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文

1207-0202 卵巢肿瘤 表面上皮-间质肿瘤.学习

2013-07-28 00:53 阅读(719) 评论(0) 分类:精读《诊断病理学》

(二)表面上皮-间质肿瘤
   

1.概述
    (1)组织发生和分类 

卵巢表面上皮又称体腔上皮或Mullerian上皮,也称生发上皮,是与腹膜连续的特异化间皮。卵巢与睾丸的被覆上皮都源于体腔上皮,但卵巢的结构有以下特点:

无结缔组织白膜将之与卵巢实质分隔开,故又被称做皮质性腺

②卵巢被覆上皮在胚胎时期以及生后常呈周期性增生,而且有时增生较活跃,增生上皮无明显基底膜,与卵巢实质无明显界限,并常有凹陷,形成包涵性腺样及囊性结构,这些包涵性上皮和其下的间质成分是卵巢上皮-间质肿瘤发生的基础。这类肿瘤最常见,发生率占全部卵巢肿瘤的一半以上,大约占全部卵巢良性肿瘤的40%和恶性肿瘤的86%。由于Mullerian上皮在胚胎演化过程中有诱导周围间叶组织发生平滑肌组织或纤维肌组织增生分化的潜能,故卵巢上皮性肿瘤常伴有纤维或肌纤维成分,呈弥漫性或结节性分布;较明显时就称为上皮-纤维性肿瘤。卵巢上皮-间质肿瘤中各种组织类型的大致分布情况见表12 -22。

表12 -22  卵巢表面上皮-间质肿瘤的组织类型大致分布比例:

-------------------------------------------------------------------------
组织学类型          良性(%)    交界性(%)    恶性(%)    总计(%)
浆液性                    23.0             7.0             16.0          46.0
粘液性                    29.5              5.0             2.0            36.5
子宫内膜样              -                  1.5              6.0            7.5
Mullerian间质性       -                    -                0.7            0.7
透明细胞                   -                    -                3.0           3.0                移行细胞                2.0                   -                 -             2.0                 混合上皮性           1.5                 0.5               0.5          2.5
未分化                      -                     -               1.8           1.8
总计                         56               14                 30         100

----------------------------------------------------------------------------

-:少于0.5%   

 在实际工作中,卵巢上皮-间质肿瘤是根据肿瘤的组学类型和形态特点来命名的,如:

①细胞类型:浆液,黏液(宫颈型及肠型),子宫内膜样,透明细胞,移行细胞,鳞状,混合上皮,未分化,癌肉瘤和肉瘤等共10型;

②生长方式:表面性及卵巢内;囊性及实性或囊实性;

③纤维间质成分所占比例:单纯上皮性及上皮纤维性肿瘤;

④恶性程度:良性、交界性及恶性。
      卵巢各型上皮性肿瘤在组织学上有时是混合分化的,即多种上皮或上皮与间质混合存在,但肿瘤必须由确切的两种类型上皮或上皮与间质成分构成、而且不同类型的成分必须占10%以上比例时才能诊断混合型仅有不足10%的各型上皮或间质混合存在时,可根据优势原则分类诊断。卵巢上皮性肿瘤在电镜及免疫组化上与体腔上皮或Mullerian上皮相似,如大多表现为Keratin、EMA、Vimentin都阳性。
    胚胎学Mullerian上皮与卵巢被覆上皮都源于体腔上皮,故卵巢各型上皮性肿瘤属于体腔上皮及Mullerian上皮型肿瘤。同样,盆腔的体腔上皮即间皮也可发生Mullerian上皮性肿瘤与瘤样病变;近来,腹膜特别是盆腔腹膜的肿瘤与瘤样病变与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关系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腹膜肿瘤的分类和组织学诊断详见第八章。

 

 卵巢病理资料学习参考01

 

(1)猜测:卵巢上皮与腹腔上皮同源,所以发生肿瘤的类型、结构也会相同或相似,诱发条件可能也是一致的。

                                                                                                                                                                         
  (2)交界性肿瘤  以往曾用各种命名如“semi-malignant”,“borderline",“proliferating","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with atypical proliferation”。卵巢交界瘤中,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有其各自的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特点,但又有一定的共性。归纳其共同特点:
   
