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基础复习——涎腺
第一节 多形性腺瘤(混合瘤)
涎腺最常见的肿瘤
(一)临床要点 30-40岁多见,多发于大涎腺(最常为腮腺),小涎腺也可发生。肿瘤生长缓慢,切除不完全时易复发。肿瘤可恶变。恶变的临床指征为肿瘤突然加速生长、固定、疼痛。
(二)病变
1.肉眼 肿瘤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多为2-125px,表面光滑,结节状,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切面灰白,常见半透明状的黏液样区域。
2.镜下 肿瘤由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细胞混合而成。具有多种形态结构,可包括:①腺管状或腺泡状结构,上皮呈单层或双层腺样排列;②实体细胞团,上皮呈巢状、索状、网状排列或基底样细胞团块;③鳞状细胞团;④肌上皮巢,由梭形肌上皮细胞和(或)透明肌上皮细胞构成;⑤黏液样或软骨样基质。部分肿瘤可囊性变。肿瘤侵犯包膜和突破包膜不能作为恶性指征。
第二节 恶性多形性腺瘤(恶性混合瘤)
(一)临床要点 涎腺的常见恶性肿瘤(占全部涎腺肿瘤的5%,涎腺恶性肿瘤的11%)。好发于腮腺。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
(二)病变
1.肉眼 肿瘤呈结节状,平均直径5-250px,包膜不完整,质硬,与周围粘连,切面常有出血、坏死。
2.镜下 可分为两种类型:①混合瘤恶变,即在混合瘤背景中呈现腺癌、鳞癌、黏液表皮样癌、肌上皮癌等恶性成分;②原发性恶性混合瘤(癌肉瘤),上皮和间质成分均为恶性,常由腺癌和软骨肉瘤混成,多有转移。
第三节 腺淋巴瘤(Warthin瘤)
(一)临床要点 较常见,占全部涎腺肿瘤的15%。多见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小涎腺,可双侧发生(约占5%-10%)。中老年多发。生长缓慢,少数可复发,偶有恶变。
(二)病变
1.肉眼 肿瘤圆形或分叶状,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切面实性、细腻,可有小囊。
2.镜下 肿瘤由腺上皮和含有密集淋巴组织的间质组成。腺上皮分两层,排列成腺管或囊腔,可形成乳头突入管腔。内层上皮高柱状,胞质丰富、嗜酸性,核位于近腔面;外层细胞立方或多边形,核淡染,居中;偶见鳞化或黏液细胞化生。间质中的淋巴组织可形成淋巴滤泡,其内可有生发中心。
第四节 基底细胞腺瘤
(一)临床要点 较少见,约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2%。多发于老年男性。70%位于腮腺,其次为上唇的小涎腺。生长缓慢,不易复发。
(二)病变
1.肉眼 肿瘤圆形或卵圆形,包膜完整、质软,直径多2-100px;切面均质、灰白,可有小囊。
2.镜下 肿瘤由小而一致的基底样细胞构成,巢状排列,瘤细胞团中央可形成腺腔,外周细胞呈栅状排列,基底膜明显。偶有向皮肤附属器分化倾向。
第五节 嗜酸细胞腺瘤
(一)临床要点 较少见,多发生于老年妇女。好发于腮腺,可见于腭、扁桃体、颊、舌等。肿瘤生长缓慢,可长期无症状。
(二)病变
1.肉眼 肿瘤圆形或分叶状,有完整包膜,切面灰白、灰黄,质韧。
2.镜下 由嗜酸细胞构成。瘤细胞大,胞质丰富、红染、含有明显的嗜酸性颗粒(电镜下证实为增生、肿大的线粒体)。瘤细胞呈小梁、团块和腺泡状排列,间质成于少量纤维组织和淋巴细胞。
第六节 腺样囊性癌
(一)临床要点 较常见,多位于小涎腺和下颌下腺,发生于各年龄组,平均年龄52岁。肿瘤生长较慢,病程较长,切除后常多次局部复发。肿瘤浸润性强,易侵犯神经,常有局部疼痛和麻木。
(二)病变
1.肉眼 ①肿瘤呈结节状,直径多在2-100px,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常侵犯周围组织,界限不清;②切面,实性,灰白或灰黄色,可见小囊腔。
2.镜下
⑴肿瘤细胞:成于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①腺上皮细胞:似表皮的基底细胞,立方形,大小较一致,胞质少、淡粉染、界限不清,核染色质颗粒状、核仁清楚,可见核分裂象;②肌上皮细胞:扁平、梭形或不规则形,界限不清,胞质少而淡、空泡状,核小、深染、常弯曲。
⑵肿瘤细胞排列方式:①腺样(管状)和筛状型(特征性的典型结构),由1-2层细胞排列成腺管,或是在实性巢中出现多个腺腔(筛状结构),内层为腺上皮,外层为肌上皮,腔内有粉染分泌物(可为黏液样物);②实体型,瘤细胞密集排列成巢;③条索型,瘤细胞索状排列,其中可有小囊腔;④弥漫型,瘤细胞弥漫散在于间质中;⑤异型型,瘤细胞明显多形性,可见多核瘤巨细胞和梭形细胞。常见瘤细胞侵犯神经和血管。间质常发生黏液样变形和透明变性。
⑶间质:为多少不等的纤维结缔组织,常发生黏液样变性和透明变性,可有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第七节 腺泡细胞癌
(一)临床要点 较少见,占涎腺肿瘤的2.3%-4%,90%以上位于腮腺。可多发或双侧受累及。多见于40-60岁女性。低度恶性,生长缓慢,平均病程7.7年。可多次复发,复发率达50%。少数有局部淋巴结和血行转移。
(二)病变
1.肉眼 肿瘤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多为2-100px,包膜薄而清楚(多不完整)。切面多为实性,灰白或灰褐,质脆,偶有坏死。
2.镜下 瘤细胞呈圆形、多角形,异型性不明显,胞质丰富、细胞颗粒状(部分细胞胞质透明),胞膜清楚,胞核小而规则、位于中央,核分裂象少见。瘤细胞排列成实体团块,滤泡状、囊状或乳头状。
