⑹诊断为浸润性癌的病变指标:异型腺体伸入固有膜、黏膜肌层以至达于黏膜下层。

 

第四节 胃癌

一、早期胃癌

()概述  指侵及胃黏膜下层以上的癌(即只考虑癌性病变的深度,而不论其范围的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对于疑为早期胃癌的病例,必须将全部病变区域取材作制备切片镜检,甚至制备间断的或系统的连续切片镜检,以明确其是否为早期胃癌。早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黏膜内癌为91%以上,黏膜下癌为80%-90%

()分型

I型:隆起型,呈息肉状。

IIa型:表浅隆起型。

IIb型:表浅平坦型(较少见)

IIc型:表浅凹陷型(最多见)

III型:凹陷型。

混合型:IIa+IIc,或IIc+III(较少见)

 

二、进展期胃癌

癌侵及胃的黏膜下层以下。男性多见,好发部位依次为:①胃窦;②小弯;③贲门;④胃底及胃体。

(一)病变

1.肉眼

⑴巨块型:息肉状,结节状,蕈伞状。

⑵局限溃疡型:溃疡较小,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

⑶浸润溃疡型:溃疡较大,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

⑷浸润型:肿瘤广泛浸润于胃壁,呈皮革样胃。再分为局限浸润型和弥漫浸润型。

2.镜下

⑴腺癌:最多见。主要是管状腺癌(高、中、低分化),其次为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癌等。

⑵少见类型:鳞癌、腺鳞癌、腺癌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类癌、小细胞癌)、肝样腺癌、壁细胞癌、绒癌等。

(二)扩散

1.直接蔓延  肿瘤侵犯胃浆膜、食管下段、肝、胰、胆总管等。

2.腹腔种植  可种植于卵巢,形成Krukenberg瘤(也可通过淋巴管转移至卵巢)。

3.淋巴道转移  主要转移方式(尤其是晚期胃癌)。首先转移至胃周淋巴结;进而达于远处淋巴结,包括脾门淋巴结、左锁骨上(Virchow)淋巴结等。

4.血行转移  晚期胃癌可经血行转移至全身脏器,常见部位为肝、肺、骨、肾上腺等处。

(三)预后  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20%-30%。

影响胃癌术后存活期的因素:①浸润深度;②淋巴结转移;③组织学类型(肠型者较好于胃型,乳头状腺癌较好于管状腺癌,管状腺癌较好于未分化癌);④生长方式(膨胀型者较好于浸润型者);⑤肿瘤间质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⑥引流区淋巴结内组织细胞增生(显著者的预后可能好些)。

 

第五节 胃肠道间质瘤(GIST)

(一)概述  ①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②可能源于神经丛的Cajal细胞,或是源于原始间叶细胞;③发生食管至直肠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胃(≥半数病例),小肠次之(≥1/4),也可发生于腹膜后、肠系膜、网膜等处(胃肠道外GIST);④患者均龄60岁;⑤既往病理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源肿瘤和周围神经源肿瘤多属于GIST;⑥大多数病例显示c-kit基因突变,无c-kit基因突变的病例有的显示PDGFRA基因突变(皆可用于基因诊断);⑦免疫组化染色常阳性表达CD117(c-kit基因蛋白产物,病理诊断GIST的最重要免疫标记);⑧依预后的危险程度分为极低、低、中和高四个级别。

(二)病变

1.肉眼  胃GIST:①最常见于胃体,位于黏膜下层、肌层以至浆膜层,呈结节样突入胃腔(可继发脐样溃疡)或(和)腹腔,直径25px至大于500px(判断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境界清楚,无包膜或有假包膜;②切面、灰白至棕褐色(因出血),实性,可部分囊性。

2.镜下

⑴成于: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肿瘤细胞形态温和或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多少不等(判断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⑵分为①梭形细胞型(70%);②上皮样细胞型(20%);③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10%)。⑶免疫组化染色:①CD117+(95%);②CD34+(70%);③SMA+(灶性,40%);④S-100蛋白+(灶性,5%)。

(三)影响GIST预后的指标

⑴决定性指标:①肿瘤大小;②核分裂象计数。

⑵非决定性指标:肿瘤细胞①异型性;②微血管密集排列;③黏膜层和浆膜层浸润;④脉管和神经浸润;⑤瘤栓形成;⑥坏死;⑦Ki-67标记指数;⑧基因突变位点和方式等。

 

第六节 其他肿瘤

 

1.神经内分泌肿瘤

⑴胃类癌:①少见,约占消化道肿瘤的5%,单发或多发,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②切面呈灰黄色,无包膜;③镜下病变:瘤细胞大小一致,立方或低柱状,排列成巢、索、腺样或菊花状;④瘤细胞分泌多种激素,免疫组化染色呈NSE、Syn、CgA阳性。

⑵其他类型:胃泌素瘤等,

2.淋巴瘤   ①可原发于胃,或为其他部位淋巴瘤侵犯胃(继发性);②占胃恶性肿瘤是2%-5%,占结外淋巴瘤的24%,与胃癌发生率之比为1:50;③好发于胃窦、胃体,其次是贲门、小弯、幽门或全胃;④肉眼上,可呈巨块型、溃疡型和弥漫浸润型,直径多5-250px;⑤好发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属于惰性淋巴瘤],可进展为高级别的B细胞淋巴瘤;⑥总体预后较好于胃癌。

3.其他少见肿瘤  脂肪瘤、颗粒细胞瘤、黑色素瘤、畸胎瘤等。


 

我要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