①细胞有中度异型性
    ②乳头状生长者,乳头分支复杂
    ③上皮层次增多,出芽
    ④核分裂< 5/10HPF,一般为0-3.病理核分裂;
    ⑤可有腹膜种植淋巴结转移,也可有腹水
    ⑥被膜、卵巢实质或乳头间质无破坏性浸润,但可有微小浸润
                   
 

 卵巢交界性肿瘤 参考资料 01

记忆:交界性肿瘤的共同特点:细胞形态、上皮层次、生长方式、增殖情况、扩散方式等。

  

(3)间质浸润的诊断    明确肿瘤有无间质浸润是交界瘤和癌的重要鉴别点。间质浸润的图像分为二型

①膨胀型:  融合、密集的高度异型的腺体或囊壁乳头,直径大于3mm;

②插入型:腺管、细胞索或簇不规则侵入间质。

 

(4)微小间质浸润  以上各型上皮的交界性肿瘤均可有,限定于3 mm范围内,可以是多发性。在浆液性♂交界瘤中的发生率为10%-15%,其中28%为妊娠妇女。同下生殖道的微小浸润癌一样,目前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这类肿瘤对于希望保留生育者可行保守的手术治疗。确立诊断一定要充分取材除外明确的破坏性浸润。                                                                                                 

 

(1)“间质浸润 ”:

    由“微小间质浸润”发展到“间质浸润”;界限是“3mm”(宽度)或“10mm2”(面积);其实如果能进行三维计量,计算体积(肿瘤细胞数量)更准确。   

(2)“间质浸润”图像:膨胀型&插入型。

这两种浸润类型与宫颈微小浸润癌的两种浸润方式相似:一种为“推进式”,另一种为“喷枪式”;前者预后较好,后者容易发生转移(可阅读“1203-03 宫颈浸润性鳞癌.学习”)

 2.浆液性肿瘤(Serous tumors)  多见,占上皮-间质肿瘤的46%,以良性为主。临床病理上有以下特点:
          ①类似输卵管上皮,分化好时有纤毛;

 ②砂粒体及砂粒体癌;

 ③可在卵巢内和/或卵巢表面生长;

 ④常有乳头图像:良性瘤结构简单;交界瘤分支复杂但发育好;恶性者发育不好,常以腺管和弥漫图像为主;

⑤交界瘤可伴有微乳头图像;

⑥交界瘤可偶见微小浸润;