第八节 黏液表皮样癌
(一)临床要点 较常见,占大涎腺肿瘤的10%,小涎腺肿瘤的15%,也可发生于颌骨内。多发于40-50岁,女性多见。临床分为:①局限型,为活动的无痛性结节,生长缓慢;②浸润型,为固定的硬性肿块,局部常形成溃疡,有疼痛或麻痹。
(二)病变
1.肉眼 ①局限型者,可有包膜,切面可见含有黏液的囊腔;②浸润型者,多无包膜,边界不清;切面实性粗糙,多不见囊腔。
2.镜下 ①由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构成不规则癌巢;②黏液细胞:立方形、柱状或杯状,胞质网状淡染、微嗜碱性(黏液卡红和PAS染色呈强阳性),位于癌巢中心区,呈实体或腺状排列;③表皮样细胞:多边形,可有细胞间桥,偶尔角化,多层、不规则排列,位于黏液细胞外侧;④中间型细胞:立方或圆柱形,大小、形态较一致,似表皮的基底细胞,位于癌巢外周;⑤低度恶性者,一般以黏液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主,细胞分化较好,形成黏液湖,引起炎性反应;⑥中度恶性者,以中间细胞为主,细胞多排列成片或条索状;间质纤维组织较致密并常透明样变;⑦高度恶性者,以表皮细胞为主,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第九节 皮脂腺细胞癌
(一)临床要点 罕见,常来自现象(主要为腮腺)内异位的皮脂腺。低度恶性,平均存货期为5年。
(二)病变
1.肉眼 肿物直径常为1-150px,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切面常有出血、坏死。
2.镜下 瘤组织由两种细胞组成;①未分化皮脂腺细胞,形似基底细胞;②较分化的皮脂腺细胞,胞质丰富、透明,含有小空泡(脂肪染色阳性),胞核异型性可明显。瘤细胞呈团块状或片状排列,常侵犯周围组织。
第十节 肌上皮瘤
(一)临床要点 少见,好发于腮腺,其次为小涎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平均40岁。
(二)病变
1.肉眼 肿瘤边界清楚,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
2.镜下 肿瘤全部由肌上皮细胞构成,不含腺管。肌上皮有四种形态:①上皮样细胞(边界清楚,胞质嗜酸性,核较大、染色质匀细,核仁明显,排列紧密,无细胞间桥);②透明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透明,核染色质较粗,可见小核仁);③浆细胞样细胞(体积大,卵圆形,核偏位,胞质红染);④梭形细胞(长梭形,边界不清,核染色质匀细,核仁不明显)。瘤细胞可呈实体型、网状型排列,间质常有黏液样变性。免疫组化染色:S-100蛋白、myosin、actin、CK和GFAP阳性。
第十一节 小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
(一)临床要点 少见,多发于小涎腺。好发于40-60岁,男性较多。淋巴结转移率低,较发生在其他部位的小细胞未分化癌预后好,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0%和46%。
(二)病变 肿瘤形态似肺小细胞癌,偶似甲状腺髓样癌。诊断时应首先排除由其他部位转移至涎腺的小细胞癌。免疫组化染色NSE和CgA阳性。
第十二节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
又称淋巴上皮性涎腺炎、Mikulicz病。
(一)临床要点 ①少见;②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局限于涎腺;③好发于中老年妇女;④发生于单侧或双侧腮腺、下颌下腺,致反复肿痛;可伴累及小涎腺(泪腺、唇腺等);可为Sjogren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的表现之一,Sjogren综合征者常有类风湿关节炎,干燥性眼炎和口干;⑤可演变为淋巴瘤。
(二)病变
1.肉眼 分为二型:①弥漫型:多见,涎腺弥漫性肿大,尚见小叶结构,或为散在结节,灰黄色,橡皮样质地;②局限型:少见,涎腺内形成境界清楚的肿瘤样结节,无包膜。
2.镜下 早期,涎腺小叶内导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可有淋巴滤泡形成。晚期,腺泡萎缩破坏,但导管无退变,肌上皮呈岛状增生,肌上皮间常见嗜酸性物质沉着。
第十三节 囊肿
约占涎腺疾病的6%,以黏液囊肿最常见(占75%)。
(一)黏液囊肿 好发于小涎腺,分为外渗性和潴留性两种。
1.外渗性囊肿 最多见于下唇,青少年多发。早期,黏液外渗于间质内,形成黏液池,其周围有大量巨噬细胞和其他炎细胞浸润;中期,间质内肉芽组织形成,其中含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偶见多核巨细胞;晚期,形成充满黏液的假囊肿,囊壁为纤维组织,无上皮被覆。
2.潴留性囊肿 多见于下唇,老年人居多,囊肿内壁衬覆立方或扁平上皮,内含黏液,其中常有球状或微小结石。
(二)淋巴上皮囊肿 多见于腮腺,也可发生于口底和腮腺中的淋巴结,囊壁被覆鳞状上皮、立方上皮和分泌黏液的柱状上皮。囊壁外围以淋巴细胞并有淋巴滤泡形成,其中尚可见多核巨细胞和腺体导管。囊内为血清样液体,含脱落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和泡沫细胞等。
(三)舌下腺囊肿 由舌下腺导管发育不全引发的潴留性囊肿,或继发于感染、外伤所致的外生囊肿。
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