⑦可双侧卵巢同时发生或伴有卵巢外种植:少数为侵袭性种植,个别情况下可出现淋巴结,甚至罕见的远处转移。
    (1)良性:大体多为单或多囊性,表面光滑,囊内壁常有乳头,故常称为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囊内充以清亮浆液,但有时也可混有黏液:若表现为全部卵巢表面乳头状生长,形成一种特殊亚型,即卵巢表面浆液性乳头状瘤(surface papilloma),其他型上皮无此亚型。镜下浆液上皮呈矮柱状或立方型,可有纤毛,相似于卵管上皮;也可相似于增生的间皮。乳头结构较宽,上皮为单层。细胞可有轻度异型性。有的病例纤维间质增生较明显,形成结节状纤维性团块,有时以乳头间质内纤维间质增生为主,就构成浆液性腺纤维瘤或囊性腺纤维瘤。有的病例腺腔内或乳头间质内可见少数砂粒体,砂粒体的形成对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无意义
     (2)交界性:较常见。大体多为囊实性,与癌相比,通常缺乏出血坏死。肿瘤组织学符合上述交界性肿瘤特点,而上皮主要为浆液性上皮即诊断为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图12 -51)。当纤维增生明显时可诊断为交界性浆液性腺纤维瘤和囊腺纤维瘤,若以卵巢表面乳头为特征则可称作表面乳头状浆液性♂交界瘤。目前的研究认为,SBTs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仅少数远期发展为低度恶性的癌。
      图12 -51  卵巢浆液性♂交界瘤
      上皮有复层、乳头和出芽( HE)
     1)微乳头结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可合并微乳头状图像(micropapillary pattem),有学者称之为微小乳头状浆液性癌(micropapillarv serous carcinoma,MPSC),发生率在浆液性♂交界瘤中占5%-10%。MPSC的形态特点是:囊壁或粗短乳头表面直接伸延的纤细、无间质的细胞性微乳头结构或筛状结构和几乎呈实性的增生细胞,而不具有经典交界瘤的逐级分支乳头图像(图12 -52)。Smith Sehdev等分析观察135例具有微乳头结构特点的浸润和非浸润性浆液性肿瘤,发现非浸润微乳头组中3/4合并有SBTs,浸润性微乳头组中62%合并有非浸润微乳头和SBTs;这些结构不但混合存在,而且互相移行。作者提出,微乳头结构本身虽然并不是浸润图像,但却是SBTs向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形态学指标;这一转化过程大约8-10年,形态学上存在着SBTs-非浸润性微乳头结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发展谱系
        图12 -52  浆液性微乳头结构,粗短乳头表面直接伸延的纤细、无间质的细胞性微乳头结构和几乎呈实性的增生细胞,而不具有经典交界瘤的逐级分支乳头图像( HE)
    2)腹膜种植:浆液性♂交界瘤虽然不是恶性肿瘤,但常伴有卵巢外扩散,仅约50%左右局限在卵巢;最常见的扩散部位是盆、腹腔的腹膜及淋巴结;由于其临床过程比较良性,大多数预后都很好,WHO将这种扩散现象命名为种植(implants)。
     种植的分型及组织发生:种植的形态多数与卵巢原发瘤相同即交界性或良性,仅个别少数为恶性。我院(1996)报道的31例伴腹膜种植的卵巢浆液性♂交界瘤,8例为‘良性种植’,22例为‘非浸润性种植’,仅1例为‘浸润性种植’.腹腔淋巴结的种植灶也以非浸润性和良性为主。种植最常见的部位是大网膜,不同类型的种植可以同时混合存在,外检中应注意尽量充分取材。目前认为,这些腹膜及淋巴结的病灶多数可能是在同一致瘤因素刺激下,不但卵巢上有原发瘤,而且使腹膜及淋巴结内存在的同源于体腔上皮的间皮细胞化生、增生而形成的多灶性病变,并非恶性转移;仅极少数‘浸润性种植’为低度恶性的转移或原发癌。
     种植的形态:“浸润性种植”以不规则插入和微乳头结构为特点,细胞的形态相当于低度恶性的浆液性癌(图12 -53)。“非浸润性种植”则以腹膜间皮的化生、增生为特点(图12 -54,55),有的附着在腹膜表面,有的形成间皮下囊腔内的乳头,很像浆液性♂交界瘤,常有砂粒体。“良性种植”相当于腹膜的化生性病变。
         图12 -53  浆液性♂交界瘤伴浸润性种植
         细胞的形态相当于低度恶性的浆液性癌( HE)
         图12 -54  浆液性♂交界瘤伴非浸润性种植 以间皮的化生和增生为特点( HE)
         图12 -55  浆液性♂交界瘤伴淋巴结内非浸润性种植( HE)
      种植类型与预后的关系:卵巢交界瘤的临床预后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合并种植及种植的类型,伴有种植的病例临床复发率可达30%。①良性种植:我院的8例合并良性种植的病例随诊5-22年,无一例复发或死于肿瘤:②非浸润性种植:部分病例术后复发,我院材料复发率是40. 9%(9/22例),发生在原发瘤切除术后8-l0年;多数复发瘤仍为非浸润性病变,经再次手术治疗效果仍较好;少数死于术后过分治疗导致的肠梗阻或远期( 10-20年)癌变;癌变率为0-19%:③浸润性种植:很少见,复发率达50%,5年、10年存活幸分别为55%、45%。我们的1例术后3年5个月死于肿瘤。
    3)远处转移: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卵巢交界瘤还可累及盆、腹腔外脏器或组织如:颈淋巴结、胸膜、纵隔、肺、脊柱和乳腺等部位。我们曾治疗观察1例这类临床Ⅲ期的浆液性♂交界瘤:初次手术后14年发现胸壁皮肤复发瘤,再行手术切除,其病理形态仍为交界性;第2次手术后5年又发现胃-一横膈之间复发窟,又行第3次手术,术中见肿瘤挤压并侵入胃及肠壁,镜下种瘤仍以交界性为主,局部有癌变;术后又存活2年,以后失随。 Malpica和Silva等报告在19年间遇到的12例,并复习文献中的4例交界瘤发生远处转移的病例共16例。这些病例从原发瘤到发现远处转移的间隔时间为3个月~ 20年不等;其中15例随诊4个月-l8年,7例发现转移后2-8年死亡,8例转移后4个月-l8年仍健在。作者观察了其12例远处转移灶的病理特点,发现10例为低度恶性的浆液性癌,2例为交界性病变;有的还合并良性病变。但对其原发瘤和盆腹腔种植灶的观察并未发现可以提示发生远处转移的病理迹象。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作者提出可能是循环中留有休眠状态的肿瘤细胞,或者是由盆、腹腔外部位直接形成的独立病变.
    (3)恶性:大约2/3为双侧肿瘤。分化好的常呈囊实性,囊内或表面有柔软而融合的乳头。少数肿瘤为表面乳头性。分化差的肿瘤为实性、质脆、出血坏死、多结节状。镜下典型的分化较差的浆液癌诊断并不困难,分化较好的癌与交界性瘤的区别是有明确的破坏性间质或被膜浸润。有的肿瘤形成大量砂砾体又称砂砾体癌(图12 -56),其生物学行为好于同期的浆乳癌。

图12 -56  砂砾体癌(HE)

 

 (1)输卵管组织学结构:图例 01

 

(2)浆液性肿瘤 图例 01

   

交界性浆液性乳头状瘤 病例报道01

 

浆液性乳头状癌  图例 01

 

 

(3)注意比较“种植”和“转移”的不同。

 

关于“砂粒体”发生机制、意义文献 

     

 3.黏液性肿瘤(Mucinous tumos)  较多见,大多数(76%)为良性。

有以下临床病理特点:

①多为单侧发生;

②肿瘤常较大,组织分化不均一,需要认真观察大体标本,尤其是冰冻诊断时;

③交界瘤分为肠型和宫颈样型;

上皮内癌的诊断应充分取材除外浸润

⑤注意与转移性癌鉴别;

⑥附壁结节的诊断;

⑦关于腹膜黏液瘤。
    (1)良性:体积通常较大,单侧发生;可为单房或多房,外表光滑无乳头;约3% -5%可合并有皮样囊肿。囊壁被覆单层柱状黏液上皮,细胞核位于基底部;有的上皮相似于宫颈的黏液柱状上皮,有的为相似小肠的有明显杯状细胞的黏液上皮。可有轻微细胞复层和异型性。在乳头的底部有隐窝腺(crypts)或子囊(daughter cysts),注意不要误认为浸润。
    (2)交界性:上皮有丛状矮乳头状生长,层次增多,但不超过3层,有中度异型性,无间质及被膜浸润。按临床病理特征分为二型即宫颈内膜样型( endocervical-like type)和肠型(intestinal type)。后者除杯状细胞外,还可查见嗜银细胞及潘氏细胞( paneth's cells)。少数肠型黏液性肿瘤可产生大量胃泌素( gastrin),引起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肠型者较易恶变。
      宫颈内膜样型又称苗勒氏管型,由于镜下与浆液性肿瘤相似,近年又被称作浆黏液性( seromucinous),在黏液性♂交界瘤中仅占15%。与肠型相比,此型患者的发病年龄较轻(平均28.8-34岁),较多见有双侧性(40%)和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30%)等其他上皮成分或卵巢外种植( 23%)。虽然可有盆腔复发,但临床过程缓慢,不伴有腹膜黏液瘤,很少发生恶变。
      肠型MBTs的发生率在卵巢黏液性♂交界瘤中占85%:发病的年龄段较宽,Lee and Scully研究的74例MBTs为14-84岁,平均年龄46岁。肿瘤几乎总是单侧发生,通常体积较大,呈多房囊性,有时囊内壁有纤细的乳头;肿瘤可以与周围器官粘连,但除少数合并腹膜黏液瘤外,很少合并卵巢外病变。
      1)病理诊断:

宫颈内膜样型MBTs的体积相对较小,平均直径8cm。镜下特点是粗短、富于间质的乳头结构,很象浆液性肿瘤:乳头表面被覆的上皮以柱状黏液上皮为主,部分混有浆液样上皮,有的还可见纤毛。上皮有复层、出芽、异型性,在乳头或出芽的顶端常见富于嗜酸性.胞浆、核圆形的大细胞。肿瘤常有较明显的炎症反应。部分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可见二者有移行,免疫组化染色有雌孕激素表达,提示可能是一种黏液型子宫内膜肿瘤
        肠型MBTs常呈多房囊性,有的有细乳头结构。囊壁被覆的上皮似小肠上皮(图12 -57),有杯状细胞、潘氏细胞,乳头的轮廓很象小肠绒毛;上皮复层化和异型性明显时杯状细胞减少。此型肿瘤的突出特点是分化的不均一性,在同一标本,甚至同一切片内良性-交界-恶性成分,可混合存在。诊断MBTs的标准是没有明显的间质浸润,这就需要在诊断时注重大体观察,选择实性、乳头基底部及包膜粗糙处取材,尽量避免疏漏浸润性病变,尤其是在冰冻诊断时
       图12 -57  卵巢肠型黏液性♂交界瘤囊壁被覆的上皮很像小肠绒毛( HE)
    2)上皮内癌:肠型MBTs的部分区域细胞复层4层以上,呈实性、乳头或筛状结构,或囊壁衬覆细胞有明确恶性的细胞学特征,称作交界瘤合并上皮内癌。
    3)附壁结节:少数黏液性肿瘤的囊壁内有一个或多个结节,粉黄或红色,常伴有出血坏死,最大结节可达12cm。结节的性质可以是恶性(分化不良癌、肉瘤、癌肉瘤)也可是良性(肉瘤样),还可为不同类型的结节同时混合存在。分化不良癌通常有丰富的嗜酸性胞浆,细胞核高度恶性,CK弥漫强阳性。肉瘤通常为纤维肉瘤或横纹肌肉瘤。良性的肉瘤样结节则通常边界清楚,由梭形细胞、破骨样细胞和急慢性炎细胞构成,有灶性出血坏死。
    4)腹膜假黏液瘤:这是用于一个描述盆腹腔内大量黏液或胶样物质(图12 -58)的临床术语。黏液内无细胞或仅漂浮有小条黏液性上皮(图12 -59),需特别注意上皮的异型性(良性、交界性、恶性):良性或交界性者又被称作“播散性腹膜黏液腺病”(disminated peritoneal adenomucinosis),临床呈良性或拖延的病程;上皮恶性者则直称其为“腹膜黏液性癌”(peritoneal mucinous carcinomatosis),常是来源于阑尾或结肠,临床预后不良。合并腹膜假黏液瘤的卵巢黏液性肿瘤与原发的卵巢黏液性肿瘤不同:上皮通常为良性或肠性♂交界性,漂浮在黏液中;黏液常伸人间质,形成“卵巢黏液瘤”( pseudomyxoma  ovarii)。合并腹膜假黏液瘤的阑尾肿瘤一般不如卵巢明显,或与盆腔肿瘤融合不易辨认,也有时因病变小而被肉眼忽略;因此,在诊断合并腹膜假黏液瘤的卵巢黏液性肿瘤时一定要同时认真检查阑尾并充分取材。如果阑尾认真检查后仍未发现肿瘤,或卵巢黏液性肿瘤伴有表皮样囊肿而并无阑尾病变,则可认为卵巢为原发肿瘤。除阑尾和卵巢之外,还可来源于其他组织和器官,包括结、直肠、胃、胆道、胰腺等。
       图12 -58  腹膜假黏液瘤在盆腔内呈黏液胶胨状
       图12 -59  腹膜假黏液瘤,黏液池中漂浮有小条黏液性上皮( HE)
    (3)黏液性癌:通常体积较大,单侧,表面光滑。约5%双侧性。切面多房或单房囊性,常有出血坏死、乳头和实性区,也可以实性区为主。由于肿瘤分化不均一,必须强调任何肉眼可疑的区域都要充分取材。浸润范围大于3mm诊断为浸润性癌。
    另一个在诊断时需要注意的是与转移性癌鉴别,主要是与来自消化道包括胰腺、胆道及阑尾的肿瘤鉴别,有的转移瘤在组织形态上似乎分化很好,似交界性肿瘤。双侧肿瘤、肉眼可见糟脆坏死、肿瘤体积较小、累及卵巢表面、多变的或结状浸润图像、血管内瘤栓、免疫组化CK7阴性等均提示转移性。

   
     
     
     
    4.子宫内膜样肿瘤(endometnoid tumors)  较前二型少见。肿瘤的形态与子宫内膜(上皮和/或间质)相似。良性病变较以上两型上皮性肿瘤少,主要是见于生育年龄妇女。肿瘤常有明显的纤维间质,呈腺纤维瘤(图12-60)或囊腺纤维瘤结构,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囊肿的区别是不具有明显突出的子宫内膜间质成分;交界性子宫内膜样肿瘤也少见,多为单侧性,大小2-40cm,实性或囊实性,棕色至灰白色,肿瘤大时可有出血坏死。镜下肿瘤呈绒毛腺管状和/或腺纤维瘤样结构,上皮成分有异型性,但无间质浸润。
       图12 -60  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纤维瘤(HE)
    (1)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同侧卵巢或盆腔其他部位合并内膜异位的病例可高达42%,大约15%-20%的病例可同时合并子宫内膜癌。部分肿瘤的发生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伴有异位症的患者通常比不伴有者年轻。
    【大体】  肿瘤为实性、柔软、质脆;或为囊性,内有一肿物突入囊腔。28%为双侧性。
    【光镜】  形态与子宫体的内膜腺癌相似。少数肿瘤呈实性微腺管状图像,很象成人型颗粒细胞瘤。有时灶性或弥漫区域很象支持-Leydig细胞瘤,尤其是当肿瘤伴有间质黄素化和临床出现内分泌异常时,免疫组化CK,Vimentn,EMA,ER,PR阳性;a-inhibin阴性有助于鉴别。分化较差难以确定的肿瘤还可根据有灶状分化较好或伴有鳞状上皮化分化而确认。子宫内膜腺癌常合并透明细胞的成分。
    同时合并子宫内膜癌时,二者同时单发还是一处为转移性,主要依据临床分期、肿瘤的大小、组织类型、分化、有无血管、输卵管和子宫壁浸润、是否合并内膜增生或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等综合分析。
    (2)恶性mullerian混合瘤:又称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癌肉瘤或化生性癌.大体上,肿瘤通常体积较大,囊实性,有出血坏死;90%为双侧性,75%手术时已有卵巢外扩散。镜下特点见子宫的相应内容。
    (3)腺肉瘤:由良性或增生的Mullerian上皮和肉瘤样间叶成分构成。病理特点见子宫的相应内容。
    (4)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和未分化肉瘤:前者具有子宫内膜样间质的分化;后者的发生率仅占10%,肿瘤分化差,失去子宫内膜间质分化的特点,很象纤维肉瘤或横纹肌肉瘤。诊断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需仔细检查子宫,除外转移性。
   卵巢子宫内膜样肿瘤 图例(腺纤维瘤、囊腺瘤、交界瘤、癌)01
       5.透明细胞肿瘤(clear cell tumors)  卵巢透明细胞性良性及交界性肿瘤更少见,大多有明显纤维间质增生,呈腺纤维瘤的结构(图12-61)。如果透明细胞腺纤维瘤的上皮有中到重度异型性,但无间质浸润,则诊断为交界性透明细胞腺纤维瘤。大体取材时要注意观察,切勿疏漏恶性区域。
       图12 -61  卵巢透明细胞腺纤维瘤(HE)
    透明细胞肿瘤大多数为恶性:
    【大体】  可呈实性或囊性,大多为单侧性。囊性者或为单房,囊壁较厚伴有多结节状突起;或为多房,含清亮或黏液样液体,伴异位症者则含棕色巧克力糊样物质。
    【光镜】  瘤细胞可呈实性或腺样。实性团或索之间有较薄的纤维血性间隔,肿瘤细胞较亮且透明,胞浆内含有丰富糖原。这种透明细胞癌与其他器官发生的透明细胞无明显差别。除实性团索外,常有脉管或小囊状结构,内衬立方样上皮,核染色较深常位于中心或基底;也可见卵管钉子样细胞分化。.这型癌经常合并子宫内膜样癌结构并与内膜异位症密切相关,故可将其视为子宫内膜样癌的一种亚型
   透明细胞癌 图例 01
 

6.移行细胞肿瘤(transitional cell tumors)  此类肿瘤较少见,约占卵巢肿瘤2%。按分化程度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Brenner瘤和移行细胞癌。少数病人有雌激素增高症状,如子宫内膜增生、阴道出血等。
     良性Brenner瘤多数体积较小,为单侧灰白或灰黄色、实性结节,可有钙化;有的体积较大或合并有其他肿瘤,最多见的是黏液性囊腺瘤;也有的以囊性为主。镜下肿瘤由致密的纤维间质及散在的上皮巢组成,故又称其为纤维上皮瘤上皮巢大小不一,界限清楚,相形于移行上皮或复层上皮细胞浆透明,有核沟。上皮巢中有小腔隙,其内衬黏液柱状或矮立方上皮;有时囊腔较大,腔内衬覆黏液柱状上皮
     交界性Brenner瘤较少见。肿瘤的体积较大,囊腔结构较明显,并有表面衬覆移行上皮的乳头,移行上皮的表面黏液柱状上皮消失,而且上皮细胞层次增多,有不同程度异型性,与膀胱移行上皮癌I、Ⅱ级相似(图12-62),而无明确间质浸润。
图12-62  卵巢交界性Brenner瘤(HE)
    恶性Brenner很少见,常为单侧、少数为双侧性、囊实性肿物,体积较大,实性区为良性Brenner成分。镜下为良性、交界性Brenner瘤结构伴间质浸润,常有钙化。浸润形成常分为移行细胞癌或鳞癌
    移行细胞癌大约占卵巢癌的6%,15%双侧性。大体形态同其他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学上相似于膀胱移行细胞癌,不具有良性、交界性区域。可有灶性腺样或鳞状分化,还可与其他上皮性癌如浆液性癌混合存在。它与交界性Brener不同的是:

①明显间质浸润

②无良性Brenner瘤结构

③常伴有Mullerian上皮瘤其他成分
        卵巢的移行细胞癌要注意与来自泌尿道转移性移行细胞癌鉴别,后者膀胱或尿道有肿瘤,组织学上较单一,不混合其他Mullerian上皮瘤成分及间质无明显肿瘤性纤维性增生,免疫组化CK20阳性等。
    移行细胞癌对放、化疗较敏感,如果肿瘤细胞绝大部分为移行细胞癌结构,则可能预后较好。如果成分复杂,有低分化腺或鳞癌结构者预后较差。

 

(1)是不是有这么一个连续发生的肿瘤图像谱系: 

良性Brenner瘤→交界性Brenner瘤→恶性Brenner瘤→移行细胞癌

移行细胞肿瘤发生图像类似于宫颈移行区发生的鳞状化生。

 

     
 7.鳞状上皮肿瘤(squamous cell tumors)  指非生殖细胞来源的鳞状上皮肿瘤。
    (1)表皮样囊肿  单侧、体积小、衬以鳞状上皮的良性卵巢囊肿。上皮有角化,但没有皮肤附件结构和畸胎瘤成分。
    (2)鳞状细胞癌   多为实性,也有的以囊性为主。镜下为分化好的鳞癌,诊断时需除外转移性。卵巢非生殖细胞来源的鳞状上皮肿瘤多来源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与恶性Brenner瘤合并存在,或独立存在
   强调“非生殖细胞来源的鳞状上皮肿瘤”
     
 8.混合上皮性肿瘤( mixed epithelial tumors)  组织学上含有以上5型(浆液性、黏液性、子宫内膜样、透明细胞和移形细胞)上皮性肿瘤中的2种以上成分,每种成分的比例均在10%以上,列入此类。根据组织学上异型性和有无浸润又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三类。子宫内膜样癌混合有浆液性癌成分的肿瘤,生物学行为更接近于浆液性癌    关键词:混合性上皮性肿瘤;5型上皮(不含鳞状上皮);10%以上;浆液性癌。
     
 9.未分化癌和未分类癌(undifferentiated or unclassified tumors)  未分化癌约占卵巢癌4%-5%,多数病例手术时已有广泛转移。肿瘤大体多为实性,有广泛坏死。镜下肿瘤细胞分化不良,呈实性分布,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有些区域的细胞成梭形或微囊结构。充分取材,寻找卵巢原发癌的特征性结构或分化性区域,可与转移性鉴别。
     未分类癌是指没有特异分化或明确分型的卵巢Mullerian上皮性癌。组织学上,肿瘤高-中分化,但分化类型不明确。
   “未分类癌”让人拎不清啊!
     

      
               
          
  

 

我要评论

loading...

0条评论